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现代,科学不再仅仅是看不懂的化学公式,也不再是玩不转的高科技,科学离我们不再遥远,它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在无数科学家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更感受到了无怨无悔奉献的忘我精神。本书的出版,为我们揭开了科学的神秘面纱,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精神的真正内涵,为我们培养自己的科学态度、改善自己的工作状态、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方法。
李春蕾,女,法学硕士,旅英管理学硕士,深交所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并购交易师,13年创业及公司管理经验,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吉林省立德联晟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北京立德讯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为多家企业担任管理顾问。
Chapter 01
理性精神
——“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不盲信盲从,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
时刻保持警戒,认清易从众的情形
正确的孤独,胜于错误的喧嚣
偏见源自无知,却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正确认识科学,摒弃对科学的误读
尊重真理,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Chapter 02
崇实精神
——“一切推理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
华生:让心理学成为一门自然科学
科学的结论来自观察与实践
秉持精确思维,杜绝“差不多”
有效地使用精确化的符号工具
理论与实践,两者要并肩而行
打造行动力,让科学精神落地
在实践中追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Chapter 03
探索精神
——“人的天职是勇于探索真理”
牛顿:夜以继日地思考,探索自然奥秘
探索真理的道路,从来没有捷径可走
科学就是不断提问,不断满足好奇心
保持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热情
“异想天开”是科学探索的起点
放心大胆地假设,小心谨慎地求证
不要让认知闭合阻碍探索的脚步
重建科学认知,勇敢面对不确定
寻求科学真理,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
Chapter 04
察微精神
——“小事上轻率真理的人,大事上也不足为信”
莫顿:从他以后,科学战胜了疼痛
严谨的科学精神,蕴含于细节之中
成败的分水岭,往往都在细微处
避免小的失误,可以减少大的挫折
小事上轻率真理,大事上也不足为信
任何错误和隐患,都不能视而不见
不急不浮不躁,才能做到精益求精
Chapter 05
质疑精神
——“尊重而不迷信权威,追求而不独占真理”
黄万里:正谬交给时间,精神值得敬畏
尊重事实与真相,而不是尊重权威
没有质疑精神,就没有科学发展
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
虚心地接受质疑,理性地回应质疑
分清“怀疑病”与科学的质疑精神
时移势迁,批判精神永不褪色
批判是为寻求真理,而非发泄情绪
Chapter 06
进取精神
——“科学的永恒性在于坚持不懈地寻求”
高伯龙:一生恋激光,矢志永不悔
不畏惧失败,更不畏惧承认失败
一切贪图安逸的想法都要不得
用100%的热情去做1%的事
提升学习力,才能提升竞争力
持续的动力是找到做事的意义
Chapter 07
创新精神
——“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刘先林:匠心六十年,不断追求创新
走出思维的栅栏,培养创新精神
不要被经验和常规扼杀了潜能
拒绝慢动作,创新必须抢先一步
见他人之所见,想他人之不想
找到突破口,解开“高尔丁死结”
Chapter 08
奉献精神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林俊德:为报效祖国,甘愿隐姓埋名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以大局为重,舍得牺牲个人利益
注重团结协作,杜绝单打独斗
传承的是精神,不变的是情怀
参考文献
新时代需要科学精神
回首过往,我们会发现
,人类“科学观”的发展是一
场漫长的旅程。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以“四
大发明”为代表,曾经一度
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当近代
科学在西方兴起并逐渐传人
中国后,中国社会最初对它
是俯视的态度,认为那都是
“奇技淫巧”。待近代科学发
展成熟,西方列强用坚船利
炮犯我中华时,国人才意识
到自己与西方之间的差距,
并开始仰视西学。不过,那
个时期对科学的理解,大都
停留在“技”和“器”的层面。
到了20世纪初,公众对
科学的理解依旧是浅显的,
甚至分不清科学与技术、科
学与魔术,对科学的本质和
功能的认识都是混乱的。直
到《科学》一刊问世,才改
变了这种现状。1916年1月
,中国科学社社长任鸿隽在
《科学》第2卷第1期上发表
了《科学精神论》一文,这
是“科学精神”首次在中文文
献中得到系统论述。
从那时候开始,人们开
始重视用“科学”的尺度衡量
世界一切事物,崇尚理性,
反对迷信和愚昧,认为只有
具备“科学精神”,人们才能
摆脱“无常识之思维、无理
由之信仰”的束缚。历经一
百多年的发展,科学作为一
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文
明,在中国落地、生根、开
花、结果。
每个时代都有独属于它
的精神气质。当中国进入新
时代,这个时代的科学精神
也有了它全新的使命。中国
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怀进鹏表示:“每一个时代
都有其培育的人才,也有其
成就的事业,而我们这个时
代所面临的就是科技强国的
使命。”
新时代的中国正在开创
的未来,没有任何的参照系
,完全要走自己的路,这是
一项巨大的挑战。通向未来
的道路是光明的,但过程不
会是一帆风顺的,会有繁花
似锦相伴,也会有荆棘密布
的阻挠,交织着确定性和不
确定性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在智能时代,要解决未
来发展中的不确定性问题,
更是离不开科学精神、科学
态度和科学方法。历史不会
给任何崛起图强的国家太多
试错的机会,唯有对科学秉
持审慎和敬畏之心,才能尽
可能地少犯错误、不犯错误
,至少不犯颠覆性的错误。
科学精神,不仅关乎着
国家的命运和发展,也是每
一个新时代人要秉持的态度
。于我们而言,科学精神就
是对抗混沌世界的那一道光
。有了这道光,即使暂时迷
失,也总能找到方向;有了
这道光,即使世界冰冷,也
总能发出一点热。守护来之
不易的科学精神,培养正在
萌发的科学精神,是每个人
要用毕生精力去做的事。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
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要解决未来发展中的不确定性问题,离不开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而科学精神尤为重要。
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用行动不断丰富科学精神的“中国内涵”,进入新时代,弘扬科学精神理当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