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南美部落的狩猎毒箭,如何为现代急救做出贡献?美容护肤的绿黏土,怎样成为治疗腹泻的基础药?大蜥蜴吉拉怪兽,竟给糖尿病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从银屑病、糖尿病到肢端肥大症、肺纤维化,从病理研究、药物研发到临床试验、上市审批,本书聚焦九种改变顽疾困局的新药,讲述科学家和制药团队动辄数十年的曲折探索,再现一场又一场转败为胜的科学战斗。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文风,本书带领读者了解这些起死回生的重磅新药如何诞生,又如何走入临床;一个个治疗里程碑如何平地惊雷,改变无药可医的绝境;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制药人如何通力协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提高人们的生活尊严。 作者简介 梁贵柏,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有机化学系,20世纪80年代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留学,并获博士学位。梁博士在默沙东新药研究院工作多年,对两格列汀的研发做出过重要贡献,长期致力于中美医药界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中国医药健康事业的发展。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反义终成正果:诺西那生钠的故事 第二章 超越美容与养颜:法国药用黏土思密达? 第三章 阿普米司特的故事:“银”影之下的一束亮光 第四章 尼达尼布研发故事:让肺纤维化有药可治 第五章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司美格鲁肽的故事 第六章 血液的两面性:凝血与栓塞 第七章 从尿糖开始的糖尿病居然能通过尿糖来治疗? 第八章 兰瑞肽:抑制生长激素的激素 第九章 真实世界里的“十香软筋散”及其解药舒更葡糖钠 后记 序言 新药研发的历史是人类 对抗疾病的斗争史。在某种 意义上讲,这是一场人人都 无法躲避的伟大斗争,这场 斗争永远不会结束,也不可 能结束。正如本书作者在后 记中所说的:“如果大家确 实很想了解健康与疾病、科 研与制药的故事,一直有这 个需求,我这辈子是写不完 的。原因很简单:基础生命 科学的研究成果才刚刚为我 们揭开了健康与疾病的冰山 一角,还有很多很多未知的 东西值得我们去探索,去挖 掘,去尝试。每一次成功都 将是一个值得撰写的故事。 ” 在我国的媒体报道中, 经常出现“科技”二字。我们 认为,在一般的报道中,也 许将其分为“科学”与“技术” 两个方面为好,因为前者是 指经过研究发现了世人尚未 知晓的事或物,而后者是发 明创造出世界上从来没有过 的物。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 尔德·霍夫曼(Roald Hoffmann)教授就曾撰文论 述发现(discover)和发明 (create)之间的区别和密切 联系。一般说来,科学发现 通常不会立即对现实社会产 生明显影响,而技术上的发 明则几乎都立竿见影地在社 会中产生了实际效应,因此 也更为世人所重视与推崇。 然而,我们以为,衡量一个 国家的科学发展水平,应看 其在发展基础学科方面所做 出的贡献。制药人的工作任 务是致力于研发新的治疗人 类疾病的有效药物,这种功 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活动在 很大程度上属于技术的发明 ,然而,他们成功研制出来 的每一种新药都必须依赖人 体生理学、药理学、医学和 化学等诸多基础学科的研究 成果,也一定伴随着诸多重 要的科学发现。 我(梅镇彤)本人从事脑高 级功能研究已半个多世纪, 深知脑功能的复杂性,也深 感研发治疗神经精神性疾病 新药的艰难。在《新药的故 事3》中有两个故事是涉及 神经系统的,即肌松药物及 其解药和治疗脊髓性肌萎缩 症(SMA)的诺西那生。由于 神经肌肉接头的基础研究已 有了长足的进步,神经如何 支配肌肉的机制已十分清楚 ,所以肌松药的诞生也就顺 理成章了。因为神经支配肌 肉对维系生命来说是必不可 少的,所以快速有效和安全 的肌松药逆转剂(解药)当然 也就十分重要了。SMA是运 动神经元的基因变异常染色 体隐性遗传病,只有在人类 基因组图谱已完成和关于基 因的研究获得巨大进步的今 天,才有可能研发出治疗它 的新药。这些都说明了基础 生命科学研究对研发新药和 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帕金森 病和阿尔茨海默病是人们最 熟悉的两种神经退行性疾病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 我们还无法有效地对它们进 行治疗,在致病机理和新药 研发方面都遇到了困难。这 两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影 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特别 是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受到极 大的伤害。显然,我们对这 两种疾病还了解得十分不够 。我们必须大力推动脑的基 础研究,对神经退行性疾病 有更深入的了解,为研发有 效治疗这些疾病的新药提供 有力的科学理论支撑。 …… 新作《新药的故事3》依 然保留了贵柏原有的风格, 以他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积 累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以 他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把新 药研发的科学真谛尽可能传 递得准确无误,让读者了解 每一种药背后的科学和技术 。这次书中收集的故事并不 都是常见病,某些甚至是罕 见病,但由于近年来生物医 学方面的重要突破,以及化 学合成技术的进步,新药研 发也有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这使得人们有可能来治疗这 些原本无药可治的疾病。 因此,我们相信,本书 中所叙述的生动而多彩的制 药学史料,一定会像《新药 的故事》和《新药的故事2 》一样受到药理学、生理学 、化学领域专业人员以及医 务工作者的欢迎,对制药人 来说则将是重要的启示;对 普通大众来说,《新药的故 事3》也不失为一本非常有 益的科普好书,因为人类离 不开药物,新药研发的历史 也是人类对抗疾病的斗争史 。 我国新药研发还远落后 于西方发达国家,要赶上去 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在我国 新药研发走向世界的历程中 ,关于新药研发的科普工作 也是不可缺少的。贵柏能在 从事制药的科技管理工作的 同时,为国内撰写一系列关 于新药研发的科普读物,我 们十分赞赏,大力支持。贵 柏能为促进我国新药尽快走 向世界贡献他的微薄之力, 我们也感到无比欣慰。 期望他的新作《新药的 故事3》获得成功,希望广 大读者能一如既往地喜欢他 的著作。 梅镇彤 神经生物学家,曾任中 国科学院上海生理所所长、 中国生理学会 副理事长、上海女科学 家联谊会理事长 徐科 神经生物学家,曾任中 国科学院上海生理所学术委 员会主任、上海 生理科学会理事长、《 生理学报》责任编辑 导语 畅销书系“新药的故事”全新力作,延续通俗易懂的写作风格,再次带来关于疾病、医药、科学的有趣故事。本书以明白晓畅的文字、清晰明朗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论述,为读者讲述药物研发背后的故事,讲述实验室、科学家和制药团队经年累月的探索,带领读者一同见证人类挑战病痛的曲折历史。 九个扣人心弦的医学故事,清晰还原九场人类对抗疾病的艰难战役。本书以小说般调度有致的文笔,将专业医学知识转化为令人不忍释卷的精彩故事,带领读者重走科研与制药的奇迹之路,也帮助读者建立关于健康与疾病的客观认识。 融合科学与人文,既是科学普及佳作,也饱含人文思考。本书不仅展现科学探索的宏阔与细微,也展现制药人的担当、医者的仁心、社会各界在疑难病症面前的团结一心,以及患者在重病之下的坚强与自立,读来颇为动人。 后记 在过去的一年里,知道 我还在继续写“新药的故事” 系列的第三部,很多朋友的 第一反应是:真有这么多故 事可以写吗?跟以前的两本 有啥不同? 第一个问题很容易回答 :真有! 如果大家确实很想了解 健康与疾病、科研与制药的 故事,一直有这个需求,我 这辈子是写不完的。原因很 简单:基础生命科学的研究 成果才刚刚为我们揭开了健 康与疾病的冰山一角,还有 很多很多未知的东西值得我 们去探索,去挖掘,去尝试 。每一次成功都将是一个值 得撰写的故事。 我自己进入制药界是在 2000年之前。那时,由全 球许多科学家共同参与的人 类基因组项目已经进入了关 键阶段,整个生命科学领域 和制药工业界都翘首以待。 一位当时快要退休的老前辈 很兴奋地告诉我:你现在进 入制药公司是幸运的,因为 人类基因组项目完成之后, 现代制药将进入一个崭新的 时代,你们这一代制药人是 可以大有作为的。2003年4 月,历时20多年的人类基因 组项目终于完成了,我们可 以从中读出人类的所有基因 和它们所编码的蛋白质。对 于制药人来说,这可是梦想 成真的时刻。第二天有多少 制药人是哼着小曲去上班的 我不知道,但是人类基因图 谱并没有在一夜之间颠覆我 们的认知,也没有让这位老 前辈预告的崭新时代一下子 闪亮登场,而是像以往的很 多重大发明和发现那样,慢 慢地渗透到了制药科学的各 个角落。 最先获益的是直接与基 因序列相关的遗传性疾病的 诊断和治疗。 现在我们可以精准定位 基因变异,很多遗传病都可 以在很早期,甚至产前做基 本无创的精准诊断。我不止 一次讲过,精准医疗的基础 是精准诊断。如果我们不知 道两个患者的不同之处,“ 精准”又从何谈起呢?现在 我们有了人类基因图谱,再 加上准确、快捷和廉价的基 因测序,就可以精准地诊断 尚未出生的患儿哪一条染色 体上的哪一个位点出现了怎 样的变异。从相关蛋白质的 表达,到致病基因的修复和 调控;从生物工程的替代酶 (见《新药的故事2》第九 章《追根寻源戈谢病,对症 下药思而赞》),到反义寡 核苷酸的药物(见本书第一 章《反义终成正果:诺西那 生钠的故事》)……经常有 朋友问我到底什么是精准医 药学?这就是。不是未来, 就在当下。 人体基因组项目的完成 并没有把新药研发变得容易 ,它只是解开了生命奥秘的 又一层“面纱”。一个非常有 代表性的现象,就是过去十 几年里各种“epi-”制药项目 ,比如“epi-genetics”(表 观遗传学)的制药项 目、“epi-transcriptomics” (表观转录学)的制药项目 ,以及专攻这些靶点的生物 技术公司的涌现。我们把希 腊语的前缀“epi-”翻译成“表 观”,意思是不涉及内在的 DNA或RNA序列的变化,但 又是可遗传的表型变化。这 是健康与疾病的又一个前沿 领域。 说我们只揭开了健康与 疾病的冰山一角是一点都不 为过的,而我写的这些故事 就是这露出水面的一角冰山 上的几个晶莹的亮点。 第二个问题不太容易回 答:有很多不同之处,也有 不少相同之处。 不同的疾病、不同的药 物、不同的研发过程、不同 的患者体验……听上去好像 都不相同;但是,我们也可 以很清楚地看到:同样的科 学好奇心、同样的患者无助 与医者仁心、同样的临床需 求和市场监管、同样的新希 望…… 现代研发完全建立在科 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新药的 成功、新疗法的建立总是在 基础研究的突破之后,这应 该是它们之间最重要的相同 之处。即便是像“蒙脱石散” 这样从天然黏土矿物中开发 出来的药物,也需要科学研 究的支持,积累大量可靠的 实验数据,同时还要保证生 产工艺的严格、可重复,方 能惠及全球的患者。一位资 深的制药工艺负责人曾经当 面问过我:“你愿意吃次品 药物吗?可以便宜不少哦。 ”我坚决地摇头说不愿意。 你呢? 生物工程技术发展到今 天,已经给制药工业提供了 极具多样性的研发平台,这 也许是它们之间最显著的不 同之处。虽然以化学合成技 术为基础的小分子药物依然 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是以各 种新型生物工程技术为平台 的药物研发越来越多地出现 在人们的视野里,引领着新 的潮流。就拿反义寡核苷酸 的技术平台来说,它经历了 几十年的起起落落,承受着 长久的寂寞,终于在遗传病 的基因调控上找了自己的位 置,修成正果。我们有理由 期待更多的反义寡核苷酸药 物去填补众多尚未满足的临 床需求。再比如与传统药物 截然相反的“解药”这个概念 ,也已经不再是武侠小说作 家的想象,而是切切实实的 临床需求。无论是能在短时 间内恢复凝血功能的依达赛 珠单抗(见本书第六章《血 液的“两面性”:血栓与抗凝 》),还是麻醉手术后醒来 能恢复肌肉功能的舒更葡糖 钠(见本书第九章《真实世 界里的“十香软筋散”及其解 药舒更葡糖钠》),都在它 们各自特殊的医药领域里发 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相信,本书一定会 像《新药的故事》和《新药 的故事2》一样受到药理学 、生理学、化学领域专业人 员以及医务工作者的欢迎, 对制药人来说则将是重要的 启示;对普通大众来说,本 书也不失为一本非常有益的 科普好书,因为人类离不开 药物,新药研发的历史也是 人类对抗疾病的斗争史。 ——梅镇彤(原上海女科 学家联谊会理事长)、徐科 (原中科院上海生理所学术 委员会主任) 精彩页 2001年,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的包家迎来了一个可爱的女婴,包宗锋夫妇给他们的宝贝女儿起名包珍妮。小珍妮长到八九个月大的时候,父母都注意到女儿的小手伸出来拿东西的时候总是会止不住地颤抖,开始怀疑女儿在肢体控制方面的发育有点小问题。过了周岁,小珍妮的情况不见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她站立不稳,根本无法走路。 于是,包宗锋夫妇带女儿去了医院。但诊断的结果让他俩如雷轰顶:包珍妮患有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简称SMA)。医生还无奈地告诉他们,SMA是一种罕见病,无药可治,大多数患儿的寿命不超过两岁,即使护理得当,最多活到四五岁。 他俩以前没有听说过这种怪病,不愿相信这是真的。在随后的几年里,他们带着女儿跑遍了上海、北京的大医院,做了一次又一次检查,包括很痛苦的创伤性肌电图检查,但结果都是一样的。他们只能接受这个令人心碎的事实,但他们没有认命也没有放弃,而是更加精心地呵护着女儿越来越脆弱的生命。 两岁那年,小珍妮的肺部严重感染,进了重症监护室,随后下肢完全失去了运动能力。在父母的陪伴下,珍妮坐在轮椅上完成了小学学业。2013年开始,坐轮椅也不行了,珍妮只能离开学校,躺在家里。2014年,又一次肺炎让她丧失了基本的肺功能,开始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一个月后,又能重新开口说话的珍妮告诉爸爸: “我就是想活下去,就想看到新一天的太阳。” 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变异 就在珍妮姑娘被确诊SMA的同一年,在地球另一边的美国,一个比她早一年出生的小女孩艾莉亚·辛格(AryaSingh)也遭遇了同样的不幸,被确诊为SMA,渐渐失去了行动的能力。有幸的是,艾莉亚的父母都是非常成功的投资银行家。为了寻找治疗SMA的方法,帮助自己的女儿艾莉亚和所有其他SMA患者,夫妇俩在2003年捐出巨款,共同创建了SMA基金会。 他们四处游说政界、商界和医药界人士,提高社会对SMA的关注和了解,争取获得医生和科学家的支持,以呼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供SMA的研究经费。“如你所知,科学和药物研发是一项代价高昂的工作。”艾莉亚的母亲罗兰(Loren)解释道,“不幸的是,相对于SMA的发病率和严重性,当时联邦和私人基金少得令人震惊。”在他们夫妇俩和众多其他支持者的不懈努力下,到2006年,NIH将SMA的研究经费从300万美元增加到1500万美元,公共资助的研究经费也从650万美元增加到了3 000万美元。 今天,SMA基金会是全球SMA研究的主要赞助者,迄今为止已经投入了大约1.5亿美元,用于基础、转化和临床研究,同时确保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和要求共享给每个研究SMA的科学家。SMA也终于从一个以前只有患儿的父母才知道的罕见病,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这是一种遗传性的神经肌肉病,表现为脊髓前角及延髓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的肌无力和肌萎缩。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就是说,父母双方都必须携带致病基因,而且他们的子女只有在两条染色体都存在致病变异时才会发病。根据排列组合原理,他们的后代中有25%是不携带SMA致病基因的,有50%是SMA基因携带者,但自身不会发病,只有余下的25%才会发病。SMA在全球活产新生儿中的发病率是十万分之六,涉及不同种族和性别,由此可推算出成年人中携带致病基因的比例不低于1/65。SMA被纳入中国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据估计中国每年新发患者数大约为850,患者总人数在25000左右。P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