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关于艺术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错的(精)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英)马特·布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错的”系列以太空、地球、人体、科学、艺术5大主题,为读者献上颠覆“常识”的通识读本。以讹传讹、定势思维、不假思索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流言,真相沦为冷知识。以“纠错”的方式摒弃固有认知,以辩证的视角看待个体生命奥秘、人类智慧结晶、宇宙万物运行的当下进程。这世界已与印象中大不相同!感受真相带来冲击与惊喜,用更明辨、审慎、崭新的思维拥抱纷繁多元的周遭世界。
艺术家都年轻有才却穷困潦倒,艺术品都独一无二……本书将告诉你,很多想当然的艺术印象都是错的!不论是绘画、雕塑等艺术品,还是从原始社会遗迹到现当代艺术,很多获得广泛认知的“事实”并非真相。实际中,艺术并不只是年轻人的游戏,摄影的出现并未使绘画终结,古希腊雕像甚至色彩有些艳俗。
本书共收录绘画、雕塑、建筑相关的37个短小章节,作者通过浅显风趣的笔触、崭新多维的视角,睿智又巧妙地破解广泛传播的艺术流言。用“纠错”的方式摒弃固有认知,以辩证的视角带领读者步入真实的艺术史。本书作为颠覆诸多“常识”的艺术通识读本,读者将从中体会到大胆质疑、审慎求证的乐趣,开启自己不竭探索的篇章。
作者简介
马特·布朗(Matt Brown),科普编辑、作家,Londonist 网站的特约撰稿人。曾担任英国皇家学会检测员,组织过英国皇家学会、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亨特博物馆的科学竞赛。除了科普类图书,还撰写过大量有关伦敦、艺术、文化的文章。
目录
引言
艺术的世界
所有艺术家都是饱受折磨的天才,他们的生活既放荡不羁又穷困潦倒
艺术是年轻人的游戏
原始艺术的艺术性要差一些
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在古代世界和文艺复兴之间,艺术其实死掉了
欣赏艺术就是在美术馆里闲逛
20世纪以前的女性无法靠搞艺术出人头地
真正的艺术家应该亲力亲为
绘画
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在法国拉斯科洞窟中
静物画既无聊又缺乏想象力
卡拉瓦乔用他的烛光场景永远地改变了绘画
印象派画家是第一批真正在户外作画的艺术家
梵高只割掉了一部分耳朵
康定斯基开创了抽象艺术
绘画已死——没人再画画了
雕塑
古代雕塑既朴素又无聊
自由女神像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雕塑
骑马雕像包含的隐藏线索会透露骑手是如何死亡的
复活节岛有成百上千个神秘的石雕头像
建筑
经典的建筑柱式有三种
拱心石是拱券中最重要的部分
20世纪之前没人用混凝土盖房子
现代建筑都是由单调的玻璃和钢材组成的
巨石阵是由德鲁伊教徒建造的(以及其他关于地标的谎言)
其他艺术形式
摄影的发明被看作对画家的重大威胁
华特·迪士尼设计了米老鼠,它第一次出现在《汽船威利》中
那张在贝叶织就的著名挂毯,展现了哈罗德二世在黑斯廷斯战役里眼睛中箭的情景
大部分街头艺术家是在墙上涂鸦的违法少年
观念艺术是任何人都能拼凑的一堆垃圾
艺术是最疯狂的阴谋论
《蒙娜丽莎》其实是列奥纳多隐藏的自画像
米开朗琪罗把解剖素描藏在了西斯廷礼拜堂
梵高是色盲
戈雅的黑色绘画是在他死后伪造的
伦勃朗用镜子和透镜来创作他的大作
华特·席格是开膛手杰克
列奥纳多的《最后的晚餐》充满密码
其他误解和用词不当
让我们再来一拨儿虚构事实
补充信息
致谢
译名对照表
序言
本书讲的是犯错带来的
快乐和机遇,尤其是对任何
形式艺术的误解。我对艺术
的误解深深印在我最早的那
些回忆里。
我小时候看过一个画展
,艺术家用色粉笔创作出美
丽的图画。这让我高兴坏了
,我也想试试。如果有了色
粉笔,就能让我的小伙伴们
大吃一惊,他们那会儿还在
使用水彩笔、蜡笔和幼儿园
教室里颜色寡淡的颜料。色
粉笔看起来则非常厉害。
我拿着零用钱,雄赳赳
气昂昂地走到超市,买好后
朝学校走。不过我感觉有点
儿不太对劲。我买了各种颜
色的色粉笔,但没有一支可
以在纸上留下印记。更糟糕
的是,当我拿它画过纸的表
面时,纸不但变得皱巴巴,
还沾满了糖。弄了半天,条
装果味软糖跟色粉笔还真不
是一回事*。
这个错犯得真让人丢脸
,我永远也忘不了。买错东
西就会这样,这种感觉总是
在回忆里挥之不去。这也是
写作这套书的灵感来源。书
中列举了数十个我们想当然
的艺术观点,经过探究,我
们会发现一切根本不是想象
的那样,或者我们只对了一
部分。
虽然本书书名如此,但
我并不想破坏大家的现有知
识库,也不想取笑常见的无
知。我更希望以不同的角度
讲讲艺术的故事。如果“从
错误中学习可以收到更好的
效果”这种说法委实有效,
那么对我来说,着眼于这些
错误观念便是了解一个主题
最有效的方法。
套用一句老话,讲解艺
术的困难就是一张图胜过千
言万语。作者常常会用好几
段文字来详尽描述一幅画,
部分原因可归结为书籍的制
作预算不足以支付印刷这些
图片。我的书也一样。不过
身处21世纪,这种做法已没
有必要。如今基本人手一部
手机或一台平板电脑,可随
时取用——也许你正在用它
们阅读本书。如果书中提到
的是你不太熟悉的艺术作品
,请务必使用搜索功能,上
下左右地放大图像、观看细
节。在继续阅读之前,尽情
感受这部作品。这不算作弊
。恰恰相反,你可以通过远
超印刷的清晰画质方便地研
究不同的画作。我更愿意在
本书中展现有趣的故事,而
不是费力去描述画面。
我面临的另一个风险来
自这个话题本身的模糊性。
“什么是艺术?”这个问题有
无穷无尽的答案,而我的回
答可能跟你的答案八竿子打
不着。本书将着重讲解被称
为纯艺术(fine arts)的软
笔绘画和雕塑,除此之外的
硬笔绘画、摄影和建筑算是
加餐。我也意识到人们在谈
论艺术话题时,对西方艺术
也有很深的偏见。对于一本
主要剖析西方读者误解的书
,这是必要且不可避免的局
限。
现在,请坐好,准备好
抛弃你对艺术的旧观念和偏
见,打开一条果味软糖,一
起来找碴儿吧。
导语
充满冷知识的艺术通识读本,颠覆众多广为流传的“常识”。艺术家多数穷困潦倒,艺术家年纪大了便江郎才尽……如果目录呈现的众多观点你也深以为然,本书内容必将让你大吃一惊。作者将用众多有力事实告诉读者,这些固有认知都是错的!
资深科普作者带你理性步入艺术。作者马特·布朗是英国科普编辑、作家,常年撰写科普、文化相关的文章,风格通俗易懂,话题天马行空。看他用分析科学话题时的辩证思维探讨艺术传言。
众多脑洞大开的艺术话题,角度新颖,轻松易读。全书篇幅短小但信息海量。用出其不意地方式探讨一些“不太正经”的艺术话题。比如:骑马雕像能反映历史人物的死亡信息吗?
漫谈多种艺术形式、艺术风格及众多艺术家。全书涉及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等诸多体裁;艺术家从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到艺术品奔赴火星的达明·赫斯特;艺术风格涵盖远古岩壁画、街头涂鸦、观念艺术等。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妙趣横生,它将改
变你看待世界及其他事物的
方式。全书的真正精髓在于
那句反复提及的主题:没有
什么是确凿无疑。别在意这
话是否科学,这是人生的实
用一课。
——《每日邮报》
(Daily Mail)
Londonist特约撰稿人马
特·布朗的新书向艺术界的
错误说“不”。本书剖析了众
多误解与讹传,还原了事实
真相。这表明即使在艺术领
域,也并非所有事物都像看
上去的那样主观。
——《大象杂志》
(Elephant Journal)
精彩页
所有艺术家都是饱受折磨的天才,他们的生活既放荡不羁又穷困潦倒
在我们的脑海中,对艺术家都有一种固定形象:一位衣衫褴褛的大师狂热地在画布上作画。这个孤独的人把自己锁在阁楼上几个小时,手边只有一瓶苦艾酒和一堆最终需求(final demands)。脑海中还有恶魔与之做伴。艺术家必定为他的作品备受煎熬。
跟一贯的刻板印象一样,这个画面包含了真相的内核。很多艺术家都在穷困潦倒的状态下创作。艺术史上一些大名鼎鼎的艺术家还遭受着精神问题的折磨。不少人都不惜牺牲健康和损失财富,来追求艺术创作上的完美境界。
且慢,真的是这样吗?一贯如此吗?嗯,当然不是。艺术家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品位不同,收入也各不相同,跟其他职业的人没什么两样。的确有几位大名鼎鼎的艺术家有精神方面的问题,比如梵高(Van Gogh,1853—1890)和戈雅(Goya,1746—1828)。虽然只写了两位,但还可以举出不少与精神障碍抗争的音乐家、艺术家在精神备受折磨方面并没有占据垄断地位。
对于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可以激发创造力这一观念,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毕竟梵高的不少伟大作品都是在精神病院里创作出来的,包括那幅《星月夜》(Starry Night)。那句“天才与疯子之间只有一线之隔”的老生常谈听起来挺有道理。毕竟从定义上来说,从事创意的人能够以他人不及的方式来运用头脑。的确,权威杂志刊登的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创造力与精神疾病之间存在联系。一项研究指出,艺术家以及专门从事创意的人群中,携带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有关基因的可能性比普通人要高出25%。依照上文那句老话,你要想当个艺术家,不必先当个疯子,不过当个疯子或许能管点儿用。
事实真是这样吗?相关性并不代表有因果关系。艺术家可能更容易面临精神方面的问题,不过这不代表病痛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有人可能还会想到涉及遗传学联系的另类理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比没患病的更容易将艺术作为情绪的发泄口,这不是病痛让他们更加有创造力,而是他们一开始就更有可能去拿起画笔。另有可靠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可以提升创造力,负面情绪则会抑制创造力。这一观点看起来与“备受折磨的天才”理论背道而驰。无论如何,创造力与精神疾病之间的联系依然存在争议。
与此同时,饱受饥饿之苦的艺术家这一形象也有很多渊源,有真实的,也有虚构的。一个常被引用的来源是亨利·缪尔热(Henri Murger,1822—1861)于19世纪创作的小说《波西米亚人的生活情景》(Scènes de la vie de bohème)。这本畅销书描绘了一群穷困潦倒的艺术家在巴黎波西米亚社区的生活。追求纯粹的艺术、避开对财富的追求,这种生活方式是苦苦奋斗的艺术家的浪漫理想。伟大的创作者必须抛弃吃饭、个人卫生和赚钱等日常琐事,避免分散精力,把全部精力花在他们的作品上。
我们可能会从某些艺术家身上看到这种不舍昼夜的奋斗,但每一个要发愤图强的人其实都是如此。有多少企业老板每天花15个小时来让他们的初创公司取得进展?我就认识一些会计师,为了填完所有的纳税申报单挑灯夜战。家里有小宝宝的人,对为一件事废寝忘食的情景也不会感到陌生。艺术家并不是唯一不辞辛劳的人群。
艺术家应该像乞丐一样生活,这种观念也是漏洞百出。历史上,富有的艺术家跟穷困的艺术家一样比比皆是。虽然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1483—1564)总是抱怨自己的佣金被拖欠,但他的个人资产换算到今天的货币价值约为3000万英镑。与他同时期的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拉斐尔(Raphael,1483—1520)和提香(Titian,约1490—1576)虽说没有他这么阔绰,但也都过着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
P7-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