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以色列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通史著作,对了解当代以色列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生活等具有重要价值。作者追叙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全景式地展现了现代以色列国家创建、发展和变革的历史,说明了以色列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面临的种种挑战。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引证了大量一手文献资料,参考了众多知名以色列史家的学术观点,并站在一个相对冷静、客观的视角阐述和评价了犹太复国主义、工党政府、以色列右翼、移民与族群、文化转型、政教关系、阿以冲突、中东和平等重要问题。 作者巧妙而娴熟地将以色列历史重大的阶段性转型及以色列宏大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思潮的嬗变同精细生动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情节的描述紧密结合在一起,读来让人感到鲜活而饱满,同时又有重大的思想收获。 作者简介 胡浩,教授,博导,哲学博士,河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中东学会理事和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犹太一以色列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出版有《美国犹太教史》《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等译著,在《世界历史》《世界民族》《宗教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近40篇。 目录 致谢 作者说明 第一部分 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与实践(1881—1918) 第一章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 第二章 犹太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圣地上的首次相遇 第二部分 正在形成中的国家(1918—1948) 第三章 英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 第四章 委任统治时期的移民与定居活动 第五章 作为一个国家雏形的伊休夫 第六章 伊休夫的社会、文化与精神 第三部分 国家构建(1948—1967) 第七章 独立战争(1947—1949) 第八章 以色列民主的创制 第九章 国家构建:经济、发展与大政府 第十章 大阿里亚:大规模移民 第十一章 变化社会中的文化与规范 第十二章 政治、和平与战争 第四部分 战争的十年(1967—1977) 第十三章 改变中东格局的六日战争 第十四章 亢奋的年代(1967—1973) 第十五章 1973 年赎罪日战争 第十六章 赎罪日战争后的以色列社会 第五部分 和平、战争与犹豫不决(1977—2000) 第十七章 贝京上台执政 第十八章 僵局年代:以色列认同的演变(1984—1990) 第十九章 充满希望的十年(1990—2000) 结语 注释、参考文献、推荐阅读 译后记 导语 本书获得2012年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历史类)和2014年阿兹列里研究所以色列研究最佳英(法)文图书奖。 本书能够为国内以色列研究和教学提供重要参考,也能为对以色列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优质的阅读材料。 本书追溯了中东地区的纷争渊源,讲述了百年犹太民族艰难复兴史,深层次的思考了以色列国家的定位。 后记 安妮塔·夏皮拉的《以 色列:一个奇迹国家的诞 生》是以色列研究领域具 有代表性的通史著作,对 了解当代以色列国家的政 治、外交、经济、文化、 宗教、社会生活等具有重 要价值。作者追叙了犹太 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 展,全景式地展现了现代 以色列国家创建、发展和 变革的历史,说明了以色 列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和面临的种种挑战。作者 在写作过程中引证了大量 一手文献资料,参考了众 多知名以色列史家的学术 观点,并站在一个相对冷 静、客观的视角阐述和评 价了犹太复国主义、工党 政府、以色列右翼、移民 与族群、文化转型、政教 关系、阿以冲突、中东和 平等重要问题。作者巧妙 而娴熟地将以色列历史重 大的阶段性转型及以色列 宏大的政治、社会和文化 思潮的嬗变同精细而生动 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情节 的描述紧密结合在一起, 读来让人感到鲜活而饱满 ,同时又有重大的思想收 获。本书出版后赢得广泛 赞誉,获得2012年美国 国家犹太图书奖(历史类 )和2014年阿兹列里研 究所以色列研究最佳英( 法)文图书奖。 国内以色列研究自20 世纪90年代兴起以来,已 出版了大量的论文、论著 和译著,但在介绍以色列 学者所撰写的以色列通史 著作方面显然是不够的, 相信本书中文版的出版能 够为国内以色列研究和教 学提供重要参考,也能为 对以色列历史感兴趣的读 者提供优质的阅读材料。 本书翻译由胡浩教授 和艾仁贵副教授主持完成 。翻译分工如下:艾仁贵 负责本书第一章到第十章 的翻译;胡浩负责本书第 十一章到第十九章以及致 谢、作者说明等内容的翻 译,并对全书译稿进行统 稿和审读。河南大学以色 列研究中心的研究生参与 了部分章节的翻译工作: 李士睿(第十二、十四和 十九章),夏芳(第十三 章),贺向培(第十五章 ),宋亚玲(第十六章) ,邵然、贾金真(结语) 。在此,对他们的协助表 示衷心感谢!同时要感谢 中信出版社陈万龙和钱午 骏编辑,他们积极联系译 者、编辑文稿并推动出版 工作,最终使这本力作呈 现给读者。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 重大招标项目“犹太通史” (15ZDB060)的研究提 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在 一定程度上也是以上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 译者 2019年10月于开封 精彩页 第一章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 “我在巴塞尔缔造了这个犹太国。”西奥多·赫茨尔(Theodor Herzl)在1897年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闭幕后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今天可以大声说出来,我将遭到普遍的嘲笑。在5年内,或许更确切地说是在50年内,人们将会看到它。”。事实上,在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与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独立宣言》的发表之间仅有51年的时间。对于犹太复国主义最为热情的支持者来说,它一开始只是发动了一个短暂的运动,他们从未认为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主权这个目标将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实现,并成为一场塑造社会与民族并建造国家的民族性运动。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诞生于暴风雨般的论争,这种论争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争论的焦点在不断变化。总之,什么是犹太复国主义?一场致力于重塑犹太民族、犹太社会、犹太文化的复兴运动?一场旨在建立犹太领土实体以便犹太人用来进行避难的运动?一场精神或政治运动?犹太复国主义能否解决在日益高涨的世俗化和同化、宗教不再将犹太人从分崩离析中拯救出来的时代的犹太认同问题?它能否缓解自19世纪的最后25年以来犹太人不断增长的生存焦虑,当时出现的一种种族主义倾向的反犹主义在历史上第一次拒绝了犹太人把皈依作为逃避犹太命运的选项?这些问题,从一开始就在犹太复国主义者内部引发了争论,并持续困扰着该运动的后继者,对犹太复国主义的特征与发展、优点与弱点赋予了决定性的内涵。 与此同时,围绕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另一场争论也激烈展开,这场争论为其对手所煽动,后者举起了一面揭露犹太复国主义每个弱点、每处思想和实践缺点的镜子。1881年,耶胡达·莱布·平斯克(YehudaLeib Pinsker)博士出版了题为《自我解放》(Auto-Emancipation)的小册子。它的写作时值俄罗斯帝国栅栏区犹太人遭受集体迫害浪潮(被称为Suffot Banegev,即俄国南部风暴),平斯克深度分析了反犹主义并得出结论,呼吁建立一个犹太家园:一处犹太人在外邦人中间不再是少数群体的地方,将不再作为客民而是作为主人生活。在这块为犹太人所拥有的领土上,他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这将彻底改变存在了许多代的犹太人与其居住地其他民族之间扭曲的关系。 这份谨慎的小册子以德文出版,随后被翻译成希伯来文和其他文字,引发了一场公开讨论。平斯克观点的反对者有许多理由。这种观点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建立这个独立或自治的犹太实体需要多长时间?我们可以假定它将需要几个世纪,正如犹太一俄文报纸《黎明》(Voskhod)编辑阿道夫-兰道所声称的。但与此同时,世界也在不断向前发展,更合理的做法是致力于在欧洲建立一个自由和开明的社会,接纳犹太人作为平等的权利成员,而不是将这些努力浪费在中东或其他地区的某个角落,在那里没有人能够保证他们的长久安全并给予他们想要的和平与安宁。与将犹太人从欧洲社会隔离开来的观念不同,兰道提倡启蒙与现代主义的理想,一种有关世界不断进步的乐观主义图景。犹太人的拯救将是这种普遍进步运动的一部分,他声称,进步道路上的暂时反复不应使这种正在发生的伟大的决定性的转变黯然失色。 尽管这种争论是不断变化的,但它提出的根本性问题从犹太复国主义思想萌发后就从未改变:犹太人拯救的发生是一场普遍的重组,即通过自由民主的胜利或者拯救全世界的共产主义革命的胜利——或者它将需要一种特别的犹太主张以有别于更大的全球主张?争论还包括质疑犹太复国主义事业的可行性,因为奥斯曼帝国反对犹太人的移民以及在巴勒斯坦的定居行为。巴勒斯坦并非一块空置的土地,大约有50万阿拉伯人居住在那里。犹太复国主义将如何对待他们?将他们用武力赶出,还是允许他们继续居住?他们将在他们自己的家园被宣布为外国人?如果犹太复国主义者在他们与新移民中间不存在歧视,谁能保证犹太人不会在他们自己的国家沦为少数、发现他们自己再度处于曾经试图摆脱的处境? 在自由派犹太人抛出可行性问题的同时,革命派犹太人提出了道德问题。他们说,假定存在犹太人成功地克服没有自然资源与无力吸收数百万移民的贫穷落后经济状况风险的可能性,但将阿拉伯人从这块土地的主人变为少数,在道德上是否正当? 反犹太复国主义话语不仅包括什么是可能的和可取的议题,它也包括宗教层面的议题。平斯克与随后的赫茨尔并不把巴勒斯坦作为设想的犹太国家的唯一可能场所,但他们提及了这一点。然而,从这个观念开始形成之时起,它在犹太大众心目中就只与一个地方相关:他们日夜祈祷和梦寐以求的以色列地,即便他们还没有尝试返回并定居在那里。返回故土的观念也是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观念之一。它的批评者声称,与以色列地的联系建立在宗教神话的基础上,一个世俗犹太人不应接受这块土地的神圣性概念、“像过去一样更新我们的时代”,以及其他植根于犹太信仰的类似观念。另一方面,对于极端正统派犹太人而言,犹太人返回其故土的观念在为他们注定的命运面前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