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诗的女神(中国女性诗歌史现代卷)/丹曾人文通识丛书
分类
作者 孙晓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中国诗歌的传统源远流长,但在中国诗歌史上,男性文人士大夫或现代知识分子一直为诗歌创作主体,而作为镜像共生的女诗人和女性诗歌则长期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五四”以降,越来越多优秀的女诗人“浮出历史地表”,了解女性诗歌创作的发展历程,挖掘其生成史、接受史和传播史,爬梳和整理相关的一手文献资料,总结现代知识女性的诗艺探索,变得至关重要。
本书选取冰心、林徽因、陈敬容、郑敏等极具影响力的中国现代女诗人及其代表性诗作进行研究,以点带面,力图还原中国现代女性诗歌的经典化历程和丰富的历史成因,探察她们的审美旨趣、诗性感悟、情思向度、史家定位乃至超卓的诗艺成就和传奇人生,勾勒出近现代文化语境中女性诗歌的创作群像,展现中国现代女性诗歌发展的整体面貌。
作者简介
孙晓娅,女,1973年生,文学博士,现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诗歌研究动态》执行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诗歌。出版学术专著有《跋涉的梦游者——牛汉诗歌研究》《读懂徐志摩》;编撰有《中国新诗研究论文索引(2000-2009)》等。
目录
导论:中国女性诗歌的流变及经典化历程
1.“林下风”与“闺阁气”:作为文人士大夫文化镜像的女性诗歌
2.创作转型与主体确立:现代女性诗歌话语的建构与衍生
3.性别自觉·日常碎片·智性介入:多元语境中女性诗歌的探索与突破
结语
第一章 “诗的女神”之馈赠:冰心
第一节 中国新诗的“芽儿”
1.“新女性”与“诗的女神”出场
2.“隆隆的回响惊醒了我的诗魂”
第二节 “零碎的思想”:开小诗之先
1.《繁星》《春水》的艺术特色
2.“情绪的珍珠”:“小诗的流行时代”
第三节 “爱的哲学”与“五四”新女性
1.个体与人类的恩慈:从母爱到人类之爱
2.从童年的歌者到旋涡里的青年
3.自然之美与宗教精神的交融浸润
4.虚无的感伤主义:“爱的哲学”之瑕疵
第四节 “真”与“美”:建设“诗的王国”
1.“心灵的笑语和泪珠”:文贵求“真”
2.澄净而优美:飘逸着神性和温柔之光
3.略显单薄的美:一道独异风景线
结语
第二章 “一身诗意千寻瀑”:林徽因
第一节 “徽音冠青云”的传奇人生
1.传统与新式教育合璧
2.北平名媛的野外勘测
3.逃难流离与“士”之精神
第二节 承袭与酬唱:“焕发出美感的辉光”
1.情思变幻·美感形象·视觉意象
2.酬唱应和与文本互渗
第三节 移步现实:“追求超实际的真美”
1.“街角”的“微光”和“小楼”
2.“中国的悲怆永沉在我的心底”
第四节 新诗现代性的自觉实践:“细致飘渺的彷徨”
1.从“山河的年岁”中品读生命内质的流动性
2.戏剧性与镜头游弋下的“抒情我”
结语
第三章 在新鲜的焦渴中创造:陈敬容
第一节 生命的歌吟与映照
1.“叹息我从未翻起过一朵浪花的平凡的生命”
2.从蜀中“皓月”到现代生命的“窗”
3.“在荒凉的西北高原做了一场荒凉的梦”
4.给予的热望
第二节 现代意象的建构与中西和弦的美学实践
1.丰沛的感悟与独立人格:现代意象的建构
2.波德莱尔的影响:在翻译和创作之间
3.古典诗美的烛照与现代性追寻
第三节 践行“丰满”的生命诗学
1.生命意识的多重交响
2.不绝求索:向晚的精神向度
第四节 力的合奏:“美女的温柔,猛虎的力”
1.语言:“鸟翅扇起涛声”
2.意象:“感情是一条鞭子/生活是一阵雷”
3.节奏:“奔去,奔去/迎着扑面的风沙”
4.延伸:“向边缘外的边缘”
5.溯源:“痛苦——一个炼狱”
结语
第四章 中国诗坛常青树:郑敏
第一节 “不可竭尽的魅力”:中外诗人的影响源流
1.诗性萌芽:中国诗人的影响
2.决定“写作的重要色调”:西方诗人的影响
第二节 “静夜里的祈祷”:智性的泉源与写实的象征
1.开拓新诗现代化道路:西南联大诗教资源
2.感性与知性互为表里
第三节 “灵魂中的思绪正奔腾”:在时代烽烟中雕塑思想
1.沉潜着灵魂的意象
2.观物与结构:诗的磁场
3.凝视:“在一个偶然的黄昏”
第四节 “不谢的奇异花朵”:“归来”后的探索
1.“无意识”与“不存在的存在”
2.语言观与女性意识:重建“文化国土”
3.古典与后现代融汇:《诗人与死》及后期诗学构建
结语
后记
序言
“丹曾人文通识丛书”总

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十四五”规划开始的时
候,人文学者面临从知识的
阐释者向生产者、促进者和
管理者转变的机遇。由“丹
曾文化”策划的“丹曾人文通
识丛书”,就是一次实践行
动。这套丛书涵盖了文、史
、哲等多个学科领域,由近
百位人文学科领域优秀的学
者著述。通过学科交叉及知
识融合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类的生命教育和心理机制
,让更多受众了解中国传统
文化与文学,形成独具中华
文明特色的审美品格。
这些学科并没有超越出
传统的知识系统,但从撰写
的角度来说,已经具有了独
特的创新色彩。首先,学者
们普遍展现出对人类文明知
识底层架构的认识深度和再
建构能力,从传统人文知识
的阐释者转向了生产者、促
进者和管理者。这是一种与
读者和大众的和解倾向。因
为,信息社会的到来和教育
现代化的需求,让学者和大
众之间的关系终于有了教学
互长的机遇和可能。在这个
意义上,我们不能再教“谁
是李白”了,而是共同探讨“
为什么是李白”。
所以,这套丛书的作者
们,从刻板的学术气息中脱
颖而出,以流畅而优美的文
本风格从各自的角度揭示了
新的人文知识层次,展现了
新时代人文学者的精神气质

这套丛书的人文视阈并
没有刻意局限,每一位学者
都是从自身的学术积淀生发
出独特的个性气息。最显著
的特点是他们笔下的传统人
文世界展现了新的内容和角
度,这就能够促成当下的社
会和大众以新的眼光来认识
和理解我们所处的传统社会

最重要的是,这套丛书
的出版是为了适应互联网社
会的到来。它的知识内容将
进入数字生产。比如说,我
们再遇到李白时,不再简单
地通过文字的描写而认识他
。我们将会采取还原他所处
时代的虚拟场景来体验和认
识他的“蜀道”,制造一位“
数字孪生”的他来展现他的
千古绝唱《蜀道难》的审美
绝技。在这个意义上,这套
丛书会具有以往人文知识从
未有过的生成能力和永生的
意境。同时,也因此而具备
了混合现实审美的魅力。
当我们开始具备人文知
识数字化的意识和能力时,
培育和增强社会的数字素养
就成了新时代的课题。这套
丛书的每一个人文学科,都
将因此而具有新的知识生产
和内容生发的可能性。更重
要的是,在我们的国家消除
了绝对贫困之后,我们的社
会应当义不容辞地着手解决
教育机会的公平问题。因此
,这套丛书的数字化,就是
对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解决
方案。
有观点认为,当下推动
教育变革的六大技术分别是
:移动学习、学习分析、混
合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
和虚拟助手(数字孪生)。
这些技术的最大意义,应该
在于推动在线教育的到来。
它将改变我们传统的学习范
式,带来新的商业模式,从
而引发高等教育的根本性变
化。
这套丛书就是因此而生
成的。它在当前的人文学科
领域具有了崭新的“可识别
性”和“可数字性”。下一步
,我们将推进这套丛书的数
字资产的转变,为新时代的
人文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
需求提供一种新途径、新范
式。而我们的学者,也有获
得知识价值的奖励和回报的
可能。
感谢所有学者的参与和
努力。今后,你们应该作为
各自学术领域C2C平台的建
设者、管理者而光芒四射。
“丹曾人文通识丛书”主

黄怒波
2021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