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贺凯撰写的一部中国通史著作,1975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专门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而写的,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文明从史前到1850年的漫长历程。这部涵盖整个中国历史的著作篇幅并不很大,但选材独到,叙述精当,很符合美国大学优秀通史教材的特色。自出版以后,被美国的大学广泛地作为中国史的基本教材而采用。 作者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形成阶段,从远古时期到前3世纪;早期帝国时代,从前3世纪到10世纪;晚期帝国时代,从10世纪到19世纪中叶。古代的这三个时期都以数章的篇幅分析,分别涉及通史或政治史、统治模式、社会经济组织、宗教文化发展和文学艺术的成就。 作者简介 赵婧,美国华盛顿大学艺术史硕士,译有《克林姆特》、《剑桥插图中国史》等艺术、历史类书籍。先后就职于拍卖公司和博物馆,从事当代艺术拍卖和博物馆展览研究、策划和宣传工作,现供职于首都博物馆。 目录 引言 形成阶段(史前时期—前206) 一、通史 二、国家与社会 三、思想 四、文学与艺术 早期帝国时代(前206—960) 五、通史 六、政府 七、社会与经济 八、思想 九、文学与艺术 晚期帝国时代(960—1850) 十、通史 十一、行政 十二、社会与经济 十三、思想 十四、文学与艺术 后记 扩展阅读 序言 序言 毋庸置疑,本书所用方 法绝非叙述古代中国文明 史的唯一方式。然而,在 二十五年的教学和写作中 ,在通过对历史上每一个 时期的主要组成要素及其 相互关系和演变给予同等 关注,试图为无数中国历 史的难题找寻公正答案时 ,我发现本书的方法仍是 我最满意的一种。 本书的重点并非对简单 事实的罗列,而是规律和 主题。然而,对于非专业 读者来说,由于缺乏对中 国的研究,他们需要忽略 掉那些干扰性的名词和术 语。我已经尽力将这些名 词术语减到最少。此外, 在提到中国地名时,我放 弃它们古时的称谓而采取 现在的名称,以为读者提 供便利。 我的同事和学生们的分 析、解读与洞见,影响、 重塑了我对中国文明的观 点,也对本书贡献极大, 我非常感谢他们。尽管无 法尽抒对所有教导过我的 老师的感激之情,但我仍 希望能够在致谢章节中对 他们,尤其是芝加哥大学 的两位已经退休的杰出学 者致敬。在他们两位的谆 谆教导下,我充满信心地 踏上了中国研究的征程。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 我得到了许多人的鼓励与 帮助,包括我在密歇根大 学的同事,特别是罗伯特’ 布劳尔(Robert H. Brower)、道格拉斯-克 拉里(Douglas D.Crary )、柯润璞(1amesl. Crump)、杜志豪 (Kennethy.DeWoskin) 、艾瑞慈(Richard Edwards)、费维恺 (Albert Feuerwerker)、 弗吉尼亚.凯恩(Virginia C.Kane)、林顺夫 (Shuen—fuLin)、马伟 怡(Wei—yiMa)、罗兹. 墨菲(RhoadsMurphey) 、爱德华‘赛登施蒂克 (Edward Seidensticker) 和万惟英(Wei—ying Wan )。同时,也要感谢在其 他地方任职的同行们:高 居翰(James Cahill)、齐 思(W.T.Chase)、史 克门(Laurence Sickman )、素柏 (AlexanderSoper)和苏 立文(MichaelSullivan)。 尽管他们与书中的实质内 容无关,但我仍要感激他 们的热心支持,是他们让 我意识到创作此书的重大 意义。 我还要特别感谢密歇根 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在写作 的重要阶段为我提供了部 分的资金支持。也要谢谢 我的同事马盛静恒(Jing— heng S.M。),是她帮 我完成了第8页’的简体书法 。两位同样来自密歇根大 学安娜堡分校的同仁费舍 尔·彭(FischerPeng)和诺 拉.灵韵.史刘 (NoraLing—yun Shi Liu ),分别为我完成了第240 、248页的草书和行草,在 此也对他们表示感谢。另 外,还要谢谢斯坦福大学 出版社的员工们,包括贝 尔(J.G.Bell)、巴巴拉 ·姆努金(Barbara E. Mnookin)、阿尔伯特·伯 克哈特(Albert Burkhardt )等,谢谢他们对本书的 关注与垂青。 在漫长的写作和出版过 程中,是我的爱人包容、 鼓励并照料了我,我对她 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我 希望她能够持续相信,她 的努力并未付诸东流。 贺凯 1975年5月于安娜堡 导语 《帝制时代的中国(中国历史文化简史)(精)》是汉学经典名著,美国大学广为流行的中国通史教材。 全书仅仅400多页的篇幅,就能简明扼要、提纲挈领、较为详实地叙述了中国4000年的历史。 “帝制”二字,讲透中国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历史特点。 这部书的优点在于一卷在手,中国史的大体脉络很清楚,而且作者关注很多文化的例证,因为他有过很好的汉学训练,这是晚近新的西文中国史不具备的。 后记 后记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的 一百年间,中国经历了历 史上最为创巨痛深的一次 重大变革,也遭受了近代 时期任何一个国家都曾经 历的痛苦转型。史家通常 把这一百年划为三个阶段 ,每一阶段都对应有非常 专深的研究,第一个阶段 是1911年到1912年间清朝 的覆灭和推翻清王朝的革 命党人发起的一系列革命 运动;第二阶段是风雨飘 摇中诞生的中华民国,它 在1928年后由孙中山 (1866—1925)创立、蒋 介石(1887—1975)领导 的国民党取代;三是1949 年由中国共产党创立、毛 泽东(1893—1976)领导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个新的中国正在浮现 ,但由于如下的缘由,其 进程极为缓慢:中国幅员 辽阔、地形繁杂,拥有八 亿的巨大人口(1969年) ,是任何一个社会规划者 面临的困难。更重要的原 因在于,中国以一个高等 文化遗产的继承人的姿态 昂首阔步地走入近代,而 非一个急于改变现状的国 度;中国是一个文明的输 出者,而非对外界的指导 感恩戴德的接受者。与诸 多当下的落后国家的人们 相比,中国人在接受现代 化的好处时显得迟滞,并 喜欢像过去一样,强调它 的种种弊端。 美国人等外国人常常倾 向于将中国近代史上的多 灾多难错误地归咎于中国 人自己,其实外国人难辞 其咎:鸦片贸易、领土侵 占、经济剥削,等等。但 真正改变近代中国的动力 却来自中国人自己。 在过去的一百年间,在 面对日益恶化的国内情形 时,接连的中国领导人对 传统中国文明的生命力— 制度、社会经济模式以及 意识形态—进行了重新评 估,由此导致了中国社会 的剧变。这些再评估或许 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或 三波思潮:一是1850— 1928年的保守改良主义; 二是受西方影响的渐进的 革命主义,这一波思潮自 19世纪90年代起,时至今 日还是台湾地区的准则; 最后一波是真正的革命激 进主义,自1919年前后兴 起,以毛泽东思想为体现 ,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意识形态。 在19世纪下半叶,清王 朝和汉族统治者为了应对 西方的经济和军事入侵, 开启了所谓的洋务运动, 引入西方科技,同时又保 证不会破坏传统的政治、 社会秩序和传统的意识形 态。洋务派建立了西式的 军工厂、轮船公司等现代 化机构,同时又保留了祖 先的社会制度并提倡儒家 学说。自19世纪70年代起 至90年代,中国看似已然 成功适应了新的国际环境 ,即使这种表象后来被证 明具有误导性、这场运动 也不合时宜,但洋务运动 的思想内涵还是延续到了 1911—1912年帝国的陨落 之后,1928年前雄踞中华 民国的各路军阀就是这股 保守思想的代表。最终, 这股改良主义思潮还是失 败了,因为它无益于改善 国内的社会经济不平等状 况。 到了19世纪末,一部分 中国领袖意识到,仅仅将 西方技艺嫁接到传统政治 和社会秩序上是远远不够 的。他们认为中国的问题 主要在于清朝统治者的因 循守旧,代议制的立宪政 府是西方国家的力量源泉 和日本崛起的动力。于是 ,改革派力主中国在吸取 西方科技之外,还应采纳 西式的政治制度,但他们 面对的是不愿意动摇传统 秩序中的意识形态和社会 基础的保守派。这股思潮 是孙中山及其学生蒋介石 的主张,由二人创立、领 导的国民党从1928年开始 逐渐通过立法、教育以及 一系列公私混合的资本主 义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1949年后,在避难地台湾 ,国民党人遵循这些政策 理念实现了政治稳固,其 生活质量也仅次于日本, 位列亚洲第二。然而在大 陆地区,渐进主义之路在 与地主、日本人和共产党 的斗争中几乎了无希望。 无论何时,渐进主义者都 无法成功,同之前的保守 派一样,他们不愿意及时 回应日益尖锐的农民问题 。 与中国封建传统决裂的 、更彻底的革命激进主义 在1919年著名的“五四运动 ”后兴起。五四运动一开始 只是抗议《凡尔赛和约》 的爱国运动—和约中确认 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的合 法性—但运动迅速扩大, 人们开始力主“德先生”“赛 先生”并反对各类传统。苏 联将更多的激进分子引入 这场思潮之中,到了20世 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 对于国民党的态度即使不 是敌对的,也是极度不耐 烦的;同时,农民阶级的 不满也在与日俱增。在二 战和随后的内战期间,毛 泽东机敏地将知识界的激 进主义、农民的不满和爱 国主义融为一股革命的政 治和军事武器。毛泽东通 过农民阶级的大规模运动 —这股势力正是先前的中 国改革者和革命派嗤之以 鼻的,发动了一场旋风式 的社会革命。总而言之, 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人意 识到了国民党很难自上而 下地做出逐步的改变,于 是发起了自下而上的迅猛 改革。 中国的百年动荡造成了 不计其数的伤亡和物质破 坏,在其他方面的损失也 同样巨大。传统的政治结 构消失殆尽,传统上关于 大家族的理念也彻底湮灭 ,核心家庭在社会秩序中 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传 统的民间信仰被公然否定 ,传统儒学不再受尊崇, 反而被指责为在传统上制 约人们的“封建”束缚。 中华人民共和国 书评(媒体评论) 此书是伟大的汉学之精 华与经验之集成,是愉悦 又艰辛的治学之体现……在 贺凯教授诸多杰出的学术 成就中,此书是富有魅力 的。 ——《哈佛亚洲研究学 报》 贺凯巧妙地完成了这一 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他 向读者提供了关于中国文 明方方面面的丰富知识…… 为汉学家、老师和学生展 示了通史式中国史的另一 种写法。 ——《亚洲历史学刊》 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其 组织结构……如此结构可以 给予读者一个关于中国历 史的直观又综合的视野…… ——《历史》 毫无疑问,它将成为大 学课程中的标准。它扎实 但不艰涩,可以被推荐给 任何一个想要了解关于古 代中国文明的入门知识的 人。 ——《华裔学志》 对于中国历史来说,《 帝制时代的中国——中国 历史文化简史》是一个完 美的入门。它文字佳,组 织合理,是一部记录了从 历史之初到19世纪上半叶 的中国政治、社会、经济 和文化史的著作。 ——《东方学报》 这是一部雄心勃勃的著 作,试图用四百多页的篇 幅囊括中国四千多年的历 史与文化…… ——《亚洲华尔街日报 》 精彩页 前221年,位于西境的秦国(chin,西方的China一词正源于这一称呼)最终征服了其余诸侯国,统一中国并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第一个皇帝在前210年去世,此后不久,政局再度陷入混乱,内战爆发。 史前 根据中国传说,宇宙本是一团气体,最后缓慢固化成为一块巨石。在这块鸡蛋状的巨石中,生出了盘古。他活了一万八千年之久,每日生长一丈,耗尽毕生之力将这巨石一分为二,一半成为天,另一半成为地。盘古完成使命后力竭身亡,双眼成为日和月,气息化为云,骨骼成了山川,血肉变为土壤,血液则成了江河湖海。 这是盘古开天辟地传说的一个版本。约在公元元年前后,中国的文学作品里还出现了关于宇宙起源的其他传说。值得注意的是,至此中国人似乎再也不必为宇宙和人类的起源做更多阐释了。至少在形成阶段,中国人认为宇宙已被视为一个无须赘言的必然,而真正值得人们关注的重点是文明的进程。因此,早期中国是由文化英雄、改变人们生活的文化和技术要素的发明者所统治的上古时期。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但往往被忽略的地方。在早期传说中,没有关于英雄人物将中国人从他处引至中国的任何记载,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源自中国——具体来讲,源自位于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与平原的交界处。就这一点来说,中国人也许和世界上的任何族群都不同,其早期传统中没有造人神话,也没有关于人口迁徙的古代传说。 在早期记载中,最常被提起的是“三皇”,他们分别是伏羲、神农和黄帝。。伏羲的统治约始于前2852年,以驯服家畜、制定家庭生活制度而闻名。神农的统治约始于前2737年,人们认为他发明了锄头和犁,视其为农耕经济、公共市集之祖。黄帝的统治约始于前2697年,木结构房屋、丝质衣物、船、小车、弓箭、陶器以及书写都在这一时期被发明创造出来。据传,黄帝在成功击溃了一个约位于山西省的“蛮族”部落后,被尊为统领黄河平原地区的一国之君。一部分作者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出现,正是始于黄帝时期。 在被称作“五帝”的一系列传奇君主中,黄帝位列首位,他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增添了更多要素。位于第四和第五的帝尧(约前2357一前2256)和帝舜(约前2255一前2205)尤被人们尊崇。尧制定和颁布了农业生产可以遵循的历法节令,通过礼乐进行道德建设,建立起了中央政府的雏形。尧放弃选择他不成材的儿子接任帝位,寻遍四方,最终找到了能够胜任君主之位的贤才。在尧帝生命的最后二十八年间,他与继承者舜共同治理国家。尧的继承者舜本是一位贫困的农民,因忠孝而名扬四方。为了让舜的异母弟弟获利,舜的盲父和阴险的继母常常惩戒并数次试图杀害他。然而舜一而再再而三地宽恕了他们,继续扮演孝顺儿子和友爱兄长的角色。继位后,舜不负众望成为一代明君。 P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