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月旧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晓林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的个人散文集。作者从已发表在报刊等媒体上的作品中筛选数十篇汇编成集。共分三辑,第一辑收录了作者记述个人经历及人生感悟的文章,包括“童年往事”“永远的小碧岭”等;第二辑主要记述了作者描绘家乡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的文章,包括“石门山”“仰山文塔”“神泉湖”等;第三辑是作者对影响自己成长的亲友的回忆文章,包括“我的祖母”等。本书分别由江西作协主席李晓君先生、文艺评论家李水兰先生、著名词作家陈维东先生作序。全书语言质朴、文笔流畅,作者以包含深情的笔触,回忆人生过往、分享人生感悟。
作者简介
刘晓林,江西莲花人,大学本科,笔名田南,萍乡市作协会员。现供职于莲花县某局。工作之余爱好写作,作品散见于《萍乡日报》《江西日报》《江西卫生报》《中国人口报》《工作与研究》《江西人口》《江西健康》《今日老区》《老区建设》《学习强国》《江西散文网》《散文选刊》等报纸、杂志、媒体平台。
目录
第一辑
童年往事
祠堂、礼堂,我的学堂
永远的小碧岭
东华岭,那段珍贵的青春岁月
长埠小学,致那远去的青涩年华
不能忘却的东方红小学
荷塘旧事
那一年,我在上海挂职
闪石记忆
神泉往事
年味
莺啼燕语话新年
中秋节来话中秋
那是与生俱来的缘份吗
也说说我的“小确幸”
一次难忘的候机之旅
第二辑
古村湖塘散记
莲花第一高峰:石门山
路口锡雕焕光彩
神泉乡里神泉湖
探访古盘庵
我的第一次年薪假
永远的乡愁
话说庙背
庙背“路溪”博物馆
探寻“莲花白鹅”的逸闻趣事
第三辑
我的祖母
世界上最长的指甲
我的“长子”老师
“女汉子”致富记
“菜”书记的抗疫小故事
“秋仔”养牛脱贫记
母亲节,我为母亲做了一顿饭
我们陪着娘一起斗病魔
踏上高速回娘家
后记
序言
回到故乡身旁
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个
写作者都有一个他的根据地
。譬如:伊斯坦布尔之于帕
慕克、布宜诺斯艾利斯之于
博尔赫斯、约克纳帕塔法之
于福克纳、商州之于贾平凹
、南京之于苏童、高密之于
莫言。有根据地的写作,即
熟悉的地域的风土人情、人
文传统、自然面貌、民众性
格,可以在情感、语言和内
容上直接影响着作者的写作
欲望和文本风貌。地理上的
根据地,往往在作家那里,
还会呈现出别样的精神意义
。一个写作者扎根在一处进
行言说,其目的在于不断地
去抵达他心目中的那份“真
实”。“真实”是文学叙事的
最高级形态。海明威就曾说
过:“我不允许任何不真实
进入我的小说。”作为非虚
构的文学作品,真实更是写
作者秉承的重要原则。
刘晓林与我拥有同一个
故乡:莲花。翻阅手中这本
《新月旧影》,我震惊于他
回忆中的往事与我记忆中的
部分有相当多的重合。这首
先基于我们年龄相仿、读师
范、当老师、转行在机关的
共同经历——他笔下师范生
的青春往事、对知识的渴求
、对异性朦胧的好感,讲述
的仿佛也是我的故事。更巧
合的是,他师范毕业后来到
的南岭,也是我踏出校门的
第一个工作地。我们都是在
那儿当老师。那个被他描述
的生活空间:村落、学校、
煤矿、电厂等,我都非常熟
悉;他共事过的一些老师,
我也曾经交往。在南岭教书
开启了我对生活的思考,我
从这里起步进入文坛。多年
以后,我的长篇散文《江南
未雪—-1990年代一个南方
乡镇的日常生活》(人民文
学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就是以南岭为对象,对转型
期乡土社会进行状写,期望
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对中国
这个变化着的、充满活力而
又复杂难言的巨大身影做出
自己的思考和书写,内容关
乎乡村人物、经济活动、民
间信仰、传统习俗、基层治
理及新生事物等诸多方面。
中山大学历史学者陈春
生在《历史·田野丛书》序
言中说:“在现阶段,各种
试图从新的角度解释中国传
统社会历史的努力,都不应
该过分追求具有宏大叙事风
格的表面上的系统化,而是
要尽量通过区域的、个案的
、具体事件的研究表达出对
历史整体的理解。”这样一
种写作方法,无疑要使研究
者“在情感、心智和理性上
尽量回到历史现场去”。在
散文集《新月旧影》中,刘
晓林仿佛正是不自觉地运用
了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的手
法,他的笔坚实而有力地插
入“莲花”那一方水土的现实
与历史的土壤,以个人记忆
和私人史的形式,说出对莲
花——这个千年古邑的理解
。其文字鲜活生动,引人入
胜,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一个
区域历史文化和生活面貌的
极佳文本。
布罗茨基曾在一次演讲
中说:“伟大的巴拉亭斯基
谈到他的缪斯,将她的特征
归结为拥有一张‘超凡脱俗
的面孔’。”他认为很多事物
可以共享,但文学无法共享
。文学的独特性乃至私人性
的品格,使得缪斯在授意作
者写下一篇文章时,保留着
对书写者努力绘下她“超凡
脱俗的面孔”的期待。文学
的难度和意义正在于此。一
个写作者终其一生的写作,
无非是使头脑中那张理想的
“超凡脱俗的面孔”渐渐清晰
,并呈现出来。其超凡脱俗
的构思、文字、气息、行文
……就像我们在游历村庄时
,在一堵沉闷而齐整的砖墙
之外,突然瞥见一棵摇曳多
姿的树一样。在我们的视觉
形象里,已经包含了其生命
的全部内容和自由、婀娜、
妩媚、清新、愉悦等诸多艺
术感受。
自然,那一个独特的嗓
音、那一张独特的面孔、那
一脉独特的气息,并非生来
就有的。天赋和努力(必须
以正确的方法为前提),是
提供这一保证必不可少的源
泉。我从来不怀疑人群中隐
匿着不少有天赋的书写者。
刘晓林正是这样一位深藏在
人群中执着而有特质的书写
者。
在这本散文集《新月旧
影》里,他有着对个人、家
族坦率而真实的记录,并总
是将其放置在时代与区域的
背景中,落实在具体而微的
细节上。如写童年,一笔交
代曾共同居住在三房祠堂里
的叫祖国、纪律、志向的族
人,时代感扑面而来;写东
华岭上青春期男孩女孩纯真
而慌乱的情愫,读来颇为缱
绻,令人感叹;写爱生如子
、严肃但不刻板的“长子”老
师,每天坚持给学生原文朗
诵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其形象如在目前;还有在
集子中随处可见的严厉敬业
、忙于公务的父亲,聪慧、
质朴、原则性强的妻子,与
病魔做斗争的母亲,都显露
出作者深挚的赤子之心。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软实
力,是经由先民创造、沉淀
下来,并能影响今人的最大
的竞争力。文化巨塔的光环
如果没有新的创造力的因子
加入,势必只会被它炫目的
光芒所笼罩,并被它同样巨
大的阴影所遮蔽。对地域文
化的审视和发现,便构成作
者的一种自觉和最便捷的途
径。在《新月旧影》中,有
相当的篇幅写到莲花的历史
文化:泸潇理学、天如禅学
、湖塘遗踪、宁氏家庙、路
溪刘氏、复礼书院、仰山文
塔等,一些篇章还写到民俗
文化和奇人逸事,如节日习
俗、路口锡雕、莲花白鹅、
武秀才长指甲、民间博物馆
等,读
导语
《新月旧影》是刘晓林利用工作之余写出来的散文集。作者以现在为立足点,视野定格在或身边或最近或遥远或久远的人和事。身边和最近发生的人和事好写,因为记忆犹新。遥远和久远的人和事难写,需要借助阅读、记日记和采访,甚至需要重构记忆。可事实是:“全世界真正优秀的读者,其实都懂得向往遥远与久远的东西。”言外之意是:真正优秀的作家、优秀的创作都应该不回避“遥远与久远的东西”。所以,刘晓林对现在和过去,尤其是自己家乡的“遥远与久远的东西”进行了“酣畅淋漓”“拥抱”式的书写。
后记
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
许多人的生活:全民成厨子
,医护成战士,老师成主播
,机关干部成门卫……同时
也圆了我的一个作家梦。
美国有位大器晚成的著
名的原始派画家安娜·玛丽·
摩西奶奶说过:“人生永远
没有太晚的开始,有人总说
已经晚了,但实际上现在是
最好的时光。”趁着这疫情
居家隔离的空闲,忙碌了大
半辈子,也难得有此机会静
下心来,看看书,写写字,
梳理一下人生过半的心路历
程,不忘来时的路,不忘初
心,继续前行。于是便提起
荒废多年的拙笔,以一发不
可收拾的状态,几乎是每周
末都有新作出炉。写下了童
年、小学、中学、师范,走
上讲台,走进机关,下到农
村基层……一系列流逝的过
往,艰苦但美好的岁月,家
乡的山山水水,身边的亲友
师长;累了,困了,便独自
开着女儿的“小毛驴”,深入
曾经的学校、乡镇、机关,
一些自以为有开发价值的名
胜古迹,一些莲花本土的景
点实地走走看看,以充实文
中所书写的内容。像《永远
的乡愁》一文,我就前后三
次开车到永新仰山三门前村
中村始祖思望翁祠探寻;《
湖塘古村散记》一文,到湖
塘重游了两次,问询了当地
村支书兼导游刘江;《荷塘
旧事》一文,虽然本人在荷
塘工作六年,但过去了那么
多年,我还是到荷塘的白竺
、严塘等地找当时熟人再一
次深入了解情况。石门山、
神泉湖等景区,我是去过,
凭记忆和感觉,放电影般如
实地记录了下来。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每记录完好一篇小文,我
就发给建中、新海、长青、
红紫等几位老师提出批评意
见,我在师范的文选与写作
老师肖灿先也提出不少的意
见和建议,刘建华博士、李
水兰文艺评论家、杨玲博士
、陈红喜教授也经常对我写
作小文予以支持鼓励,对我
的写作帮助很大。在确认可
以对外发表时就发给我家老
七,在微信公众号“浏下足
迹”或“玉壶山文艺”“永新师
范”“萍乡日报”“萍乡作协”“
都市头条”“大江网”“凤凰网
”等平台公开推送或发表。
想不到竟然有这么多亲朋好
友浏览阅读、点评点赞并转
发分享。尤其是《那一年,
我在上海挂职》文章,点击
阅读量突破十几万,网友的
点赞点评、转发分享给了我
无尽的力量和信心!想不到
,我的拙文的推送得到这么
多亲朋好友以及读者的认可
,我甚是欣慰,倍感荣幸!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时任县文联主席刘新龙先
生发现我在疫情期间写了那
么多的散文作品,并陆续发
表了不少,多篇被《今日老
区》、江西散文网、《湖南
散文》等省级媒体平台、刊
物录用,推荐我加入市县作
协。按县市作协的要求,我
上交了在报刊杂志发表的一
些作品,2020年6月经县、
市作家协会研究批准我正式
加入了县、市作协,并获得
了证书。2022年1月4日,
经县作协讨论成为县作协理
事。
在市县作协写作团队的
影响下,我又被吸收为青年
作家网、《赣韵文学》的签
约作家,我的一些作品也陆
续被录用或获奖。2021年9
月8日,我的那篇《“女汉子
”致富记》被“学习强国”学
习平台选用;9月17日,我
的那篇《东华岭,那珍贵的
青春岁月》在全国首届中等
师范主题征文大赛中荣获散
文类二等奖;12月16日,
我的那篇《踏上高速回娘家
》在莲花“臻美天路·速变莲
花”文艺作品大奖赛中荣获
报告文学、散文类一等奖;
2022年6月,我的那篇《我
的祖母》被《散文选刊》选
用。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
不负有心人。”我把疫情以
来发表在市级以上报刊、杂
志、媒体平台的散文作品筛
选出35篇分三辑汇编成书,
这是我的第一本散文集,记
录的既有过往乡愁,莲花的
风土人情,古村、古塔,也
有讴歌新时代新人新事新变
化的内容,故取名为“新月
旧影”。这也是继《林下晓
拾》出版之后我的第二本个
人文集,算是对这场疫情闲
暇时间的一个交代吧,也是
献给喜欢我作品的读者亲友
的一份礼物。2022年1月21
日经省作协专家组初审,2
月21日经省作家协会第八届
四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
我成为江西省作协会员,先
后被青年作家网、赣韵文学
聘为签约作家,6月6日注册
为中国作家网会员,部分作
品经编辑老师审核入选中国
作家网,圆了我年少时的一
个作家梦。不过,对我来说
,犹如少先队员刚入队,只
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的
动力源而已,在拼凑文字弘
扬“真、善、美”弘扬主旋律
的道路上仍须继续努力。
《新月旧影》这本散文
集的正式出版,首先要感谢
的是我的老伴,是她承担了
全部的家务,为我创造了宽
松舒适温馨的创作环境,让
我衣食无忧地静下心来用文
字来记录生活;感谢中国新
闻出版研究院传媒研究所执
行所长刘建华先生的精心策
划,给了我出版散文集的勇
气:感谢北京人天书店施春
生先生的大力支持;感谢江
西省作协主席李晓君先生和
著名青年词作家陈维先先生
分别以“回到故乡旁”“惟愿
新月年年照旧影”为题为拙
作写序;感谢著名文艺评论
家李水兰以“新月旧影·创作
论”为题对该书作的精彩点
评;感谢文友陈柳香高级语
书评(媒体评论)
晓林先生以质朴的语言
、细腻的笔调、深邃的哲思
,擘画了这么多别具一格的
散文故事,为读者描摹了一
幅美妙的赣西“新月旧影”图
,如同《清明上河图》一样
,展示了个体、家族、乡村
和社会的历史经纬与生活百
态,既是作者自身的成长“
史记”,也是县域文化建设
的有机构成,更是中国故事
多模态国际传播的有效文本
。就此而言,《新月旧影》
就不纯粹是一本散文集,而
应该具有乡村文化振兴和国
际话语体系建设的价值了。
——刘建华(中国新闻出
版研究院传媒研究所执行所
长、研究员)
江西作家刘晓林的散文
以怀旧的视角呈现了南方故
乡的风景与人事记忆,质朴
的文风与情感表达,与历史
的原貌与生活质感,形成内
容与形式之间的有机契合、
对应关系,可谓相得益彰,
作者娓娓道来的南方乡村生
活经历与童年记忆,具有一
种令人颇觉亲切的审美情绪
感染效果。
——谭五昌(北京师范大
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
任、著名评论家)
该文集文风朴实,乡村
风情、边城民情如围炉夜话
,平实道来,却深透人心,
是毫无伪饰的真情之作,想
来岁月流逝之后更见其真,
如酒之醇,愈久弥香。
——杨玲(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硕士生导师)
精彩页
童年往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对童年的感觉也不尽相同,有幸福的、美好的、快乐的,也有辛酸的、痛苦的、悲伤的,更有难忘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
我的童年,还是比较幸福的。年少经历的许多事,就像存放在储物室的物件,如果不去整理,它们便静静安放在不起眼的角落里。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都已逐渐淡忘,然而有些事、有些人却永远无法忘怀。
每当回到庙背老家,路过祠堂,新江里时,童年的往事就像电影一样,就会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可谓是“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我出生在庙背堂址三房祠堂里,三房祠是我们三房刘姓的公祠。那时候,祠堂里共住了祖国、纪律、志向(那时候取名字都喜欢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我们家共四户,祠堂已重修二次,仍保持着旧时徽派建筑风格,青砖黑瓦,马头墙,祠堂内正中有天井,后有厅堂,两边是厢房。听母亲说,那时家里很贫困,爷爷带领大家用田泥做砖,历经三年,亲手建造的土砖房。在1958年时,又被生产队无偿征用,奶奶领着全家又在田南择地筑地基。在过渡期里,全家只好暂寄住堂址。为了建房,全家都得齐心协力,那时母亲和叔叔、姐姐们经常要去三里冲背树。在田南修建房子那时,我还很小,经常饱一顿,饿一顿,上顿不接下顿,因为骨瘦如柴,家里人就俗称我为“柴猪”。后来,听母亲说,那时没人带,大部分时间我是在摇篮里或坐在木椅子上度过的,有时一放就是半天,尿湿了,拉屎了也来不及换,中午靠奶奶喂薯汤吃,傍晚时分,看见母亲从山里背树回来,高兴得两只小手总拍打着摇篮木椅,脸上总是“嘿嘿”傻笑。
1970年正月,奶奶带着父亲那三兄弟共十二口人搬往古门山脚下的田南,大家庭终于有了自己的新房,田南的房子建得比较大气。当时,伯父刘念怀在吉安良种场工作,父亲刘恩怀在南岭公社当书记,信怀叔叔也在庙背村里当大队支部书记,也算是清一色的革命干部。田南新屋建筑样式也跟人民公社的办公用房一样,房子正中间一个大厅,可以摆8个方桌,两旁中间差不多有2米过道,一边4间20平方米的房子,楼上楼下共有16间住房,二楼的顶层未铺楼板,睡在床上可以透过瓦片看见屋外的光线,我自小就住在楼上读书写字。正屋边上是排厨房,前后院各有近420平方米菜地、果园,前院栽的是麦梨树、梨树、柑橘树,后院栽的是桃树。每到春天,园子里梨花满树,蜜蜂成群。最开心莫过于盛夏瓜果飘香的时节,园子成了我们兄弟几个吃喝玩乐的乐园。
田南的房子,当时在庙背大队来说也是一栋标志性建筑。后来村里人建房,好多人也选择荒山荒坡仿照我家的样式建。2012年,房子重建,我父亲三兄弟依然在地基上照原样按徽派建筑建回原来的模样,在后院再兴建了一排五间平房,前后栋中间建了80平方米回廊,左右建了围墙和圆拱门,俨如北方的四合院。
在老屋的后山,一大片是叔叔亲手栽下的竹子,每年的竹笋是挖不完的。母亲开荒的菜地也有二三亩。1977年年初,伯父伯母从吉安调回莲花工作,初步设想在老屋后立基角建房,前生和后生两位哥哥请人开挖界址。叔叔种植的竹林,每年都会有新芽出土,没过几年,就蔓延约莫有二十几亩了。
我就是在这个舒适宽敞的农家小院慢慢地快乐地长大的。这个农家小院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后来,我在闪石、神泉当乡长、书记时,也是极力倡导百姓利用荒山荒坡建房,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我觉得农田是祖祖辈辈先人留给后人赖以生存的基石。而今,一些地方无休止地占用农田建房,或许是“断子绝孙”的孽债。
小时候,伯父伯母在吉安地区粮种场工作,姐姐金莲和前生、后生也随父母到吉安。伯母是高洲人,60年代就在莲花的几个公社担任妇女主任,1966年也随伯父调往吉安,伯母嫁给伯父后一直没生小孩。对我又特别疼爱,平时喜欢带我去吉安玩,而且一去就是差不多半年以上。有时就叫后生哥哥回来把我带到吉安。记得有一回,小毛哥哥也想去,后生就买了很多图书和油条给小毛哥哥,小毛哥哥也挺知足,有了图书和吃的也就不跟了,自个儿回家。
在吉安地区粮种场,我喜欢到汽车修配厂去玩,喜欢闻汽油的味道,哥哥有时带我去兴桥中学玩。每天下午五六点钟,在粮种场池塘里游泳,那时也不管干净不干净,依稀记得水面上漂浮着许多的水浮莲,反正场里孩子放了学都像水鸭子一样在那嬉闹,我就是在那学会了游泳,从此也爱上了游泳。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8: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