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飞船返回记(中国载人飞船返回搜救的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朋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体设计者、工程实施历史见证者、飞船返回搜救回收一线亲历者创作的科普图书。作者从亲身经历的点滴细节出发,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引人入胜的文字,描述了航天任务中的总体设计和技术细节,讲述了工程研制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再现了13次飞船返回寻找和航天员搜救历程,是中国载人航天返回史的一个鲜活记录。本书故事性强,作者通过回顾历次回收搜救任务,从侧面折射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辛奋斗历程,生动地展现了载人航天精神。本书语言浅显易懂,将科普寓教于有趣的阅读之中,爱国寓教于真实的叙事之中,能让读者身临其境,轻松阅读。 作者简介 王朋,航天应用与测控专家,研究员,长期从事载人航天工程总体设计工作,侧重空间应用、测控通信、着陆回收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参加载人航天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及历次载人航天发射、运行和回收任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5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载人航天工程人才特殊津贴,被四部委联合授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 目录 第一章 亲历者讲航天故事 中国为什么要送人进驻太空? 中国和世界主要航天国家载人航天道路的差异 写这本书的缘由 第二章 飞船返同舱的应急搜救和正常同收 着陆场系统的任务 着陆场选在哪儿? 故障模式和正常模式 上升段应急救生 运行段应急救生 返回段应急救生及正常回收 卫星救援 第三章 神舟一号:首次无人飞行试验实现了天地往返的 重大突破 争取来的飞行试验机会 演练 赴内蒙古执行神舟一号返回搜索任务 观看发射 直升机突然熄火停车 搜索寻找 无法降落 初升的太阳 第四章 神舟二号: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着陆场区指挥部会议 综合演练 飞船专家讲课 大庙测量站 讨论应急预案 第三次综合演练 大战拉开序幕 西方出现一个小白点 落西边了 发现返回舱 第五章 神舟三号:无人飞船的进阶之旅 返回瞄准点东挪 赴四子王旗参加搜救演练 返程翻车 汽车骤然多了起来 序幕已经拉开 黑障 神舟归来 追赴落点 这边风景独好 欢庆胜利 第六章 神舟四号:突破低温发射、低温回收的历史纪录 最低气温26.8℃ 赴四子王旗参加演练 雪夜趴窝 登机待命 求战心切 目标丢失? 看见了一个火球 信哪个? 铁丝网挡道 远的反而接近得。陕 看见返回舱了 落不下去 查找信标问题 留轨飞行 第七章 神舟五号:飞天圆梦 多事之秋扛极压 陆海添兵箭佑侠 鄂博雷达来护驾 观测研判风云查 飞天梦想终实现 观宇展旗星人恰? 布阵调姿喷火急 穿层带鞘星帚撒 追迹寻标脱缰马 飞天英雄凯旋霞 第八章 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天地往返 神六原来是神五备份 返回瞄准点前移 着陆场演练 赴内蒙古执行回收任务 从返回舱到轨道舱串门 严阵以待 瞄准跑道 升力控制 回归祖国大地 日月同辉迎骄子 第九章 神舟七号:突破出舱活动技术 二步开局拟漫步 测控网准备如何保障出舱活动? 着陆场勘察与演练 发射前的保驾 发射段的护航 运行段的呵护 赴着陆场执行回收任务 太空漫步 返回段的守护 制动返回 搜索回收布阵 穿越大气层 搜索寻找 着陆 迎接亲人 回家真好 第十章 神舟八号:突破交会对接技术 神八和天宫在太空有个约会 各国突破交会对接技术的途径 辗转诞生的天宫一号 为什么先进行无人对接? 目标飞行器发射窗口的选择 天宫飞天 天宫一号在哪条天路上和飞船相会? 神八飞船发射 太空如何相会? 地面能看到吗? 组合体飞行及二次对接 生物样品回收演练期间出现“绑匪” 飞船返回 第十一章 神舟九号:实施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神九发射 航天员在组装后的“别墅”里如何工作生活? 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太空? 回收准备 阴转晴 出征 制动返回 穿越黑障 返回着陆 重力适应 出舱 榨菜好吃极了 第十二章 神舟十号:开启首次应用性太空飞行 应用性飞行 太空授课 用哪个着陆场? 布阵 制动返回 搜索回收 现场处置 回家 第十三章 神舟十一号:建造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 空间实验室 舟宫如险存悬,陆海空网备全 西伯风云突变,水土兵将度关 天体惜离再约,蒙旗阵布迎客 调刹踏归炉炼,光电齐聚叠环 仙飘遂趋草场,雄鹰疾翔驰援 安落腾撞伞切,笑观磨难凯旋 天舟加注宫陨,二步圆满收官 第十四章 长征五号B:成功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 长征五号B首飞 独立在轨飞行 制动返回 接力跟踪 制导新绝活 这不就是瞄准点附近吗? 怎么是三具伞? 像飞机拉线 异想天开 稳稳落地 第十五章 神舟十二号:执行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进入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 分离一绕飞一逼近一撤离 搜救准备 制动点改了? 全程监测 驰骋搜索 打秋千 欢迎回到地球 第十六章 神舟十三号: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画上 圆满句号 九霄逐梦神舟再问天 飞天荣耀挥洒中国人的豪迈 “神十三”这样回家 更从容拥抱浩瀚太空 中国将在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 后记 序言 从1992年载人飞船工程 立项到2022年,中国载人 航天整整走过了30年。经过 30年的砥砺前行,中国载人 航天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从无人飞船到飞天圆梦,从 太空漫步到交会对接,从空 间实验室到空间站,从小规 模空间科学探索到大规模太 空应用,中国载人航天在不 断地见证着跨越,在不断地 创造着奇迹,在不断地实现 着突破,在不断地续写着辉 煌。 每一次跨越都带着无尽 的艰辛,每一次奇迹都包含 着众多的“第一”,每一次突 破都带来了航天技术上的提 升,每一次辉煌都带给祖国 人民欣慰和自豪。这些跨越 、奇迹、突破、辉煌,描绘 出一幅幅航天人默默奉献、 酷爱科学、无畏艰险、飞天 圆梦、驻足太空的壮丽画卷 ,勾勒出一串串中国人彰显 智慧、自信自强、不甘落后 、永不言败、航天强国的豪 迈足迹。 回想工程立项时中国航 天界陈旧不堪的设施基础和 青黄不接的人才环境,再看 当下完备的测试制造厂房、 先进的海陆天测控网和雄厚 的人才队伍,再睹中国航天 员已雄步太空,再望空间站 已环游地球,我们一张“蓝 图”执着绘制了整整30年, 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 了,2022年中国载人航天“ 三十而立”了。中国航天人 真的不再被瞧不起了,中国 航天人真的有实力说“不”了 ,中国人真的在许多技术方 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从1999年试验飞船首飞 到2021年9月神舟十二号返 回,中国载人航天已执行过 20次飞行任务,其中有5次 无人飞船飞行、7次载人飞 船飞行、1次新试验飞船飞 行,共13次飞船返回舱寻找 回收、12名航天员17人次 安全健康返回,次次充满着 悬念、险阻和喜悦。 作者是工程总体设计人 员和任务实施直接参与者, 参加了历次飞船返回搜救回 收工作。他从亲身经历的点 滴细节出发,再现了13次飞 船返回寻找和航天员搜救历 程,讲述了工程研制中许多 鲜为人知的故事,描述了航 天任务中许多真实的人和事 ,是亲历者写航天。本书作 为工程的一个缩影,透露了 顶层规划的奥妙,折射了总 体设计的精巧,反映了工程 研制的艰辛,展现了任务实 施的不易,探究了航天精神 的源泉,彰显了中国航天人 的情怀,再现了中国航天人 实现飞天梦想和驻足太空的 辉煌历史。 该书史料翔实,从总体 规划设计到历次任务实施, 从宏观事件到微观细节,从 国外航天历难到国内航天艰 辛,从试验飞船到首次载人 ,从飞船到空间站,从发射 应急到正常返回,可以说内 容颇丰、全面真实。该书专 业科普并茂,不仅描述了载 人航天技术细节,也科普解 释了技术内涵,浅显易懂, 生动有趣,是一本不错的科 普书。该书故事性强,能够 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能够让 人轻松阅读。 13次飞船返回,只是中 国载人航天工程奋斗30年辉 煌历史中的一小部分。该书 通过返回搜救中的一件件小 事,影射出中国载人航天突 破历史的一件件盛事;通过 飞天之梦、空间站梦的实现 ,助力着14亿多中国人强国 梦、复兴梦的实现。 此书值得一读。 沈荣骏 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副 总指挥 2022年6月25日 导语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太空探索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航天科技将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作者在1992年初参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以来,参与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顶层规划设计及历次飞船回收任务。 本书还原了很多鲜为人知的航天故事,反映了科研工作者“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折射了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 作者用生动和充满感情的语言,翔实的一手资料,丰富的历史、地理、自然、人文知识,使科技和现实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增加了可读性。 后记 今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 程实施30周年,三十载岁月 ,载人航天全线工作者步履 不停,不断刷新“中国高度” 。载人航天是我们伟大祖国 的荣耀,也是每一个航天追 梦人的荣光。为了让人们记 住30年里飞船返回和航天员 搜救的历史,我将亲历的故 事记录了下来,编著此书。 感谢王永志院士,是他 鼓励我写成此书。他作为工 程首任总设计师,一再跟我 讲他最为关心的是上升段和 返回段航天员的安全问题, 要想尽一切办法确保这些飞 行段航天员的安全,多次问 我写没写上升段逃逸和应急 救生技术、返回段应急和正 常返回技术。听我说写了, 他放心了。他在90岁高龄不 方便阅读的情况下听读了书 中很多细节,就是在医院住 院治疗眼睛时还抽空听读感 兴趣的内容。他认为此书是 很好的科普书和科技史料。 他感慨地说,中国载人航天 30年,迄今为止,咱们的航 天员一直是安全的,要求我 们再接再厉,竭尽全力,保 持下去。 感谢沈荣骏院士,此书 创作过程中,他给予了我很 大的支持并亲自写序。他是 工程首任副总指挥,参与决 策了工程第一步几乎所有的 重大事项。他评价道,此书 作为工程的一个缩影,彰显 了中国航天人的情怀,再现 了中国航天人实现飞天梦想 和驻足太空的辉煌历史。 感谢周建平院士,他是 工程总设计师,正值空间站 建造阶段,十分繁忙,但仍 抽出时间阅读此书。他在推 荐词里写道,此书科普寓教 于有趣的阅读之中,爱国寓 教于真实的叙事之中,感动 寓教于悲壮的奉献之中,让 读者在潜移默化中知晓了载 人航天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 感谢杨利伟,他是中国 首位航天员,也是工程副总 设计师,本书第七章讲的就 是他乘坐神舟五号进入太空 并安全返回的故事,我和他 还同时参加了几次后来的飞 船返回任务。他深深感到, 是祖国和人民用智慧的双手 把航天员送上了太空,而这 一次次的成功背后所呈现的 是中国航天人的无私奉献与 牺牲。他认为此书是中国载 人航天返回史的一个鲜活记 录。 感谢张柏楠,他是原载 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现在 是工程副总设计师、巡天空 间望远镜平台总设计师,他 对飞船了如指掌。初稿完成 后,他花了大量的时间,进 行了精细的研究,在两个层 次共40个方面提出了富有建 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书稿因 此得以更准确、更完善。他 总结道,此书既是一部飞船 回收着陆生动的科普文献, 也是从事回收和搜救工程师 的专业教材和成败案例,是 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感谢王忠贵、陈善广、 周雁飞、刘晋、董能力,他 们都是工程副总设计师。他 们认真阅读了初稿,发现了 一些不易查找的问题,指出 了一些需要注意的技术细节 ,为书稿的完善贡献了力量 。他们均认为,此书写得很 好,有纪实意义和科普价值 。 感谢邸乃庸先生,他是 我的老主任,是他培养了我 ,是他安排我参加神舟一号 至神舟六号飞船返回回收任 务。他在阅读书稿后提出了 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并建 议我增加苏联载人登月、选 择着陆场要求等内容。 感谢冉隆燧先生,他是 火箭控制专家,是我的同事 。他花了大量时间阅读初稿 ,亲自用娟秀的笔体书写出 饱含热情的评语:从“首次 飞行试验”到“神舟十二飞行 任务”,让人回首往事、记 忆犹新;书中列举了苏美载 人飞船很多成功和失败的事 例,真是难能可贵!海上的 应急救生、陆上的正常返回 ,记录翔实,连同行的领导 或战友的故事都有记录,更 是可敬可赞;专家王汉泉、 副总师王壮讲课,内容完整 ,条理清楚;回收途中,惊 险!紧急!动人! 感谢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北京 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对书 稿的审阅把关。 感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办公室郝淳主任、林西强副 主任、戴鹏、李英良、陈杰 、郭东文等领导对本书出版 给予的关爱和支持。 感谢人民出版社出版这 部作品,给了我国载人航天 工程一个宣传的窗口。感谢 责任编辑陈百万在出版方面 提供的鼎力帮助及所做的大 量工作。 感谢中国科协将本书列 入“2022年科普中国创作出 版扶持计划”,这会使本书 能有更多的机会,更好地面 向社会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 家精神,激发青少年好奇心 ,促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 此外,全书在编写过程 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无 法一一列举,在此一并表示 感谢。 在验证空间站关键技术 后,我国正在进行空间站组 装,建成我国第一个真正意 义上的国家空间实验室,之 后还要发射巡天空间望远镜 ,与空间站进行共轨飞行, 依托空间站进行燃料补加或 维修升级。随着我国综合实 力的增强、航天技术的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争着与 我们合作,很多外国科学家 开始羡慕我国的科学家,因 我们有了很好的太空科学实 验平台,给科学家提供的机 会越来越多,成果水平开始 比外国的高,学术论文开始 比外国的好,后面我们就可 以从更高的层面考虑国际合 作了。这就是变化,翻天覆 地的变化。 同时我们将在空间站上 专门留出资源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工程总设计师,我 最为关心的是上升段和返回 段航天员的安全问题,上升 段有逃逸等补救措施,而返 回段没有,应该在技术上考 虑得更加周全。世界航天史 上空难事故在上升段和返回 段发生的最多,所以我们要 吸取国外教训I,想尽一切 办法确保航天员的安全。该 书介绍了上升段逃逸救生措 施、返回段应急救生技术和 正常返回技术,表述通俗易 懂,是本很好的科普书。该 书描述了载人航天13次回收 任务,叙述精准详细,是部 很好的科技史料。中国载人 航天30年,迄今为止,我们 的航天员一直是安全的,我 们应再接再厉,竭尽全力, 保持下去。 ——王永志 中国工程院 院士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 任总设计师 国家最高科学 技术奖获得者 本书作者自载人航天工 程立项就一直参与工程总体 设计工作,参加了从着陆场 最初的勘察到历次神舟飞船 飞行任务,本书是他对这一 段历史的真实记录,全书资 料翔实,详细描述了载人航 天工程实施30年以来全部 13次载人飞船返回和回收过 程,体现了工程总体规划的 奥妙、返回回收设计的缜密 、飞行任务实施的艰辛、载 人航天成功的不易。本书还 兼具很强的科普性,系统地 描述了飞船返回技术、地面 测控技术、交会对接技术、 搜索回收和救援技术,作者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看似不经 意间就向读者轻松地讲清楚 了其中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路 径,科普寓教于有趣的阅读 之中,爱国寓教于真实的叙 事之中,感动寓教于悲壮的 奉献之中,让读者在潜移默 化中知晓了载人航天许多鲜 为人知的故事。 如果你想了解载人航天 工程是怎么干成的,如果你 想知道每次飞船搜索寻找的 真人真事,如果你想探寻每 个航天员返回地球的历史细 节,此书是一个很好的读本 。 ——周建平 中国工程院 院士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 设计师 本书通过一个个故事, 阐述了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是 靠工程总体、火箭、飞船、 测控、搜救等科技人员的设 计来保障的,航天员的成功 返回是用全国众多领域参试 人员的共同努力、艰辛付出 换来的,中国载人航天30年 的辉煌成就是靠航天人的聪 明才智一点一滴、脚踏实地 干出来的。我深深感到,是 祖国和人民用智慧的双手把 航天员送上了太空,而这一 次次的成功背后所呈现的是 中国航天人的无私奉献与牺 牲。此书是中国载人航天返 回史的一个鲜活记录。 ——杨利伟 中国首飞航 天员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 总设计师 作者参与了我国载人航 天工程的建设,参与了此前 我国每一艘载人飞船的回收 工作,是我国载人航天历史 的见证者。作者详细生动地 讲述了载人航天工程30年间 每一艘飞船回收亲身经历的 故事,近距离展现了着陆场 建设和任务实施的过程,极 具历史价值。作者以深厚的 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工作经验 ,总结提炼、深入浅出地讲 述了回收搜救领域的知识。 该书既是一部飞船回收着陆 生动的科普文献,也是从事 回收和搜救工程师的专业教 材和经典案例,既具有科普 价值,也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作者通过回收搜救的侧面 ,讲述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辛 奋斗历程,生动地展现了载 人航天精神。该书是一本不 可多得的好书。 感谢人民出版社出版这 部作品,给了我国载人航天 工程一个宣传的窗口。感谢 作者精心撰写的作品,使广 大读者能够了解我国载人航 天工程建设者的无私奉献。 ——张柏楠 载人飞船系 统原总设计师 巡天空间望 远镜平台总设计师 中国载 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 精彩页 天地有大美。这是古人说过的一句话,既是慨叹,又是渴望,美在眼底,美又在天边。 是啊,在那遥远的地方,在我们无法到达的天际,又有着什么样的美景呢?这是绵延耳边几千年的疑问。 中国为什么要送人进驻太空? 太空中有神秘,太空中有风险,太空中有未知,但太空中也有资源,太空中有人类的未来。为了探知这种神秘和未来,人类不惜冒着巨大的风险,从古时便开展搭建各种“登天之梯”,盼想领略那震撼心灵的美景。辗转时光之河,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推动着人类飞天探梦之舟从纯粹的梦想走向离地的可能,从众多次失败划向无数次成功,从一个近地的环绕抵达又一个深空的彼岸。 有的船刚一出发,便被不明的狂风暴雨打得支离破碎,比如明朝的万户飞天,陶成道想借着火药的威力把自己送上天空,但终因知识的局限而未果。 有的船奋力划行,无奈水急河深,使尽浑身解数也只能行至中途,比如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一个只上过小学三年级的双耳失聪的中学教师,穷尽一生精力,创建了火箭飞行理论,却没能亲眼看到火箭将飞船送上太空。 虽然他们不是成功者,但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才让后人行得更远。 第一枚火箭升空,第一颗卫星上天,第一艘飞船进人太空,第一名航天员遨游苍穹,第一座空间站在太空搭建,第一个人登上月球,第一个探测器登陆火星…… 人类可以在太空遥观地球,欣赏壮美的山河和日出日落;可以站在月球上,领略无声的黑白世界;可以通过安放在太空中的天文望远镜,看到300多亿光年外的遥远星系。 人类用一双双智慧之眼,发现了更多的太空美景,并萌生了更大的渴望——我们能否在太空中找到适合人类生存的另一处家园? 一位在空间站工作过的美国航天员曾经说过,如果让各个国家的总统到太空中遨游一次,地球上将会减少许多战争。 中国倡导和平利用太空。中国的航天员进入太空,就是要代表中华民族去攀登新的科技高峰,体会大自然的浩瀚,领悟宇宙的广阔,探知宇宙的神秘,探索地球以外的资源,真正实现科技兴邦、航天强国。中国载人航天,就是代表人类去提升感知宇宙真谛的能力,去拓展新的地外疆域,是人类飞天探梦中精彩的华章。 中国和世界主要航天国家载人航天道路的差异 苏联载人航天走过的道路 1961年4月12日,发射东方一号载人飞船,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成为人类进人太空第一人。1965年3月18日,发射上升二号载人飞船,列昂诺夫成为世界第一名在太空行走的航天员。苏联实施过载人登月计划,1967年“十月革命”50周年之际,苏联想进行一次载人月球飞行,但未能实现。1968-1970年用质子号火箭发射了四个不载人空间舱(改进的东方号载人宇宙飞船)绕月飞行并返回地球。苏联火箭首席设计师科罗廖夫设计了重型运载火箭N1,因他去世早(1966年去世),后继者设计能力受限,再加上赶进度,苏联从1969年至1972年四次发射N1火箭均告失败,登月用的火箭成为泡影,苏联只好放弃载人登月。1969年1月16日,联盟4号飞船和联盟5号飞船进行交会对接试验。1971年4月19日,发射世界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随后发展了三代空间站,第一代是礼炮1号至5号,第二代是礼炮6号(1977年9月29日发射)和礼炮7号(1982年4月19日发射),第三代是和平号空间站(1986年2月20日开始发射组装,运行16年)。1988年11月15日发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美国载人航天走过的道路 1961年5月,美国发射水星MR3飞船,实现首次载人亚轨道飞行。1965年6月3日,发射双子星座4号飞船,实现美国首次太空行走。1966年3月16日,发射双子星座8号飞船,与不载人的阿金纳目标飞行器对接,首次突破轨道交会对接技术。1969年7月16日,发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7月21日两名航天员登上月球,航天员阿姆斯特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1973年5月14日,发射天空实验室1号。1981年4月12日,发射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 1998年11月20日,美国、俄罗斯等国开始建造国际空间站。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载人航天规划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研制“神舟”载人飞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第二步是实现出舱活动,研制空间实验室,突破交会对接技术;第三步是研制空间站。第三步空间站又分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两个阶段。中国载人航天已接近完成第三步第一阶段,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从天宫一号到天宫二号,从长征七号首飞、天舟一号到天舟三号,从长征五号B首飞到空间站核心舱发射,已执行20次飞行任务,目前正在按照既定计划,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跨越,有条不紊、紧锣密鼓地开展后续空间站建造工作。 写这本书的缘由 上述20次飞行任务中,有5次无人飞船飞行、7次载人飞船飞行、1次新试验飞船飞行,共13次返回舱寻找回收,12名航天员17人次安全健康返回,次次充满悬念、险阻、泪水,但最终都收获了满满的喜悦。 我有幸参加了历次飞船返回搜救回收工作,为了满足读者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