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片段集--让·鲍德里亚与弗朗索瓦·利沃奈对话录(精)/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法)让·鲍德里亚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对话是哲学家思想的助产术。尾采、巴塔耶、列斐伏尔、加塔利、马克思、兰波——鲍德里亚正是在与好友利沃奈的对话中,才将自己思想的谱系从格言与片段中解剖出来,坦白他在不弼时期与荒诞玄学、情境主义国际等思想流派之间从相吸到相斥、从战友到对手的转变。在重峦叠嶂的学术话语之外,我们将看到鲍德里亚选择用平实、素朴的话语谈论自毫的哲学概念(恶与不幸、命运、完美罪行),也能看到他提及自己较少为人所关注的作为摄影爱好者的一面,谈论图像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只有片段才能承载如此庞大又散漫的思想母体,因为正如鲍德里亚所言:“人们谈论自己的时候永远不会说出全部的真相,而是将它作为秘密保存起来,只以片段的方式传递出去。” 作者简介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法国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先后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的影响。除了《冷记忆》系列,主要代表作还有《物体系》《消费社会》《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论诱惑》《美国》《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完美的罪行》等。 目录 译者序言 1.不合时宜的片段 2.活动家的片段 3.格言的片段 4.片段与分形 5.人类学的片段 6.命运的片段 7.片段与病毒 8.光的片段 9.片段的片段 序言 本书于2001年在法国 首次出版,以对话的形式 收录了弗朗索瓦·利沃奈 (Francois L'Yvonnet)对让 ·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之生平和写作 的一系列访谈。虽然鲍德 里亚在此前出版的著作中 多少已经讨论过自己的思 想历程,但在这本书中, 我们能瞥见更多未曾披露 的信息,能看清他是受到 了或者遭遇到了哪些观点 或作者的直接影响:尼采 、巴塔耶、亨利·列斐伏 尔(Henri Lefebvre)、菲 利克斯·加塔利(Felix Guattari)和马克思等。也 正是在访谈中,鲍德里亚 更直白地袒露了他 对“9·11”事件这类社会时 事政治的看法。 鲍德里亚可以说是20 世纪60年代风起云涌的法 国思想界中最有争议的一 员。他于1929年出生在 法国东北部的城市兰斯 (Reims)的一个农民家庭 ,后考入著名的巴黎亨利 四世中学(lycee Henri Ⅳ) 。但随后,他在巴黎高等 师范学院入学考试中失利 ;于是转入巴黎索邦大学 完成了德语语言和文学学 位的学习。但由于未能通 过大学教师资格考试而无 法进入学术精英的圈子, 只好在高中教了多年德语 。在20世纪60年代,他 由于大量德文译著而小有 名气,其中包括马克思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彼 得·魏斯(Peter Weiss)、 米尔曼(Muhlmann)和荷 尔德林等人的作品。也是 在这个时候,他转向了社 会学研究,并在列斐伏尔 的指导下获得了法国巴黎 高等研究实践学院(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的博士学位,并 从1966年起在巴黎十大 (Universite Paris Nanterre)任教。伴随着 他的博士论文《物体系》 (Le Systeme des Objets) 在1968年的出版,他作 为一名社会理论家而受到 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值得 一提的是,鲍德里亚还是 一位业余摄影师。我们在 这本访谈录中将会看到, 他不仅出版过一本《论摄 影》(Sur la photographie),而且还举 办过个人摄影展。 1990年,与法国国内 学术圈格格不入的鲍德里 亚突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 走红。随后,他受邀多次 到美国各地演讲,这也让 他成了当时后结构主义及 后现代主义最时髦的代言 人之一。他发表在报刊上 的时政评论《海湾战争不 曾发生》(La Guerre du Golfe n'a pas eu lieu), 以及为“9·11”事件所写的 文章《恐怖主义的精神》 (L'Esprit du terrorisme)更 是打响了他作为大众媒体 批评者的名声。在本书中 ,我们也将看到他对于大 众媒体、不幸和“恶”等问 题的独特思考。 本书的另一位对话者 弗朗索瓦·利沃奈则是鲍 德里亚的好友,也是一位 哲学家和出版家。除了鲍 德里亚之外,他还为西蒙 娜·薇依(Simone Weil)、 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 (Francois Julien)等人写过 思想传记,也出版了不少 专访和对话录。与一般的 记者不同,在他的专访中 我们看到的不是一问一答 的形式,而是两个熟悉的 朋友之间平等、自然的交 谈,互相都会发表各自的 观点:采访者像是一位主 人,被访者则是他邀请的 客人;让客人尽兴地表达 自己就是对主人最好的回 报。诚如鲍德里亚所言, 片段(fragments)是对抗 碎片(debris)的唯一办法 ;二人之间的对话正是这 样一种片段,是思想之可 能性的理想载体。 与前八章对话体的形 式不同,本书最后一章是 鲍德里亚自己写作的一段 “独白”,也是其片段式写 作的典型形式。对话录必 然无法像论文那样严谨和 清晰,注释也不够全面和 完整。因此,为方便读者 理解,译者在参考英译本 做法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 注释,都以脚注形式标出 。文中以仿宋字体标出的 是利沃奈的发言,而鲍德 里亚的回应则是宋体以便 区分。 导语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让·鲍德里亚和法国哲学家、记者弗朗索瓦·利沃纳的对话集。 全书由弗朗索瓦·利沃纳发起提问,让·鲍德里亚做出回答,分在轻松的谈话氛围中传达了鲍德里亚在各个问题上的看法。 书写一部作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积累和叠加,形成复杂的表述;另一种是将其简化为零散的片段,通过细节来看待事物。本书无疑是后一种。 精彩页 1.不合时宜的片段 如尼采所建议的,我们可以用锤子敲打概念,使其不断回响,以便通过耳朵来评判它们——这也是一种适合我们进行访谈的方式——也正是像尼采这样闪耀着光芒的人陪伴您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这是一段时明时暗(a eclipses)的关系,我不知是否可以这样说,这关系处在长久的遮蔽(immense eclipse)中……我曾经对尼采非常狂热,也很早就读了他的作品。上了哲学课后,我甚至有幸在德语教师资格会考的笔试和口试中考到有关他的题目——然而我考试落榜了,评委完全不认可我的解读。这是尼采的报复,除非他阻碍我通过会考可以在日后被看作为了助我一臂之力……之后,我彻底停止阅读他的著作,我把他埋藏在一种近乎无意识的记忆中(memoire quasi viscerale),而仅仅保留了我最想保留的那一部分。我时不时地想起他思想的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有时他的思想以一种近似格言的记忆在我脑海中涌现。这种遮蔽持续了很久,但无论如何我已经身处和尼采的关联之中了(sur l'ecliptique)。总而言之,尼采之于我——在严格的意义上说——从来不是一个参考的对象,而只是一段难以抹消的记忆。 然而曾经有一段时间,尼采是一个必需的参考:从米歇尔·福柯到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当然还有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和菲利普·索莱尔(Philippe Sollers)及其同僚——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随身携带”(portatif)的尼采,在这几十年争先恐后地讨论着他的思想! 我对围绕着尼采所展开的这些争论完全不感兴趣。相反,我现在倒是想重读他作品的德语原文了。在循环的终点,即使我们不能重新回到起点,也至少能发现某些开端之处的事物,那些非常强大的事物!可是我不希望被贴上标签、做成索引(indexe),哪怕这意味着我的名字能够和那些最好的作品放在一起。我并不是说某些东西已经改变了——尼采早就以一种不合时宜(unzeitgemass)的方式印刻在我整个人之中,正如他自己说的,一种不合时宜(intempestif)的方式。 我写作的开端,也同样是一个具有特定现时性(actualite)的事件。我曾经短暂忘却了尼采思想闪耀的天才光芒,而是更直接地进入政治的、社会符号学的(semio-sociologiqcle)领域中。 在和您讨论尼采的时候,我立马想到谱系学(genealogie)方法。这样的方法能够挖掘出隐藏在概念背后的东西,并发现它们真正的基础是什么…… 这正是我所践行的方法;我所使用的材料则是世界性事件。在我看来,思考不能借助除此之外的方法。在这个意义上,尼采是一个真正独特的思想家,我再没有见过任何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但我的哲学背景相对薄弱,尤其是涉及那些经典的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甚至是海德格尔时——他的作品我当然读过,但不是用德文,并且也只是些片段。也许一个人一生只能认真研究一位哲学家,就像我们一生只能有一位教父,或者就像我们一生只能有一种理念(idee)。而尼采之于我正是这样一位作者,我行进在其巨大的阴影下——即使是不情愿地——而且我并没有真正地意识到这一点。我时不时引用他的话,虽然并不经常这么做;而且我也从未想要把他写入著作中,或为了我个人的目的改写他的思想。哪怕我现在要重新回到尼采,也只是因为我想要以格言的形式,在写作或摄影中回到尼采。尼采式的格言常常是如此的广袤,在其中除了格言本身还包含着其他东西。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能够对尼采的思想有一种格言式的,而非哲学式的或意识形态式的运用。 或者是一种政治上的运用,当然了。您说一个人一生只能有一个主要的思想;与之相反的是,有一种顽固然而很现代的妄想会认为:当我们衡量一位思想家的著作时,应当关注的是其主题(motifs)能否在时代的流转中始终保持新意(nouveaute)。说得好像那些宏大的哲学思想从来都不是发端于某个单一而又伟大的观念似的! 我们可以有成千上万个观念(idees);但思想(une pensee)却是另一码事!我认为事实上一个人一生只能有一个思想。 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