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观点(精)/毛姆文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毛姆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观点》是英国著名作家、“故事圣手”毛姆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文集,这既是一部精彩迭出的随笔集,同时也是一部知人论世、体贴入微的文学评论集,涉及的人物和主题从大诗人歌德的小说到一位印度教圣哲的精神修为和人生故事,从法国三位以日记闻名于世的作家的自我中心和尖酸刻薄到英国神学家兼大主教蒂乐生的宽厚仁慈及其平实自然的文体,特别是通过对他赞赏的爱伦·坡、吉卜林,尤其是莫泊桑、契诃夫和曼斯菲尔德等几位短篇小说大师人生经历与艺术特色的解读,对于短篇小说这一他本人也是当行大师的文学样式进行了一番精彩而又深入的探讨和剖析。毛姆以其塑造小说人物的洞察力和讲故事圣手的高超技巧,活画出一组组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领域的文人形象,进而深入到他们的文学世界和内心灵魂,最终打通的是普遍的人性和人心——从“文心”到“人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也可以看作毛姆一生不变的终极“观点”。 作者简介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Somerset Maugham,1874—1965),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短篇小说大师。一度从医,后转而致力于写作,作品继承了英国现实主义的传统,常以冷静、讽刺乃至怜悯的态度审视人生,幽默犀利,基调超然。马尔克斯将毛姆列为最钟爱的作者之一。奥威尔称毛姆是“影响我非常大的现代作家,我深深地钦佩他摒除虚饰讲述故事的能力”。007之父伊恩·弗莱明称其特工系列作品深受毛姆的启发。 作品包括多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戏剧、游记、散文、文艺评论和回忆录。1947年毛姆设立了毛姆文学奖,颁发给35岁以下的青年作家,奖金用于资助获奖者在国外旅行。1954年,毛姆被授予大英帝国“荣誉侍从”称号,成为皇家文学会会员。1965年逝世于法国里维埃拉。 目录 诗人的三部小说 圣者 散文与神学家蒂乐生 短篇小说 三位日记体作家 文心与人心(译后记) 导语 《观点》是毛姆最后出版的文学评论作品集,对文学对人生都带有某种总结的意味在其中。从歌德的小说到邂逅一位印度圣人,从对三位著名记者的批评,到对蒂洛森主教文体的评定,还有对他本人非常擅长的短篇小说的形式的精彩分析,代表了这位杰出作家一以贯之的观点和态度。 后记 文心与人心 “毛姆叔叔”的生平想来 不必长篇大论的介绍。他出 生于巴黎的英国大使馆,幼 年父母双亡,回到英国,在 冷漠的牧师伯父家寄人篱下 。当时,他的英语说得不好 ,法语其实才是他的母语, 因此在学校经常遭同学取笑 奚落,落下口吃的毛病。就 是因为这个,他没能像哥哥 们那样上牛津剑桥,只进了 普通的医学院。毕业之前他 就开始写作,先写戏剧然后 写小说,很快他便成为彼时 稿费收入最高的作家,在法 国海滨度假胜地置下豪宅, 享受富裕的生活,但他仍然 笔耕不辍,坚持写作直至晚 年。后来他曾经感叹,“我 要不是小时候口吃,就会和 哥哥们一样去念牛津剑桥, 最后做个象牙塔里皓首穷经 的老学究,时不时写一两本 无人问津的法国文学研究专 著。”一位作家能如此洒脱 自嘲,其文字必定不会难看 。 这本集子共收录了五篇 文章,在他去世前七年出版 ,除去第二篇《圣者》讲的 是他1936年的印度之旅, 其余四篇全是和文学有关, 不,确切地说,应该全是和 文人有关。不论是讲大名鼎 鼎的歌德(《诗人的三部小 说》)、契诃夫、凯瑟琳· 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 )还是不那么出名的龚古尔 兄弟、保罗·莱奥托和儒勒· 勒纳尔(《三位日记体作家 》)甚至是神学家大主教蒂 乐生(《散文与神学家蒂乐 生》),都是文章好手。这 些早已湮没在故纸堆中的人 物全都在毛姆的笔下复活。 不仅如此,毛姆那看似随意 轻松的文笔其实极具穿透力 ,他最了不起的本事就是能 拨开盛名的迷雾,将原本面 目模糊不清的文人还原成如 你我一般平凡普通的血肉之 躯:他们因为缺点而真实, 比普通人更加脆弱敏感或者 特立独行。他们的内心永远 上演着激烈的冲突,这便是 那些传世美文的前身;作家 写作就如贝母酝酿珍珠,自 然而然却又痛苦无比,除了 写作,他们没有别的路可走 。诚如毛姆所言,“善于创 作的艺术家能够从创作中获 得珍贵无比的特权——释放 生之苦痛。”于是,我们才 明白为什么歌德终其一生都 在恋爱,每次失恋后便是诗 歌的高产期;《浮士德》其 实是忏情录,用来纪念他一 辈子都心怀愧疚的初恋情人 ;谁能否认小说《少年维特 的烦恼》不是一首清新隽永 的诗歌?主人公维特最后一 定要举枪自尽,否则歌德那 永失所爱的痛苦心灵如何得 到抚慰? 毛姆本身就是优秀的小 说家,对人这种复杂的动物 细细观察,再冷静解剖无疑 是他的强项。在《三位日记 体作家》一文中他进行了精 彩的论述,“可是人从来都 不是平板一块,……人身上 最为奇怪的是,最不一致最 不协调的品质往往集中于一 个人身上,所以这人似乎就 是一团矛盾,让人不明白这 些品质到底如何共存,如何 能融合在一起成为某种始终 如一的个性。”经他这么一 点拨,我们便豁然开朗,原 来最令人难忘的人物,永远 是矛盾重重如一团迷雾;因 为矛盾才是真实,真实的魅 力就在于它从不会流于片面 和简单。就像在《短篇小说 》一文中,毛姆觉得库普林 对契诃夫的评价甚为深刻地 道出了契诃夫的本性,“我 想他从未向谁敞开心扉,也 未曾将心托付给谁。可是他 对谁都很和善,他对友情的 态度的确比较冷漠——同时 他又怀着极大的兴趣,也许 他不自知吧。” 因此,毛姆认为小说要 有充分的真实感,才会让读 者信服,所以,小说家的任 务便是“冷静超脱”地描绘真 实。他借用契诃夫的话,“ 作家的职责就是叙述事实然 后全部交给读者,让他们去 定夺如何处置。”他强调小 说就是应该“为了讲故事而 讲故事”,因为“从来就没有 什么‘仅仅只是个故事’的东 西存在”,优秀的小说本身 便是包罗万象的真实世界, 甚至比真实世界更加复杂。 就像契诃夫“竭力保持冷静 中立,只着力描述真实的生 活,但是,读他的小说会强 烈感觉到人们的残忍和无知 ,穷人的赤贫及堕落还有富 人的冷漠和自私,这一切都 不可避免的指向一场暴力革 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小 说绝不能拿来作为“布道讲 坛或者平台载体,否则便是 滥用”。 不要被这些看似沉闷的 评论所吓倒,毛姆写文章最 照顾的就是读者,最不待见 的当然是评论家。他多次提 到作家要写读者爱看的书, 写能卖出好价钱的书,这没 什么好羞愧的,因为作家也 是人,也想住上美宅过上富 足的生活。如果评论家执意 要把畅销的故事和庸俗浅薄 画上等号,那是他们的事, 我们只需继续把故事讲得精 彩。 集子里有两篇文章都涉 及宗教,翻译起来最为费力 ,得查阅资料做注解,将作 者的思路理清,译文才能通 顺。尤其难译的是《神学家 蒂乐生》这篇。自亨利八世 迎娶安妮·博林,英国国教 (圣公会)得以创立,一直 到光荣革命这一百多年间, 天主教、圣公会、清教长老 会为争夺政治权利纷争不断 ,不论哪一派夺取了政治权 力便大肆迫害异己。可是毛 姆的文章并不是讲历史故事 ,而是选取了蒂乐生大主教 在宗派斗争之中所写的书信 及布道辞来讲述他的文风。 毛姆欣赏的是自然朴实简洁 的文字,而非繁复绮丽之风 。如果说 精彩页 诗人的三邵小说 1 在诸位读者展卷之初,我认为要先有个交代才是——为什么时至今日,有关歌德的评论,该说的早已全都说尽,而我还要再写这篇文章来谈谈他的小说呢?其实,我不过是乐在其中罢了,就我所知这大概是最好的理由。自幼时起,我便能说英文和法文;孩提时代,我的法文比英文还好。少年时我曾留德一年在大学里学习德文,此前在学校里我就读过诗歌,但那只是应付功课罢了。而歌德的诗是最早能让我觉得甘之如饴的诗作,也许正是因为这个,我现在读起他的诗歌仍然如痴如醉,其程度比起半个世纪之前丝毫不减。读歌德的诗,我不仅仅只是照章诵读,青年时代的回忆全都历历在目:海德堡小城那古老的街道,中古时代的城堡,沿着木栈道一路登上王座山之巅,内卡河平原之美景尽收眼底,冬日在冰上滑翔,夏日在湖中泛舟,有关艺术与文学,自由意志还是宿命使然的无穷无尽的对话以及第一次怦然心动,尽管,上天作证,我从来都是后知后觉。 就是那个时候我读了歌德的小说。第二次读起则是我前几年开始故地重游之时,已是时隔多年。他一共写了三部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及其续篇还有一部《亲和力》。其中,要数《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最为重要也最为有趣。我想,如今在英格兰几乎无人在读这部小说吧,除非是出于研究的目的不得不读,我想不出为什么有人会去读——尽管它生动鲜活,妙趣横生,既浪漫又现实;个中人物都令人称奇,非同寻常,刻画得入木三分,呼之欲出;书中的场景变化多端,描绘得生趣盎然,引人入胜,至少包含两出高雅喜剧①,这在歌德的作品中极为罕见;其中点缀的所有诗歌,都如同他的其他诗作一样,优美动听,感人肺腑;里面还包含一篇有关哈姆雷特的专题论文,许多知名的评论家都认为该文将丹麦人那暧昧不明的个性分析得细致入微;最为重要的一点,小说的主题还趣味独到。如果说,尽管这部小说具备如上所列的种种优点,但是,究其整体,仍然是一部失败之作的话,原因就在于歌德自身。纵然他天资出众、智力超群,对人生的认识也颇为高明,但他仍然只是天才诗人,而非天才小说家。 如果有人问我天才小说家到底要具备怎样的异秉?我无法回答。很明显,小说家应该活泼外向,否则的话他就没有表达自己的冲动;不过,做小说家对智商的要求大抵和做好律师或者好医生相差无几。他必须得善于讲故事,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他并不需要热爱自己的同胞(这要求太高),不过,他得对世人充满浓厚的兴趣;他必须天生具有感同身受的能力,这样才能想人之所想,感人之所感。也许,如歌德这样非常自我的人,正是缺乏这一点,才无法成为天才小说家吧。 接下来我并不想赘述歌德的生平;不过既然他亲口说过他所写的每篇文字(科学类的著作除外)都或多或少是在讲自己,那么我也不得不提到他生命中的种种逸事。歌德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就进入斯特拉斯堡大学研读法律,虽然他毫不情愿,但父命难违。彼时他青春年少,玉树临风,见到他的人都会为他的卓绝风姿所倾倒。他身材苗条挺拔,看起来比实际要高。肤色健康,留着一头自然卷的秀发;鼻梁挺直高耸,双唇饱满,线条漂亮,整个脸上最为突出的是那双闪闪发光的棕色眼睛,瞳仁特别大。他浑身上下活力四射,魅力非凡,让人难以抵抗。孩子们都喜欢他,他也乐于陪着他们玩耍,给他们讲故事,一讲就是几个小时。 在斯特拉斯堡待了几个月后,歌德的一位同学提议两人骑马去二十英里外赛森海姆镇的友人家小住几晚,那位朋友是名牧师,名叫布莱翁,家有妻女。歌德答应了,这两人便出发,在牧师家受到了热情款待。牧师的几个女儿之中有一位名叫弗莉德里克,与歌德一见之下便双双坠入情网。她怎么可能不爱上他呢?她从来就没见过这么清秀标致、风度翩翩而且舞步如此轻盈的青年男子。华尔兹这种新兴事物仅在十年前才传人斯特拉斯堡,随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米奴哀和加伏特舞步完全淘汰。眼前这位美少年居然舞步如此娴熟还来亲手教她怎么跳,这可是个大大的加分。歌德对于弗莉德里克也是一见钟情:她的金色秀发,碧蓝眼眸,风度举止还有天真无邪的气质,她在屋子里的一举一动,她那袭完美贴合的朴素长裙,无一不让他倾倒。四十多年后,当歌德口述自传,讲到这段罗曼史的时候,据说他心潮澎湃,声音也颤抖起来。接下来的数月里,这对恋人爱得如醉如痴,幸福至极。歌德写了好几首诗赠与弗莉德里克;如今大多散失了,从仅存的几首中仍然能证明当年他曾激情荡漾。他们的爱之烈火燃烧到什么地步,无从得知。有人断言歌德从来没有动过娶这位姑娘的念头。也许是吧。早在那个年纪,歌德就有门当户对,阶层有别的想法,在他其后的岁月中更是根深蒂固,尤为突出。他出身于受人尊敬的富有之家,他当然知道像他父亲那样严苛高傲的人绝对不会同意他娶一个一文不名的乡村牧师的女儿,况且他在经济上还得完全依赖他父亲。可是他正值青春年少,沐浴于爱河之中。众所周知,被激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