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共收录了12位型号两总的故事。他们分别是红旗一号总设计师钱文极,红旗一号总设计师徐馨伯,红旗二号总设计师陈怀瑾,巨浪一号、东风二十一号总指挥柴志,红旗七号总指挥耿锐,红旗七号总指挥谈凤奎,红旗七号总指挥徐乃明,海红旗七号总设计师陈国新,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技术总负责人、总设计师吴北生,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沈忠芳,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设计师张福安,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王国祥。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80余万字,以客观、严谨、求实的态度讲述型号两总的一生,既有对他们成长经历的精彩描写,也有对两总系统团队在型号研制历程的专业解读。 目录 钱文极的故事 徐馨伯的故事 陈怀瑾的故事 柴志的故事 耿锐的故事 谈凤奎的故事 徐乃明的故事 陈国新的故事 吴北生的故事 沈忠芳的故事 张福安的故事 王国祥的故事 后记 序言 2022年是我国进入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也是中 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 成立65周年,作为共和国神 盾利剑的锻造者,二院不断 书写着壮丽的空天防御事业 新篇章。 二院创建于1957年11月 16日,建院初期为国防部第 五研究院二分院,是我国火 箭(导弹)控制系统专业技 术研究院,现为我国空天防 御技术总体研究院,是我国 重要的导弹装备研制生产基 地。建院以来,一代代二院 人秉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的核心价值观,勇扛“科技 强军,航天报国”顶梁之责 ,以“有矛必有盾”的胆魄和 自信,白手起家,艰苦奋斗 ,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 主创新发展我国导弹事业的 成功之路,积淀了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的航天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 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 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 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 神财富。”二院党委主持编 写的《导弹人生》是一次可 贵的尝试,也是传承航天精 神、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一次 生动实践。在航天工程研制 实践中,二院逐步探索形成 了以总指挥系统和总设计师 系统为代表的“两总”系统, 为完成各项型号任务提供了 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本书选 取了二院代表性研制型号的 基本型中,已退休、且过脱 密期的型号总指挥、总师正 职,已编入《中国航天院士 传记丛书》的两总不再列入 本书,全书共收录了12位型 号两总的故事。他们分别是 红旗一号总设计师钱文极, 红旗一号总设计师徐馨伯, 红旗二号总设计师陈怀瑾, 巨浪一号、东风二十一号总 指挥柴志,红旗七号总指挥 耿锐,红旗七号总指挥谈凤 奎,红旗七号总指挥徐乃明 ,海红旗七号总设计师陈国 新,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技 术总负责人、总设计师吴北 生,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 指挥沈忠芳,第三代防空武 器系统总设计师张福安,第 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王 国祥。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 80余万字,以客观、严谨、 求实的态度讲述型号两总的 一生,既有对他们成长经历 的精彩描写,也有对两总系 统团队在型号研制历程的专 业解读。撰稿人在创作中更 是倾注了深深的敬意,使故 事更具感染力和原创价值。 首先,本书具有史料价 值。这是我国第一本系统总 结导弹研制的两总故事的读 物,当一个对国家有着重大 贡献的特殊群体还不为社会 广泛熟知的时候,填补空白 就显示出巨大的价值。本书 大量的资料来自于型号档案 ,来自于两总本人或相关人 员的口述。故事中收录的12 位两总中有8位已经离开了 我们,读他们的故事,令人 抚册追忆,思绪绵绵。随着 时间的流逝,这本故事集的 史料价值将越来越显得弥足 珍贵。 其次,本书具有实践价 值。型号两总是我国航天事 业的重要参与者和组织者, 是我国航天事业人才队伍的 杰出代表,他们的科研生涯 和工程经历,也是我国空天 防御事业的历史缩影。在艰 苦卓绝的奋斗和拼搏中,为 保证型号任务的圆满成功, 两总系统探索和总结出许多 型号研制中的宝贵经验,如 “四共同原则”“型号管理十 六字令”等,时至今日,对 我国武器装备型号研制仍具 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 义。 第三,本书具有文化价 值。品读这本故事集,读者 不仅了解两总系统对我国航 天事业作出的积极贡献,而 且可以学习他们胸怀祖国、 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 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他们是航天精神、科学家 精神的实践者、传承者,他 们的事迹值得后人敬仰和学 习,将激励新一代航天人砥 砺“以身许国万事轻”的勇毅 担当,激扬“敢为天下先”的 创造豪情,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 望,珍贵的记忆里闪耀着时 代的光芒。讲述型号两总的 故事,让榜样的力量在新时 代熠熠生辉,这是对型号两 总们的敬意,也是对两总系 统团队的致敬,更是对中国 共产党领导下的空天防御事 业奋斗征程的礼赞! 本书编委会 二〇二二年四月 导语 本书以记录型号两总生平为主要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描述、记录两总工作、科研、生活的诸多方面,是社会了解两总人生故事、学术之路、科学贡献的渠道,同时也是航天系统记录型号研制、发展脉络、重大成就的珍贵资料。 后记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导弹人生》终于付梓。本书 是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 研究院党委领导下完成的, 由党委工作部牵头策划和组 织编写,以记录型号两总生 平为主要内容,按照时间顺 序描述、记录两总工作、科 研、生活的诸多方面,是社 会了解两总人生故事、学术 之路、科学贡献的渠道,同 时也是航天系统记录型号研 制、发展脉络、重大成就的 珍贵资料。 讲述两总故事,只有充 分收集和利用史料并加以甄 别,才能达到史料性、真实 性、科学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在整个撰写过程中,编写 组始终恪守这一认知。为了 客观、真实展现型号两总的 故事,准确描述两总一生中 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经过等信息,编写组查阅 了航天档案馆、二院档案馆 等馆藏的文书档案、照片档 案等,参考了《二院院史》 《二院年鉴》《新宇报》等 材料,学习阅读了《中国航 天院士传记丛书》等资料, 走访了两总、家属、同事等 90余人,收集整理了宝贵素 材和口述资料。二院领导对 本书写作方向进行了总体把 关和材料审定,部分院士、 老领导、老专家和现任相关 型号两总等对本书进行了审 阅,并对书稿撰写提出了许 多建设性意见。 主要撰写者为:《钱文 极的故事》,罗朝晖;《徐 馨伯的故事》,赵东兴、刘 璇;《陈怀瑾的故事》,陈 仕正、雷莉;《柴志的故事 》,季国;《耿锐的故事》 ,周平平、任中姣、崔雪妍 ;《谈凤奎的故事》,刘文 、张丙菲;《徐乃明的故事 》,李乔、王国龙、张菲菲 ;《陈国新的故事》,李露 琪;《吴北生的故事》,王 俊冬;《沈忠芳的故事》, 方格子、刘栩、王秀玲;《 张福安的故事》,苗译文、 郭瑜童、黄硕、姜琳、郭良 栋、徐菁、萧倩;《王国祥 的故事》,魏广宇、刘尚钞 、杨雯。 在撰写过程中,参考、 引证了已经出版的多种书籍 、资料,致以谢意。本书经 反复修改,八易其稿,终于 完成。由于时间跨度长、历 史年代久、见证人员少,在 较短时间里,全面展现型号 两总一生经历和突出贡献, 难免力有未逮。有疏漏及不 妥之处,敬请斧正。 编写组 二〇二二年四月 精彩页 1.儿时悠悠成绩佳 钱文极出生在江苏省太仓县(今太仓市)牌楼乡(今浮桥镇牌楼社区)。太仓位于长江口南岸,这里不仅风景秀丽,而且物产丰富,更是自古重视读书,是科举状元进士辈出之地。 钱家祖辈是当地名门大户。钱文极的祖父钱守卿,是颇有威望的老乡董;祖母顾氏,贤淑能干,勤俭持家。到他的父亲钱汉平一辈时家境日渐发达,拥有数十间房屋和500多亩土地,自种30多亩,其余雇长、短工耕种。 钱汉平(1889—1952),字深淮,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四中学首届高中,是当时家族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人。承前辈勤学之风,以教书育人为始,在乡里原有私塾的基础上,钱汉平创办了牌楼乡小学,自1913年担任牌楼乡小学第一任校长至1932年,是该校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任校长,而后从政,曾任太仓县参议员,第三区区长,致力于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1937年11月,日本侵占太仓,成立伪太仓县维持会。他辞去所有公职,拒不参政,退居在家,经营家业。钱汉平性格刚毅,行事果断,思想开明,为人严肃,一生省吃俭用,善于经营。 其妻闵氏(1887—1952),出身大户人家,秉性善良贤惠,勤俭持家,养育子女,辛劳一生。尽管裹着小脚,仍每天身穿粗布衣、头戴粗布巾,肩扛锄头与长工一起下地干活,收工回来便料理家务,并遵丈夫要求坚持识字。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钱汉平夫妇教子有方,先后将三个儿子钱景仁、钱文极(当时叫“钱景伊”)和钱景伟送入乡里最好的小学和中学读书,兄弟三人又均考入国立同济大学。除钱文极中途退学参军,另二子先后毕业于同济大学。 1922年,钱文极进入太仓县牌楼乡小学读书。他性格平和,做事认真,功课总是名列前茅。他喜欢体育运动,短跑速度快,小皮球踢得尤其好。这是一种橡皮球,踢法和足球一样,只是每队只有7个人,场地也小。踢好是件不容易的事,但钱文极的左右脚都踢得很好。 五年级时,父亲送他到太仓县城的省立太仓中学附属小学读书,这是当时太仓县最好的小学。学校离家24里路,钱文极便开始住校生活。小学毕业时,他学习成绩列全校第二名。 1929年,钱文极考入太仓县省立太仓中学初中部读书,各科成绩中数学成绩是最好的,每次都是甲等。中学毕业后,钱文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同济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2.中学痴迷无线电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相继占领东三省,1932年1月28日,日军侵略上海。钱文极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深切感受到国家遭受侵略的屈辱。初中时,他就对自然科学非常感兴趣,加之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愤恨,因此萌生了科学救国的朴素思想,促使他在初中毕业后报考了同济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同济大学是德国人创办的,采用德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制度,考入同济附中后将来可以直接升入同济大学的工学院。 同济附中特别注重德文教学,一年级时每天上午四节课里有三节是德文课。那时中学的部分课本采用德文,大学后全是德文。在“科学救国”思想影响下,钱文极热衷学习技术和技能,功课中数学和物理最好,一直都是甲等。 同济附中的管理模式与大学基本一样,除上课外,课余时间完全由学生自己支配。每天自由活动的时间很多,因此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体育运动、学习乐器等。 高中时,钱文极和爱好篮球的同学组建了“稚鹰”篮球队,课后经常一起练球。为了提高球技,他们还专门请了同济大学篮球队的一位队员做教练,从最基本的动做练起,拿球、拍球、投篮,再到进攻、防守、队形变化。教练讲解认真,要求极其严格。在教练的指导下,球队的技术水平提高很快,两年后,“稚鹰”队成为校内各队中的佼佼者。每年他们都参加上海市的各种比赛,虽然是一支业余球队,但接近专业队水平。 钱文极是球队主力,多次担任球队队长。他的弹跳力很好,中距离投篮命中率高,而且左右两手都能在行进中单手上篮。除了喜爱篮球运动,他还参加网球、足球、排球和田径等运动。体育锻炼使钱文极拥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 除了打篮球,最让钱文极痴迷的莫过于钻研无线电。初中时钱文极看到堂叔买的一台德国进口的三灯收音机,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1932年夏天到上海考高中时,钱文极专门到书店,购买了一些关于矿石收音机的基础书,开始自学。进入高中后,钱文极就开始自己动手组装收音机了。 一开始,他和几个同样爱好无线电的同学王辅民(任第四机械工业部772厂总工程师)、王叔皓(后更名为王立,任第五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一起,大家共同出钱,一起购买零件、仪器和书籍,学习组装。当时的同济附中在吴淞镇附近,他们利用矿石收音机可以接收到从上海发送来的音乐。1935年,钱文极和王辅民等人看到美国的一本杂志上,有一篇讲述制作五公尺超短波发话机的文章,便按照原理图自己设计制作了两台收发话机。在宝山县附近的一片空地上,他们开始了首次野外试验。第一次试验就取得了成功,钱文极钻研无线电技术的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