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典亮世界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面向海内外读者,从《国语》《左传》《论语》《孟子》《管子》等典籍中,精选了关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思想的100余条典文,对其进行节选、注释、翻译和解析,赋予其新的涵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当代中国的价值,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全书分为和同篇、同异篇、中和篇、太和篇、和谐篇,系统阐明了中华文明的“和”观念及其相关命题。在和同说中,“和”是和谐、协调,“同”是剸同、独断之义。古人普遍赞成“和”法,而反对“同”法。在同异说中,“同”与“异”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都受制于“和”的原则,而以生生为基本指向。宋儒大力推阐了《礼记·中庸》的中和说,而中和说以解决人的情感外发及其作用如何得当为关键。“太和”包括宇宙大和谐和政治大和谐两种用法。政治大和谐包括人类、国家治理的大和谐及政治化的天人和谐。总之,“和谐”是宇宙生成、万物存在的必要条件和生命存在的本原,是人类都应当遵循的核心价值。
作者简介
丁四新,1969年生,湖北武汉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学科负责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曾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学院二级教授、国学院副院长、哲学系主任。本科就读于厦门大学,硕博士生就读于武汉大学。现兼任湖北省周易学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华夏老子学研究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哲学、出土简帛思想、儒家哲学与经学的研究。出版《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先秦哲学探索》《周易溯源与早期易学考论》6部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目录
引言
第一篇 和同篇
第二篇 同异篇
第三篇 中和篇
第四篇 太和篇
第五篇 和谐篇
序言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
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
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
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
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
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
示:“关于道法自然、天人
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
、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
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
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
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
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
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
、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
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
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
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
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
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
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
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
,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
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
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
、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
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习
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高屋建
瓴,视野宏大,思想深邃,
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
供的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
提供的有益启示,为道德建
设提供的有益启发,对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
长远的根本的指导意义。
为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
平主席这一重要讲话精神进
一步引向深入,国际儒学联
合会与人民出版社共同策划
了“典亮世界丛书”。丛书面
向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海内
外读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结合新时代中国的治国理
政实践,由在中华传统文化
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担纲编
写,从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
中精选与这十五个重要启示
密切相关的典文,对其进行
节选、注释、翻译和解析,
赋予其新的涵义,以帮助读
者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之于当代中国的价值,
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
提供中国方案,让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
化一道造福人类!
我们应秉持历史照鉴未
来的理念,传承创新包括儒
学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把
那些跨越时空、超越国度、
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
扬起来,倡导求同存异,消
弭隔阂,增进互信,促进文
明和谐共生,弘扬和平、发
展、公平、正义、民主、自
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共
创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推
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
力。
国际儒学联合会、人民
出版社
2022年4月
导语
本书面向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海内外读者,特别是国内的年轻读者,着重对其中关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思想进行了阐发。
“和”或“和谐”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念。从当今世界来看,“和”具有普世性。文明的存续、社会的稳定、人类的共生以及人与自然的相处,都离不开“和谐”原则。而“求同存异”和“和而不同”两大主张无疑都体现了“和”的精神和价值。
精彩页
“和”或“和谐”(harmony)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从宇宙到人生,从家庭到社会,从人际到国际,从政治到经济,“和”的价值和观念无处不在。作为观念,“和”产生很早,它孕育于天人混沌不分的原始宗教意识中。从目前可见文献来看,“和”作为概念在西周晚期正式提出。春秋末期,晏婴、老子和孔子等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都很重视“和”,将它作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概念来看待。
《说文·口部》曰:“味,相譍也。”“味”或写作“和”字,读去声,其本义指声音相应和。同书《龠部》曰:“龢,调也。”“龢”读平声,义为和谐、协调,经传多借“和”字为之。作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和”,即是“龢”的通借字。作为哲学术语,“和”与“同”相对,前者指不同因素的和谐和统一,而后者则指单一因素的雷同和叠加。“和”与“异”也有差别。“和”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不同。本书以“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为主题,分为和同篇、同异篇、中和篇、太和篇、和谐篇,以它们来揭示中国传统中的“和”概念及其相关命题的内涵。
一、和同
本篇所谓说“和”“同”概念,是面对权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立场、态度和价值。求真、辨别是非和立身处世,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内容。但是如何求真,如何辨别是非,如何立身处世?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观点和看法,既涉及方法论也涉及价值观。在此语境中,“和”是和谐、协调,“同”是剸同、独断。中国古人普遍主张和赞成协调、和谐,而反对独断和剸同。史伯主张“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晏子强调“和与同异”,孔子主张“和而不同”。归纳起来,古人通常赞成“和”法,而反对“同”法。纵观中国古人的和同观,大抵可分为五种:第一种从事物生成的角度论和同,第二种从政治角度论和同,第三种从立身处世的角度论和同,第四种从求真辨理的角度论和同,第五种从做学问的角度论和同。
第一种从事物生成的角度论和同,阐明了古人辩论和同的意义所在,故此种论说具有总摄义。《国语·郑语》载史伯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两句揭明了事物的生成原则是“和”而不是“同”。“和”是不同质料或物品的相互作用,而“同”则是同一质料或物品的叠加。五行的生成论哲学也是如此,史伯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是说,万物的生成是土行与其他四行相杂糅,而不是任何一行单独自加的结果。这说明了“和”是万物生成的根本法则。制作羹食和弹奏琴瑟也是如此。据《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认为,做羹食,除了主料外,还需要配料、调料,以及“以火济水”的条件;而弹奏琴瑟则需要五声或多根丝弦的配合。这是“和”法。否则,“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很显然,晏子反对“同”法。史伯和晏婴所说道理,在后世不断得到人们的阐明和引用。
第二种从政治的角度论和同,古人的相关论说大多聚焦于此。上引史伯说和晏婴说,本来都是从政治角度来说的。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是在回答郑桓公“周其弊平”的问题时提出来的。西周末年,周幽王昏乱,“去和而取同”,环侍其周围的人都是阿识奉承、言听计从之徒,所以史伯据此断定西周殆将灭亡。晏婴说“和与同异”,是针对齐景公所云“唯据与我和夫”来说的。在晏子看来,梁丘据实际上是以“同”法来与齐景公相交往的。从政治来看,所谓“和”是:“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所谓“同”是:“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日否。”一般说来,可否相济的“和”法是人君决策正确和政治成功的保证。一言堂,一人独断,以及臣下阿谀奉承、见风使舵,这往往是人主决策错误、政治失败的主观原因。西汉大儒刘向深化了晏子“水火相济”之说。关于水火如何相济,刘向说:“譬犹水火不相能也,而鼎在其间,水火不乱,乃和百味。”(《说苑·杂言》)刘向认识到了择人的重要性,“君子居人间则治,小人居人间则乱”(《说苑·杂言》),是君子掌权还是小人掌权,结果是两码事。东汉刘梁提出了“得由和兴,失由同起”(《后汉书·文苑传》)的观点,对和同得失的关系作了简洁明快的概括。北宋彭汝砺做了更深入的议论,他说:“是非在理,不在同异。”(《全宋文》第101册)将“理”作为判断是非的真实根据。应当说,彭汝砺的观点超越了此前诸种说法,因为同异毕竟只是权力现实化的表象,甚至或同或异,有可能不过是权力外化的一种政治表演。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7: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