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塔铭,是僧人的葬塔铭文,以撰述生平事迹为主,属于传记文学。本书以塔铭为研究对象,不仅整理、辑录了隋唐五代僧人塔铭文献400余篇,还对其中留有书家姓名的塔铭做了梳理与统计工作。 本书一方面综合运用了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塔铭的生成演进规律,研究隋唐五代塔铭的文体特色与文学审美特征;另一方面,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历史、书法美学等方面解析塔铭与社会风气、文化思想、价值取向之间的各种联系,窥探塔铭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历史事件。通过上述研究尝试,作者力求对隋唐五代僧人塔铭的文献价值、文学特色、文化内涵以及史学线索价值予以深刻的分析与揭示。 作者简介 李谷乔,文学博士,现为吉林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佛教文学。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隋唐五代僧人塔铭研究”(项目编号:18FZW018),省级科研规划项目“唐代佛教碑刻文化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文验字[2017]277号),以及吉林省教育厅教研项目“远东共通文化视域下韩、日留学生汉语教学改革与实践”。出版专著《欧阳修小品》,获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参编《唐诗精华注译评》。在《东疆学刊》《文艺评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塔铭的产生及体式演进 第一节 世俗的生命意识与碑志 第二节 塔与塔铭 第三节 塔铭辨体 第四节 塔铭的体式演进 第二章 隋唐五代塔铭概论 第一节 隋唐五代塔铭文献的留存情况 第二节 隋唐五代塔铭勃兴的原因 第三节 隋唐五代塔铭的分期 第四节 隋唐五代塔铭的分类 第三章 隋唐五代塔铭的文学价值 第一节 塔铭的文体特色 第二节 塔铭的表现手段 第三节 塔铭的艺术风格 第四章 隋唐五代塔铭的文化价值 第一节 传述宗派承传的理念 第二节 朝鲜塔铭对中土塔铭的文化容受 第三节 唐五代塔铭的书法贡献 第五章 隋唐五代塔铭的史料研究价值 第一节 智的塔铭与天台宗的获益 第二节 玄奘的塔铭与凄凉晚境 第三节 三位“六祖”塔铭与“定祖之争” 第四节 密宗塔铭与中唐政局 第五节 塔铭中的“会昌法难”与禅宗的生存之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隋唐五代僧人塔铭篇目索引 后记 序言 史有征信 述论新警 王树海 塔铭属碑志类,用来撰 述僧人的生平故实。隋唐五 代塔铭作者队伍庞大,背景 驳杂,举凡帝王将相、士庶 文人,均可充任塔铭的创作 者,他们与塔主的亲疏关系 各异,创作动机不一,体悟 佛理深浅有别,有主动创作 的,也有受人请托的,有深 味佛法、弘扬佛理的,亦有 敷衍说法的,不计目的、效 应如何,都须有所制。至于 当世或后来者看到、悟到了 什么,该是塔铭学者、研究 专家的职责任务。 论著作者搜罗尽可能多 的塔铭文本,运用考据、金 石、文学、美学、史学及阐 释学的方法,来研究塔铭的 发生发展之于中华民族的文 化心理、丧葬习俗、碑刻制 度、书法篆刻所产生的影响 及其相互间产生的影响,其 入手的角度是科学的,学术 基础是坚实可靠的。 论著逻辑起点是先对塔 铭的研究现状进行精心梳理 并对既往研究进行了审慎的 评判,肯定了前人的成就, 指出了不足和时代局限,有 理论概括力,理性的眼光极 具穿透力。 作为后世研究者经过研 究追寻之成果,我们遵循本 书的研发逻辑这样来看:塔 铭是什么?立于今天的立场 平台,窥见或认识到塔铭里 有什么?设若通晓历史的逻 辑归宿,还可回答必须有什 么?这自然要求研究者的学 养、素养和理性的演绎能力 ,还须有系统丰饶的历史知 识,扎实的专业训练和精准 的预判能力。 作为专业研究者,李谷 乔看到塔铭可以为一个时代 还原历史真相提供史料凭信 。隋代智塔铭即是。塔铭记 叙了智明知自己大限将至仍 急急应杨广之约,其反常行 为的背后定有其合理的逻辑 ,这逻辑推演得惊心动魄; 唐代圣僧玄奘死后175年才 得以刻立塔铭,让人窥见大 师晚境的凄凉;嵩山法如的 塔铭,印证了历史上禅宗“ 六祖之争”的激烈;密宗高 僧塔铭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中 晚唐皇室对密宗法力的狂热 崇拜;会昌法难的历史真相 在塔铭里也有隐晦再现…… 诸如此类的例子证明,塔铭 文献很明确地为我们提供了 相应历史研究的新视角,具 有重要的文献学、历史学研 究价值。 作者从塔铭的产生、体 式演进研究发现:墓志铭自 汉代出现以来,后人因成风 气,及至南北朝塔铭产生的 时代,墓志铭文体业已成熟 ,大体上是“其人若无殊才 异德者,但纪姓名、历官、 祖父、姻媾而已。若有德业 ,则为铭文”(封演《封氏 闻见·石志》)。早期塔铭 都是按照墓志铭的写作思路 撰述,实际上更像一篇僧人 的生平简记。最早出现较成 熟的且以“塔铭”名之的应该 是作于东魏元象元年(538 )的《大魏比丘净智师圆寂 塔铭》。此塔铭在正式介绍 净智大师前,作者先以骈文 的形式赞美佛教东来的伟大 意义,然后叙述净智大师生 前修持高深,指出其亡故时 间、地点,接着又用骈文哀 悼了净智大师的不幸辞世, 文末是一篇四言铭文。这在 当时应该是有模有样的塔铭 了。及至隋唐,塔铭创作已 臻于成熟,作者队伍已变得 庞大起来,贵戚帝王、文人 士庶都参与了塔铭写作,内 容呈现出鲜明的佛教文化色 彩,已迥异于墓志铭,在塔 铭之序与铭等文体形式上, 都有多方面的探索创获,可 谓众体兼备,异彩纷呈,是 塔铭创作的创变成熟期。 宋以后,文人学士对塔 铭这种文体渐渐有了深入认 识,慧洪、周必大、陆游等 人都开始在文集中辟专卷收 录塔铭。文人的努力与重视 ,使塔铭终于从碑志类文体 中独立出来。塔铭由雏形到 发展繁荣、成熟定型并最终 形成文体理论认识的漫长过 程中,隋唐五代人可谓居功 至伟。 论著指出塔铭创作的繁 盛与文学家的参与,有着极 为密切的关系,仅唐代就有 张说、李邕、王维、李华、 独孤及、梁肃、权德舆、裴 休、柳宗元、刘禹锡、白居 易、刘轲、皎然等文学大家 参与到塔铭的创作中来。这 同时也表明,优秀塔铭紧系 着时代的文运。唐中期塔铭 一改过去骈文范式,使用散 体行文,究其实,这与中唐 文学领域重大革新相呼应, “古文运动”主张“文从字顺” “词必己出”,文章要清晰表 达个人主见,受此文学思潮 影响,文人们在撰写塔铭序 文时,以奇句散行直述其事 ,摒弃偶对、声律、辞采、 用典等形式,务求“言之有 物”“顺理成章”。此中尤以 白居易、刘禹锡最具代表性 ,他们的塔铭写得明白晓畅 ,几乎看不到用典,即或现 代人看来也没有什么阅读障 碍。 论者依照隋唐五代塔铭 的创作实际将其划分为四个 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隋代 塔铭,第二阶段是从唐朝立 国至唐德宗贞元末年,第三 阶段是从唐德宗贞元末年至 唐文宗大和末年,第四阶段 是从唐文宗大和末年至五代 。此种划判,主要考察了塔 铭的文学表现。隋代塔铭, 作者选析了柳辩的《天台国 清寺智者禅师碑文》,此篇 成就极高,是最早的鸿篇巨 制,对后世长篇塔铭创作影 响深远。全文三千余字,文 辞华瞻、气势恢宏,开创了 塔铭创作的新范式。该篇塔 铭首创宕开法,开篇写道: 臣闻在天成象,穹苍之 法存焉;在地成形,区方之 均效矣。二仪既尔,三才冏 然。上圣之姿,为王所以敬 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