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杜甫评传(上中下)(精)/当代学术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贻焮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著名学者陈贻焮先生的力作,共三卷一百多万字,被公认为“当代杜诗学中的一座丰碑”。全书以杜诗编年为经,以同时代的历史记述与后代重要的杜诗注解为纬,以评带传,考、论相辅,既通脱恣肆又细针密线地为读者复原了杜甫高才大志、仁厚爱民却又颠沛流离、命途多舛的一生:其诗艺的精湛与精神的丰瞻如何在盛唐因安史之乱骤然衰败的历史危局中绽放光辉并绵延久远,成为一代诗圣。 作者简介 陈贻焮(1924-2000),字一新,湖南省新宁县人。194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先修班,次年入中文系,1953年夏毕业,留系任教,并随林庚先生进修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1983年任教授,1986年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诗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王维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 积毕生之力创作《杜甫评传》上、中、下三卷,于1982年和1988年出版,为20世纪杜甫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范之作;著有《唐诗论丛》《论诗杂著》,选编《王维诗选》《孟浩然诗选》等,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等,参编《中国小说史》《历代诗歌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等;古典诗词创作有很高造诣,作品结集为《梅棣盒诗词集》。 目录 上卷 序一 林庚 序二 傅璇琮 作者自识 第一章 “未坠素业”的家世 一、远祖的功业 二、祖父的文学 三、几个奇特的亲族中人 第二章 童年琐事 一、杜母小议 二、绮丽的童年回忆 三、凤凰——诗人的“图腾” 四、“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第三章 壮游 一、“太平盛世”和“太平天子” 二、盛唐漫游之风盛行 三、首游郇瑕和吴越之行 四、“忤下考功第”和“放荡齐赵间” 五、归筑陆浑庄 六、“二年客东都” 第四章 续壮游 一、“心雄万夫”的奇人 二、“亦有梁宋游” 三、“方期拾瑶草” 四、“坡陀青州血” 五、“东蒙赴旧隐,尚忆同志乐” 第五章 “应诏”前后 一、一个“口蜜腹剑”的宰相 二、一次“野无遗贤”的考试 三、初来长安时的交游 四、“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第六章 旅食京华 一、“汉皇重色思倾国” 二、缘椒房而至相位的杨国忠 三、彷徨的“白鸥” 四、献三大礼赋的前前后后 五、“才士汲引难”! 六、“率府且逍遥” 第七章 续旅食京华 一、两游何园 二、几首陪宴诗 三、游渼陂登大雁塔 四、移居下杜寄寓奉先 五、“马萧萧” 六、“杨花雪落覆白蘋” 七、“忧端齐终南” 第八章 惊变与陷贼 一、乱唐的“轧荦山” 二、最早的一组纪乱诗 三、“血污游魂归不得” 四、奉先·白水·鄜州 五、“日夜更望官军至” 六、“祸转亡胡岁” 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八、在相濡以沫的日子里 第九章 长安遁复还 一、喜达行在 二、廷诤忤旨 三、北征途中 四、“生还偶然遂” 五、与《五百字》媲美的名篇 六、闻捷与返京 第十章 天上人间 一、如此“中兴主” 二、“几回青琐点朝班” 三、“去住损春心” 四、“近侍归京邑” 五、马和鹰的变化 六、怀人忆旧之什及其他 七、东都之行 八、“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九、“天地终无情” 中卷 第十一章 度陇客秦州 一、羁旅生活和归隐之想 二、赞公和西枝村 三、杜佐和东柯谷 四、其他的一地一人 五、“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六、“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 七、遣兴之一 八、遗兴之二 九、遣兴之三 十、即目抒情 十一、咏物寓意 十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十三、“海内知名士,云端各异方” 十四、“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十五、“郑公纵得归,老病不识路” 第十二章 入蜀“图经” 一、“身危适他州” 二、凤凰村里的凤雏供养人 三、一比七 四、“忽在天一方” 五、山水诗的一大变 第十三章 “暂止”的“飞乌” 一、从草堂寺至草堂 二、定居之初 三、戴“白帻”“乌巾”的邻人和两位名画师 四、锦里游踪 五、蜀州访友 六、佛日摩尼珠都无能为力 七、身外无穷事,生前有限杯 八、到底不是陶渊明 九、“幽事颇相关” 十、宁苦身以利人 十一、秋天冬天里的哀乐 十二、杜鹃咏叹调 第十四章 转蓬 一、一月死两个皇帝的年头 二、未能绝俗的“幽栖” 三、感时和惜别 四、难中逃难 五、旅梓游踪 六、“激烈伤雄才” 七、“此行叠壮观” 八、“转益多师是汝师” 第十五章 “蛟龙无定窟” 一、一波又起 二、狂喜过后 三、“随喜给孤园” 四、旅游频繁的春天 五、客中杂感 六、忧乱筹边 七、“归期未敢论” 八、伤春之什 九、惩前毖后之词 十、“殊方又喜故人来” 十一、“却赴蜀” 十二、“喜我归” 下卷 第十六章 赢得千秋“工部”名 一、兴犹未尽 二、入幕之初 三、吏隐与假归 四、“束缚酬知己” 五、长安险些儿再度陷落 六、“已拨形骸累” 七、孔雀的愤懑和悲怆 八、去蜀初程 九、病滞云安 第十七章 孤舟一系 一、莺啭鹃啼时节 二、“且就土微平” 三、“形胜有余风土恶” 四、“闭目逾十旬,大江不止渴” 五、一雨便成秋 六、凉爽了活动就多些 七、诗的自传和列传 八、深浑苍郁的《诸将》 九、“清秋宋玉悲” 十、沉实高华的《秋兴》 十一、藉浇垒块的《咏怀古迹》 十二、追寻兴衰之迹的《洞房》诸篇 十三、诗歌中的寓言和随笔 十四、“即事会赋诗” 十五、倔强犹昔 第十八章 丛菊两开 一、一春搬了两次家 二、双喜 三、村居琐记 四、“淹留为稻畦” 五、“青眼只途穷” 六 序言 一新将出版其《杜甫评 传》上卷,命我作序。我与 一新共事,朝夕相处近三十 年;每纵谈唐音,追慕李杜 。今一新成此巨帙,雅意相 属,岂可不为一言?可是我 又并不善于作序,便只好谈 谈家常,这也是在向一新学 习。一新为文,如行云流水 ,莫逆于心;其于杜甫,爱 之既深,便备感亲切,如话 家常。此百万长篇之所以若 断若续而一气呵成也。上卷 至“天地终无情”而暂作一结 ,这正是杜甫精神上接受最 强烈震动的时刻;值此波涛 汹涌之起伏,居此诗情激荡 的高峰;我知其下卷必将欲 罢不能,一泻千里矣。 人之相与,必有所同好 ;而人之秉性,又往往各有 不同。《评传》之作,盖脱 胎于诗话而取意于章回。一 新早年即好写小说,下笔自 然繁富;我则好写诗,习于 简约。一新之所能乃正我之 所不能。人固不能全能,然 亦深为羡之也。 往岁尝与一新谈及唐代 漫游之风,一新因作《孟浩 然事迹考辨》,于孟浩然的 漫游踪迹与交游多所发明, 于评传的兴趣盖早有夙愿耳 。这次作《杜甫评传》,每 成一章,便乘兴来谈。我们 都属于盛唐派,杜甫虽亲身 经历天宝乱后的一些年月, 而其安身立命之处,沉郁顿 挫之际,实又孕育植根于盛 唐时代;这正是上卷中精神 之所在。我乃得以先睹为快 ,因聊作解人,并以为记。 林庚 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日 导语 《杜甫评传》既涉及了杜甫所遭逢的各种生活际遇、人事悲欢、政治动荡、百姓苦难,以及山川地貌和风俗世态;也大量铺陈了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性情面相和体己达物。 杜甫用诗歌承载的个人、时代与历史,作者将其完整、细腻且活泼泼地翻译和诠释了出来,如一部以杜甫为主人翁全景书写大唐由盛转衰的史诗,可谓长歌当哭、荡气回肠。 后记 陈贻焮先生的《杜甫评 传》自一九八五年和一九八 八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分别 出版上卷和中下卷以来,已 有三十多年了。二○○三年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至 今也近二十年了。两种版本 均早已售罄。而读书人对这 本著作的阅读热情并未随岁 月流逝而稍减,只苦于学术 著作向来难以像普及著作一 样多次印刷,于是只能以高 价到旧书网上寻觅。感谢三 联书店慨然以推介高品质学 术著作为己任,决定再版此 书,实在是作者和读者的大 幸。 其实在陈先生《杜甫评 传》出版后的三十多年里, 杜甫研究又经历了两代学者 的推进,很多不同类型的相 关研究乃至同名著作始终没 有断绝,其中也不乏有新的 研究高度和研究视角的佳作 ,更有两部大型的杜诗全注 面世,标志着新时期杜诗注 释的重要成就。但是在众多 的杜诗研究新著中,能够替 代陈先生《杜甫评传》的著 作却很难找到,因为这部书 在全面考订杜甫一生行迹的 基础上,细腻深刻地展示出 杜甫的心迹和性情,并对大 量杜诗的内涵和艺术特点做 出了精彩分析,已经成为二 十世纪杜甫研究的里程碑, 也是当今学者研究杜甫不可 或缺的必读参考书。最难得 的是,以如此生动活泼的文 字使杜甫的形象鲜活地浮现 在书中,并能让读者随着作 者一起下泪的论著,恐怕以 后也不可能再有了!这就是 陈先生这部《杜甫评传》值 得一版再版的原因。 感谢三联书店的大力支 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 究所刘宁研究员也为此做了 不少工作,杨照、郑韵扬、 韩潇三位北大、中国社会科 学院大学的博士分别为上、 中、下三卷做了细心校对, 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谢意! 葛晓音 二○二二年一月三日 书评(媒体评论) 《评传》之作,盖脱胎 于诗话而取意于章回。一新 为文,如行云流水,莫逆于 心;其于杜甫,爱之既深, 便备感亲切,如话家常。此 百万长篇之所以若断若续而 一气呵成也。 ——林庚 《杜甫评传》博采前代 和当代学者研究杜甫的众多 成果,借助政治、经济、宗 教、哲学、绘画、建筑、音 乐、舞蹈、风土人情、官场 礼俗等各方面的丰富知识, 详尽地描绘出安史之乱前后 的历史画卷,并将唐代几十 位诗人编织在这张社会的大 网之中,乃至上挂汉魏六朝 、下连宋元明清许多作家, 运用综合考察、纵横比较的 方法塑造出杜甫的真实形象 和复杂性格,可说是集中体 现了先生治学的特色。 以如此生动活泼的文字 使杜甫的形象鲜活地浮现在 书中,并能让读者随着作者 一起下泪的论著,恐怕以后 也不可能再有了!这就是陈 先生这部《杜甫评传》值得 一版再版的原因。 ——葛晓音 陈贻焮先生是当代学人 中研究杜甫创获最丰的一位 ,长达百万字的《杜甫评传 》堪称当代杜诗学中的一座 丰碑。他对杜甫的生平、时 代背景、家庭背景、交游, 每一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内 容、艺术特征、影响等方面 无不进行深入的思考,或平 亭众说而予以折衷,或廓清 旧说而另立新义,总之,几 乎在每一个问题上都提出了 自己的独到见解。 ——莫砺锋 精彩页 第一章 “未坠素业”的家世 一 远祖的功业 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七一二)生于河南巩县城东二里的瑶湾。杜家祖籍在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所以他每以“杜陵布衣”自称。他后曾一度家居杜陵附近的少陵,又自称“少陵野老”。其实他这一族从十世祖杜逊随晋室南渡,早已徙居襄阳。他曾祖杜依艺终巩县令,遂世居巩县。 杜甫的十三世祖是晋代的名将当阳侯杜预。杜氏家族,从杜预以来,自晋至唐,历代有人做官。从现存资料看,南北朝以前几代做的官较大,有做左丞、侍郎的,一般也多是太守、刺史;入隋以后,做的官较小,多县令、县尉、员外郎之类(如杜甫的父亲杜闲即曾为兖州司马,奉天令)。这是一个有悠久传统、但日趋衰落的封建官僚世族。所以杜甫在《进雕赋表》中慨叹道:“臣之近代陵夷,公侯之贵磨灭,鼎铭之勋,不复照耀于明时。”这样的世家,对杜甫的思想不会没有影响。他说:“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慕志》)又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进雕赋表》)他不仅为其祖先“列之以公侯伯子男”,更为其世代“传之以仁义礼智信”而自豪。虽说他家世代“未坠素业”,暗地里却在担心快“坠”了。那么怎样才能继承“素业”呢?这可从他所说“奉儒守官”的话中找到答案。“列之以公侯伯子男”,当然是高标准的“守官”了。“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当然是最实质性的“奉儒”了。他以“奉儒”“守官”并举,且置“奉儒”于“守官”之前,这意味着他重“守官”,尤重“奉儒”,也就是说要通过做官来推行儒家之道。他一心一意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的》)。后来理想落空了,自晒“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但仍望友人能实现他所不能实现的愿望,竭尽全力,事君行道:“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任装道州手礼》)、“临危莫爱身”(《奉赠严公人朝》)。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后任左拾遗,因忠于职守,上疏营救房琯罢相,竟触怒肃宗几乎获罪,就是明证。凡此种种,都足以说明他之所以要“守官”,确乎是为了“奉儒”行道。《论语·先进》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万章下》说:“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孔、孟都主张做官要行道。杜甫讲“奉儒守官”,说这显然是接受了儒家关于仕进的主张,那是一点儿也不错的。但须指出的是:这不仅是一般的来自书本的思想影响,而且是他自幼从家庭教育有关其祖先“功德”的夸大颂扬中得到的认识,这就无怪他将“奉儒守官”看成他家仕进的传统准则,他也要身体力行了。在盛唐诗人中,杜甫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深,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似应从他的家世和他自幼所受的家庭教育中去找。 杜甫固然为他家有“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传统而自豪(甚至给皇帝献赋时也津津乐道),但最使他景慕、对他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影响最大的却是杜预。开元二十九年(七四一),杜甫漫游齐鲁之后归洛阳,筑陆浑庄于偃师县西二十五里的首阳山下。其地有远祖杜预和祖父杜审言的坟墓。这年寒食日,他为文祭杜预说:“小子筑室首阳之下,不敢忘本,不敢违仁。”(《祭当阳君文》)杜甫在这里明白表示他“筑室首阳之下”是为了“不敢忘本,不敢违仁”。杜预是杜氏家族最有名的远祖,说“不敢忘本”是指不忘这个远祖,这也讲得通(也的确有这意思),但与“不敢违仁”联系起来考虑,终嫌不很贴切。为了领会作者的本意,不妨先看看前面的文字。这篇祭文的主要内容是颂扬杜预的“功德”:“降及‘武库’,应乎虬精。恭闻渊深,罕得窥测。勇功是立,智名克彰。缮甲江陵,祲清东吴。邦于南土,建侯于荆。……《春秋》主解,稿隶躬亲。鸣呼笔迹,流宕何人!”杜预精通战略,平吴有功,有民谣称赞他:“以计代战一当万。”后来又对开发江汉沅湘一带做出贡献,所以南方又有歌夸奖他:“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他博学多才,懂得经济、政治、法律、天文、算学、工程各种学问,又以武功、政事、学术著名,世号“杜武库”。更有甚者,他还被人荒唐地加以神化,说是什么蛇精转生(祭文中“应乎虬精”一语即指此)。祭文简短,却概括了上述杜预一生的“功德”。所有这一切,在杜甫看来,无疑是儒家“仁义礼智信”最完美的体现。那么,他家世代能“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其本源,毋庸置疑,是来自杜预了。——这样理解“不敢忘本,不敢违仁”,似更接近作者本意。 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