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广东中央苏区五华革命简史/红色广东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广东中央苏区五华革命简史》真实再现了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五华辖内血与火的革命历程。本书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分为“农运星火燎原,赤旗席卷大地”“建立红色政权,融入中央苏区”“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坚持抗日武装斗争”“军民拨云见日,迎来胜利曙光”四章。展现了五华这片红色土地和战斗在这片土地上的英勇的五华人民,为中国革命写下的可歌可泣的红色篇章。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农运星火燎原,赤旗席卷大地 第一节 五四爱国运动新思想在五华传播 第二节 周恩来两次东征到五华 第三节 中共五华地方组织的创建和发展 第四节 农运风潮,席卷全县 第五节 组建农军,转战南北 第六节 反击国民党右派的斗争 第二章 建立红色政权,融入中央苏区 第一节 成立中共五华县委,迎接南昌起义大军 第二节 此起彼伏的工农武装暴动 第三节 丁卯年关大暴动震动粤东 第四节 反击国民党军“驻剿” 第五节 开创八乡山革命根据地 第六节 参与建立五兴龙革命根据地 第七节 建立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革命 第八节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的成立 第九节 扩大武装割据区域,融入中央苏区革命斗争 第十节 建立红色交通和经济线,支持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 第十一节 五华铁匠是中央苏区兵工厂的奠基人 第十二节 五华苏区人民的反“围剿”斗争 第十三节 革命低潮时的五华苏区游击斗争 第三章 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坚持抗日武装斗争 第一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第二节 反击反共逆流,进行隐蔽斗争 一、领导学生运动,反击反共逆流 二、开展各种形式的隐蔽斗争 第三节 中共五华组织活动的恢复 第四节 五华抗日武装力量的组建 第四章 军民拨云见日,迎来胜利曙光 第一节 争取和平民主,坚持自卫斗争 一、中共紫五龙河边工委的成立与中共后东特委在大田 二、东江、韩江人民游击队在五华的游击活动 三、国民党叶柏光团“驻剿”安流,上山区党组织受到破坏 四、东江纵队北撤与隐蔽斗争 第二节 恢复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三征” 一、武装斗争的恢复与兴起 二、反抗“三征”,进行破仓分粮的斗争 第三节 反击两次“清剿”,粉碎国民党进攻 一、打退国民党的第一期“清剿” 二、粉碎国民党的第二期“清剿” 第四节 发动春季攻势,解放五华全境 一、东二支四团进军解放五华 二、潮汕游击队进军揭陆华边 第五节 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后记 序言 五华史称长乐,北宋熙 宁四年(1071年)置县,民国 三年(1914年)改称为五华, 位于粤东北部、韩江上游, 是广东省重点革命老区,属 原中央苏区范围,素有“文 化之乡、足球之乡、工匠之 乡、华侨之乡”的美誉,是 梅州市人口最多的县。在新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素有“ 五华阿哥硬打硬”之称的五 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在血雨腥风的险恶环 境中,以坚定的革命信念、 顽强的革命意志、不怕牺牲 的革命精神,与反动势力进 行了艰苦卓绝的长期斗争。 英雄的五华人民不仅没有被 反革命势力所摧毁,反而保 存了革命火种,壮大了革命 力量,红旗在五华大地高高 飘扬,最终取得了革命胜利 。 翻开五华新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的斗争史,可以发现 ,五华人民开展的革命斗争 具有时间早、历程长、地域 广、贡献大的显著特点。五 华是广东地区较早成立中共 地方组织的县份之一,大革 命时期,英勇的五华人民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 参与两次东征,讨伐军阀陈 炯明;随后成立农民协会, 动员群众加入农会,实行“ 二五减祖”,掀起了轰轰烈 烈的农民运动。至1926年 年底,全县共建立350多个 乡农会,15个联乡办事处, 8个区农会,会员达6万余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会员人数居全省第四位。 此时的五华成为大革命时期 广东省农民运动开展比较早 、比较好的地区之一。 这一时期五华的革命斗 争创下了多个梅州“第一”: 登畲鳌背乡农民自卫军是梅 州市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 中共五华县小组是梅州最早 建立的中共地方组织;睦贤 乡苏维埃政府是梅州首个苏 维埃政权;兴梅区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建立了第一个妇 女会一龙村区杜坑乡妇女会 。五华县是梅州地区最早成 立工农武装的地方,1927 年广东四一五反革命政变的 当天,五华工农革命武装就 打响了武装反抗蒋介石国民 党反动派的枪声,取得了“ 横陂解围战”的胜利;1928 年春发动十万工农革命群众 参加的“丁卯年关大暴动”震 撼粤东地区…… 大革命失败后,五华党 组织带领五华人民在极其困 难、险恶的斗争环境中,始 终坚持顽强斗争,参与创建 了八乡山革命根据地,五华 子弟积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第十一军;参与创建了五兴 龙革命根据地,五华苏区被 纳入中央苏区。在中央苏区 时期,五华人民为中央苏区 输送了大量的紧缺物资和党 政军领导干部。英勇无比的 五华人民用生命和鲜血牵制 国民党“围剿”中央苏区的大 量兵力,成为中央革命根据 地的南方屏障。据目前掌握 的资料,中央红军长征时, 参加长征的五华籍红军有10 人,参加人数在全省(市)仅 次于大埔县,位居第二。抗 日战争时期,五华党组织恢 复重建,培养发展了一批革 命精英,高举团结抗日的旗 帜,冲破五华国民党顽固派 制造的反共逆流,发动学运 斗争,联合一切可以团结的 抗日团体、阶层及爱国志士 ,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解放 战争时期,五华人民组织武 装队伍,开展武装斗争,开 辟了许多游击根据地,配合 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五华, 击退了胡琏兵团窜扰,掀起 了迎军支前高潮。纵观整个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 五华地方组织带领五华人民 经历了胜利、失败、再胜利 、再失败、直至最后胜利的 艰难斗争历程。这一时期全 县被评为革命烈士的有 1333名,占梅州同时期烈 士总数4513名的29.5%。 其中五华在土地革命战争时 期牺牲的有1140名,为梅 州各县(市、区)之最。 在艰苦奋斗与铸就辉煌 的革命岁月里,一大批革命 先辈如周恩来、叶剑英、彭 湃、陈赓、古大存、曾国华 、刘永生、梁威林、郑群等 在五华大地上留下了深深足 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华革 命斗争历史,不仅是五华近 现代史中最为光辉的一页, 而且也是梅州甚至广东新民 主主义革命史中不可或缺的 重要组成部分。 五华苏区革命斗争历史 是一部五华人民浴血奋战、 闹翻身、求解放的血泪史, 也是一部五华人民奋力拼搏 、敢为人先、促进社会变革 的变迁史。英勇的五华苏区 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 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紧紧 地联系在一起,他们生死相 依,患难与共。在极其艰难 的条件下,五华苏区人民不 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 ,涌现了许多“父殉难子接 枪.郎牺牲妹向前,叔阵亡 侄顶上”的可歌可泣的事例 ,这是当时原中央苏区人民 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 巨大牺牲的真实写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 府派出以古大存为团长的中 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 问团粤东分团,先后到安流 、梅林、双华等区乡慰问革 命老区人民。随后8年间, 省地县各级政府拨救济粮( 稻谷)359万斤、救济款65. 68万元,帮助老区人民购回 耕牛2104头和修建房屋 7190间,下拔生产物资一 大批,帮助老区人民解决住 、吃、穿问题。1957年4月 ,五华县被评为广东省革命 重点革命老区,当时全县被 上级评划的革命老根据地村 庄(管理区)有335个,老区 村庄人口54万人,占全县农 导语 《广东中央苏区五华革命简史》的成书出版,全方位把五华老区人民的巨大贡献、伟大精神充分展示出来,是一部字里行间流淌着红色血脉,催生着革命激情的鲜活历史教材;也是一部讴歌中共五华组织、讴歌五华苏区人民、为革命老区苏区人民树碑立传的重要红色文化载体。这将为五华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汲取历史智慧和营养,并提供丰富的历史借鉴;也为五华广大干部群众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并将其转化为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五华将破难攻坚、奋勇争先,全力推进“一核两区三组团”发展战略,全力加快建设“工匠之乡·宜居五华”,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后记 《广东中央苏区五华革 命简史》一书,是经中共五 华县委党史研究室编写,中 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审定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和广东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中央苏区正式建 立90周年而编写的《广东中 央苏区革命简史》党史丛书 读本分册。 本书的编纂出版工作,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 则,以翔实的史料,全面系 统地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五华苏区人民在中国共 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进行了 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特别 是中央苏区时期,五华苏区 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央苏 区创建、发展和反“围剿”斗 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编写 过程中,以《中国共产党五 华地方历史》(第一卷)为 基础,参阅了《中国共产党 东江地方史》、《中国共产 党梅州地方史》(第一卷) 、《中国共产党龙川县地方 史》(第一卷)和《中央苏 区县龙川革命文选》《梭镖 打出五兴龙》《东江革命根 据地史料汇编》《五华县志 》《五华革命史评》《南方 日报》《梅州日报》等党史 资料史书报刊,吸收了广东 中央苏区的最新研究成果, 插入了一大批珍贵的党史历 史图照。全书包括前言、正 文(共4章28节)及后记, 共8万余字。全书具有较强 的权威性和可读性,对于深 化五华中央苏区历史的研究 ,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 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广东中央苏区五华革 命简史》的编写出版成书, 自始至终得到了省、市党史 部门及时的业务指导和悉心 帮助,更加离不开五华县委 、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 支持,也得到龙川、兴宁等 兄弟县(市)党史研究室的 大力支持协助。特别是中共 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邓 文庆、副主任姚意军,征研 科徐雪琴、李珊等同志,以 及熟悉党史的领导、专家学 者,给予了无私热情的悉心 指导和帮助,多次对书稿作 了认真修改、审定和补充; 还有参与此书的编务人员古 江南、江连辉、黄焕坤、陈 彩萍、吴丽婷、谢丽兰等同 志全力支持配合编写的各项 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 感谢。可以说,该书是集体 智慧的结晶,是众人耕耘的 成果。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我们期待《广东中央苏区五 华革命简史》的出版,能使 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 是青少年学习和了解五华革 命先先辈视死如归、百折不 挠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爱国 主义情怀,从革命先辈身上 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进一 步传承、弘扬苏区精神。 因编写出版《广东中央 苏区五华革命简史》,时间 短、要求高、工作量大,加 之编写人员水平有限、经验 不足,或有疏漏错讹之处, 敬请广大读者谅解指正。 编者 2021年3月 精彩页 第一节 五四爱国运动新思想在五华传播 五华古称长乐,地处广东省东部、韩江上游,全县总面积3238.9平方公里。自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置县,因南越王赵佗在华城筑有“长乐台”而称长乐县,归广南东路循州管辖。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隶属惠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隶嘉应州(今梅州)。明清时,设1厢、3都、9图、52乡。民国三年(1914年),因国内三县同名,遂改为五华县,今属梅州市。 五华县是兴梅各地通往广州、韶关的交通战略要冲。县内有五华河、琴江两条河流,河道纵横交错,东、西、南三面边境崇山峻岭,千米以上高峰31座,西南有七目嶂雄踞制高点,可俯瞰里外;东南面有连绵不断的莲花山脉,自南向东,与琴江同一走向,成为高峻巍峨的天然屏障,可遏制敌人向内地延伸,可供部队大量隐蔽、大幅度周旋,既有利于消灭敌人,又有利于保存自己的实力,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五华又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县份之一。由于客家人祖先在中原,他们把中原先进文化带进了五华。五华民风俭朴,民性刚毅、强悍,具有崇文尚武的习俗,故有“五华阿哥硬打硬”一说。 自鸦片战争后,五华农村经济和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地主、豪绅重租重利盘剥,农民生活一日不如一日,以致家破人亡,背井离乡者日趋增多。 有压迫,就有反抗。饱受压迫和剥削的五华人民,终于举起了反封建大旗,向封建堡垒发起了总攻。1854年7月,水寨三点会首领李正春首先率领农民几千人揭竿起义,攻陷长乐县城,杀死县知事荣桂,揭开了近代五华人民反封建斗争的序幕。1855年12月,五华农民配合太平军翟火牯部,克梅林、安流等地,追击清军于横陂锡坑,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统治。1895年,五华农民甘亚士、黄康成率部二次起义,打官府,劫富济贫,震动了嘉应州。1911年,五华农民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驱逐了知县徐炳绶,建立了民国军政府,结束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1915年12月,袁世凯窃取政权后,复辟帝制,五华农民曾吉如马上会同兴宁曾田螺组织讨袁军,攻克长乐县城,杀民团团长李淑宾,俘县长陶相,开监狱,释放无辜,告示安民,革命风暴席卷全县。据旧志记载,五华百年来,农民暴动和起义就达40多次。这些反封建斗争虽一次次被镇压下去,但五华人民的斗争精神代代相传。他们接过先辈的革命斗争大旗,前仆后继,战斗不止。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主义的五四爱国运动。这一消息传到五华,立即引起了共鸣。五华县立中学校学生温佩根、钟麟光等人,首先发起成立了五华学生会,领导全县中小学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五华学生会组织宣传队、宣讲团深入到各圩镇、乡村、中小学校,宣讲北京、广州学生爱国活动,号召全县人民动员起来,加入反帝反封建行列。10月下旬,河口县立高等小学和安流三江高等小学的师生,热烈响应五华学生会号召,高举三角小旗,敲锣打鼓到水寨、安流、转水等圩镇巡回演讲,示威游行,沿途振臂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卖国贼”“打倒奸商”“焚毁日货”等口号,把运动引向高潮。五华学生会还组织检查队,会同工商界查封了奸商所开的“宝丰祥”商号,将其所购进的日本棉纱焚烧,震动很大。抵制日货斗争迅猛发展,五华手工业工人、农民、商人也迅速行动起来,到处设卡,拦截日货,打击不法奸商。顿时不购日本货、还我手工业产品市场的抵制日货的烈火在五华越烧越旺。从此,五华全县各地每年以五四运动为节点,大力宣扬五四精神,使五四精神深深地烙在五华人民心里。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