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蜀学要论/蜀学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蜀学发展源远流长,赞誉颇多。作为根植于巴蜀大地,不断与中原文化互动的学术,蜀学有着丰富的学术成就。本书精选了二十余篇名家论蜀学的文章,界定了蜀学的定义、时空范围、内涵与外延,并阐明了蜀学的发展分期,凸显了重要的蜀学人物,肯定了蜀学的重要贡献与价值。这些论文为现今蜀学学术研究打下了基础,指明了方向。第一部分总论,是蜀学的定义和思想体系的展现;第二部分分论,是蜀学各时期发展状况的表现;第三部分专论,是蜀学各领域成就影响的研究总结。此次整理出版将二十余篇论文划分为上述三个版块,有利于读者从多维度了解蜀学的面貌,厘清蜀学研究的现状。
作者简介
舒大刚,1959年6月生,四川省秀山县(今属重庆)人。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四川南充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历史系;1990年考入吉林大学,师从金景芳先生治先秦文献,199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中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会长等职。担任《儒藏》总主编、《巴蜀全书》总编纂。
目录
总论
蜀学论
蜀学原始论
巴蜀史的问题
“新蜀学”史观——为《重庆商务日报》十周年纪念作
蜀学作出过开源性与奠基性贡献
论蜀学的特征
蜀学的性质与文化渊源及其与巴蜀文化的关系
蜀学浅议
蜀学的特征与贡献
蜀学之形神与风骨综论——以文史哲或经史子集为考察对象
分论
宋代蜀学刍论
尊经书院与近代蜀学
蜀学的流变及其基本特征
汉代巴蜀经学述论
晚清蜀学的影响与地位
清季民初蜀学之流变
专论
巴蜀哲学的特点、历史地位和影响
论巴蜀的道教文献
巴蜀科学技术的十大成就
巴蜀史学通论
巴蜀易学源流考
试论古代巴蜀文学的特征
浅谈蜀学对中国画审美与创作的影响
蜀学研究论文目录索引(以时间为序)
序言
蜀学孕育和发展于巴蜀
大地,独具特色,与齐学、
鲁学、关学、洛学、闽学、
湘学、浙学等,共同成为中
华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回
顾蜀学历史,其在制度创设
、学术创新、信仰体系、经
典体系、核心价值等方面皆
有独特造诣,对中国传统学
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
用。自近代以来,随着学者
对蜀学的研究不断深入,界
定蜀学的定义、时空范围、
内涵与外延,并且注重蜀学
与巴蜀文化的相互关联,产
生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当
今学术研究打下了基础、指
明了方向。本书选取的文章
,涉及蜀学的总论、断代分
论、专题研究等方面,回顾
和总结蜀学研究的相关重要
成果,以期勾勒蜀学研究之
要点与层次。
总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便
于读者直观探索蜀学之门径
,可从中宏观地了解蜀学的
含义、特征、贡献等。刘咸
炘、谢无量、谭继和、谢桃
坊、查有梁、舒大刚、彭华
等诸多学人曾对此多有探索
。刘咸炘先生的《蜀学论》
概括了蜀学的内容,并提出
了蜀学的三个重要特征,即
易学以蜀学为盛、史学在唐
以后莫隆于蜀、文学则盛于
汉与唐宋,刘咸圻先生积极
倡导“蜀学复兴”,《蜀学论
》是展现其思想的杰出代表
作。谢无量先生认为“蜀有
学,先于中国”①,而没有
先发于蜀地的学术,都得益
于蜀之后影响力使其更为强
大和广泛,这具体表现在儒
学、易学、道学、佛学和文
学五个方面。同时,谢无量
先生剖析了在儒道佛三种最
具影响力的传统主流思想中
所涵盖的蜀学内涵,这对近
现代以来学人和大众对蜀学
的理解方式以及蜀学影响力
的扩大,贡献颇巨。
蒙文通先生对巴蜀史的
问题很早即开始了探索和归
纳,他全面论述了巴蜀的区
域、巴黔中、巴蜀分界、巴
蜀境内小诸侯、蜀的古代、
巴蜀的史迹六个问题,为后
继学者研究巴蜀历史和蜀学
提供了诸多便利。④谢桃坊
先生通过对蜀学代表人物之
分析,认为蜀学具有坚持学
术传统并占据时代前沿、引
导一代思潮的特点②;他还
在梳理蜀学发展的学术渊源
的基础上,揭示了自宋代四
川地区产生了真正的学术文
化以后,与中原地区产生的
互动情况。③谭继和先生对
蜀学的贡献有进一步阐发,
他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以儒、
释、道为主干,三学各有根
柢,其根柢皆与蜀学有关,
并归纳了蜀学“仙源(道源)
在蜀”“儒学源蜀”“菩萨在蜀
”三大开源性或奠基性贡献
。④查有梁先生将蜀学定义
为“巴蜀的学者们在‘人文科
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
维科学’领域内的学术成就
与学术思想”⑤。并且界定
了蜀学发展历程中的三座里
程碑,即蜀学含义深化扩展
的三个阶段。舒大刚先生与
胡游杭硕士详细指出了蜀学
在制度创设、学术成就、信
仰体系、经典体系、核心价
值等方面的独特造诣和精深
探究,阐明了蜀学对祖国学
术文化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
献,并指出蜀学的这些特征
仍是当今实现文化自觉、文
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的创
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
构建当代“新蜀学”的重要资
源。⑥彭华先生则认为,蜀
学的特色在哲学方面是深玄
之风,玄而不虚;在史学方
面是文献之传,通观明变;
在文学方面是但开一风,表
仪一时。④
前有学者关于蜀学全貌
的通论概括,接下来就是有
关历代蜀学发展情况的研究
,即断代分论部分。自西汉
以来,蜀学兴盛,比于齐鲁
,在历朝历代几经起伏。胡
昭曦、舒大刚、吴龙灿、张
凯等学人各有着力。学人们
对各断代蜀学的发展情况也
予以关注,成果丰硕。胡昭
曦先生从学术思想、学术传
承、学术宗旨与内容等方面
着重阐述了宋代蜀学长期蓬
勃发展的特征、成就与影响
。①并且胡昭曦先生还以培
养蜀学人才的尊经书院为视
角,指出尊经书院在近代蜀
学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也为我们研究书院和地
方学术史提供了经典范式。
舒大刚先生系统概括了蜀学
在历代的发展情况,认为蜀
学经历了先秦孕育、两汉初
盛、魏晋南北朝持续发展、
隋唐五代异军突起、两宋高
峰、元明清相对低迷、晚清
民国极盛的七个发展阶段,
其中又以成果较多、影响较
大的先秦、两汉、两宋和晚
清民国四个时期为其高潮,
以这种“七个阶段、四个高
潮”的论断分析了蜀学的发
展过程、起伏变化,对研究
蜀学的断代分论具有指导意
义。②
舒大刚、吴龙灿两位先
生阐明了汉代巴蜀经学的发
展情况,认为其兴起于文景
之世,文翁奖励儒学教育,
领先全国以“七经”造士,于
是“七经”之学盛行巴蜀,经
学人才辈出。两汉巴蜀经学
以易学、“小学”最盛,巴蜀
学者不满当时章句之儒“碎
义逃难”“违背孑L真”的现象
,自严遵始融《易》《老》
于一炉,扬雄创拟经新篇,
从而构成汉代巴蜀经学独辟
蹊径、自成体系之特色。⑧
清代尤其是晚清是中国
历史的变革期与转折期,这
在引领时代发展的学术思想
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分析
这一时期蜀学发展的特点与
成就是理解蜀学从传统学术
步人现代学术阶段的关键所
在。舒大刚先生解决了这一
问题,他阐明了“晚清巴蜀
书院,名列全国前茅;晚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0:5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