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在这部极具感染力而又令人振奋的论著中,布莱恩·麦基讲述了他自己发现哲学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让哲学栩栩如生,而且让哲学与人生紧密相关。他将哲学的基础描述为一些与人们在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在本质有关的问题,而不是一些在哲学家的作品中呈现的问题。日常生活的经验激发了如下讨论,即为什么经过数个世纪,某些特定的哲学问题仍然持续地令我们的心智感到困扰。 麦基的回忆录追随的是他人生的历程,因此,哲学问题与哲学家是按照他与之相遇的次序,而不是按照哲学史的年代次序来讨论的。作者把从前苏格拉底时期到20世纪的所有伟大哲学家都介绍给我们,其中还包括本书作者熟识的两位最伟大的当代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与卡尔·波普尔。 作者简介 郝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尼采和新尼采主义、新实用主义、自然主义、存在主义以及哲学解释学,已经出版的译著包括《尼采:生命之为文学》《与尼采一起生活:伟大的“非道德主义者”对我们的教诲》《奢望:社会生物学与人性的探求》等。 目录 第1章 童年场景 第2章 我的学院哲学入门 第3章 逻辑实证主义与对它的反驳 第4章 日常语言分析 第5章 语言哲学的缺陷 第6章 知觉问题 第7章 可显示却不可说的 第8章 耶鲁的教育 第9章 发现康德 第10章 职业哲学与业余哲学 第11章 结识波普尔 第12章 结识罗素 第13章 首次尝试研究政治哲学 第14章 探寻生命的意义 第15章 中年危机 第16章 哲学小说 第17章 学院的道路 第18章 对哲学普及的赞颂 第19章 哲学的局限性 第20章 发现叔本华 第21章 叔本华的哲学 第22章 哲学上电视 第23章 当代哲学的主要派别 第24章 遗留的困惑 译后记 导语 一位非凡哲学家的真挚告白。 一段穿越西方哲学的精彩旅程。 刘擎教授特别推荐。 本书以极富个性的方式、严谨的逻辑与酣畅的文笔,澄清了某些有时显得晦涩的哲学主题,麦基向那些认为哲学或许难以接近的读者揭示了哲学的丰富内涵。 后记 一 随着哲学在学院中的职 业化、专业化和建制化,哲 学在当代人眼中显得越来越 像一门专业的客观知识,这 种客观知识与人的生活经验 和生活智慧显得并没有特别 紧密的关联。然而,在西方 哲学传统中,还存在着另外 一种对哲学的理解。正如尼 采指出,迄今为止的种种伟 大哲学都是其缔造者的“自 我告白”,都是“一种无意为 之和未加注意的回忆录”。1 哲学表面上或许显得是一种 抽象而普遍的客观知识,但 哲学仍然隐秘地导源于个人 的生活视角、生活经验与生 活世界,并对个人的生活方 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事实 上,这种对哲学的理解并非 完全是尼采的原创,而是可 以追溯到苏格拉底的古代哲 学传统之中。尽管苏格拉底 没有亲自将他自己的学说写 成文字,但他那种出类拔萃 的生活方式却备受古希腊人 的推崇,因为对于古希腊人 来说,“哲学首先是一种生 活的方式”,真正的哲学家 并不满足于提出各种理论与 思想,应当致力于将自己的 哲学理论应用于生活实践, 成为一种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塑造卓越品性与博大灵魂 的生活智慧。因此在这种语 境下,哲学就不是一种纯粹 的理论,而是“作为一种生 活方式”,哲学活动包括各 种精神修习、身体层面的实 践与话语层面的实践,它们 都“致力于促使实践这些活 动的主体发生一种改变或转 变”。2根据福柯对塞涅卡、 马可·奥勒留与普鲁塔克等 古代哲学家作品的考证,哲 学书写是古代哲学家用来塑 造自我的一种生活艺术,哲 学书写将哲学家自己看到或 听到的东西转变为自身的“ 组织与血液”,将其中的真 理据为己有,进而将哲学家 自身的灵魂构建到他自己的 书写作品之中,“作为自我 训练的一个要素”,哲学书 写“具有一种形塑性格的功 能;它是将真理转变为气质 的一个动因”。1 应当说,这种致力于自 我塑造的生活艺术,并不仅 仅存在于古代哲学的传统之 中。虽然自中世纪经院哲学 以降,学院哲学一度削弱了 这种生活艺术在哲学研究中 的影响,但在近现代哲学中 ,包括帕斯卡尔、蒙田和卢 梭在内的许多大哲学家仍然 在他们的暂学书写中积极践 行着这种塑造自身生活方式 的生活艺术。在存在主义、 实用主义与誓学解释学等当 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这种 书写自我的生活艺术在当代 哲学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复 兴,许多著名的当代哲学家 都会在他们生命的晚期撰写 一部思想自传(如尼采的《 瞧,这个人》、罗素的《我 的哲学的发展》和波普尔的 《无尽的探索》),迫溯他 们的生活与哲学思想的互动 和关联,展现他们的哲学思 想如何在生活中塑造他们的 自我,而布莱恩·麦基 (Bryan Mage,1930-2019 )的《哲学如何塑造了我》 也是一部可以归属于这种哲 学传统的作品。 初看起来,这本书是麦 基所撰写的一部思想自传, 然而这种思想自传的形式仅 仅是一种手段,麦基想借助 自传的方式来清晰晓畅地阐 释古往今来的诸多大哲学家 的主要学说与重要思想,进 而表明这些学说与思想是如 何帮助自己认识与理解那些 最重要与最重大的人生问题 ,如何塑造自己的生活方式 ,并如何成为自己人生画面 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 分的。因此,麦基的这部作 品也可以被视为一部哲学史 导论,但它不同于通常的哲 学史导论的地方是,它并没 有按照编年史或学派史的方 式来梳理各种哲学理论与哲 学学说,而是根据作者麦基 的智识发展经历与生活体验 中出现的各种普遍存在的人 生问题来介绍相关的哲学的 。由于采纳了这种将思想自 传与哲学史导论相结合的方 式,麦基总是带着各种能够 让读者广泛产生共鸣的人生 问题来解读诸多重要的哲学 学说,哲学不再是远离生活 、高高在上的抽象理论,而 是成为一种能够塑造我们的 品性与人格,能够帮助我们 加深理解这个世界与人性的 生活智慧。因此,麦基的这 部作品在问世之后就获得了 读者的大量好评,并取得了 不俗的销售成绩。麦基的这 部思想自传与哲学史导论获 得成功并非偶然。事实上, 纵观麦基的一生,他影响最 大的智识成就大概就是向公 众普及传播哲学思想。他在 英国广播电台等重要媒体成 功地主持了一系列介绍哲学 思想的节目,打破了一个曾 经在电视节目制作人中间广 为流传的偏见,即介绍严肃 思想理论的电视节目无法获 得引人注目的收视率。而麦 基根据他主持的介绍哲学思 想的系列节目内容改编的诸 多书籍,不仅成了被翻译为 多国文字的学术畅销书,而 且还吸引了一大批读者与观 众下决心进入职业哲学研究 的学术殿堂。鉴于麦基在向 公众传播哲学思想的工作上 做出的杰出贡献,他也被誉 为“哲学界的卡尔·萨根1”。 …… 不难看出,由于缺乏对 自身局限性的意识,克洛伊 索斯从一个高贵的国王沦为 阶下囚,由于意识到了自身 的局限性与世事的无常,克 洛伊索斯才让自己在被处决 前死里逃生。大概再也没有 比克洛伊索斯的这段戏剧性 经历更能体现出意识到自身 局限性的哲学智慧的重要性 了。正如马基雅维利所言, “伟人有着处变不惊的胸怀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麦基与哲学和哲学 家交往相逢的亲历故事。以 思想自传的方式讲述自己对 哲学的探索、领悟与洞见, 不仅生动鲜活而且极具启发 性。作为哲学家、政治家、 媒体主持人和小说家,麦基 秉持“将哲学作为生活方式” 的理想,并最终成就了自己 精彩而丰沛的人生。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 麦基大胆地试图祛除哲 学问题的神秘色彩,并试图 表明它们并不是晦涩难解的 理论问题,而是我们在日常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与现实 的本质有关的生存问题…… 从任何标准看,布莱恩麦基 都是一位非凡的人物。他被 公认为研究叔本华与瓦格纳 的权威,而且还撰写了一些 论述哲学、政治科学与音乐 的论著,其中某些作品已经 获得了可观的影响。他花费 了将近十年时间在国会做议 员。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与这 位作家的智识生活有关的故 事,而本书的魅力在很大程 度上是由于麦基寄望于依靠 哲学来获得现实问题的真实 解答。 ——《泰晤士报》(The Times) 精彩页 第1章 童年场景 在五岁以前,我都与我的姐姐同床而眠,她比我大三岁半。在我们的父母关灯之后,我们会在黑暗中不停地聊天,直到入睡为止。但是,我从未能在事后记得我入睡的过程。情况始终是相同的:某一刻我在黑暗中正与我的姐姐聊天,到了下一刻却在阳光照耀的房间中醒来,我发现自己已经睡了一整夜。然而,每晚都必定有这样一个时间点,在那时,我停止聊天并安然入睡。对我来说不可思议的是,我不曾体验过这件事,也从未记得这件事。 当我将自己的困惑向我的姐姐倾诉时,她对此不屑一顾。“没有人记得这种事”,她用定论性的自信腔调说道,就好像对这个困惑的解答仅此而已。我依然感到不满意。她是怎么知道的?我认为,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她并不记得这件事。我敢断定她从来没有将这件事告诉其他任何人。因此,我致力于密切关注我自己,以便于让我知道我是在何时入睡的,就这种关注方式而言,它完全像人们试图在关闭大门时捕捉那些正在冷藏室中消逝的光线一样。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一如既往,比方说,在周一晚上的某一刻,我在黑暗中与姐姐喋喋不休地进行着谈话,而我所知道的下一件事情是,我在大白天醒来,此时,周二已经过了数个小时。入睡是我每晚都做过,却从未体验过的事情,多年以来,这有效地成为让我感到困惑的根源之一。 我保留了一段关于我自己的生动记忆,那是两三年之后,我在当时是七岁或八岁,站在我们家后门附近的厨房角落的一束阳光之中,我的目光敏锐地聚焦于我右手的食指,我让它在我面前指向上方。我将要数到三,我对我自己说道,而当我念到“三”时,我的手指将弯曲。接下来我就依次数数:一、二、三——果然,我在数到三时,我的手指就弯曲了。我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再次做了这件事。接下来我产生的想法是:这次我将数到四。而当我数到四时,我的手指将弯曲。下一次我将数到五。我的手指将在数到五时弯曲。我尝试着延长我数数的时间,以便于让我的手指陷入困境:一、二……三……四……[等一下]…五!但当我数到五时,我的手指也毫不意外地弯曲了。我能够在我希望的任何时刻弯曲或不弯曲我的手指,这恰恰是由我来决定的。然而,无论我多么努力地集中精力,我都根本无法理解我是怎样做到这件事的。某种东西如此彻底地在我的控制之中,它只是完全与我自己的有意识的决定相关,但对我来说,它什么都不是,我对它恰恰没有任何经验,它却已经发生,这是如何可能的?自从那天以来,我就着迷于这个问题。 当我在青少年时期学到了“意志活动”这个概念时,我认识到,我弯曲我手指的决定是某种发生于我头脑之中的事情,我试图用我能想到的各种办法来理解它,而在经验中,无论它是什么,它都是在我的大脑与我的手指之间发生的事情。我尝试的结果始终是完全的失败。我会采纳我在头脑中做出的一个弯曲自己手指的决定,与此同时,我的手指就会弯曲;而在我的头脑与我的手指之间存在的是一片空白。这种同时性对我提出了一个额外的问题:为什么没有时间上的延迟?一个决定如何能够成为某种与这个决定自身同时发生的事情的原因呢? 在九岁到十二岁之间,我有两三年的时间沉溺于有关时间的困惑之中。在夜晚的黑暗中,我会清醒地躺在床上,沿着如下路线来思考某些事情。我知道,有一天存在于昨天之前,有一天存在于前天之前,有一天存在于大前天之前,以此类推,直到我能记得的那一天为止。但是,必定也有一天存在于我能够记得的那一天之前。我知道,我出生于1930年4月12日,而必定有一天存在于我的生日之前。因此,必定可以始终以类似的方式往回追溯,永无止境……然而,情况是这样吗?“永无止境地回到过去”这个观念是某种无法被我把握的东西:它似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归根结底,或许可能在某处有一个开端。但是,倘若存在一个开端,那么,在此之前有可能持续存在的是什么东西?相当明显的是,没有什么东西——根本就是无——否则此处就不可能是开端。但是,倘若无物存在,又如何能够形成开端呢?开端有可能源自何处?时间恰恰不可能突然进入存在之中,即不可能突然就成功地无中生有,开始运作。无就是无,它不是任何存在的事物。因此,开端的观念是不可想象的,而这以某种方式让它看起来似乎也是不可能的。结果是,对时间来说,它似乎既不可能拥有一个开端,也不可能没有一个开端。 我逐渐意识到,我在这里必然错过了某些东西。只存在这两个选项,因此,两者中必定有一个是正确的。它们不可能都是合理的。于是,我会将我的注意力从一个选项转向另一个选项,接下来,当我彻底探究了另一个选项之后,我就会回过头来试图弄明白我在哪里犯下了错误;然而,我从未有所发现。我变得开始受制于这个问题,不仅在夜间躺在床上的时候沉迷于这个问题,而且在白天也越来越多地沉迷于这个问题。起初我以为,成年人或许能够帮助我,因此,我向他们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是、他们的回复让我陷入了比先前更大的困感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