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苏州水文化概论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
出版社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现代苏州,在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影响下,经济社会获得长足发展。本书探讨水文化内涵,融入现代要素,对于苏州城市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从长三角区域来看,因其历史文化的一脉相承,苏州文化在其中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基于水文化和吴文化,将苏州文化与江南文化、长江文化、海派文化进行关联性、整合性研究,对于建立长三角区域文化的认同感,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长三角”与“文化长三角”的互动,发挥经济和文化的双聚效应,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皆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水环境状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 第二节 水系 第三节 “三江” 第四节 水旱灾害 第二章 古城水道 第一节 水门 第二节 “三横四直” 第三节 河道变迁 第三章 湖泊利用与开发 第一节 早期水利 第二节 湖泊利用 第三节 太湖治理 第四章 水道开浚 第一节 通湖水道 第二节 通江水道 第三节 运河 第四节 水上运输 第五章 农田水利 第一节 农田种类 第二节 魏晋及以前的军屯与围田 第三节 隋唐两宋的塘浦圩田 第四节 元明清的农田水利 第六章 桥塘堤闸工程 第一节 桥梁 第二节 塘路 第三节 堤坝 第四节 闸站 第五节 江堤海塘 第七章 治水思想与水利技术 第一节 治水思想 第二节 水文观测与水利技术 第三节 水利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 第八章 水利管理 第一节 水利机构与水利职官 第二节 水利社会组织 第三节 水利经费与劳动力 第四节 水资源管理 第九章 水居空间与水建筑 第一节 水文化遗产 第二节 古城、古街 第三节 古镇、古村 第四节 古典园林 第五节 水栅 第十章 水乡生活 第一节 饮食与服饰 第二节 舟桥 第三节 古井 第四节 民俗 第五节 水上体育与游艺 第十一章 水韵文学与艺术 第一节 昆曲与评弹 第二节 歌舞 第三节 水墨吴门 第四节 水润工艺 第五节 涉水诗词 第十二章 水文化传承与城市精神 第一节 水文化特征及其现代价值 第二节 水文化内涵与城市精神塑造 第十三章 水生态与美丽水城建设 第一节 水文化景观建设 第二节 水生态文明建设 后记 序言 水是大地的血脉,是生 命的源泉。人类文明的起 源和发展离不开水,长江 、黄河、底格里斯河、幼 发拉底河、印度河、尼罗 河和地中海等河海孕育了 灿烂的古代文明。东晋时 期的郭璞在《玄中记》中 言:“天下之多者水也,浮 天载地,高下无所不至, 万物无所不润。”①在水的 浸润涵养下,不同的区域 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海洋 文明、湖泊文明、河流文 明集中地体现了水文明及 水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 具有重要意义。苏州在特 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孕 育了丰富的水文化,在历 史演进中,对区域经济社 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和深 远影响。 一、水利建设与区域历 史发展 苏州地处太湖流域低洼 区,湖泊众多,河网密布 ,水上交通便利,特定的 水环境为人们的生存与发 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 ,因为地势低洼,水涝灾 害频仍,区域发展又受到 严重制约,治水成为区域 的头等大事。历代水利建 设不断疏浚湖泊、河流水 道,设法解决太湖泄水问 题,区域内外水网水系渐 趋整合,水利设施进一步 完备。这一方面解决了长 期困扰区域发展的水患问 题,另一方面,丰富的水 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构成 了四通八达的水网体系, 促进了区域农业开发、市 镇经济、商贸流通等方面 的全面发展。 汉代之前,吴地较为落 后,水涝灾害频繁,经济 状况不甚景气。《史记·货 殖列传》称:“楚越之地, 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 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 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 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②《吴越春秋》载:“吾 国僻远,顾在东南之地, 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 。君无守御,民无所依, 仓库不设,田畴不垦。”①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南 方得到开发,经济社会迅 速发展。《晋书·食货志》 载:“天下无事,时和年丰 ,百姓乐业,谷帛殷阜, 几乎家给人足矣。”②唐以 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 成为国家经济的重心,正 如韩愈所说“当今赋出于天 下,江南居十九”③。而苏 州成为江南的重中之重, 白居易在《苏州刺史谢上 表》中称:“况当今国用多 出江南;江南诸州,苏最 为大。兵数不少,税额至 多。”④其后,获得发展先 机的苏州顺势而为、迅速 发展,在国家经济社会发 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清 时期,苏州成为“衣被天下” 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在财赋供给、水利建设 、人才储备等诸多方面首 屈一指。康熙时人沈寓说 :“东南财赋,姑苏最重; 东南水利,姑苏最要;东 南人土,姑苏最盛。”⑤在 利用水、治理水的基础上 ,丰富的水资源发挥了天 然优势,滋润着人们的生 活,涵养了社会文化,水 在苏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 个层面讲,苏州农业开发 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 就是一部水利史,苏州文 化史就是一部苏州水文化 史。 苏州历史文化悠久。三 山岛遗址显示一万年前人 们就在此繁衍生息。吴地 是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是中国最早的鱼米之乡 ,其经济生活的典型特征 是“饭稻羹鱼”。在新石器时 代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 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 具有农田灌溉、水井开凿 等早期水利的内容,体现 了当时利用水、治理水的 较高水平。苏州草鞋山文 化遗址,发现了6000年前 的古稻田遗址,其中有水 口、水塘、水沟,还有水 坑、水井及储水池,形成 了与原始稻作相关的原始 灌溉系统。在澄湖遗址、 摇城遗址、昆山绰墩遗址 、张家港徐家湾遗址及东 山村遗址、吴江龙南遗址 等,发现了遗存稻谷、稻 壳、炭化米粒,显示了区 域早期稻作农业的发展, 同时也反映了先民在水稻 生产过程中的排灌措施, 体现了早期水利的一些基 本状况。 水井是早期农业生产和 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在 中国早期水井集中的三大 区域中,长江下游太湖地 区遗址数量较多、年代较 早、范围较大,用途涉及 生活和灌溉。苏州具有开 挖水井和饮用井水的悠久 历史。距今4000~6000年 前,在马家浜文化、崧泽 文化、良渚文化遗址及夏 商周文化中发现了数以千 计的水井,包括用于农业 灌溉和生活用水的水井, 后又发现了战国、汉代、 宋代等不同时期的水井。 草鞋山遗址的水井,区别 了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 吴县澄湖遗址中的古井群 ,显示了居住区与作业区 的区分。这表明水井已兼 具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的 双重作用。 上述框架及内容,涉及 水文化的物质层面、制度 层面和精神层面,并在此 基础上,对水文化的现代 价值及水生态文明建设进 行了拓展讨论,总体阐明 了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对水 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改造 ,以及由此产生的物质生 活与精神文化诸端,在水 资源环境、水利建设同文 化之间进行了融通。但是 ,作为区域水文化史,需 要厘清并加深理解水文化 本质内涵、结构层次等方 面的问题,由于时间和任 务界定等因素,这里不能 涉足很深,亦不能包罗万 象,有些内容诸如吴语方 言、社会心态、人文精神 等未及分块梳理和深入探 讨,这有待于以后进一步 研究。诚然,就该书“水文 化概论”部分而言,我们基 本采取以水利文化为主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