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萧红传(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日)平石淑子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日本学者平石淑子,爬梳史料,还原萧红的生活环境,勾勒萧红的生命历程,解读萧红的诸多作品,讲述现代文坛纷纭往事。萧红是否在缺少爱的环境中长大?萧红为何屡屡选择不适合自己的男性作为伴侣?萧红是反抗男权的新女性还是依附男权的受害者?在作品中,萧红选择哪些事实再现,又对哪些进行艺术虚构,其再现和虚构的动机分别是什么?萧红绝笔之作的风格为何会有很大转向?对围绕萧红的这些疑问和争议,作者考订史实,厘清问题,并尽最大努力还原历史中真实的萧红。
作者简介
平石淑子,日本东京人,日本女子大学教授、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理事、御茶水女子大学中国文学会委员会委员长,是日本知名的萧红研究专家,被誉为“日本第一个系统研究萧红并卓有成就的学者”。大学时代师从“日本鲁迅研究第一人”丸山升教授开始萧红研究,致力于萧红研究近四十年。曾先后十多次赴哈尔滨、重庆、香港、武汉、广州等地搜集萧红的相关资料。
目录
序章 对萧红评价的变迁
第一章 萧红的童年时代
第二章 初期文学活动
第三章 中期文学活动
第四章 后期文学活动
终章 萧红的作品世界
附章 萧红之死及其后
附录 萧红年谱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萧红(1911-1942),出
生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近郊的古城呼兰县,是一位
在鲁迅的支持下走上文学道
路的女性作家。在不足十年
的创作生涯中,萧红以其敏
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细腻的描
写而创作的作品至今仍为众
多读者所钟爱。但是,一直
以来,人们喜欢她的原因不
仅仅缘于写作。
萧红的一生是充满苦难
的一生。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东
北(关外)扶持的伪满洲国
触发了萧红的民族意识,促
使她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然而,为了继续创作活动,
萧红被迫离开故乡东北,流
浪在抗日炮火纷飞的中国内
地(关内)。为了反抗传统
封建家长制的束缚,萧红曾
离家出走,这使她成为当时
少有的独立女性的典范。萧
红这种先锋的性格,使她终
生未能从苦难与考验中解脱
出来。萧红在大约十年间先
后与三位男士同居,与其中
两位男士感情破裂,据说与
最后那位男士的生活也未必
幸福,这足以表明她所面临
的困难和考验是多么严峻。
可是,这种深刻的苦难也磨
炼出她敏锐的观察力,成就
了她独特的写作风格。此外
,萧红苦难生活的背景,即
抗日的历史实存与中国旧体
制(封建家长制)社会根源
的存在,使得她的作品能够
超越时间和空间,获得普遍
的共鸣。因此,全世界的女
性研究者如今将目光重新转
向了萧红。然而,也正是这
种普遍的共鸣,使得笔者难
以赞同迄今为止世人对萧红
的评价。
呼兰的萧红家老宅被改
建成为萧红纪念馆,在这座
纪念馆前,矗立着一尊萧红
的汉白玉雕像。雕像中的萧
红凝视远方,仿佛正在深思
。这座雕像是何时,经由怎
样的原委,由谁来创作的,
都不得而知。它的出现,正
是对萧红研究状况的真实写
照。雕像中萧红的姿势是在
现存照片中从未出现过的,
面孔在笔者看来也宛若旁人
,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头脑
中塑造出的一个名为萧红的
女性形象,它被打上了深刻
的历史与社会的印记。毋庸
置疑,由于笔者与制作这座
雕像和认可这座雕像的人们
生活在不同的历史与社会背
景中,对其感到难以接受也
是无可厚非的。然而问题是
,这座雕像可能会被视为迄
今为止关于萧红研究的某种
定论。让笔者担心的是,在
今后的日子里,它也可能会
左右人们对萧红作品的理解
。换句话说,这座雕像会将
萧红的形象绝对化,导致人
们对萧红的创作态度、思想
和生活方式的理解一元化。
这样一来,雕像将不仅是一
座单纯的纪念碑。而且将成
为一个神圣的偶像凌驾于读
者之上。
萧红雕像的出现,印证
了人们对萧红的喜爱,而这
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萧红
是一名女性。这也是令笔者
感到难以认同的很重要的一
部分内容。当然,笔者无意
否定萧红的苦难与其女性性
别关系密切。对于唯其是一
名女性,才必须经历的众多
苦难,作为后辈的我们必须
给予足够的分析与理解,才
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但是
,人们将萧红理解为打倒封
建家长制的工具,是否有些
矫枉过正呢?换言之,一直
以来,为了强调封建家长制
的罪不可赦,夸大了萧红作
为被害者的一面。而且,这
其中也隐含了不论男女,人
们对女性持有的各种态度,
以及在旧有观念的影响下人
们对女性形象的认知与期许
。这更进一步说明封建家长
制这一社会历史权力是如何
强大与根深蒂固。但是,为
了达到这一目的是否可以将
萧红这一活生生的女性幽闭
于白色的雕像之中?笔者眼
中的萧红是一个与我们普通
人一样,有血有肉,既有善
行,也会犯错的人物。或许
正是因为笔者与中国人生活
在不同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
,才会有这样的理解。建立
在汉语这一外语阅读基础上
的我的见解究竟是萧红的本
意,还是误读?笔者对此也
颇感担心。不过,正是因为
尊重萧红的作家经历,希望
她能够更为广泛长久地被人
们阅读,所以才会有对萧红
的各种各样的理解吧。
对于拥有不同历史与社
会背景的海外读者而言,要
掌握理解作家及其作品最有
力的工具,历史的、社会的
背景自不必说,还要具体追
寻作家自身的人生轨迹。目
前为止。由海外研究者完成
的完整的萧红论只有葛浩文
(H.Goldhlatt,1939— )
的《萧红传》(Hsiao
Hung,1976)一部作品。
这部萧红传记以精心搜集的
资料与作品论为主干写就,
被誉为此后在中国盛行的萧
红研究的先驱之作,获得高
度评价。然而,这部作品完
成距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岁月
,在这期问又有诸多新资料
与新研究问世。笔者试图对
其进行收集整理,希望通过
对这些材料和作品的分析,
尽可能客观地了解现实中萧
红的经历。
序章“对萧红评价的变迁
”通过整理关于萧红的前期
研究资料,试图厘清萧红在
人们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这些形象是如何产生的,
以及其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第一章之后将萧红的文学活
动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
个部分,对照事实,对其各
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进行分析
,进而弄清萧红的精神足迹
。终章“萧红的作品世界—
—注视‘远离抵抗的现实’的
目光”将对萧红十年来的整
体创作活动进行总结。附章
追述了关于萧红的死和死后
的迁葬
导语
本书结合萧红短短一生中的经历,对其创作给予了充分的学术分析与评价,对萧红的经历与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例如作者试图将萧红从《生死场》到《马伯乐》的全部作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解析与阐释,尤其是将《马伯乐》置于萧红一系列作品的延长线上进行解读,视角新颖,材料详实,论证严谨,更新了我们以往对于萧红的认识及对于萧红研究的认识。
后记
我最初接触到萧红是在
大学本科时,至今已经有三
十多年了。自己也没有想到
会坚持这么长时间。萧红为
何吸引我这么久呢?
当然,一方面是由于自
己的松懈,研究进展迟缓,
这点姑且抛开不论。另一方
面,一开始,我关注的是女
性的生活方式。上小学之前
,大人们问我:“长大以后
想干什么?”我的回答很普
通:“妻子。”(好像也回答
过“奶奶”)但是似乎没过多
久,这个答案便不见了。我
并非要否定结婚生子这种极
为常见的生活方式,然而不
知何时,我下定决心,将来
要工作、要独立。这或许是
由于看到了当小学教师的母
亲辛苦工作的身影。长大以
后,开始听到母亲对父亲的
牢骚,自己也亲身经历了社
会对待男女的不同态度,我
越来越好奇,女性到底是什
么。这或许也多少受到了大
洋彼岸爆发的“女权运动”的
影响。
我开始关注女性前辈们
的生活方式,准备选择一位
女性作家写作本科毕业论文
。受到骆宾基《萧红小传》
的影响,我从谢冰心、丁玲
和萧红三位作家中选择了萧
红。女性虽然有能力,却难
以被社会认可,在各种压力
之下似乎要被碾碎了,尽管
如此依旧继续前行。那时的
我,完全沉溺于这一坚强又
柔弱的女性图式之中,倘若
当时看到萧红纪念馆前的汉
白玉雕像,恐怕不但毫无抵
触,反而会大加称赞吧。
大学毕业,升入研究生
院之后,基本上过着一帆风
顺的生活,但是有高潮也有
低谷。出乎意料地结婚、生
子。一边养育孩子,一边继
续研究,在体力上不算一件
很辛苦的事情。但是,看到
研究室和学会上认识的同代
人甚至比自己小一辈的人一
个个参加工作、发表成果,
很难受。我觉得自己越来越
落后,感到很焦躁。曾经有
过一次,下定决心要放弃研
究。我来到已故恩师丸山升
先生在大森的家中,想告诉
他自己不适合做研究,准备
放弃。为何那时自己会那样
做,至今我也不清楚。可以
确定的是,我并非想要被挽
留才那样做。或许心中期待
着老师能够点头说“这样啊”
,以此对自己的心思做一个
了结。但是出人意料,老师
带着些许困惑的表情说:“
不是适合不合适,是喜欢不
喜欢。”然后他思考了片刻
,忽然提高了声音问我:“
你现在想干什么?”我不知
为何,条件反射似的回答说
:“想拿到学位。”但是,心
情突然变轻松了。因为我发
现取得学位后再放弃才会更
加坦然一些。现在想起来,
这真是丸山老师的高明之处

之后又过了几年,我幸
运地得到了在大正大学任职
的机会,但条件是必须在五
年以内拿到学位。我向已故
恩师伊藤虎丸先生报告这件
事情时,他立即打来电话让
我把萧红研究史作为绪论整
理成五十页左右的内容给他
看。伊藤老师正是当年严厉
批评我的毕业论文“只是会
写文章而已”的那一位。但
是,他没能看到我的文章。
论文的基础《萧红作品及相
关材料目录》完成后不久,
伊藤老师便去世了。
结果,五年的约定一再
延期,最后在工作七年后,
才提交学位论文。决定开始
写学位论文之后,我重读了
萧红的作品,对作品的理解
和感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这一定是由于我自身身为女
性的经历和成长所带来的。
因为意识到这一点,我发现
之前从研究方面来看停滞不
前的很长一段岁月并非一无
所得,从而获得了新的力量

虽然写作学位论文让我
时常感到头痛,但是它也给
我带来了丰富的人生体验。
其中最重要的是,放弃研究
生活这一计划完全落空。在
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痛感
自己知识的不足和理解的肤
浅。忘记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了,我在批判自己的论文时
,丸山老师说:“意识到自
己的缺点,说明你还在成长
。”当时,对自己的批判被
老师认同,让我意志十分消
沉,但是现在的我,应该能
够做到虚心接受老师的话了
。学位论文并非终点,不过
是一个里程碑。本书也一样
,每次校正时,我都会发现
一些理解肤浅、不够的地方
,尽可能地修改、订正。尽
管如此,一定还有修改的余
地。我希望可以一面虚心等
待世人的指正,一面将剩下
的部分作为今后的课题研究
下去。
如今回忆起来,丸山老
师总能在重要的时候,用简
短适当的话语引导我。没能
让他看到我的学位论文是我
最大的遗憾。我去大森站前
的医院看望老师时,他拿着
我带去的论文,像疼爱年幼
的孩子一般抚摸着。但是他
去世后,我从丸山夫人那里
得知,那时老师的眼睛已经
基本上看不见了。
这次幸运地得到独立行
政法人日本学术振兴会平成
十九年度(2007年)科学
研究费研究成果公开促进费
的资助,本书获得了出版的
机会。汲古书院是我唯一可
以商量的出版社,继出版资
料集之后,这次也愉快地答
应了本书的出版。我从资料
集时起就深受石坂叡志社长
、小林诏子编辑的照顾,在
此衷心表示感谢。此外,本
书的出版也得益于许多人提
供的信息和鼓励。尤其是端
木蕻良的外甥曹革成先生爽
快地答应我从他的书中转载
一些重要材料。此外,没能
让萧军先生、骆宾基先生等
已经去世的人们读到此书,
我感到十分遗
精彩页
对萧红评价的变迁
对于萧红评价的历史,结合中国国内相关的历史、政治背景,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第一,确立期(1935年—1942年)。
从成名作《生死场》(1935年12月)在上海发表至萧红去世。
第二,追忆期及从文学史角度评价的开始期(1942年—1976年)。
萧红死后至“文化大革命”结束。
第三,实证及第一展开期(1976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实证研究盛行的时期。
第四,第二展开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实证研究告一段落,展开作品论的时期。
(一)确立期
这一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是鲁迅(1881—1936)与胡风(1904—1985)。这两人都深度介入了《生死场》的出版,并分别为其撰写了序与后记。如果说他们对该作品的感想和评价,至今依然是评判萧红的坚实基础,则并不为过。
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精神是健全的,就是深恶文艺和功利有关的人,如果看起来,他不幸得很,他也难免不能毫无所得。
(中略)
现在是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四的夜里,我在灯下再看完了《生死场》。周围像死一般寂静,听惯的邻人的谈话声没有了,食物的叫卖声也没有了,不过偶有远远的几声犬吠。想起来,英法租界当不是这情形,哈尔滨也不是这情形;我和那里的居人,彼此都怀着不同的心情,住在不同的世界。然而我的心现在却好像古井中水,不生微波,麻木的写了以上那些字。这正是奴隶的心!——但是,如果还是搅乱了读者的心呢?那么,我们还决不是奴才。
不过与其听我还在安坐中的牢骚话,不如快看下面的《生死场》,她才会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
(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1935年12月)
她所写的农民们底对于家畜(羊,马,牛)的爱着,真实而又质朴,在我们已有的农民文学里面似乎还没有见过这样动人的诗篇。
不用说,这里的农民底运命是不能够和走向地上乐园的苏联的农民相比的:蚁子似的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用自己底血汗自己底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食粮,养出畜类,勤勤苦苦地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底威力下面。
但这样混混沌沌的生活是也并不能长久继续的。(中略)日本人为什么抢了去的?中国的统治阶级为什么让他们抢了去的?
(中略)
使人兴奋的是,这本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底悲欢苦恼,而且写出了蓝空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的血土上的铁一样重的战斗意志的书,却是出自一个青年女性底手笔。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女性的纤细的感觉,也看到了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 (中略)
然而,我并不是说作者没有她底短处或弱点。第一,对于题材的组织力不够,全篇显得是一些散漫的素描,感不到向着中心的发展,不能使读者得到应该能够得到的紧张的迫力。第二,在人物底描写里面,综合的想象的加工非常不够。个别地看来,她底人物都是活的,但每个人物底性格都不凸出,不大普遍,不能够明确地跳跃在读者底前面。第三,语法句法太特别了,有的是由于作者所要表现的新鲜的意境,有的是由于被采用的方言,但多数却只是因为对于修辞的锤炼不够。我想,如果没有这几个弱点,这一篇不是以精致见长的史诗就会使读者感到更大的亲密,受到更强的感动罢。
(胡风《(生死场)后记》1935年11月22日)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