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予知识以殿堂(国家图书馆馆舍建设1975-1987口述史)/中国记忆口述史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展现了1975—1987年间国家图书馆南区(原北京图书馆新馆)建设全过程。作者对参与其中的二十多位建筑师、工程师与老馆员进行采访并整理成文。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北京图书馆新馆方案设计、12年的建设历程(1975—1987)、业务规划与搬迁、用尊重的方法去整修。这些亲切的口述故事组成了珍贵的历史记忆,让我们对以“北京图书馆新馆”为代表的我国公共文化建筑史有所了解,并对我国图书馆事业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窥见一斑。
作者简介
李东晔,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人类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艺术人类学、文化遗产研究与流行文化研究等。出版专著《从租界到风情区》《消费时代的藏与玩》,译著《积极性格图解》《艺术人类学》等。
目录
前言 围绕一座建筑的口述史
第一章 北京图书馆新馆方案设计
我与“五老方案” 吴良镛
与杨廷宝先生一起设计北图新馆 黄伟康
我的父亲杨廷宝 杨士英
回忆杨廷宝先生 黎志涛
从北图方案到国图改造 张锦秋
书库居中的方案 冯钟平
北图工程最年轻的建筑师 王贵祥 李群
第二章 12年的建设历程(1975—1987)
与北图相伴12年 黄克武
我做的工程都很漂亮 翟宗璠
做了一辈子总指挥长 乐志远
我画了整个东立面 沈三陵
北图工程的室内设计 饶良修
源远流长 李化吉
沟通与合作 金志舜
第三章 业务规划与搬迁
与图书馆相伴一生 谭祥金 赵燕群
认真工作每一天 富平
业务工作的恢复与发展 黄俊贵
大搬迁 韩德昌
国图1987 李连滨
突击队精神 马小林 姚家华
第四章 用尊重的方法去整修 崔愷
附录一 北京图书馆新馆工程纪事(1975—1987) 谭祥金
附录二 北京图书馆新馆工程概况 黄克武 翟宗璠 金志舜
后记
序言
围绕一座建筑的口述史
(节选)
李东晔
一、背景
1998年12月12日,北京
图书馆改称国家图书馆。中
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京师
图书馆。20世纪初,在变法
图强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
有识之士奏请清政府兴办图
书馆和学堂,以传承民族文
化、吸收先进科学。1909
年9月9日清政府批准筹建京
师图书馆,馆舍设在北京广
化寺。1912年8月27日京师
图书馆开馆接待读者。百余
年来,京师图书馆曾先后更
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北京
图书馆,以及今天的国家图
书馆。
1975年,北京图书馆新
馆①在周恩来总理的批示下
立项、选址并开始设计建造
。1987年7月1日,北京图
书馆新馆建成,同年10月6
日开馆,10月15日正式对
公众开放。北京图书馆新馆
工程具有里程碑意义。
1988年3月,北京图书馆
新馆工程以总票选第一的成
绩荣膺“北京八十年代十大
建筑”;
2009年,国家图书馆总
馆以第二名的身份入选新中
国成立60周年“百项重大经
典建设工程”(第一名为北
京天安门广场建筑群);
2018年11月,国家图书
馆总馆南区入选“第三批中
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由于当时的北京图书馆原
馆舍过于狭小,建筑面积只
有2.2万平方米,而藏书量
已达880万册,并在逐年加
速递增,中央有关领导就曾
指示北京图书馆要扩建新馆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
代初,国家的各项事业经历
了若干年的停滞。1971年
,为满足中央查找资料的需
要,北京图书馆开始恢复业
务工作。1973年初,国家
批准北京图书馆就地扩建
4.1万平方米(此面积系就
地扩建所允许的最大面积)
。同年10月,周恩来总理在
看过上报的扩建方案之后,
亲自批示:“只盖一栋房子
不能一劳永逸,这个地方就
不动了,保持原样,不如到
城外另找地方盖,可以一劳
永逸。”①周总理不仅做了
这个重要的批示,后来还在
病中亲自审定了北京图书馆
新馆建设方案,并特意将北
图新馆工程嘱托给万里、谷
牧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1973年刘季平任北京图书
馆馆长,并于同年9月28日
至11月5日,率中国图书馆
代表团访美,到达当日即在
白宫受到美国国务卿基辛格
的接见。自此,中国国家图
书馆踏上了由传统图书馆向
现代化图书馆转型的漫漫征
程。作为这一重要转型的物
质基础,北京图书馆新馆工
程也开始一步步地建设,从
选址到方案,从图纸到施工
,最终于1987年以一座14
万平方米的“馆中有园,园
中有馆”的建筑群呈现在了
世人面前。
在1992年出版的《北京
图书馆新馆建设资料选编》
中这样写道:“新馆采用了
高书库低阅览的工艺布局,
低层阅览室环绕着高塔型的
书库。它不是一幢建筑物而
是一组建筑群,形成几个院
落,14万平方米化整为零组
合一起就更易接近人的尺度
。建筑设计上采用对称严谨
、高低错落、馆院结合的布
局,协调统一,使之富有中
国民族及传统文化的特色。
几个屋顶形式,为了适应现
代施工条件,采用了平宜简
洁的造型、改良型的孔雀蓝
色的琉璃瓦、吊挂方式,取
消了厚重的泥背,减轻自重
。墙面采用淡乳灰色的瓷质
面砖,粒状大理石线脚,花
岗石基座和台阶,汉白玉栏
杆,这些淡雅明朗的饰面材
料,配以古铜色铝合金门窗
和茶色玻璃,在紫竹院绿荫
的衬托下增添了现代图书馆
朴实大方的气氛和中国书院
的特色。此外,还吸取了中
国庭院手法,布置了三个内
院,种植花木,再现自然。
”①
二、建设过程
从1973年提出重新选址
另建,到1975年3月国务院
批准兴建,再到1987年10
月建成开放,北京图书馆新
馆工程历经十余年时间。
选址工作一直持续到
1975年初才基本上确定下
来:“三、新馆馆址。经与
北京市有关单位研究,初步
意见拟选在紫竹院公园北侧
(北京市建委已报请北京市
委审批,尚未批下)。该处
有土地16公顷,第一步扩建
占10公顷,约有6公顷余地
。在这里建馆的优点是,拆
迁任务小,可以建高层建筑
,有发展余地,环境安静。
但要占用70多亩农田,有8
户农户需要安置和拆迁皮鞋
厂、园林局花房等共1.5万
平方米。如改在其他地方建
馆,拆迁任务更大,建馆时
间更长,问题更为复杂。”

……
2017年,为配合国家图
书馆计划在10月举办的国家
图书馆总馆南区建成30周年
纪念活动,在国家图书馆研
究院的统一协调下,国家图
书馆社会教育部(中国记忆
项目中心)启动了“国家图
书馆总馆南区建成30周年”
(以下简称“30周年”)专题
资源建设项目,由中国记忆
组承担对当年参与总馆南区
建设的建筑师、工程师、国
图老馆员以及其他各界相关
亲历者的口述史的采集和整
理工作。经过短时间的准备
工作,项目组于2017年3月
30日开机采访,分别在北京
、广州、南京、上海、西安
和新乡等多地进行了二十余
次专访,采集口述视频素材
近30个小时。
2017年的“30周年”项目
受访者有:当初北图工程“
五老方案”的设计者、“五老
”中唯一健在的、95岁的两
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
镛先
导语
这是中国图书馆建设与图书馆人的一个缩影,故事主要发生在七八十年代。最让我感动的是我看到了这么多建筑界大咖合力建国家图书馆的过程,看到了国图前辈年轻时的样子。比如,谭祥金先生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毕业分配到国图,由一名新人成长为年轻的副馆长……从这些口述史中我听到了很多不知道的故事,仿佛看到了他们那代图书馆人的青春岁月与奋斗的汗水。我还看到了解放军与国图年轻人组成的突击队合力完成搬迁新馆那紧张而辛苦的一幕一幕……这些记忆属于所有图书馆人,这是一笔精神财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5: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