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古代异闻录(那些历史上的神秘事件)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呼延云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在我国汗牛充栋的古代笔记中,记载着大量诡异幽玄的志怪故事、惊心动魄的历史奇案、不可思议的自然之谜和鲜为人知的宫廷秘史。囿于古代科学不昌,古人常常以鬼神灵异”作解。
从2015年开始,《北京晚报》和“澎湃新闻”相继开辟《叙诡笔记》专栏,由知名学者呼延云执笔,用现代科学结合史料考据,对古代笔记中的奇案、诡案、悬案作出全新的破解与诠释。
本书精选其中三十篇文章,为读者揭露那些被掩蔽了千百年的隐情、内幕,还原历史真相。
作者简介
呼延云,著名推理小说作家,华文推理的革命性人物。代表作《黄帝的咒语》曾霸占各大电商悬疑推理图书榜首。近作取材于传统神秘文化,呈现出别具一格的中国风,被评论界誉为“开拓出推理小说的全新时代”。
目录
第一章 传奇:帝国的B面
一、清末民国初年对赶尸之谜的“新解”
二、李自成祖坟里的“小白蛇”真相
三、煤窑传说与道光帝整顿黑煤窑
四、裹脚:清末战乱中的“逃生概率”
五、古代笔记里找得到“地震云”吗?
六、世上本无鬼,装的人多了就有了鬼
第二章 要案:那些不知名的“狄仁杰”们
一、乾隆年间的“怪乌杀人事件”
二、摸钟:古人破案屡试不爽的“心理战术”
三、陈涌金案件:嘉庆朝第一人伦惨剧
四、“万源夹道命案”的小说与真相
五、道光年间的寒山寺“一百四十余人命案”
六、古代笔记中的“名侦探鹦鹉”
七、古代“滴血验亲”中的荒唐事儿
八、当福尔摩斯遇到中国“诡案”,怎么破?
九、嘉靖朝特大连环凶杀案侦破记
十、武则天时代那些真正的“狄仁杰”们
第三章 揭秘:诡谲背后的真相
一、“天启大爆炸”是外星人入侵吗?
二、方苞与1691年的“北京之疫”
三、晚清武术真实的“功守道”
四、清末民初,治牙疼居然真能挑出“牙虫儿”
五、当“喵星人”开口说话的时候
六、《探清水河》中的大莲是自杀还是他杀?
第四章 大内:皇宫里的丑闻、趣闻与异闻
一、壬寅宫变:十六个少女的杀人计划
二、癸酉之变:都是闰八月惹的祸
三、明英宗废除“人殉”的前前后后
四、慈禧太后为何跟一棵白果树“熬鳔”
五、隆庆二年正月里的“大恐慌”
六、杨贵妃:不爱“妖猫”爱“妖猿”
七、中法战争,恭王曾用“天眼通”侦察敌情吗?
八、朱棣与明代“福尔摩斯”之死
序言
我国古代,以有韵者为“
文”,无韵者为“笔”。而以“
文”“笔”综合而来的“笔记”
,则专指信笔著录。这些著
录内容庞杂、体例不一。举
凡掌故丛谈、神话传说、训
诂考据、岁时风土、日记尺
牍,都可归入其类。一如鲁
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
中所言:“虽不过丛残小语
,而俱为人间言动。”即,
笔记是一种自由独立且任性
发挥的文体,不求闻达,唯
求惬意,风格简约,直抒胸
臆。
那么,笔记又可以细分
为哪些类别呢?笔者参考了
多部笔记史著述,将笔记大
致分成五种类型:其一为野
史掌故,是用来补正史之阙
的史料笔记;其二为笔记小
品,如山水游记、散文随感
;其三为学术笔记,即那些
以诗话词论或考据辩证为主
要内容的笔记文;其四为杂
著笔记,即阐述典章制度、
医卜星象、风俗民情、科学
技术等;其五为志怪笔记,
即讲述一些荒诞离奇的故事
。不过,笔记以内容之“杂”
和形式之“散”而取胜,作者
既不受拘泥,后人也没有强
行设限的必要。尤其是像《
太平广记》《容斋随笔》《
万历野获编》《坚瓠集》这
类的“大部头”,篇目皇皇,
可能一身就兼具上述五类,
所以这种分类只是相对的,
不必强之以“楚河汉界”。
我国历史悠久,笔记文
亦源远流长。虽然直到北宋
学者宋祁著述三卷《笔记》
,才得以定名,但其历史最
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散文。除
了《战国策》《晏子春秋》
中那些短小精悍、生动感人
的历史故事之外,《庄子》
《列子》和《韩非子》等书
中也大量使用论事明理的寓
言。它们都具备了笔记小说
的雏形,为后世的创作从题
材、内容到叙述写作模式都
奠定了根基。西汉建立后,
随着文、景二帝采用黄老之
术与休养生息政策,经济迅
速发展,政治趋于稳定,国
力不断增强。而道家对长生
不老的追求,也始于两汉之
际。当时,从宫廷到民间,
神仙之说盛行,方士纷起,
巫风盛行,这不仅为《汉武
故事》《汉武帝内传》《汉
武帝别国洞冥记》《东方朔
传》等笔记提供了素材,还
对后世的笔记有所启迪。另
外,在这一时期,刘安及其
门客编写的《淮南子》,刘
向编纂的《新序》和《说苑
》等著作,“物事之类无所
不载”,爬罗剔抉,细大不
捐,对笔记文的成熟也起到
重要的推动作用。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中
原大地笼罩在“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下,社会的动荡不安情绪也
频频投射到文艺作品上,即
仙风沉降,鬼道愈炽。长生
不老的希望既然破灭,人们
便不得不面对生老病死,于
是出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
干宝的《搜神记》和王嘉的
《拾遗记》为代表的志怪笔
记的爆发。这些笔记在辑录
大量鬼怪故事的同时,也保
存并丰富了一些具有现实意
义的民间传说。如干将莫邪
、李寄斩蛇等,成为后来不
少文学作品的源头。与此同
时,魏晋时期的高压统治导
致士子文人不敢妄谈政治,
进而无法彻底摆脱现实的困
境。所以他们只好从老庄超
然物外的思想中寻求苟安生
活的恬淡心境,以悠远玄虚
的言辞表达内心的迷离,用
放诞旷达的行为掩饰精神的
空虚。“盖其时释教广被,
颇扬脱俗之风,而老庄之说
亦大盛,其因佛而崇老为反
动,而厌离于世间则一致,
相拒而实相扇,终乃汗漫而
为清谈”。这类笔记最杰出
的代表是刘义庆的《世说新
语》,这本书通过德行、言
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
,掇拾汉末到东晋的各类名
士之遗闻轶事,“记言则玄
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后人轶闻琐语之书,殆无
不受其影响。此外,《西京
杂记》《荆楚岁时记》《齐
民要术》《古今注》等笔记
小品、学术笔记和杂著笔记
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笔记
文学在这一时期越来越受到
人们的关注。
……
这样的日子一晃就是七
年。自己开设这个专栏的“
初心”,不过是将古代笔记
的热爱之情诉诸笔端。但支
持我连续七年笔耕不辍的原
因,是因为这一旷日持久的
创作突然有了别样的意义:
作为一名推理小说作者,我
在很长时间里默默无闻,只
在布满荆棘的荒野上独自耕
耘,每每荷锄四顾,内心泛
起无限的辛酸和孤独。而在
书写《叙诡笔记》时,我突
然发现了一件过去未曾注意
到的事情,那就是绝大多数
的笔记作者都不是飞黄腾达
的达官显贵:刘祁仕途无望
而撰《归潜志》,叶子奇因
事下狱而编《草木子》,杨
慎穷愁潦倒而著《丹铅总录
》,张大复命运乖戾而作《
梅花草堂笔谈》……他们往
往被体制抛弃,与“正途”无
缘,失去编修和载入正史的
资格,只能“兀坐青灯,与
书为伍”,将一腔牢骚不平
之气泄诸笔端,述往事,思
来者。而志怪笔记的作者,
一生未显者更是不计其数,
蒲松龄、曾衍东、沈起凤、
许仲元、朱梅叔……他们壮
志难酬,忍辱含垢,浮白载
笔,终成不朽。我在引用他
们的笔记、书写他们的姓名
时,深深为他们在逆境中发
愤著述的精神所感动,每一
篇《叙诡笔记》,既是对他
们的致敬,更是对自己的激
励。
2018年,《叙诡笔记》
专栏转入澎湃新闻《翻书党
》栏目继续刊载,编辑顾明
老师同样以
导语
本书选材别具特色,论说有理有据,从生动活泼的文字中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素养和扎实的研究精神。
书中具体收录了“煤窑传说与道光帝整顿黑煤窑”“嘉靖朝特大连环凶杀案侦破记”“《探清水河》中的大莲是自杀还是他杀?”等有趣内容。
精彩页
一、清末民国初年对赶尸之谜的“新解”
“赶尸”的故事一直是电影热衷的拍摄题材。比如林正英主演的《僵尸先生》中,开头的一幕便是几具穿着清朝官服、额头上贴着黄色的符篆的尸体排成一列纵队。在他们旁边,穿着八卦服的赶尸匠喊着“天苍苍,野茫茫,回家了,列成行”,每当赶尸匠摇一下铜铃,尸体就会跳一下,最后消失在漆黑一片的夜色之中。
想想这是没有道理的,已经死去的人,在某种奇特法术的引领下,竟能驱驰千里!这其中的每一条信息,都足以调动人们的猎奇心理:赶尸的故事真的存在过吗?如果是真的,那么赶尸者是怎样突破了生与死之间那条界限的?如果出现可怕的僵尸又该怎样应对?走夜路的人一旦碰上赶尸者的队伍应如何做?万一有个掉队的尸体一动不动地站在夜深人静的道路中间,最终它会到哪里去……
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和电视节目试图用科学对“赶尸”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而本文则根据古代笔记中的记录,让读者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赶尸”现象窥豹一斑。
1.“三人住店,两人吃饭”
在古代笔记中,关于“赶尸”的记录所见不多,我所见的几则大都是在清末到民国初年这一时期的笔记中出现的。别的不说,这至少说明一些灵异小说动辄把“赶尸”说成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第一则记录,是晚清著名学者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这也是古代笔记中对“赶尸”记载得最为清晰、详尽的一篇。不过,文章并未称其为“赶尸术”,而是“送尸术”。
接下来,徐珂对送尸术进行了详细记录:贵州商人有很多靠砍伐、买卖木材谋生。每年到了开春,春生水涨之时,“辄编木为筏”。他们乘着木筏到了湖南常德等地,找到合适的买家谈好价钱后,便将木筏拆开卖掉,再从陆路返乡。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如有贵州商人客死他乡——因中国人有叶落归根、狐死首丘的传统观念,虽“道远,尸不易回”,但“同行者往往有送尸之术”,可以送其还家。
书中说,这种送尸术“必两人行之,乃有效”。具体的施术情形是:一个人做向导,尸体“走”在中间,另一个人手拿一碗水走在后面。注意,这碗水还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第一必须为清水,清水比较好找,打点泉水或井水就可以了;第二“碗中清水必加持符咒”。而且,在这一路上,走在后面的人必须保证把水碗端平,因为“水不倾泼,尸不倒也”。在外人看来,尸体与正常人没什么差异,只是不能讲话而已。当然,尸体是面无血色、神情呆滞的。另外,如果仔细观看,会发现其步态与生人稍有不同,即“盖人行则行,人止则止,纯随二人步趋”,颇像古代那些跟在大官后面的衙役。
当然,问题也来了,长路迢迢,这些送尸人总不能一路走下去,不喘口气、歇个脚吧?《清稗类钞》中对此是这样记载的:到薄暮时分投宿旅店时,旅店主人一看这三个人的状态,“即知为送尸之客,必另备一房与居”。而且,当时这样的送尸人“时时不绝于道”,所以旅店的老板不仅熟悉,而且还设有专门的房间供他们住宿。住宿的时候,一般是两个活人睡在床上,尸体立在门侧。湘西当地还有句民谚描绘这种情形的,叫“三人住店,两人吃饭”。
将到家的前一天晚上,“尸必托梦于其家人,其家则将棺木衣衾,预备齐整”。当送尸人带着尸体到家,便径直驱使尸体走进棺木内。然后,送尸人将那碗加了符咒的清水在地上一洒,尸体立刻倒下。这时要马上为其收殓,“否则其尸立变,现出腐坏之形矣”,腐坏的状态与死亡时间完全一致,“如已死一月者,尸即现一月之腐状”。
2.“昼行夜止”,不走夜路
讲完了催眠术和习俗后,《清稗类钞》中还记录了一则“赶尸案例”。当时,有一位名叫黄泽生的提督,带兵驻军川边。“一日,营外忽大哗”,黄泽生便问发生了什么事情。手下的兵丁报告:“有人解死尸经过,尸能自行。”黄泽生出了营帐一看,只见一个人持布幡做前导,“一尸直立,随其人,惘惘而步”。黄泽生见状,立刻上前喝令送尸人站住,询问原委。送尸人回答说,这个人在旅途中死去,如果装进棺木再运回家,实在是太费事了,所以“特用法驱之自行,归就家以敛耳”。黄泽生又希望送尸人告知法术详情。送尸人回答:“这是我们的职业秘密,怎么可能轻易透露给外人?”黄泽生也不勉强,便转移话题问一般需要几天才能到达目的地,回答说要四五天。之后又问夜里怎么解决住宿问题,回答说“置之门侧可矣”。这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时,空营出观,数百人皆见之”。骚乱中,这些人嚷嚷那也许不是一具尸体。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