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1898-1945年间,中国大连地区先后是俄国和日本租借地。“关东州”,是日本侵略者当时对大连的称谓。 为打捞和保存历史记忆,本书精选21位亲历者口述历史和百余幅珍稀图片。其中,口述者身份各异,人生阅历、文化背景不同,分别是当时的“州民”“寄留民”或日本“皇民”,具有在本地或中国华北、东北、台湾地区及日本、朝鲜的生活阅历和不同的文化背景。 本书多维度、多层面地呈现了大连地区殖民史,既有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也有家常伦理、生活细节,特别是家国情怀、文化认同及思想感情的变化轨迹,史料价值大、可读性较强。 作者简介 徐成芳,1965年出生,法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著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和平方略——中国外交策略研究》《崛起的征程——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共产党》等,在《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辽宁省高校党建重大课题2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目录 前言:打捞历史记忆 高化南(1911年生):屈辱的“关东州”与光辉的“中华青年会” 乔世良(1912年生):我为什么要考旅顺师范学堂 乔世良、张蓄兰(1908年生,女):日本旅行修学记 阎家仁(1917年生):我在日本统治时期的经历和见闻 张福元(1920年生):我的小学、中学和大学 穆良信(1920年生):一个国民党“特务”的回忆 于国成(1921年生):“关东州”的师范教育和教师进修 杨基宏(1921年生):从旅顺农村走出的大学生 黄启章(1922年生):从台湾来到“关东州” 张金波(1925年生):不许说自己是中国人 张本昌(1925年生):靠父兄供养我当上了教员 薛殿会(1926年生):我的成长和变化 张福深(1926年生):在“关东州”上学记 王静波(1927年生):从“满洲国”来到“关东州” 陈丕忠(1927年生):接受日本精神训练 张金川(1927年生):去日本当童工 张询(1928年生,女):一个女学生的经历 李明晨(1928年生):从“满铁附属地”到“关东州” 周峄(1931年生):从“关东州”逃往“东边道” 藤森节子(1932年生):幼时的乐园和对记忆的反思 张云鹏(1933年生):我家从朝鲜来到大连 后记 鸣谢 序言 打捞历史记忆 齐红深 历史记忆,是遗传基因 和文化符号,也是从过去通 往未来的桥梁。无论一个人 ,一个家庭,还是一座城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 果不珍惜和尊重历史记忆, 就会迷失自我,就不会有属 于自己的光明的未来。 “关东州”,是中国东北 辽东半岛南部1899-1945年 间外国人起的地名,先后是 俄国和日本租借地。日本统 治40年间,“关东州”不仅设 立行政单位,驻扎着关东军 ,还是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总 部所在地,军事、政治、经 济、警特、文化等统治机构 一应俱全,是侵略中国东北 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太平 洋战争的根据地和桥头堡。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关 东州”这条日本“船”沉了。 然而,对于它的历史记忆却 不能湮没也不应当湮没。 从1984年起,我在编写 教育志和从事教育史研究过 程中,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哲 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七 五”“八五”“九五”“十五”规划 重点课题《东北少数民族教 育文化研究》《满族教育史 研究》《东北地方教育史研 究》《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 》《日本侵华殖民教育口述 历史调查与研究》和中央特 批东北三省协作国家重大课 题《东北沦陷史》(教育文 化专题)等多项研究项目。 此间,我们广泛寻找日本侵 华亲历者,搜集日本侵华证 人、证言、证物,建构大众 历史记忆,包括打捞“关东 州”的历史记忆在内。 我不仅自己动手打捞, 还团结了许多专家学者,齐 心协力地捞。为了提高研究 水平,增进国际认同,我在 担任辽宁省教育史志办公室 主任、辽宁省教育史志学会 会长、中国地方教育史志协 会副会长期间,分别于 1992年、1993年与日本“满 洲·满洲国”教育史研究会在 大连海运学院(今大连海事 大学)、1999年与日本殖 民地教育史研究会在大连市 桃源小学三次召开研讨会, 中(含台湾、香港)、日、 韩及美、德、瑞士等国家和 地区代表二百多人次参加会 议,并16次应邀在国际学术 会议上作主旨报告和大会发 言。近年来,又陆续吸引徐 成芳教授等一些中青年学者 参加进来,不仅增加了打捞 历史记忆的生力军和历史记 忆的传承人,也帮助我们解 决了出版的困难。 我们捞呀捞,捞呀捞。 终于,把日本侵华时期亲历 者对于“关东州”的历史记忆 打捞了出来。 打捞历史记忆,不仅是 打捞史实,也是打捞情感, 打捞人心,打捞民族精神。 其难度和复杂性,可能是许 多人想象不到的。 举例说吧,有一对老人 ,在日本统治下的“关东州” 念完小学念师范,念完师范 当教员,身受日本“皇民化” 教育又教育后人,价值观、 生活习俗都已日本化。日本 投降后,由于在日本统治时 期的经历,又吃了不少苦头 。我们找他们做口述历史的 时候,他们已经落实政策从 农村回到教师岗位了,但是 余悸未消。当时,中日实现 邦交正常化了,他们觉得说 日本好也不是坏也不是,害 怕祸从口出,担心伤及友人 。我们劝他们实事求是实话 实说、一五一十尽情道来, 历经几年交往才打开了他们 的心灵之门。还有一位老人 在日本学校念书时,和日本 同学一起值宿看守装着武器 的仓库,不料发生火灾,日 本宪兵当然不会怀疑日本同 学,只怀疑是他故意纵火, 三番五次刑讯逼供追查他幕 后指使者是共产党还是“放 火团”,把他打得死去活来 ,多亏日本学生和老师作证 才得解脱。不料,日本投降 、苏军占领后,又被怀疑是 日本特务,押解到苏联当劳 工,身体残了。1956年释 放回国不久,中苏关系破裂 了。他恰恰在中苏对立之前 回来,又被怀疑是苏修特务 。粉碎“四人帮”,给别人落 实政策,没他的份儿,因为 对他只是怀疑没有定性,没 有戴什么“帽”。我们找他做 口述历史,他以为能为他落 实政策,欣然同意。他家人 得知后,埋怨他不吸取祸从 口出的教训,非得把记录整 理的材料要回去不可。 日本侵占时期的档案史 料都是殖民统治者留下的。 那时,中国人没有话语权。 我们搜集整理口述历史,发 挥其在保存历史记忆方面的 独特价值,将史学研究的视 野转向对社会、民间资料的 发掘,自下而上地看历史, 不仅弥补了档案文献资料的 不足和缺陷,而且丰富了历 史解释的多样性。 历史是丰富复杂的,历 史是多元的。我给自己的定 位是“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 历史研究者,但一定要做忠 实的历史记录者”。我们不 用自己的思维来代替和诱导 历史亲历者,也不用政治思 维来框限历史。我们尊重每 一位亲历者的历史记忆,尊 重每一位亲历者的历史体验 。努力做到大众化、平民化 、人性化和个性化。三十多 年来,我们和死神赛跑,动 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真情 打开了历史亲历者的心灵之 门,终于搜集整理出2779 位老人的口述历史,还有历 经劫难残存下来的老照片、 教科书等各种实物。其中, 有200多位老大连人的口述 历史。我们还走遍大连的街 道和荒山,寻找日本殖民统 治的遗迹,发现了百余座中 、日、韩国普通百姓的墓碑 。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 周年期间,新华社还以《挽 救历史》《 导语 本书以在“关东州”上学、成长过程为线索,讲述他们的经历、见闻、感受和反思,给读者提供了解和回顾历史的丰富空间。这些历史亲历者,有当时的“州民”(民籍)和“寄留民”,也有日本“皇民”,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政治观念和文化背景,各自站在历史的“那一个”独特的“点”上感受和呈现历史。 后记 本书是齐红深教授主持 完成的大连市人民政府 2016年重点资助项目。起 因是大连市老年学学会召开 第23届年会时,大连市学术 专著资助出版评审委员会姜 英敏同志到会征集选题和著 作,市老年学学会老领导人 大原主任卞国胜、大连日报 社原总编辑吴厚福同志鼓励 他申报。此后,在大连市政 协原副主席王淑英会长、人 大原领导刘增礼秘书长的关 心下,评委会办公室主任刘 国恒教授多次听取他介绍情 况,给予鼓励和指导,从编 辑原则、内容、方法直到历 史图片的选择和书名的确定 ,都不厌其详地反复研讨和 推敲。他们的热忱关怀给了 齐红深自费组织的口述历史 研究团队极大的动力。于是 ,他们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 没来得及从为纪念抗战胜利 70周年编辑整理《日本侵华 殖民教育口述历史》(十集 )的劳累中休整过来,又夜 以继日连续工作了十个多月 ,方才完成本书的编辑整理 工作。此间,三次召开编委 会会议,进行讨论、审定。 而这些口述历史和老照 片的搜集工作是在很久以前 进行的。齐红深教授自 1984年开始自费从事日本 侵华口述历史的访谈、整理 、研究工作,至今已经进行 了三十多年。在这漫长的过 程中,赢得了许多历史亲历 者的信任和支持。他们克服 年老、疾病和思想顾虑等困 难,把珍贵的历史记忆无私 地奉献给后人,奉献给世界 ,对于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和凝聚大连城市精神具有重 要作用。市学术委员会在评 定中给予高度评价,认为“ 此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 首创和填补空白的学术价值 ”。 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些口 述历史的亲历者,让他们生 命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历史的 书册里。除了口述历史已经 载入本书的历史亲历者外, 接受访谈回忆往事、提供资 料、传承历史记忆的还有: 大连市人民政府林承栋 ;辽宁师范大学刘成仁;大 连水产学院郭维治、李汉章 、徐捷:大连海事大学高永 久、彭竹春、王来忠、王庆 昌、王德英、闵中立:大连 师范学校刘朝争;大连教育 学院尚世化、肖日伦、刘国 学、李明、李或;西岗区教 育局郑仁厚、胡传惠:西岗 区教师进修学校张志信;大 连第三十七中学李荣芳;金 州区粮油技术中心钟有江; 沈阳铁路局中心防疫站于正 德;大连市第三医院商成林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 院庞世增;中国建设银行大 连市分行隋永恕;大连外语 学院温永江:大连三中丛选 仪;金州一○七中学邱长运 ;大连理工大学张世钧、柳 中权;金州区第一医院祝广 荣;九三学社大连市委王黎 :大连市科协赵锡伟、田宜 恭;大连医科大学孙廷魁; 大连交通大学姜儒明、陈文 洲;大连市水产研究所李铭 五;旅顺口区政协高永学: 中国科学院大连物理化学研 究所丛璐琦、郭建新;沙河 口区妇幼保健院蒋智南;大 连市城建局姜作贤;大连市 四十四中学崔广升:大连广 告公司杨清:普兰店市一中 王喜安;大连市第二十九中 学姜恩才;大连市第十二中 学李家孚:大连市商场宗焕 文;大连市教育局刘长恒; 大连图书馆由智仁;大连金 州纺织厂林长胜;大连陆军 学院曹万鹏;大连市建筑公 司张德良:大连市文联姜沧 寒;大连市财政局张学富; 大连市旅顺口区教育志办公 室于恒起;大连市女子职业 中专杨乃昆:大连海港医院 孙成科;旅顺口区教委马梦 英、王安德、隋玉胜、徐淑 毓、郭士张、于文池、汪长 鑫、隋长深、张德印:大连 市金州区一○九中学吴凤英 ;金州区教育局阎絮吟;大 连市第六十二中学韩行恕: 大连市金州铸造总厂尹兴振 ;大连市物价局穆子枫:东 北财经大学刘述忠;大连煤 矿疗养院孙忠田;吉林社会 科学院杨肠;大连八中刘崇 智;新疆医科大学李淑影; 大连市第三医院商成林:大 连市卫生局刘世超:外交部 杨振亚;哈尔滨医科大学刘 国璋;黑龙江电视大学王国 雄:大连起重机厂刘茂叙; 天津医科大学林治瑾;沈阳 市邮电局马宗贤;大连教育 科学研究所李浩田;遵义医 学院王有生;大连市金州区 得胜镇中心小学耿成义;中 国协和医科大学李景德:大 连声光机电厂程义柱;大连 市中山区教育局于春芳、张 玉双、关淑琴、王国连;黑 龙江林业总医院王克仕;东 京都杉并区玖春翠(日本人 );广东省司法管理干部学 院李永伦;大连中医院周广 韬;大连市第四十四中学舒 兰凤、冯占金、刘德时、湿 玉枝;甘井子区教育局穆兰 贞;大连市春和小学隋春如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 院庞世增;大连市七中丁长 富;四平市百货公司王广义 ;辽宁外语师范专科学校张 元胜;瓦房店市教师进修学 校于希章;大连金州区博物 馆葛长升;广东省司法管理 干部学院李永纶;大连金州 区教育局葛治谟;大连金州 区粮油技术中心钟有江;吉 林工学院戚亚民;北京市 503厂李德常;康平新生农 场吴邦居;大连第三水泥厂 谢在陟;天津科技翻译公司 陈世川;天津市南开区政府 于清淮;江苏镇江第一医院 谭云娇;装甲兵工程学院张 景宏;中共中央调查委员会 李树浦;中央军委工程部胡 毅明;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国 水利水电十一局李明选;大 连大学周传今; 精彩页 高化南:屈辱的“关东州”与光辉的“中华青年会” 高化南,男,汉族,1911年4月10日出生。籍贯:山东省烟台市。离休时所在单位:大连市西岗区东关小学。职务:教师。日本占领时就读学校:大连中华青年会附设小学校。 1924-1930年,在大连中华青年会附设小学校学习;1930-1935年,在山东省烟台益文中学学习;1936年考入旅顺师范学堂。毕业后一直当教师。离休前系大连市西岗区教师。 日本侵占大连时期,我从1924年到大连中华青年会附设小学校念书,至1930年高小毕业,后去烟台益文中学学习。 说说大连文化的根 日本侵占时期,出版《满洲教育史略》(山田丰等著,“南满”铁道株式会社1933年版)、《满洲教育史》(衉田道弥著,大连文教社1935年版)、《满洲国史通论》(稻叶岩吉著,日本评论社1940年版)等著作,掩盖和篡改历史,散布诬蔑中国、分裂中国的错误史观,影响深远。俄、日特别是日本侵占者留下许多图片、书籍、档案美化其殖民统治,容易对大连人历史认知造成误导。 所以,我要首先说说大连文化的根。 自古以来,大连地区就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山海地形,成为中原文化与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通道。另一个通道是陆上的山海关至锦州一线。 我最近看了齐红深同志的《东北古代教育史》,他们做了很深入的考证和研究工作。我看了之后,更清楚地了解了大连文化的根在哪里。 在古代,大连地区就是中原文化与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通道,也是中华文化和日本文化、朝鲜文化的一个接点。孔子在推行自己的治国理想屡次碰壁时,慨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说的就是跨越渤海,到辽东一带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三国两晋时期,关内陷入动乱,管宁、邴原、王烈等一批中原名土从山东越海在大连湾登陆,避居辽东,“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传播中原文化。绵延10公里、延续时间长达300年的营城子庞大的汉墓群和被日本盗走的旅顺唐代鸿胪卿崔忻出使东北,册封震国王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的石碑,都反映出汉唐时期辽东的繁荣和交通要道的重要地位。明代辽东属济南府,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都是乘船前往。可知大连与中原文化连为一体。东北地区明代史有所载的卫学、儒学只有15所,其中就有3所在大连地区。它们是:建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的金州卫学,位于金州市;建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的复州卫学,位于瓦房店市复州城;嘉靖十八年(1539年)奏建的永宁监城儒学,位于瓦房店市永宁乡。东北地区清代先后建立过28座书院,其中就有金州的南金书院,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成立时间仅次于铁岭的银冈书院、沈阳的萃升书院和海城的海州书院,列第四位。 就连大连这个名称也是出自满语,成名于李鸿章发展海军时期。只不过那时是以旅顺口为中心。日本侵占时期被日本人称作旅顺旧市区的地方是中国人居住区,在日、俄殖民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城镇。 可见,大连自古以来的文化就是多元和包容的。在近代,更成为中外文化碰撞、交流、融合的重要地区。甲午战争、日俄战争都发生在这里。俄国殖民统治了9年,日本殖民统治了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军又共管了10年。日本和俄国的殖民统治对大连近现代文化影响显而易见。同时应当看到,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所以,日、俄文化的输入并不是单向进行的。在中华文化的汪洋大海里,殖民文化不仅受到抵制和反抗,也被迫和不可避免地学习和吸收中华文化。日本人学习汉语,当时日本人称“满语”,就是明证。 只有从这样的文化视野上,找到大连文化之根,了解大连是从哪里来的,才能正确地看清大连的独特地位和优势,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关东州”,大连屈辱的历史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端,处于东北亚的中心,是我国北方水路交通枢纽,经济和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都觊觎中国版图上的这颗明珠。 1882年,清朝北洋海军在辽东半岛南端的旅顺口建设海军基地,号称“东亚第一军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实行军事统治。甲午战争中国大败于日本,于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辽东给日本。但是很快,德、法、俄三国便强迫日本归还辽东于中国,是为“三国干涉还辽”。清军重新接收金州和旅顺。 1897年12月,俄罗斯帝国海军进入旅顺口港,将其作为在中国北部、朝鲜和日本海的前沿阵地,并更名为亚瑟港。1898年3月27日,俄罗斯帝国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中俄旅大租地条约》,向清政府租借辽东,租期25年;5月7日,沙俄与清政府签订《续订旅大租地条约》,租借地北界向北推进,西到半岛西岸的亚当湾(今普兰店湾)北岸,东到貔(pí)子窝(今普兰店市皮口镇)。同年,沙俄在旅顺、大连地区成立“关东州”,将今旅顺口区、大连市区、金州区、普兰店和瓦房店的一部分强行划入“关东州”内。“关东州”是由俄国侵略者在中国领土上命名的。“关东”这个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