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潮汕地区方言与地名研究文集,各篇体裁定位是随笔,力求四个“性”: 知识性。坚持以知识性打底,理性、平和地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以普及社科知识的定位,运用学科理论解读方言、地名知识,阐释文化现象。 可读性。以可读性、趣味性为表征,率真、幽默表达健康的情感。不同于学术论文和教科书的章节,文章采取大众化的随笔体裁,更易为普通读者接受。 系统性。由于开笔之前做了较具体的规划,因而虽全书文章创作历时4年,各篇独立,但在跳跃和转换中保持着全书的系统性。 学术性。多方位呈现40年来探索所获和心得,以及与专家的商榷情况。 作者简介 吴构松,1963年生于广东饶平。少时读书、习农事,曾任教于中师、高校,讲授“现代汉语”等课程,后供职于党政机关及其智库,兼任《潮州日报》潮州文化版专栏《方言雅语》《潮州地名纵横谈》主笔。在报刊和学术研讨会发表文章近百篇。主持的潮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项目以“优秀”等级结项。 目录 导论 上篇 第1章 潮州方言与文化自信 有趣而古雅的潮州话 潮州人,你自信吗? ——从潮州话看潮州文化自信 潮州人,你会说潮州话吗? ——潮州方言传承的困境和对策 无端挨骂的王安石 ——潮州方言与潮州文化的关联 从猪槽到暹罗 ——潮州话里的潮州文化 “食事为大”及其他 ——从潮州话看潮州饮食文化 潮州人食乜个? ——从潮州话看潮州食物 第2章 潮州方言语音 想起了“坐在床头看娇妻” 话说“阿勇食曲奇” ——潮州方言连读变调的一般规律 阿勇“徛几日”? ——潮州方言连读变调的特殊规律 我们如何读成语? ——潮州话连读变调规律在成语中的运用 三饶“蒸”饼和东界无“鳞”鱼 ——潮州方言区内的语音差异 第3章 潮州方言多音字 从“小方解方程”谈起 两个“东西” “博士后”如何读? 假如曹操是潮州人 说一道二 第4章 潮州方言词汇 纸上的潮州话 参差的薄壳 “支铜匙物害去”怎么回事? ——潮州话词汇的一些特点 第5章 潮州方言的词法和句法 鸡母和人客 ——潮州方言构词方式之一 请看“鹞婆叼鸡囝” ——潮州方言构词方式之二 从“哈哈叫”到“希哈啦叫” ——潮州话的重叠式象声词 “熟面熟面”与“生毛生毛” ——三类实词(词组)重叠及附加意义 又唱“酒干倘卖无” ——潮州方言的句法 下篇 第6章 潮汕地名与自然环境 阳气满满大潮州 ——“潮州八阳”等地名的形成 三百门与潮汕“微观地形图” 山移水改,地名难改 ——从地名看地理自然环境变迁 第7章 从地名看潮人生活 上寨下寮与新围旧楼 从“问津”的往事说起 锡场铁铺打银街 ——生产经营活动对地名的影响 七丛榕和时钟楼 ——地标对地名的影响 汕头汕尾知多少 第8章 潮汕地名与潮汕历史 所城汛洲石炮台 ——军事活动在地名中的反映 昔人英名耀潮邑 ——纪念名人的地名 历史风云留印记 ——源自历史事件或传说的地名 分分合合大潮州 ——建置沿革和区划调整对地名的影响 第9章 潮汕地名与方言雅语 南北东西话地名 ——潮汕地名的语言特色 新厝与辛厝 田中央的草弯 ——地名读法在潮州方言研究中的价值 第10章 潮汕地名与潮人文化心理 三个“礼阳”村 由“坟睇作厝”所想到的 群凤翩翩鸣岭东 参考文献 附录 加强潮州方言保护传承助力打造沿海经济 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 从潮汕地名看潮人文化心理 吴构松地名随笔感赋 后记 序言 方言和地名及其文化内 涵的探幽发微者 2017年以来,陆陆续续 在《潮州日报》和微信公 众号上读到吴构松兄对潮 语和潮汕地名及其文化内 涵探幽发微的文章。从文 章可以看出来,作者虽非 语言学专业出身,但其对 地名的特殊读音的分析, 对词语的文化内涵的挖掘 阐释,却是中规中矩的, 写得颇有质量。后来,我 才知道他是潮州市委党校 的常务副校长,这些看起 来颇有意思、写起来并不 容易的文章,是他在繁忙 的政务之余,抽空钻研出 来的。我想,他应该像我 一样,是个“夜猫子”,常常 在夜深人静之时,探索潮 州雅语之潜幽,发掘潮语 文化之微言大义。而且, 越做越有兴趣,一发不可 收拾,几年下来他顺利完 成了其主持的潮州市哲学 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 年重点项目,编成了这本 《潮州方言与潮汕地名》 。 近年与构松兄相识后, 就与他常有交流,多是商 讨方言的特殊读音和词语 的特色义项等问题,再加 上在报纸和微信上读了他 的一部分文章,所以对他 的这本大作,我并不陌生 。我觉得如下两点特别值 得称道。 一是善于发现,并且举 一反三。关于地名特殊读 音的文章,这个特点尤其 突出。例如《田中央的草 弯——地名读法在潮州方言 研究中的价值》一文,他 通过多个例子进行推论, 认为: 饶平的东界、澄海的南 界,“界”字念“计”,就是“ 泻世界”的“界”(也念“计” )。江东镇有个独树村,“ 独”念“毒”,那么,日常所 说的“孤毒”岂不就是“孤独” 吗?金石赖厝念lua’厝,说 明“诬lua’”其实写作“诬赖” 。浮山镇的荔林村念“莲临” ,正与饶平人把荔枝称为“ 莲果”相合,“莲果”实为“荔 果”。 这都是从地名的特殊读 音推论潮语中一些字的特 殊读音,发他人所未发。 他对“湾”“弯”两个字读oin1 的发现,也很值得点赞。 过去潮汕农村以柴草为 燃料,为便于把软态的稻 草、山草送入大灶膛,将 之曲折缠成小枕头大小的 一团团。这种草团叫作草 oin1……口语中更是绕不开 ,如遇食物未熟透有时就 说“差一oin1火”,就是差一 个草oin1的火候,oin1用作 量词。另外,把软状物屈 折塞到角落的动作也叫oin1 ,如说“对撮破衫裤oin1一 边”,oin1又成了动词。早 就有人问:“oin1字如何写 ?”我查遍手头文献均告徒 劳。不想这段时间检视潮 汕地区地名,遇到了浮山 镇的岭湾、所城镇的下湾 这两个早已认识的地名, 数十年难题豁然得解! 原来,这两个地名中的“ 湾”字念白读音oin',海湾、 台湾等地名的“湾”字念文读 音 uang1。再找找又发现 了韵母既读uang'又念oin的 其他例子:“还”读huang5 和hoin5,“板”读bang2和 boin2,都有文白对应二音 。那么,念oin1的那个字是 否也可读uang1?联想到潮 州话“湾”与“弯”都有相同的 文读音uang1,那么“弯”的 白读音也是oin1。从字义看 ,“弯”指曲折的动作或状态 ,引申表示呈曲折状的物 件也可成立。“弯”与oin', 音、义、用法完全贴合—— “草oin1”就是“草弯”!①二 是善于发掘方言词语里的 乡土文化内涵。这跟构松 兄自己长期在家乡生活、 工作,熟知并热爱乡土文 化有关。例如关于“铜匙”和 “瓠械”的研究成果,很有意 思: 好多人把各样勺子都叫“ 铜匙”。大约从20世纪80年 代起,出现了铝合金做的 勺子,有人就把它叫作“轻 铁铜匙”,后来又有了“陶瓷 铜匙”“塑料铜匙”“不锈钢铜 匙”“玻璃铜匙”等。年代更 远一些,人们用瓤(音富5 )瓜纵向劈成两半,挖去 瓜瓤做成可舀水的瓢,叫 作瓠hial。后来,不管用什 么材料制作的瓢都被叫作 瓠 hia1了。这个hia1字,一 般字库未收,林伦伦教授 主编的字典写作“械”,《汉 典》写作“稀”。② 其对“糜”“饭”和“米”等字 及其系列词语的条分缕析 ,也意趣盎然。潮人嗜糜 ,但“糜”不仅仅是一锅白米 粥; “茶米” 非“米”,而潮 人生活中不可一日无茶米 ,似乎其重要性不比“米”小 ;“鱼饭”也不是“饭”,但却 是和蒸饭一样一筐一筐地 蒸煮熟的。浸透于这种日 常生活的构松兄感触尤其 深刻,他写出来的其实是 深入骨髓的生活感受,而 并非仅仅所谓的“研究成果” 。 食糜占据了潮州人饮食 的相当分量,并影响了潮 州人的文化心理,以至于 有人把潮州人食糜的风俗 称为“糜文化”。 最有意思的是,“茶米” 与“鱼饭”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知是说茶叶像米,还是 说茶如粮食一般重要。或 许,二者兼而有之吧。 糜也好,茶也好,既是 物质的,也是文化的。① 当然,构松兄大作的优 点不仅仅就体现在这两方 面。他在“导论”里自己就定 下了写作要求。 本书各篇体裁定位是随 笔,力求四个“性”: 知识性。坚持以知识性 打底,理性、平和地传播 正确的科学知识。以普及 社科知识的定位,运用学 科理论解读方言、地名知 识,阐释文化现象。 可读性。以可读性、趣 味性为表征,率真、幽默 表达健康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