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伏羲原来是忍术和茶道的始祖、神农竟然变成雨神及温泉之神、关帝化身为佛教护法及海上保护者、钟馗则成了武士的时尚指标……渡海而来的中国神灵,在日本披上神道及民间习俗的外衣,成为日本文化及宗教系统的一部分。他们如何接受日本文化的洗礼?又怎样改变了当地文艺和民俗面貌? 本书是有关中国民间信仰在日本德川时代本土化的开拓性研究。通过对“圣帝明君”“文武二圣”及“守护神灵”这三大范畴中八位“汉神”(伏羲、神农、大禹、孔子、关羽、妈祖、石敢当、钟馗)的个案考察,探讨中国民间信仰如何在近世日本入乡随俗,并产生跟中国不同的形象、传说、文学、祭祀形态及文艺表现。这些渡海东迁的“汉神”虽然保留了中国的名字,但他们的形象及精神已逐渐本土化,纷纷被纳入日本民俗传承及宗教系统,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吴伟明,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研究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文学院副院长、日本研究学系系主任及比较日本学研究中心主任,专攻日本思想史、中日文化交流史及东亚易学史。主要著作有Imagining China in Tokugawa Japan——Legends,Classics,and Historical Terms(2019)、《东亚易学史论——<周易>在日韩越琉的传播与影响》(2017)、《德川日本的中国想象:传说、儒典及词汇的在地化诠释》(2015)、《日本流行文化与香港:历史、在地消费、文化想象、互动》(2015)、《在日本寻找中国:现代性及身份认同的中日互动》(2013,编著)、《易学对德川日本的影响》(2009)及The I Ching in Tokugawa Thought and Culture(2000),翻译《日本人与孙中山》(2015)及《德川日本》(1996),并在欧美、日本、中国及港澳台地区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七十多篇。 目录 自序 导论 中国民间信仰的日本化 第一部 圣帝明君篇 1 伏羲 2 神农 3 大禹 第二部 文武二圣篇 4 孔子 5 关帝 第三部 守护神灵篇 6 妈祖 7 石敢当 8 钟馗 结语 “和魂汉神”现象的历史意义 参考书目 序言 年纪渐长,愈觉万物随 缘聚散。一期一会,应珍惜 当下。这本书的面世亦是一 种缘分。我一直从事德川汉 学的研究,日夜埋首日本儒 者的著作,本来对近世中日 宗教交流史较少注意。数年 前当我撰写《德川日本的中 国想象:传说、儒典及词汇 的在地化诠释》(北京:清 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 时,发现了一个极有意思的 现象,就是中国渡来人传说 中的历史人物在日本中世及 近世均经历了神道化的洗礼 。徐福在日本死后成为日本 地方的守护神祇,杨贵妃被 看作日本神祇在中国的化身 ,吴太伯被追溯为日本皇室 的祖先。这种天马行空的联 想虽或流于荒诞,但在中日 文化交流史上却有其独特意 义,显示日本人善于将中国 元素用作丰富自己文化的素 材。 我喜欢在日本各地旅游 ,发思古之幽情,想起在参 观佛寺、神社、古迹及祭礼 时,经常看见一些中国人物 成为当地人崇拜的对象。我 不禁要问:中国的民间信仰 在日本是否经过类似的本土 化洗礼?它们是否被融进日 本的文化体系内?这些疑问 成为本研究的起点。我大约 四五年前写作《德川日本的 中国想象》时开始思考这个 问题,而且搜集相关文献。 本书只算是一个中途站,终 点仍遥不可及。毕竟个人能 力有限,期待同行往后的共 同努力,开拓这方面的研究 。 跟“汉文”一词的用法相 似,“汉神”是域外文人对中 国神祇的称呼。日本的汉神 即使仍采用与中国相同的名 字,但是其形象、身份、祭 祀方式及功能等均相当日本 化。我对此本土化现象深感 兴趣,曾尝试寻找相关的论 文及专著阅读,但数量与内 容的深度均令人失望。我最 终决定自己着手,从日本原 始文献入手,尝试有系统地 整理中国民间信仰在德川日 本的本土化过程。我的专业 是中日思想文化交流史及东 亚易学史,并非中日宗教史 的专家。本研究是从中日思 想文化交流的角度,在文献 上考察中国民间信仰如何在 近世日本入乡随俗,成为日 本宗教、民俗及文艺的一部 分。 为了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数年间我不断搜集相关的 原始文献及多次去日本做实 地考察。唯一遗憾的是“新 冠”疫情令我无法在2020年 春季赴九州岛做实地调查。 我非常感激香港特区政府的 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优配研 究金(General Research Fund)资助这个研究计划 (编号:14603218),以 及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出版 补助金(Publication Subvention Fund)的支持 ,林少阳教授对本书的名字 及视角提供宝贵意见,谭汝 谦、马丁·柯尔奎(Martin Collcutt)、黑住真、徐兴 庆、王勇、陈玮芬教授对此 作的关心与支持,京都大兴 寺及水户祇园寺的住持破例 让我参观其所藏的关帝及天 妃(妈祖)木像,香港中文 大学出版社编辑叶敏磊、张 炜轩及其团队的协助,以及 两位匿名评审员的推荐。本 书若干章节的早期版本曾在 《汉学研究》《思与言》《 台湾师大历史学报》《域外 汉籍研究集刊》《中国文化 研究所学报》《成大历史学 报》及《道教研究学报》刊 登,感谢它们允许我将文章 作大幅修订后以专著的形式 出版。 本书是我的第四本中文 学术专著。在执笔之初已打 算交付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我对它抱有独特感情,因 为香港中文大学是我的母校 及大半生教研的地方,加上 我的首本中文专著亦是交给 了中大出版社。其后我的两 本中文专著分别在清华大学 出版社及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出版。我想是“爱回家”的心 情令我回归中大出版社。 我将这书献给启蒙恩师 谭汝谦教授。当年我在中大 新亚书院历史系念书时,最 初只是个愤世嫉俗、独来独 往的“问题学生”。有幸谭老 师发掘了我并培养我走上研 究中日文化交流史的道路。 若念大学时没有遇上谭老师 ,我也许不会成为学者,亦 不会与日本结缘。谭老师是 我年轻时期的贵人。他的包 容、鼓励及教导改变了我一 生的命运,我对他的启蒙之 恩永不忘怀。 吴伟明 2020年立秋于中大梁铽 琚楼汗牛书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