![]()
内容推荐 本书是戴维·哈维采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方法研究城市问题的首部著作,也是影响了社科领域“空间转向”思潮的重要著作。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也是各种矛盾和冲突集中爆发的时期。戴维·哈维清醒地认识到以实证主义方法研究城市不能有效地解释和解决城市发展的众多问题,于是他转身进入马克思主义阵营,开始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资本主义城市运作逻辑进行深刻的批判。他对城市地租和资本循环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从而揭露了城市地理格局是资本家追求利润的空间结果,也成为社会极化和空间分异等一系列不平等的直接根源。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自由主义的模式 第一章 社会进程与空间形式 I:城市规划的概念性问题 1 地理学与社会学的想象力 2 迈向社会空间哲学 3 交叉地带的方法论问题 (1)个性化 (2)混淆 (3)统计推断 4 交叉地带的策略 第二章 社会进程与空间形式 Ⅱ:城市系统中的实际收入再分配 1 城市系统的收入分配与社会目标 2 调节收入再分配的一些特征 (1)城市系统的变化与调整速度 (2)可达性价格与邻近性成本 (3)外部性 3 工作和住宅区位变化的再分配效应 4 再分配与产权价值变化 5 资源可用性与价格 6 实际收入再分配和政治进程 7 社会价值观与城市系统的文化动态 8 空间组织与政治社会经济进程 (1)城市系统中非纯粹公共物品的提供与控制 (2)城市系统中的区域与领域组织 9 结论 第三章 社会正义与空间系统 一 “分配正义” 二 领域分配正义 1 需要 2 共同利益贡献 3 绩效补偿 三 实现分配正义 四 正当实现的分配正义:领域社会正义 第二部分 社会主义的模式 第四章 地理学的革命和反革命理论与贫民窟形成问题 再论革命和反革命理论 第五章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与城市土地利用理论 一 土地和房屋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二 城市土地利用理论 三 微观经济城市土地利用理论 四 地租和城市土地的配置使用 五 结论: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地租概念与城市土地利用理论 第六章 城市化与城市:深度阐释 一 生产方式与经济一体化模式 1 生产方式 2 经济一体化模式 (1)互惠 (2)再分配一体化 (3)市场交换 二 城市与剩余 1 剩余概念与城市起源 2 剩余价值与剩余概念 3 剩余劳动剩余价值与城市化本质 4 城市化与剩余价值的空间流通 5 结论 三 经济一体化模式与城市化的空间经济 1 经济一体化模式内的变化 2 城市空间经济中经济一体化模式之间的影响力平衡与剩余流通 (1)剩余的地理流通模式 (2)中世纪欧洲的城市 (3)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交换过程与大都市化 (4)当代大都市制衡市场交换力量的再分配与互惠 第三部分 综论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一 方法与理论 1 本体论 2 认识论 二 城市化的本质 城市权(2008)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关键词索引 译后记 序言 介绍本书撰写的过程细 节对于人们阅读它十分重要 ,因为这解释了本书理论建 构的特点。缺了这个环节, 书读起来会觉得有些怪异。 在完成了地理学方法论问题 的研究并出版了《地理学中 的解释》之后,我开始继续 探究书中曾有意规避的一些 哲学问题。我觉得探究社会 和道德哲学中的观念如何与 地理研究相关,如何与规划 、区域科学等与地理学有很 多共性的知识领域相关,是 特别重要和适当的。这些思 想通常被视为是独特的,且 与我迄今为止所关注的科学 哲学有区别。一个似乎是合 理的初始假设是,例如,社 会正义原则与空间、地理原 则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应 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既然 几乎还没有文献涉猎于此, 那么尽力做些工作就显得很 重要,即使可能也有不足之 处。在追求这个总目标的过 程中,我很快意识到它不应 过于抽象;因此,我决定在 我逐渐熟悉和亲身体验过, 且取材也足够广泛的场景中 开展研究,以便必要时提供 具体的实例和充足的经验样 本。因为我刚移居巴尔的摩 ,所以,很自然地就想把它 和我熟悉的其他城市联系起 来,探究将社会和道德哲学 问题引入传统的地理研究模 式中去的路径。因此,对城 市规划、城市系统以及城市 化进行整体研究就成为当务 之急。 “为思而思”的探索与具 体调查经验的结果相互交织 ,激发了我对城市化和城市 问题以及空间的本质、理论 的本质,事实上是在一般意 义上对知识和科学研究的本 质等不同问题,形成了自己 的观点。本书汇集的篇章就 像循着一条演变中的道路的 不同节点前行,体现了一种 观点演变的历史。我不认为 这段历史只具有个人特质( 尽管本书的某些特点可能需 要这样解释)。任何人如果 要寻求一种可以把社会和道 德哲学中形成的观点与西方 城市中心状况所反映的实际 问题联系起来的极为适当的 方式,这种历史似乎都是不 可避免的。 由于写作时间不连续, 本书篇章间自然会存在一些 矛盾和不一致之处。第二部 分的总方法与第一部分存在 很大差异(而且我相信第二 部分更具启发性)。如果理 解了不同篇章所持的总结论 是如何得出的,那后面的章 节会更有意义。记录这种探 索过程十分重要,因为它可 以把不同篇章串联组合在一 起。需要重点强调的是,这 不是否定第一部分的材料和 内容,而是以第二部分发展 出的框架来囊括并赋予它新 的涵义。 回顾思想产生和演变的 历程,我可以明确四个基本 主题的演变,它们围绕一个 绝对重要和几乎不变的核心 关切,相互紧扣在一起。我 们大多数人在认识上(如果 不是在现实中)会把社会进 程和空间形式区别开来。近 几年来,如何弥合这两个我 们视为有着区别的、好似不 可调和的分析模式,成为我 的基本关切。本书的篇章设 计体现了对这个难题的构思 及计划中的解决方案。例如 ,第一章提出这个问题属于 语言学,并进行了相应的解 释。但是到了第五章,这个 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实践的问 题(语言学的问题本身就嵌 入其中),因此解决方案就 在人类实践范畴之中。社会 进程与空间形式的区别常被 视为虚假而非真实的,但是 后面的章节将在一种颇不相 同的意义上将这种区别视为 不真实的。空间形式不再是 社会进程中所展现的无生命 物,相反,空间形式“包含” 社会进程,就像社会进程是 空间化的那样。如何更好地 口刻画由人类实践引发的社 会进程与空间形式的相互渗 透关系,这本身就是人类实 践需要解决的难题,而不是 一个依附于现实性的问题。 围绕社会进程和空间形 式这个核心关切,四个主题 虽然经常被淹没在内容中, 但作为分析的路标,它们往 往在需要明确考虑的关键点 上浮现。这些主题相互影响 ,仿佛处于一个魔幻的环形 交叉中——不同图像在眼前 循环旋转,但它们变幻的形 状和颜色让人很难相信它们 是相同的,或者它们彼此不 同。由于图像围绕着社会进 程一空间形式这一主题而展 开,对于读者来说它们可能 并非显而易见,我将在引言 中努力阐明它们各自的显著 特征。厘清这一过程的难点 在于:各主题以极其复杂的 方式相互联系与相互反映, 为了清晰性而单独思考某个 主题会损害思想的整体演变 过程,导致难以补救的结果 。既然我写作引言的目的是 为读者提供路标,而不是详 细地复述此书的论点,我将 满足于描述每个主题在一开 始时被如何看待,以及最后 表现得怎样。通过这种方式 ,我希望读者能够更容易理 解理论的本质、空间的本质 、社会正义的本质及城市化 的本质,以及每个问题是如 何随着分析的进展而以一种 大不相同的方式被看待。 …… 本书前四章基本上是对 已经发表的论文的再加工。 第一章以“社会进程与空间 形式:城市规划的概念性问 题分析”为题首发于《区域 科学协会文汇》第25卷,在 此感谢编辑同意将该部分收 录于本书。第二章最初包括 在第一章中,但由于篇幅太 长而删除,原文经扩展后发 表在《科尔斯顿区域预测文 集》第22卷(由奇泽姆主编 ,伦敦巴特沃斯科学出版社 出版),感谢科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