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2021年是当代词学泰斗唐圭璋先生诞辰120周年。为缅怀唐先生的学术风范,纪念他的词学贡献,展现他桃李芳华的育人成果,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编纂、出版了这部纪念文集,力求全面地反映唐先生影响下当代词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和对唐先生治学为人风范的纪念。 全书包括三个部分:“词学研究”收录唐门知名学者也是全国诸多词学研究专家的代表性文章,充分彰显唐先生影响下的厚重朴实的词学学术风格和守正创新的繁荣态势;“纪念文萃”收录纪念性文章,从不同侧面回顾唐先生的道德文章、学术风范、厚生精神,全面展现出一位以学术为生命的纯粹学者的深挚情怀;“唐门学谱”系统梳理了几代唐门学人薪火相继的学术传承状况,集中展现当代词学论著的研究成果。 目录 前言 词学研究 试论人生意蕴是唐宋词的“生命力” “变旧声作新声” ——柳永歌词的都市叙述与北宋中叶都市文化建构 散点透视“宋词运用唐诗” 宋词的深度阅读与现场还原 从诗词的离合看唐宋词的 宋词融摄佛道思想之诸种形式 唐宋词物象分析 宋代无名氏词中的孤调及其词史意义 汉字图像还原与文学接受的一个缺环 ——以词学核心概念“雅”字为例 朱淑真事迹新考 关于吴文英中的两个问题 秦观词接受史管窥 赵师侠《坦庵词》略论 花间词简论 论宋代山水词的艺术 陈思《居士年谱》庐州、溧水系年词补考 ——兼论罗忼烈《周词时地考略》中的“溧水之什” 张惠言事迹新证 有关《全宋词》的几个问题 张镃《南湖集》成书考 唐宋词二字用体式及其演变 姜夔词史经典地位的历史嬗变 词为声学:晚清词学的基础观念 纪念文萃 唐圭璋先生对词学的贡献 唐圭璋先生的治学经历与人格精神 ——《词的真伪与高下》导读(节录) “唐圭璋先生学术精神大家谈”会议纪要 唐门学谱 序 编纂凡例 卷唐圭璋先生门下 第二卷杨海明先生派下 第二卷之一邓红梅先生支下 第二卷之二钱锡生先生支下 第二卷之三闵定庆先生支下 第二卷之四曹先生支下 第二卷之五曹辛华先生支下 第二卷晓骊先生支下 第二卷之七张再林先生支下 第二卷之八叶帮义先生支下 第二卷之九孙虹先生支下 第二卷之十薛玉坤先生支下 第二卷之十一张幼良先生支下 第二卷之十二陈国安先生支下 第二卷之十三罗燕萍先生支下 第三巻 钟振振先生派下 第三卷之一赵维江先生支下 第三卷之二童向飞先生支下 第三卷之三高峰先生支下 第三卷之四赵望秦先生支下 第三卷之五许隽超先生支下 第三卷之六邹志勇先生支下 第三卷之七张立荣先生支下 第三卷之八郑虹霓先生支下 第三卷之九熊言安先生支下 第三卷之十张明强先生支下 第四卷 王筱芸先生派下 第五卷 王兆鹏先生派下 第五卷之一姚蓉先生支下 第五卷星先生支下 第五卷之三曾维刚先生支下 第五卷之四刘学先生支下 第五卷之五叶烨先生支下 第五卷之六郁玉英先生支下 第五卷之七汪超先生支下 第五卷毅先生支下 第五卷之九金蕊先生支下 第五卷之十刘先生支下 第五卷之十一谭新红先生支下 第五卷之十二董先生支下 第六卷朱崇才先生派下 第七卷刘尊明先生派下 第七卷之一李定广先生支下 第七卷之二路成文先生支下 第七卷之三钱建状先生支下 第七卷之四秀林先生支下 序言 唐圭璋(1901—1990) ,字季特,江苏南京人。 中国当代词学大师,著名 的中国文史学家、教育家 、词人。1922年考入东南 大学国文系,师从吴梅先 生研治词学。抗战期间任 教于重庆中央大学,1953 年从东北师范大学调入南 京师范学院。兼任国务院 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 问、中国韵文学会会长、 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词学》主编,被国务院 授予“有特殊贡献的专家”称 号。从事词学研究七十余 春秋,精心撰著二十多部 皇皇巨制,在词籍文献整 理、词学艺术评论等方面 卓有成就,在当代词学领 域矗立起一座巍巍丰碑, 为现代词学的发展和南京 师范大学古代文学学科建 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早在20世纪30年代,唐 圭璋在前人汇编成果的基 础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 精力,孜孜不倦地进行考 证、校勘和辑佚,终于编 纂完成了《全宋词》。该 著博涉群籍,旁采笔记小 说、金石方志、书画题跋 、花木谱录、应酬翰墨及 《永乐大典》诸书,共辑 录两宋词人一千四百余家 ,词作约二万首,代表了 当代词籍辑集校勘之学的 最高成就,成为当今所有 研治词学者最为重要的基 本文献。他所编撰的《词 话丛编》,辑录宋至近代 词话共85种,1986年由中 华书局出版。这部巨制鸿 编,填补了我国词学批评 史上的空白,又为词坛增 添了一个新的坐标。唐圭 璋先生的《词学论丛》体 现了他在词学理论方面的 成就,而其《唐宋词简释 》着眼于词的作法与体会 ,详析名篇佳作之起结、 过片、层次、转折、脉络 ,帮助初学者领会词旨要 义。他领衔主编的《唐宋 词鉴赏辞典》、《金元明 清词鉴赏辞典》等,则选 目精严,赏析优美,为词 学知识的普及发挥了重要 作用。因此,当代著名词 学家叶嘉莹先生撰文评价 道:“先生一生研治词学, 词学就是他所有的精神、 感情、生命之所寄托,正 由于他有如此专注的投入 ,所以才使得他在词学界 中完成了如此伟大的成就 。” 1978年,唐圭璋开始指 导研究生。1981年,他成 为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 耄耋之年的唐先生不顾年 老体弱,多方写信征询教 学意见,亲手编制教学计 划,拟订考题,阅卷评分 。他坚持在家中亲自为研 究生开课讲授,尽管声音 微弱,语调缓慢,但是思 路清晰,语态亲切,令人 如沐春风。如今,他的弟 子杨海明、王筱芸、钟振 振、王兆鹏、肖鹏、史双 兀、孙立、刘尊明、朱崇 才等早已成为海内外词学 名家,唐门词学的种子遍 洒神州大地,枝繁叶茂、 硕果累累。“春蚕到死丝方 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 代词学泰斗,把他对词学 的眷恋,对南师的深情, 都镌印在随园的朝云暮霭 、繁花绿茵之间。 2021年是唐圭璋先生 120周年诞辰。为了缅怀唐 先生的学术风范,纪念他 的词学贡献,展现他桃李 芳华的育人成果,南京师 范大学文学院编纂、出版 全面反映唐门弟子词学研 究丰硕成果的唐圭璋先生 120周年诞辰纪念文集《唐 门词学》,得到了唐门弟 子的积极咆应。本书主体 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词 学研究”收录唐门知名学者 也是全国诸多词学研究专 家的代表性文章,充分彰 显出唐门词学厚重朴实的 学术风格和守正创新的繁 荣态势。“纪念文萃”选登了 三篇纪念性文章,从不同 的侧面回顾了唐圭璋先生 的道德文章、学术风范、 厚生精神,全面展现出一 位以学术为生命的纯粹学 者的深挚情怀,令人感怀 ,催人奋进。“唐门学谱”系 统梳理了几代唐门学人薪 火相继的学术传承,激励 人们不忘来时路,砥砺新 征程。这部分内容是由王 兆鹏先生提出倡议,各位 唐门弟子积极参与,王先 生带领其团队组织编纂完 成的,付出了很多辛劳, 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唐圭璋先生曾经说过:“ 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在世界 上的地位相当重要,我们 一定要树立雄心,下定决 心,把古典文学研究搞上 去,决不能让外国学者先 我着鞭。”我们每一位唐门 弟子都要牢记唐先生的谆 谆教诲,肩负使命,刻苦 钻研,像唐先生那样做人 、治学,为中国词学研究 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 献! 高峰 2021年9月14日 导语 本书旨在全面展示唐门词学成就,以极具风格特色的优秀词学文章,展现了众多学者的研究个性,反映了当代词学研究的高水平,能够对词学研究者提供多元、丰富的高端学术引领。“纪念文萃”则生动介绍了唐圭璋的学术精神和治学方法,将对学术研究和爱好者提供有益的启示。书中“唐门学谱”的整理,具有首创意义,将集中展现当代词学论著的研究成果,对于整合学术队伍、端正学术风气、彰显学术特色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宣传作用。 精彩页 在老祖宗所留下的全部文学遗产中间,唐宋词对现当代读者来说,堪称具“活性效应”的作品之一。例如随便哪家书店(甚至是以出售言情武侠书籍为主的小书铺),你就准会看见各式各样的唐宋词选本,以及多家出版社编写的《唐宋词鉴赏辞典》。而若有机会读到青年学生热恋时所写的“两地书”,其中也差不多全会引用这些滥熟的宋词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就说明,社会虽入以电脑为标志的高科技时代,然而古老的唐宋词却至今存活在人们的心中。再如,曾经一度过大陆的台湾女作家琼瑶的众多言情小说和影视作品,其中又有很多即取名于唐宋词的名句名篇:如《庭院深深》之取名于冯延已的“庭院深深深几许”,《心有千千结》之取名于张先的“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一帘幽梦》之取名于秦观的“夜月一帘幽梦”,《烟锁重楼》之取名于李清照的“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寒烟翠》之取名于范仲淹的“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种情况,绝非偶然,一则说明她对唐宋词的情有独钟,二则也表明了她有意用唐宋词的魅力来“招徕”读者。事实上,以词中名句来作点睛之笔着实使其作添了顾盼自怜的“姿色”。无偶,大陆的文艺作品也曾这样做过。如周克芹的小说《山月不知心里事》,宗璞的散文《丁香结》,张瑜、陈道明等主演的电视剧《梦断秦楼》,还有那新中国成立前就家喻户晓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它们也都选用了唐宋词句作为篇名。究其用心,或者是作者曾从词中获取过创作的灵感和启示,或者又是想借助于词的“名句效应”来吸引读者和观众的注意。而仅以取名这一狭窄的角度来看,我们也足以窥见当代作家对于唐宋词的熟悉与喜爱了。所以综合以上情况可知,尽管星移斗转,换了人世,可唐宋词却仍对现实的文化挥着参与作用。 然而,以上所举其实还只是词的“活性效应”之显而易见的表面现象。若往深层去看,则此种“活性效应”就更加深刻地体现在它对读者感情世界和心理气质的影响方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将视野拓宽来看。 封建时代的士大夫文人,全都是些读书人,故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的思想观念、人生哲学,乃至生活情趣、审美心理,就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读书而获得的。在他们所读的众多书籍中,自然以儒家经典和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政史类著作显得为重要,无数代人对这些著作的学传,就铸成了整个封建士大夫文人的群体文化人格。但除此之外,诗文作品对他们影响却也不可小视。且以诗歌为例:撇开《诗经》作为儒家“五经”之一的崇高地位不论,就拿《离骚》、陶诗、杜诗这三类作品来说,它们就对封建社会的大量读书人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屈子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怨愤,曾经激起过千百年来与他有着相似命运的士人之强烈共鸣;陶渊明的几首《归田园居》和一篇《归去来兮辞》(可以看作今之散文诗),又引动了他们多么深浓的归隐情趣;而一部被人称为“一饭未尝忘君”的杜甫诗集,竟又被囚禁在元朝狱中誓不屈服的文天祥读得烂熟,并一口气地衍生了二百首《集杜诗》。这就说明,正统的诗文作品,曾在凝铸和塑造中国士大夫文人的思想性格和文化心理方面,发挥过不可低估的作用。 P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