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追逐图像的人/中国当代摄影视野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
作者 | 海杰 |
出版社 | 浙江摄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独立策展人、影像批评家海杰的评论集,该书集合了作者近十年来立足于摄影,并延展至其他当代艺术领域的观察分析,内容涉及对摄影现象、媒介、图像学、展览现场、策展观念、摄影个案与专题等方面的研究与梳理。是其批评写作的脉络展示,也是对摄影新样貌及其语境的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 海杰,从事独立策展和影像批评工作。受邀担任2011、2013“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推荐委员会委员;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委员会委员、评委;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学术主持;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摄影组初评委;第三届成都纵目摄影双年展学术主持;2016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发现奖提名人;第六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终评评委;第六届金拴马桩奖大学生影像艺术节终评评委;瑞士Vontobel Art Collection“新凝视”奖(A NewGaze)亚洲区提名人;2019第11届三影堂摄影奖评委;2019首届金熊猫摄影奖评委;2019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评委;2019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刺点摄影奖”评委;2021第九届大理国际影会评委;2021丽水摄影节评委等国内外多个重要影展的评委及学术委员。 目录 序 第一章 图像权力 西海固:在影像里沉沦 被挟持的风景 “模范山水”与异化的风景 荷赛:一场新闻精英主义的饥饿游戏 论“手机摄影” 论小清新 当摄影批评家遇到摄影家 影像批评家是干什么的? 摄影之于我们到底是什么?——兼回应吴毅强的文章 《“1839摄影奖”还是摄影奖吗》 第二章 展览空间 观众是值得信赖的吗? 场所出现了,作品怎么办? 自助餐:一次自媒体语境下的“众筹”艺术 回路:是影像实验,还是身份焦虑? 图像如何跨媒介:以一个展览为例 摄影“灵光”考——基于一次摄影双年展语义分裂的命名 刷屏劳作:今天我们如何面对图像? 游移的展场与河流的现代性——关于第七届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 摄影的“顽念”与媒介的多维——由钟维兴个展“面对面”谈起 失败之书,无产者的图像学 两种图层,两条路径——“分层与合成”策展手记 这一次,来到乌头的世界! “我”是如何被撕裂的?——董钧的《两生花》词条 第三章 屏幕争夺 危险的观看 无效劳作的微缩景观 通稿、表演与寄生 隐匿等同于展示 屏幕的暗流——当下图像的生产及逻辑分析 雎安奇:观看的深渊 精致的手术台:梁浩的动作与图像 你,屏幕的药渣,图像的灰烬 走失,沉默,或者哭泣 第四章 样本分析 分层与合成:中国当代摄影的两个动作及其实践 李郁&刘波:图像困境与媒体暴力 黎朗:记忆或者经验的重启 韩磊:在青春的公园里倒时差 蒋鹏奕:等待时间和光,等待爱和谅解 陈卓:风景与疗愈 孙彦初:从荒野游吟到暗房影绘 张晓:一场意外的图像测试与自我重组 李毓琪:在有限的界内,对被摄者做出评论 黎晓亮:临时空间里的有机体 张云峰:作为录像机和暗房的身体 第五章 话语对流 海杰对话蔡东东:摄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海杰对话马玉江:在语言的缝隙间行走 海杰对话张巍:我想使其成为一部伪历史的碎片 《画刊》对话海杰:过曝的背后,没有隐私 段少锋对话海杰:总结归纳,提出问题 《打边炉》对话海杰:今天的图像,就像不受待见的“养母” 序言 举个例子。十二年前, 我采访张晓的时候,他拍摄 了《他们》,用的是过期胶 卷,彼时,为数不少的摄影 师都沉迷于过期胶卷产生的 神奇魅力。当时,摄影的树 权并不多。但到了今天,这 个定义已经没法涵盖张晓的 所有创作了。2009年,摄 影师张晓完成了其成名作《 海岸线》的大部分作品,并 且凭借该作品获得了当年的 “侯登科纪实摄影奖”。而 2018年,艺术家张晓打破 了《海岸线》的经典摄影属 性,将其在印刷厂印刷前测 试生成的交叠图像进行利用 ,形成了由《海岸线》不同 的作品叠加和错位生成的奇 幻图像《海市蜃楼》,这既 是他勇气的体现,也是他对 于图像新的认识。从摄影师 到艺术家的身份定位转变, 不仅仅是张晓的改变,而且 是图像媒介在扩展其中的议 题和边界。 大多数摄影师还没有从“ 游民摄影”碎片化的、一路 捡拾的离散图像里回过神来 ,就不得不面对新媒介和它 所带来的新的图像功能。 边界,变成了一个被频 繁使用的词。在各大摄影节 和专业的摄影机构中,由图 像装置、影像、文字、声音 、文献构成的新的摄影展览 在不断暗示着摄影的边界。 诸多摄影奖项颁给了使用多 种媒介创作的艺术家。 摄影面临着各种裂变。 与之相对应的是,摄影展览 形成了自己新的展厅政治, 即立体化和动态化的呈现成 为必要。产生的结果就是, 部分展览多角度展示了摄影 及其各种逻辑和权力的使用 ,而大部分展览最后变成了 展示材料的竞演。 这种焦虑不仅仅存在于 艺术创作者身上,同时也淹 没了处于社交平台的那些活 跃的社交单元。 追逐,几乎变成了个时 代的动作和态势。“追逐图 像的人”有两层含义:一种 是图像作为债主,命令我们 上传,我们是疲于奔命的生 产者;另一种,图像变成了 美艳的诱饵,引诱我们投身 其中,并且献出全部时间。 今天,图像的社交属性 以及其中的权力增量已经证 实了这一点。刷屏的本质是 劳作,愉悦的背后是时间的 苦役。2018年,我和南京 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郑闻 在南艺美术馆联合策划的大 型摄影展“刷屏/劳作”中集 中展示了这种机制。图像作 为真实网民的线上代理人, 已经让生产者背上了沉重的 时间债务。 罗兰·巴特说,神话就是 让意义变成形式,他认为这 是种劫掠。当下的图像也成 为了新的神话种群和样式。 时至今日,媒介的多样 性不应成为摄影焦虑的主要 问题。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 ,在动态影像、装置等媒介 里,也出现了很多展示摄影 生产和运行的逻辑和机制, 也就是说,思考摄影的问题 ,不仅仅存在于摄影的媒介 和手段之中。但摄影师们的 旧梦还没结束,对于摄影媒 介本体性的坚守也在某种程 度上阻碍了他们对于新的媒 介和议题的理解。这一点, 从2020年董钧和我发起的 第二届1839摄影奖获得大 奖的作品引发的争论中就可 以看见两种巨大的分野。 我们必须清楚的是,每 个人都在面临着种“算法游 牧”,这是我们每天都在面 对的现实,大数据的算法讨 好并塑造着我们,我们是算 法放牧的羊群。牧羊人早就 有,只是现在遁形了,变成 了无形之手,让我们以为自 由,并感到愉悦。事实上, 草原变成了具有共同习性和 趣味的社区团块和群落,没 有了广场,我们只看得见牧 羊人需要我们看见的。图像 被技术识别,集中采集,并 按群落发放。 因此,面对这种新的问 题时,摄影如何介入,并作 出自己的思考与展示,是一 个紧迫的话题。 本书所有的文章贯穿了 这十多年的摄影发展以及其 中出现的、口]题。在这些 文章里,读者朋友应该能看 出我的稚嫩与j中动,当然 也有思考与探索。在这些文 章里,我立足于摄影,并延 展至其他当代艺术领域的观 察分析,内容涉及对摄影现 象、媒介、图像学、展览现 场、策展观念、摄影个案与 专题等方面的研究与梳理。 这是我批评写作的个人脉络 展示,也是对摄影新样貌及 其语境的思考。 批评写作不单单是艺术 家作品的解析文字,也是写 作者智识和心性的外露,从 这个角度来讲,我和艺术家 处于同样的命运之中,并和 他们的作品一同前行和成长 。我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 借用我的朋友,艺术家嘎让 的话来说,就是“风吹草动” :彼此是独立的个体,又保 持着对话和互动。 我暂且搁置了对批评的 有效性的焦虑,写作对于我 来说,是个试图看见作品肌 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渴 望意外的过程。在这一点上 ,我非常认同鲍德里亚的观 点:“写作是一种奇怪的非 人性的功能,反映着语言本 身的非人性。作为家养物种 的语言,通过写作又变成野 生物种。” 谨以上面的文字来对本 书的内容做一说明,这些文 章多发表于各种刊物和平台 ,在此结集,希望能够呈现 出我这些年的耙梳与表达, 并能对读者有所助益,也期 待看到批评意见,并与同仁 共勉。 2021年3月11日写于燕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