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儒学导论/哲学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英)姚新中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儒学导论》从哲学思想发展的视角审视儒学,回应与总结汉语世界和英语世界对儒学的研究成果,不仅详细梳理了儒学传统中的主要学说,而且反思了儒学在现代性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在研究儒学传统的学说、学派、礼仪、圣地和术语的基础上,本书强调儒学在当代的适应、转变及新的发展。西方学术界对儒学传统的研究大多基于学术史的叙述,而本书则力图从哲学问题意识出发,呈现儒学这一古老传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以及当代魅力,为读者了解儒学提供一个广阔而清晰的视野。 作者简介 姚新中,1957年2月生,河南驻马店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英国威尔士大学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外国专家局高级文教专家,2013年至今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曾任英国威尔士大学教授兼宗教与神学系主任,剑桥大学Clare Hall学院终身成员,英国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和中国研究院创院院长。在比较伦理学、宗教社会学、儒学、中国宗教等领域出版独著或合著英文著作7部,中文著作5部,在国际和国内一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近百篇。 目录 插图列表 英文版序 儒学历史年表 导言 东西方儒学研究 第一节 儒学发展的分期 第二节 方法论要旨 第三节 结构与内容 第四节 儒学的译介 第一章 儒学、孔子和儒家经典 第一节 儒学和儒 第二节 儒学传统中的伦理、政治和宗教 第三节 儒家经典 第二章 儒学的发展和转变——历史的视角 第一节 儒学和三种选择 第二节 孟子及其创立的理想主义儒学 第三节 荀子:儒学集大成者 第四节 儒学的胜利和调和 第五节 董仲舒与汉代儒学的确立 第六节 经学:论战和争议 第七节 儒学的“玄学”维度 第八节 新儒学的兴起 第九节 北宋五子 第十节 朱熹及其理学建构 第十一节 心学:陆九渊和王守仁 第十二节 韩国:儒学的第二故乡 第十三节 日本:儒学的转化和应用 第三章 儒学之道 第一节 天之道 第二节 人之道 第三节 和之道 第四章 礼与宗教实践 第一节 儒教:一种礼的传统 第二节 学习与精神修养 第三节 儒教与其他宗教传统 第五章 儒学及其现代发展 第一节 儒学:存续与创新 第二节 现代儒学研究的主题 第三节 儒学的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音译词汇表 索引 译者跋 序言 1991年9月受时任威尔士 大学卡迪夫学院宗教研究系 系主任的汉弗莱·帕尔默 (Humphry Palmer)教授 和时任威尔士大学兰彼得分 校圣大卫学院宗教与神学研 究系系主任的保罗·巴德姆 (Paul Badham)教授之邀 ,我从英格兰的肯特大学来 到威尔士大学,承担两所大 学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的 一些全新课程,包括“中国 宗教学”“儒家哲学”,以及 后来的“比较伦理学”等,从 此开始了我在威尔士大学长 达15年的教学科研学术之路 。帕尔默教授和巴德姆教授 对于非西方文化、思想、哲 学、宗教的开放与赞赏,使 得有着近200年历史的威尔 士大学兰彼得分校成为伦敦 亚非学院之外英国的又一不 仅讲授传统的一神宗教(基 督教神学、伊斯兰教、犹太 教),而且研究印度宗教、 东亚宗教(包括日本宗教、 中国宗教、儒家哲学)和非 洲宗教的学术中心,同时也 深刻地改变了我自己的学术 方向和生命轨迹。 在众多儒学前辈的不懈 努力下,特别是经过当代新 儒学代表人物如哈佛大学的 杜维明(Wei-ming Tu)、 夏威夷大学的成中英 (Chung-ying Cheng)、 多伦多大学的秦家懿(Julia Ching)、香港中文大学的 刘述先等先生的创造性发展 与开拓,儒学或儒家哲学在 20世纪90年代初的西方大 学已经为人瞩目,引起了哲 学、历史、宗教学、教育学 、东亚研究等诸多领域学生 和学者的浓厚兴趣。但整体 而言,除了少数几所美国大 学(如哈佛大学、哥伦比亚 大学、夏威夷大学)外,欧 洲很少有大学开设这样的专 门课程,而自成体系的英文 儒家哲学教材更是鲜有所见 。因此,在头几年的教学过 程中,我更多是指导学生阅 读英文翻译的儒家经典和中 国哲学史、思想史方面的英 文文献,主要参考书为冯友 兰的《中国哲学史》 (1953)、陈荣捷(Wing- tist Chan)编纂的《中国哲 学文献选编》(1963)、 本杰明·史华兹(Benjamin Schwarts)的《古代中国的 思想世界》(1985),以 及后来陆续出版的一些学术 专著如罗伯特·伊若泊 (RobertEno)的《儒家天 的创造:哲学与隆礼》 (1990)、罗哲海(Heiner Roetz)的《轴心时代的儒 家伦理——迈向后传统思维 的突破性重构》(1993) 、倪德卫(David S.Nivison )的《儒家之道——中国哲 学之探讨》(1996)等。 这些书籍为课程提供了思想 史的框架和结构,而狄百瑞 (Wm.T.de Ba-ry)、杜维 明、成中英、白诗朗 (John Berthrong)、安乐 哲(RogerAmes)等中西方 儒学大家的学术著作及论文 则被引为讲解传统儒学在当 代阐释、转化与应用的依据 和佐证。 在西方大学讲授儒家哲 学,对象当然是在西方文化 背景中成长起来的本科生和 研究生,他们的思维习惯、 知识积累与方法论训练常常 使其对来自其他文化传统的 思想形成自己的切入点和问 题域。因此,如何使西方学 生更好地理解、分析和把握 儒学思想就成为当时备课时 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我的 讲课思路是沿着两条主线展 开的:一是要让学生理解, 古老的儒学传统如何奠定了 东亚2000年历史的基本格 调、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并在近现代思想的变迁中重 新焕发了活力;二是要使学 生思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 核心价值的儒学思想如何可 以通过与世界其他文明尤其 是西方哲学和宗教的比较、 交融、互鉴,既创造性地转 化自身,又彰显对于人类文 明与世界和平所能贡献的独 特价值。这两条主线一直主 导着我对儒学思想的反思, 后来也就自然成了支撑本书 结构、展开其内涵、分析其 价值的主要理念。 从多年的教学讲义发展 为一部学术书稿,需要更为 潜心的查阅资料和研读思考 。1998年,我利用威尔士 大学的学术休假,申请并非 常荣幸地获得了剑桥大学克 莱尔堂(Clare Hall)学院 的客座研究员(visiting fel- low)职位。任职期间,我 在学校图书馆和学院阅览室 中全身心地投人对书稿的增 删修订之中,历时一年有半 ,终有所成,于1999年把 初稿提交给剑桥大学出版社 。通过出版社的专家评审并 做出相关修订后,《儒学导 论》一书于2000年初得以 正式出版。一经出版,即被 一些大学的哲学系、宗教研 究系、历史学系、东亚研究 系等列为参考书目,为广大 读者提供了一幅较为全面的 儒学图景,对儒学思想在英 文世界的传播和研习起到积 极的推动作用。之后,《儒 学导论》被陆续翻译为西班 牙文和波兰文出版,成为世 界上儒学研究广为使用的标 准教材。 二十年过去了,虽然欧 美已经涌现出不少儒学导论 性质的著作,但本书作为比 较早的儒学教科书,其连接 中西方儒学研究的桥梁性质 与功能并没有丧失,当初对 西方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在 今天对于东方学生与学者依 然有效。四十多年的改革开 放使得中国深深地融入了世 界经济、科技、文化之中, 全球化不仅为人民生活带来 了实在的物质利益,而且在 思想层面改变了我们对于身 、家、国、天下问题的思考 方式与处理方式。在改革开 放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传 统儒学的魅力和当代儒学的 积极作用,因为儒学虽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