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比较哲学与哲学分析)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自本世纪初以来,从国际哲学研究视野来看,关于中国哲学的现代哲学研究有两个系统性突出特点:其一是广义理解下的分析方法发挥重要作用;其二是强调哲学问题意识和哲学解释的比较哲学方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得到重大发展。探究这两者何以建设性互动、相辅相成,从而进一步拓展深化关于中国哲学的当代哲学研究,是哲学上有深刻理论价值和重要实践意义的课题。这构成本文集主题。
文集选文大部分择选、译自Two Roads to Wisdom ?—Chinese and Analytic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2001)和Davidson's Philosophy and Chinese Philosophy: Constructive Engagement(2006)这两部研究文集;此外包含其他来源的数篇有代表性的论文以及主编的专题引论。它们旨在展示和强调:分析方法没有(适当的)比较哲学方法则盲;比较哲学方法没有确保哲学研究之可理解性和可批评性、体现反思研究基本规范的分析方法则空。
作者简介
牟博,1982年获数学专业理学士学位,1987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获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哲学专业哲学博士,美国加州圣荷塞州立大学哲学系教授,圣荷塞州立大学哲学系比较哲学研究中心主任(2007-2013,2019-2022),国际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学会(ISCWP)首任会长(2002-2005),英文国际哲学杂志《比较哲学》(Comparative Philosophy)主编。
目录
序言
撰稿人简介
主编简介
关于中国哲学研究的比较哲学方法与分析方法:主题引论
第一部分 元哲学和元方法论考察
1.关于分析方法与跨传统理解学
2.哲学的方法论
3.中西哲学中的方法论、惯例和学科
4.哲学作为工程
5.哲学分析与诠释:方法的反省
6.中国古代分析的涵义:一种实效性评估
7.中国哲学和符号学
8.比较哲学的神话或不由自主的比较哲学
9.对哲学方法之结构的一个元哲学分析:兼论比较问题
10.比较悖论、比较情境和范式际状态:跨文化哲学方法论反思
11.论比较研究中的四宗“罪”
第二部分 哲学比较-分析方法之
12.中国思想中形而上学的及道德的超越
13.宽容之起点
14.早期儒家的“己”与“修己”
15.孔子黄金律之结构与内容的再考察
16.孟子和奥古斯丁论恶:为比较哲学而作的一个尝
17.新儒学的三个教条:一个分析哲学的观点
18.道德规则与道德经验:对杜威与老子道德观的一个
19.庄子和戴维森论隐喻
20.论哲学经典的解释问题:以《庄子》的解释为例
21.真理追求和道的追求:从作为战略规范目标的真理命角度看戴维森思路与传统道家思路
序言
自本世纪初以来,从国
际哲学研究范围来看,关于
中国哲学的现代哲学研究有
两个系统性的突出特点。第
一个特点是广义理解下的分
析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第
二个特点是强调哲学问题意
识和哲学解释的比较哲学方
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得到重
大发展。而这两者何以建设
性互动、相辅相成从而进一
步拓展深化关于中国哲学的
当代哲学研究,这是一项哲
学上有深刻理论价值和重要
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集的
主题,一般来讲,是就如何
在当代哲学发展的环境下开
展对于中国哲学的哲学研究
(而非仅仅止于历史描述和
文本考据)的方法论思考;
特殊地讲,是对世界范围内
关于中国哲学研究上述两个
方法论特点的规范性内在联
系作一个元方法论的思考。
而上述一般目的和特殊目的
是内在地紧密相关的。这是
由于,上述主题表述中的两
个关键词项(即“哲学研究”
和“方法论”)内在地指向我
们这里所理解的比较哲学方
法与分析方法;因此,在本
文集中,正标题与副标题的
结合既不是偶然的,也并非
个人偏好。的确,在中国哲
学研究中提倡某种理解下或
某一层次上的分析方法并非
始自今日;在中国哲学研究
中开展比较研究也不是新颖
之举。但是,与以往这方面
的相关努力相比,本文集作
为整体或多或少具有新意的
地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
一,这里所强调的是以哲学
解释和关注哲学问题为方法
论特征的哲学性比较研究(
简称之“比较哲学方法”),
而并非那种限于历史描述性
的比较研究。第二,这里所
强调的分析方法不限于人们
通常所言及的工具性分析方
法,而主要是指更带有根本
性、使哲学的反思批评性成
为可能的那类分析的视角取
向方法。第三,这里所强调
和展示的是如上所理解的比
较哲学方法与分析方法的建
设性互动和互补性融合:在
笔者看来,分析方法没有(
适当的)比较哲学方法则盲
;比较哲学方法没有确保哲
学研究之可理解性和可批评
性、体现基本反思研究规范
的分析方法则空。(对这三
方面的具体讨论,参看笔者
的“主题引论”。)对这些方
法论方面的强调、其目的及
其元方法论考虑在某种程度
上可由《道德经》第77章中
的一句箴言言简意赅地一语
道出:“损有余而补不足。”
说得通俗些,本文集是本着
“缺什么补什么”的元方法论
原则,就关于中国哲学的哲
学研究中有待加强或进一步
加强的若干方法论方面予以
强调,“不足者补之”;与此
同时,也试图就一些对所维
护的方法作出超乎其合理性
限度之评价而失之于“过分”
的方法论引导原则有所警示
本文集所包括的选文基
本上都是本世纪第一个十年
内的新作,反映了国际哲学
界在相关方面的一部分新近
研究成果。本文集正文由两
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就主
题开展的元哲学和元方法论
考察分析。这一部分的论文
遴选组织有两个考虑。第一
,尽管本人在若干相关问题
上有自己的明确立场观点并
在“主题引论”中作了扼要阐
释,但我作为文集编者则力
图使对问题的讨论思考能在
一个哲学上更广阔更开放的
反思批评语境下进行,因此
选文包括一些阐释有代表性
的不同观点思路的文章。第
二,希望读者能够进一步思
考这些不同观点(至少就其
视角取向层面及其他合理成
分而言)是否或如何可与本
文集所讨论的分析方法和比
较哲学方法建设性互动(譬
如说,是否或在怎样的程度
上可相容互补)。为此,我
在“主题引论”中也提供了一
些可供读者参考使用的概念
解释资源(譬如说,它们可
用于澄清某些易于混淆的重
要区别)。这样,希望本文
集的主题得以在一种建设性
互动或交锋-交融
(constructive-
engagement)的开放性批评
语境中予以阐释发展,也为
读者的进一步批评性思考提
供一些有用的概念解释资源

第二部分是展示或例示
比较哲学与哲学分析之方法
论运用的若干研究论文。无
论是这里讨论的哲学上的比
较哲学方法还是哲学上的分
析方法以及两者的结合方式
,其在反思实践中的运用并
非机械单一孤立的,其表现
形式多种多样。对于这一部
分的选文,希望读者注意三
点:第一,就分析方法而论
,不仅要注意到其工具性方
法层次,更要注意其带有根
本性的(或在其工具性方法
之后的)视角取向层次。第
二,注意对经典文本的哲学
解释与对经典文本的纯描述
历史考据这两者在目的和要
求上的区别。第三,注意哲
学问题意识与哲学解释这两
者之联系及其在这里所讨论
的比较哲学方法中所发挥的
重要作用。另外要说明的两
点是:第一,由于篇幅所限
,这部分中的选文限于有关
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这两条
中国古典哲学主脉的文章;
第二,选文的最终敲定也考
虑到是否获得文章版权、遵
守相关学术规范和现有中译
文的可获得性。
对于本文集中若干中文
原创文章的作者同意对之进
一步修改发表于本文集,我
向他们致谢。其中有些作者
亲自将其英文论文移译中文
,这无疑对于译文准确性是
很好的保障,我对此表示感
谢。
我向参加本文集部分选
文翻译和核校工作的下述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9:3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