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当我们说一个人是虚无主义者时,通常不是赞美。 虚无主义究竟是什么? 是浑浑噩噩?还是认为生活不值得?或是一切都无所谓? 本书作者诺伦·格尔茨指出,如果学会辨认虚无主义的多种类型,我们就能学会区分有意义与无意义,从而找到意义之所在。 从苏格拉底、笛卡尔,到萨特、阿伦特,作者追溯了西方哲学中的虚无主义历史,对人们所熟知的哲学家及其思想提供了一种颇有新意和启发性的阐释。 本书结合当代社会的日常情景,以生动有趣的案例,阐明虚无主义的思维方式,直击现代人灵魂,引发共鸣与反思。 作者简介 张红军,1971年生。哲学博士,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曾在《哲学研究》《现代哲学》《山东社会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译著有《虚无主义的平庸化——20世纪对无意义感的回应》(2016)、《现代主义与虚无主义》(2017)、《狄奥提玛的孩子们——从莱布尼茨到莱辛的德国审美理性主义》(2019)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一般项目“审美虚无主义研究”。 目录 第一章 为什么“一切都无所谓”有所谓? 第二章 何谓虚无主义的历史? 第三章 虚无主义(不)是什么? 第四章 虚无主义是什么? 第五章 虚无主义在何处? 第六章 何谓虚无主义的未来? 词汇表 注释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索引 序言 如果允许我用一个关键 词来描述我们这个时代,我 会选择“虚无主义”这个概念 ,因为我们仍然身处现代性 的时代,而“虚无主义是现 代性的精神本质”①。 虚无主义作为概念最早 出现在18世纪,在19世纪 发展成为社会思潮,在20世 纪更是风起云涌,渗透到了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到 了21世纪,虚无主义俨然成 为我们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也许会有人认为我是危言耸 听,在他们看来,人类文明 已经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因 为不断地发展、进步和创新 而能够保持生机勃勃,也因 此能够摆脱生老病死的周期 循环。但是,人类文明从传 统到现代的“进步”是有代价 的。其中,最沉重的代价就 是虚无主义。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虚 无主义是和尼采的名字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我们都知道 他的名言:“虚无主义站在 门口了:我们这位所有客人 中最阴森可怕的客人来自何 方呢?”①就此而论,我们 和尼采,或者说尼采和我们 ,乃是同时代的人。显然, 虚无主义在这个历史时刻出 现在我们面前并非偶然。在 我看来,其主要原因是轴心 时代的没落,是原本被视为 理所当然的一系列价值观念 出现了问题。按照雅斯贝尔 斯的轴心时代理论,在公元 前800—前200年这几百年的 时间里,人类各大文明相继 构建起各自的核心理念,如 希腊的哲学、中国的先秦诸 子百家、印度的奥义书和佛 陀、伊朗的琐罗亚斯德以及 巴勒斯坦的犹太先知等等。 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理论 虽然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但仍然不失为一种解读人 类文明的理论框架。它认为 轴心时代的起因是人类开始 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身和 自身的限度:“人类体验到 世界的恐怖和自身的软弱。 他探寻根本性的问题。面对 空无,他力求解放和拯救。 通过在意识上认识自己的限 度,他为自己树立了更高的 目标。他在自我的深奥和超 然存在的光辉中感受绝对。 ”①过去我把轴心时代的问 题解释为虚无主义的挑战, 现在我会在“虚无”和“虚无 主义”之间做一区别:人类 文明面对“虚无”而为自身寻 求安身立命的基础和根据, 但也由此产生了“虚无主义” 问题。 ……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本 书每一章的标题都是一个问 句:“为什么‘一切都无所谓’ 有所谓?”“何谓虚无主义的 历史?”“虚无主义(不)是 什么?”“虚无主义是什么? ”“虚无主义在何处?”“何谓 虚无主义的未来?”显然作 者是在设问,然后尝试从不 同的角度和方面来回答虚无 主义问题。当然,这并不意 味着虚无主义问题已经得到 了彻底的解决。也许虚无主 义已经、正在而且必将伴随 着人类文明始终。从某种意 义而言,虚无主义有可能是 人类走向文明必须承受的最 严重的代价。 《虚无主义》的译者张 红军先生让我就这本书写几 句话,谢谢他的邀请和信任 ,遵嘱为序。 张志伟 2021年2月4日 庚子腊月廿三,小年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