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同济设计70年访谈录(1952-2022)(精)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华霞虹//王凯//刘刊//邓小骅 |
出版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访谈录。同济大学建筑系自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立,至今已有70年历史。本书集结数十位与同济设计院相关的院士、教授、大师、建筑师、工程师等访谈的记述,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展现了同济设计院70年的发展历程。本书对梳理同济建筑学人文脉以及更进一步擦亮“同济设计”品牌,意义重大且深远。历史亲历者的叙述是一种难能可贵且充满生命力的史料,可以补充史书所缺乏的个人化、过程性、不同角度的细节和立场,虽然可能有记忆偏差和主观片面性,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目录 序言 郑时龄 上篇 1951—1977年 教学生产一体化 1951—1958年 傅信祁:早期校园建筑和同济新村设计 1952—1957年 唐云祥:设计院的初创和建筑系早期教学 1953—1971年 王季卿:建筑工程设计处与文化广场声学设计 1957—1959年 吴定玮:杭州华侨饭店竞赛和同济大学大礼堂方案设计 1957—1974年 戴复东:杭州华侨饭店设计竞赛与四平大楼项目 1956—1977年 张为诚:同济大学建筑系的设计教学与社会实践 1958—1959年 朱谋隆/郁操政/陈琦/贾瑞云/路秉杰:去北京参加“十大建筑”设计 1960—1961年 王爱珠:半工半读参与梅岭一号工程 1959—1974年 刘佐鸿:长江轮的舾装设计和“五七”钢铁连 1952—1976年 李道钦:建筑实习和向苏联专家学习工业建筑 1960—1961年 赵秀恒:上海3000人歌剧院观众厅研究 1960—1962年 朱亚新:小面积独门独户住宅设计与相关研究 1960—1965年 朱亚新:从西山规划到花港茶室 1964—1965年 刘仲:花港茶室项目 1969—1977年 姚大镒/周伟民/范舍金:“五七”公社设计、教学和“小三线”建设 1969—1976年 黄鼎业:上钢一厂生产实践和“五七”公社教学 中篇 1978—2000年 市场化改革 1977—1980年 朱德跃:建筑工程班 1980—1983年 薛求理: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场和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影棚 1983—1984年 黄鼎业:“433'’经济承包制与设计室民主选举 1983年 顾如珍:设计院新大楼设计 1984—2010年 李维祥:从贸海宾馆到上海世博会的给排水设计与施工协调 1986—1990年 刘佐鸿:成立院务委员会和打破大锅饭 1985—1990年 姚大镒:全面质量管理系统(TQC) 1987—2018年 贾坚:从地铁设计室到轨道交通与地下工程设计院 1988—2017年 周雅瑾:从手工管理到档案系统管理 1991—2000年 朱德跃:从电算室到云平台 1993—1997年 陆凤翔/王爱珠:杭州市政府大楼 1990—1998年 宋宝曙/孙品华:综合设计室的生产管理 1994—2001年 周伟民:从设计院院外部到集团多分院的管理 1993—2001年 顾国维:从同济科技实业股份公司到上海同济规划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1996—2001年 李永盛:从上海同济规划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到同济设计集团 1996—2000年 赵颖:北京冠城园现场设计及华东疗养院项目 1995—1998年 卢济威/顾如珍:静安寺地区城市设计和下沉广场建筑设计 下篇 2001—2022年 新时代新机遇 1998—2006年 王健:集团化发展的内外契机、科研体系与人才培养 1998—2017年 丁洁民:集团化的经营和管理 1998—2013年 郑时龄:南京路步行街、外滩公共服务中心和2010上海世博会 1996—2018年 常青:历史环境保护与再生的研究与实践 2003—2021年 伍江:上海城市更新迭代中的同济设计与研究 1998—2010年 曾群: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和上海世博会主题馆的设计 2000—2018年 李麟学:从杭州市民中心到建筑热力学 2001—2018年 陈小龙:同济大学综合楼与嘉定校区的建设 2002—2006年 张斌:同济大学校园建筑设计及个人实践的成长 2000—2018年 毛继传:从生产经营室到市场品牌运营中心 2001—2010年 张洛先/俞蕴洁:从全面质量管理体系(TQc)到三证合一的质量管理变迁 2001—2018年 张洛先/俞蕴洁:评奖创优和TJAD培训学院 2007—2018年 邹子敬:从项目管理到集团经营 1996—2008年 王文胜:同济设计集团三院,教育建筑及校园规划设计 1995—2018年 江立敏:设计四院,城市公建和教育文体建筑的设计 2005—2018年 吴志强:创新型大学与协同创新实践 2001—2020年 李振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协同发展 2004—2009年 吴长福:都市院的建立与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设计 2005—2018年 谢振宇:都市院管理与校园建筑改造 2005—2010年 汤朔宁:北京奥运会乒乓球馆与汶川地震援建 1986—2018年 任力之:非盟会议中心和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的设计 2001—2018年 曾明根:椒江二桥,泰州长江大桥和云南保山综合管廊 2001—2010年 章明:原作设计工作室、历史建筑改造与城市公共空间再生 2005—2018年 李立:若本建筑工作室,文化建筑和博物馆 2001—2018年 巢斯:上海中心的结构设计与施工 2005—2018年 夏林:从杭州市民中心到上海中心的电气设计 2008—2017年 刘毅/归谈纯:上海中心的技术创新 2011—2018年 周建峰:TJAD信息系统建设历程 2004—2018年 姚启明:汽车运动与安全研究中心 2015—2018年 袁烽:大型设计院的数字建造未来 2018—2021年 汤朔宁:新的国家战略和形势下同济设计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2020—2021年 李翔宁:国际建筑视野中同济设计的传统与未来 访谈合影 附表 同济大学建筑类学科和机构滑革 后记 华霞虹 序言 这是一部珍贵的历史, 是同济设计1951—2021年 70年的历史,参加访谈的院 士、教授、大师、建筑师、 工程师,每一位都是一部历 史,共同组成了同济设计70 年栩栩如生的历史,一部群 星璀璨的历史。这部历史图 文并茂,拓展了时间和空间 ,让我们了解前辈们奠基的 艰辛,后辈的努力奋斗和担 当,以及今天的后继者和未 来的前行者的责任,体现了 同济学派的理性精神、同济 的建筑教育理念和建筑实践 、同济建筑的实验性和批判 性。 口述的历史是历史最朴 实、最生动,也是最原真的 凝练,是文化传承的范例。 正是既平凡又伟大的这个同 济人群体和他们中的每一位 共同创造了同济设计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在当年的社 会大背景下,他们谈建筑思 想,谈建筑教育,谈建筑设 计,谈工程实践,谈艺术, 谈美学。访谈中的铺陈和评 述由大师们娓娓道来,把我 们带入如画的场景之中,把 言语化成意象和现实,他们 既谈大事件,也谈工程项目 ,既表现风和日丽,也显示 暴风骤雨,揭示了大多数人 只能一知半解和懵懵懂懂认 知的同济大学建筑系和同济 大学建筑设计院的过去,解 答了许多一直存疑的事件, 澄清了一些误解,这些访谈 对于同济人的意义是显而易 见的。 受访的老师和访谈中涉 及的许多人都是我曾经的老 师,他们的大气睿智和行事 作风仍然生动地留存在学生 的心目中。从这些访谈中会 发现,平和的回忆中有痛苦 和困惑,有对同事的颂扬和 追思,也有对美好未来的憧 憬,但也免不了有避讳。他 们中的一些人已经离开同济 ,在其他岗位上工作或退休 ,有一些人已经作古,很遗 憾有一些为我们所熟知和景 仰的前辈还没有来得及接受 采访就已经驾鹤西去,但是 他们的精神遗产、设计和奠 定的学科基石源远流长,在 这些访谈中永远成为历史的 见证和我们仰望的星空。 同济设计的经历与其他 设计院的经历在大环境下有 相似之处,由于与同济建筑 系的亲缘关系更有其特殊之 处,这个方面在世界上也是 罕见的。主要是同济设计始 终与建筑思想、建筑教育, 与同济学派休戚与共,始终 作为国际建筑发展脉络的组 成部分,始终参与探索建筑 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始终参 与学科建设。《同济设计70 年访谈录》按照历史时期划 分为三个阶段:1951— 1977年的教学生产一体化 时期,1978—2000年市场 化改革时期,2001—2021 年新时代和新机遇时期。反 映了同济设计与国家与政治 同命运共呼吸的历史责任和 贡献,也体现了同济设计院 与同济建筑系密不可分的渊 源,经历过这些年代的人会 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今天的年轻人也许很难 理解那个火红的年代,那个 激情燃烧的年代,那个心潮 澎湃的年代,那个跌宕起伏 的年代,那个充满理想的年 代,就让我们通过活泼泼的 访谈,体验那些年代,向往 并创造未来。 这部访谈凝聚了多少成 功和欢乐,同时也凝聚了多 少艰辛和付出,是全体同济 设计人永不磨灭的集体记忆 。 郑时龄 2021年11月22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