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蟋蟀在堂 |
分类 | |
作者 | 李零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蟋蟀在堂”含有时序更替、步入岁暮的意味,本书则带有“拾遗”色彩,收录的是李零看重的一些发言、访谈、读书心得和随感,横跨二十年(2001—2021)。这些文章首次结集成书,渗透着作者“躲在学术后面”的感受和“奇思怪想”,是“人生片段”与“学术叙录”的交融,别具生趣。 作者简介 李零,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研究、著述范围涉及诸多领域,如考古、古文字、古文献,以及方术史、思想史、军事史、艺术史和历史地理。 在三联书店出版的作品:《我们的经典》《我们的中国》《铄古铸今》《万变》《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兰台万卷》《何枝可依》《小字白劳》《波斯笔记》《十二生肖中国年》(即出)。 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辑 说话要说大实话 传统为什么这样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有话好好说,别一提孔子就急——和立华谈心 血荐轩辕——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祭 20世纪猛回头——被围、突围与入围 人文的宿命——访中文系李零老师 从燕京学堂想起的 我劝天公重抖擞 爱我中华,振兴中华 和三联一起过生日 贺三联韬奋书店重新开业 我与文研院 第二辑 我的读书生活 为什么说曹刿和曹沫是同一人——为读者释疑,兼谈兵法与刺客的关系 南白和北白——读《历史的坏脾气》 南城读书记 说名士,兼谈人文幻想 万岁考 谈谈《论语》 世界杯感言 历史与文学 电视、鱼缸及其他——座谈会:艺术·未来生长点(两段对话) 读《聂绀弩旧体诗全编》 十问十答 我的读书生活——以阅读经典为例 第三辑 历史、考古与汉学 伟大不需要吹牛——“中国历史发展阶段和特点”讨论会上的发言 《书品》订正 我对“夏”的理解 从“文明”二字想起的——《了不起的文明现场》引言 西高泉秦墓发掘记——我的点滴回忆和感想 送鼠迎牛——我的贺岁书 百年高罗佩——谈《中国古代房内考》 同一个中国,不同的梦想——我对法国汉学、美国中国学和所谓国学的点滴印象 沙畹——从《泰山》到《投龙》,一个没有讲完的故事 序言 杂文的特点是“杂”,不 用板着面孔用学术讲话,我 喜欢。 古之所谓“杂”有双重含 义:一是兼收并蓄,什么都 包括,如《吕览》之“杂”; 二是无法归类,内篇不收, 外篇不入,最后剩下的话, 如《庄子》分内、外、杂篇 之“杂”。前者不以学科、门 派、家法划界,后者是“多 余的话”。 我的杂文写于不同时期 ,随作随辍,难免杂乱无章 ,但编成集子,还是要分分 类。 我写杂文,大约始于上 世纪80年代,最初用笔名( 吴欣)。我写过一篇小文, 《服丧未尽的余哀》,刊于 《东方纪事》1989年1期。 谁来约稿,我已记不清。当 时,没人知道我是谁,使用 笔名,就更没法知道。杂志 介绍作者,说我是“理论家” ,真逗——“理论家”就是无 法归类的家! 从那个时代起,我拉拉 杂杂写过不少文章,前后编 过四个集子: 1.《放虎归山》,辽宁 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2008年,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过此书的增订本,所谓“ 增订”,主要是加了“近作十 篇”。 2.《花间一壶酒》,同 心出版社,2005年。2010 年和2013年,山西人民出 版社再版,先出平装本,后 出精装本。 3.《何枝可依》,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年。 4.《鸟儿歌唱——二十世 纪猛回头》,北京大学出版 社,2014年。2015年,香 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过此书 的繁体版。 上述四集多讲“当下感受 ”,等于个人眼中的“现代史 ”,即古之所谓“私史”。读 者不难看出,前两个集子, 喜怒笑骂,语多嘲讽,后两 个集子,越写越严肃。风格 不同,时代使然。我的每个 集子各有主题,为了突出主 题,后出的集子有时会酌收 早先收过的文章,现在搁一 块儿出,当然不合适。 这次汇集旧作,除上述 四集,又加了两个集子,《 我的天地国亲师》和《蟋蟀 在堂》。责编李方晴跟我反 复商讨,对所有文章做重新 调整。旧集,凡重出之作, 尽量删除,只保留最初出现 的文章,唯一例外,我把怀 念父母老师亲友的文章从各 集中抽出,编入《我的天地 国亲师》。这活儿挺烦人, 我很感谢她的耐心和细心。 另外,与杂文创作有关 ,我还有两个集子,顺便提 一下。 2013年,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过我的自 序集《小字白劳》(孟繁之 编)。这些自序是我的另一 类杂文,特点也是讲“当下 感受”,搁笔之际的“当下感 受”。 2014年,我还出过一个 杂文选,题目作《大刀阔斧 绣花针》,强调文体改造。 此书是应北岛、李陀之邀, 先刊于《今天》2014年秋 季号《视野:李零特别专辑 》,后作为“视野丛书”之一 ,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 版。2015年,“活字文化”在 中信出版社出过大陆简体版 。此书所收几乎全是旧集中 的旧作,没什么新鲜玩意儿 。同年三晋出版社出版的《 回家》也是。 上述六个集子,不包括 《大刀》《小字》中的文字 。 上面说了,我的杂文多 是记录眼前发生的“一刹那” ,包括自序。多少年过去, 回头一看,这不就是“今天” 刚变“昨天”、学者叫作“历 史”的东西吗,一幕一幕, 历历在目。 考古学家讲“历史”,喜 欢用“过去”一词,如“阅读 过去”。 “历史”就是“过去”,过去 的就让它过去吧,逝者如斯 ,不可能推倒重来。我的文 章肯定有不少错,一下笔, 白纸黑字,追悔莫及。我爱 截句,截句也有截过头、标 点太碎的毛病。错字病句应 该改,可以改,但历史不能 改,不可能改,想改也改不 了。 这次重出的旧作,凡旧 作按出版社要求“自我纠正” 因而以省略号隐去的地方, 请参看旧作。旧作还保留着 历史原貌,包括我的各种错 误。新作,有些不便讲的, 咱们也撤掉。 文天祥《正气歌》有这 样两句,“在齐太史简,在 晋董狐笔”。 董狐是山西人,我敬佩 的山西人。我想尊重历史, 尽量保存历史原貌。 2022年8月14日写于北京 蓝旗营寓所 导语 《蟋蟀在堂》是李零暌违杂文出版领域九年,继《放虎归山》《花间一壶酒》《何枝可依》《鸟儿歌唱》后,与《我的天地国亲师》一并推出的新作,同为首次结集出版的杂文集。 李零此前出版的杂文集,主题各有侧重。《蟋蟀在堂》收录的则是一些不易归类但作者尤为重视的内容,凸显杂文之“杂”的趣味。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说话要说大实话”探讨传统文化的去向,观照国运和人文的宿命,格局宏大;第二辑“我的读书生活”是读书心得与生活杂谈的交融,辛辣幽默;第三辑“历史、考古与汉学”所聚焦的主题则多是李零的主攻方向,兼具专业层面的真知灼见和行文上深入浅出的特点。 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跨度较大,记录的多是“眼前发生的‘一刹那’”——正如作者所言,“多少年过去,回头一看,这不就是‘今天’刚变‘昨天’、学者叫作‘历史’的东西吗,一幕一幕,历历在目”。在当下与过往的互文中,这部印刻着思想轨迹的文集,能带给读者新的启迪。 精彩页 传统为什么这样红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一、传统为什么这样红 这是我和大家讨论的问题,大家身边非常热闹的问题。 前一阵儿有件事,大家都知道,就是“红心鸭蛋”事件。鸭蛋为什么这样红?事情比较简单,质监局一查就查出来了,鸭蛋里面放了苏丹红。但我们要谈的事可不一样,后边的背景很复杂。 台湾有家报纸,登过篇文章,题目是《孔子为什么这样红》。它是学我们的老电影,《冰山上的来客》,雷振邦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孔子为什么这样红?这是个敏感问题。不了解前因后果,不能理解它。比如,于丹为什么这样红?知识分子的眼睛为什么这样红?不管是高兴的红、生气的红、嫉妒的红——电视广告词:酸不溜丢的山里红。 现在,《论语》走进千家万户,民工发,监狱学,领导高兴,群众欢喜,知识分子不能太孤立,自绝于领导和群众。 有人说,孔子死了,两千五百年才出了个于丹,太可爱,太可爱;就她把孔子讲透了,讲活了,了不起,了不起。这是捧。 有人说,此人活像一说书的,讲的全是心灵鸡汤,心得是她的心得,跟《论语》有什么关系?夫子之道,全让她糟蹋了,我们得保卫孔子,保卫他的道。这是骂。 还有人,深得中庸之道,说人民群众读《论语》,传统文化被发扬,毕竟是好事,我支持你,但《论语》也分雅《论语》和俗《论语》,人民群众归你管,知识分子的地盘你休想进。我们知识分子讲《论语》,那是另一番天地,我才不带你玩儿。 这三种反应,和我无关。 不错,我是知识分子,但最不乐意戴这顶帽子。儒这个林大了,什么鸟没有? 填表,我是群众(群众是集合概念,其实应叫群众分子,和知识分子一样)。群众有什么了不起?人多势众,未必真理在握。我还是群众一分子呢。一分子就是一分子,他们代表不了我,我也代表不了他们。 一本书,一人读,想不到闹出这么大动静。我读《论语》,就是我读《论语》,自己写点读书笔记,讲点个人想法,谁也不代表,犯不着绑上一堆人说事。 现在,举国若狂,复古一边倒,不正常。我的声音太小,但我要大声说给你们听,请大家认真想一想,传统为什么这样红? 二、什么是传统? “传统”这个词儿,现在地位很高,高得吓人,除了过去的“革命”,啥都比不了,谁敢说个不字? 大家记住了,这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神话,将来肯定是笑话。 传统是什么?不就是过去,好的坏的,一锅乱炖?跟现在没什么两样,用不着拔高,用不着贬低。《兰亭序》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我儿子看我,和我看我爸爸,道理差不多。祖宗留下的东西,什么没有?你别以为,大浪淘沙,剩下的全是金子。 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才叫“孝”。杨伯峻说,“道”是正面的东西,爸爸的合理部分。但父母留下来的东西,合理的,三年不许改,三年以后就可以改了吗?难道我们要改的,不是爸爸不合理的部分,反而是他的合理部分吗? 我的看法,祖宗留下的宝贝,最大一件宝贝,是中国人。古今中外,一切遗产,都是为我所用。人吃饭,人是主体。不管什么饭,总是被人吃。饭不能分体用。“中餐为体,西餐为用”,那不是笑话?但我们自己,也有毛病,甚至是浑身的毛病。《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好坏都不能拒绝。比如我爸爸的礼物是震颤,我妈妈的礼物是过敏。遗传病,年轻没事,年纪大了才暴露。可见就是体,也是好坏参半。 传统,谁都有。比如美国,立国不过两百三十年,家家藏枪,就是传统,所以老有校园枪击案。当然了,溜门撬锁的也要小心,私闯民宅,人家会开枪。 孩子是自己的好,但别人的孩子未必比你的差。你排斥人家,人家不排斥你,吃亏的是自己。西方人,开口闭口,言必称国际,你的我的,都是他的。国际二字,背后有霸道,但他们四海为家,气魄比我们大。 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