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开端(中国共产党成立述实图文版上中下)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作者 张军锋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张军锋通过遍访海内外知情人、档案馆、权威学者,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情况,再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重要人物与事件。他用纪录片人的敏锐观察和视野,通过细致入微的考证和缜密清晰的思辨,用富有激情的文字和珍贵的历史图片,向我们介绍了1921前后的中国共产党和一大代表以及与一大有关的重要人物。
本书内容丰富,材料翔实,有书信、日记、采访记录、报纸、宣传资料等,历史性强。本书图文并茂、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历史。
作者简介
张军锋,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纪录片导演及撰稿人,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纪录片最佳撰稿、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纪录片”、中华优秀出版物音像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等奖项,作品曾入围法国阳光纪录片节。主创的纪录片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开端》《八路军》《大鲁艺》《大转折:西柏坡1947-1949》《平山记忆》《中山国》《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滹沱记忆》《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专著及主编图书有《建党》《回想延安:1942》《见证新中国的诞生》《唐山大地震经历者口述实录》《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台前幕后》《八路军口述史》《我是八路军》《平山记忆文库》《西柏坡口述史》等。
目录
上册
引言
第一章 南陈北李
一 独秀山下的叛逆者
二 从“革命党”到创办《新青年》
三 蔡元培执掌北大,陈独秀就任文科学长
四 陈独秀与李大钊在北大再次相遇
五 箭杆胡同9号的《新青年》编辑部
六 北大红楼:山雨欲来的风暴中心
七 五四:改写中国历史的一天
八 陈独秀被捕引起轩然大波
九 —百多年后的回望
第二章 传播马列
一 马克思:世界“千年第一思想家”
二 马克思学说在中国的最早出现
三 江亢虎与中国第一个标榜社会主义的政党——中国社会党
四 孙中山与社会主义
五 列宁的名字响彻中华
六 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历史地位的争议
七 胡适与李大钊:问题与主义之争
八 清除无政府主义的迷雾
九 李达、李汉俊等“播火”上海
十 共产国际的成立和列宁的东方战略
第三章 相约建党(上)
一 陈独秀南下上海
二 李大钊等与俄共产党人的初步接触
三 群贤毕至渔阳里2号
四 “一师风潮”,俞秀松、施存统成为最早的成员
五 轰轰烈烈,中国第一个“国际劳动节”纪念日
六 维经斯基拜会“南陈北李”
七 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酝酿和成立
八 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和“上海革命局”
九 维经斯基和上海革命局的建党努力
第四章 相约建党(下)
一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在上海诞生
二 陈独秀出任中共上海发起组的“书记”
三 陈望道和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出版
四 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办外国语学社
五 陈独秀刷新《新青年》
六 罗素访华,展开社会主义大论战
七 出版《劳动界》,成立机器工会
八 创办《共产党》月刊
九 第一份党纲《中国共产党宣言》
第五章 北方星辰
一 李大钊与他周围的青年才俊
二 亢慕义斋和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团体
三 “翻译家”罗章龙和“小马克思”刘仁静
四 张国焘和张申府:在“南陈”“北李”之间穿针引线
五 北京共产党小组的成立、分化和重新组合
六 邓中夏主编《劳动音》,长辛店成立工人俱乐部
七 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立和活动
八 张太雷与天津团组织的建立
九 讲山西党史,首先要讲高君宇
十 李大钊:英风伟烈应与天地长存
相关链接
1.章士钊养女、一代名媛章含之
2.曹汝霖到底冤不冤
3.李提摩太:第一个向中国介绍马克思的外国人
4.“阿芙乐尔”炮声的真实情况
5.中国近现代史上谜一样的人物——邵力子
6.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和马克思主义者的几种类型
7.最早出现在共产国际会议上的中国人刘绍周
8.《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的开放、翻译与出版
9.“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说法的由来及相关考证
10.俄国友人柏列维
11.沈玄庐'一个复杂而有影响的人物
12.王光祈和新村主义、北京工读互助团
13.戴季陶:“粗通马列”的反共理论家
14.“共产主义小组”名称的由来和探讨
15.沈雁冰、沈泽民兄弟
16.俞秀松夫人安志洁回忆俞秀松
17.陈独秀和胡适的一组信函被拍卖出天价
18.政治理论家张东荪
19.毛泽东的同学好友,中共最早产业工人党员之一——李中
20.罗章龙的人生之路
21.见证邓中夏生命的最后时刻
22.“英雄”夫妻的红色恋歌
23.列宁接见过的中国工运先驱—邓培
24.高君宇和石评梅的生死恋情
中册
第六章 岳麓群英
一 走出韶山冲
二 湖南一师的农家“异才”
三 发起新民学会,立志改造中国
四 组织勤工俭学,走出湖南小天地
五 主编《湘江评论》,领导“驱张运动”和“湖南自治”
六 创力、文化书社,组织俄罗斯研究会
七 “何胡子”与《湖南通俗报》改组
八 向蔡同盟,蔡和森首发建党倡议
九 新年大会,毛泽东秘密建立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
十 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彭璜、贺民范、易礼容和陈子博
十一 建党初期的实干家
十二 毛泽东和他的五位亲人
第七章 荆楚火种
一 董必武:从辛亥革命的失败中觉悟
二 创办新式武汉中学,陈潭秋成为教师骨干
三 陈独秀武汉讲学,包惠僧命运因此改变
四 多公祠5号成为武汉共产主义研究小组的秘密机关
五 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六 从互助社到共存社,恽代英完成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第八章 播火羊城
一 马克思主义在广州的传播
二 北京大学的三个广东人
三 成立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广东群报》
四 “共和将军”陈炯明与苏俄和陈独秀的最早接触
五 有职有权的教育委员会委员长
六 与无政府主义者的接触和决裂
七 广州共产党的成立和主要活
序言
以往,国内外有关中
国共产党成立历史的著作
出版过不少。张军锋同志
十年之功、呕心沥血完成
的这部书稿,无疑是这个
研究领域最新的、有分量
的成果。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
和军锋同志已有十多年的
交往。他对工作的执着、
对党史工作的热爱,给我
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军
锋同志是一位资深的纪录
片编导和撰稿人,在国内
文献纪录片领域有一定知
名度,拍摄过《新中国从
这里走来》《开端》《晴
朗的天》《八路军》《重
生与辉煌:唐山大地震30
年》《伟大的历程》《跨
越:河北1949—2009》
等题材重大的文献纪录片
作品。这些作品曾获得中
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
文献纪录片20年经典作品
奖、中国纪录片学术奖、
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等
。他在上述多部纪录片创
作中担任总编导、总撰稿
或制片人,通过这种方式
积累了大量资料,打下了
扎实的党史研究基础。
军锋同志大学本科和
研究生学的是中文专业,
但从拍摄党史题材的文献
纪录片以后,就对中共党
史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拍摄制作纪录片工作
之余,他整理、编著多部
书稿出版,如《回想延安
:1942》《八路军老战
士口述实录》《唐山大地
震经历者口述实录》《见
证新中国的诞生》等。由
于这些书稿收录了大量第
一手口述史料,生动鲜活
,既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又有可读性,受到广泛好
评。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
部书稿,是作者在创作八
集文献纪录片《开端》脚
本基础上经过多年辛勤耕
耘完成的。文献纪录片《
开端》摄制于2001年,
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全景
式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过
程的电视文献纪录片。这
部填补题材空白、披露了
许多鲜为人知历史细节的
文献纪录片,得到党史学
界和广大观众的好评,获
得当年中央宣传部“五个
一工程”奖优秀纪录片奖
等多个奖项。
作为该片的总撰稿和
编导,军锋同志查阅了档
案文献,深入采访了许多
重要知情人和专家学者,
并远赴英、法、德、荷兰
等国家,走遍了与此相关
的旧址、纪念馆、档案馆
,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大量
第一手史料。
我多次听军锋同志说
起把拍摄《开端》积累的
史料和心得加以整理,写
一部书的想法。他每拍摄
一部重大题材的文献片,
几乎很快就有一本与此相
关的书问世。但这部书稿
的写作显然与他以往编著
的书稿有所不同,没有很
快出版。我想,原因可能
是,写这样一部书,不仅
没有大量历史当事人的口
述做支撑,而且原始档案
匮乏,不少具体问题多年
来争议很大,要在已有大
量研究成果基础上有新的
突破,难度是相当大的。
当军锋同志把这部沉
甸甸的书稿放在我面前时
,我在感到惊讶的同时,
也感慨万分。因为电视人
是一个异常忙碌紧张的职
业,很少有安逸和闲暇的
时间,对于一个并非专业
从事党史研究、几乎每年
都有大部头纪录片作品诞
生的电视人来说,军锋同
志能完成这样一部书稿,
实在需要极大的热情和毅
力。
军锋同志是一位有心
人。当年拍摄《开端》时
留下的从大纲到定稿的所
有文字资料、拍摄过程中
的札记、行程安排、照片
、往来信件,以及从国内
外广泛搜集的书籍、画册
,他都完整保留着。为了
整理长达5000分钟的拍
摄素材,他把这些素材完
整地转录成DvD,并把对
近70位重要人物的视频采
访一句一句边看边在电脑
上记录下来。现在的书稿
中使用的许多采访文字都
是用这种“笨拙”的方式扒
下来的。军锋同志告诉我
说,这个过程虽然艰苦,
却奠定了全书写作的基础
,不但充分挖掘了纪录片
《开端》的拍摄素材,而
且埋藏多年的此情此景的
生动记忆被触发,积累多
年的感悟和思考得以发酵
和升华。
要完成这样一部严谨
的书稿,仅靠拍摄素材是
远远不够的。对于中国共
产党创建史的研究,每年
都有许多论文、专著和其
他出版物问世。1 0年来
,作者一直搜集整理这方
面的资料,他通过各种渠
道搜集大量图书,包括辞
典、大事记、回忆录、人
物传记、馆刊、杂志等。
可以看出,在写作过程中
,他充分吸收了这些成果

由于军锋同志在深入
研究史料、充分吸收既有
研究成果基础上,又融入
自己的独立思考,因此最
终完成的这部书稿具有以
下几点鲜明的风格。
第一,该书是迄今为
止最为细致、翔实地记述
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的著作
。建党时期的人物、事件
、早期组织的活动、中国
共产党成立的过程,在书
稿中都有客观详尽的记述
。由于大量运用文献史料
,该书做到了言出有据,
真实可信,并在一些问题
的研究上有一定突破。比
如,对上海革命局、多位
共产国际代表在中国的活
动等,都做了详细记述。
第二,该书以人物成长
经历和命运的记述为主,
并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背
景和重大历史事件之中,
使其有机地融为一体,风
格独特。该书披露了一些
重要知情人口述风格的独
家访谈,文笔生动,具有
很强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可以说,该书做到了思想
性、学术性、可读性的统
一,相信会得到广大读者
的喜爱。
导语
作者在全面掌握和深入研究大量第一手史料之后,又广泛吸收国内外以往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并融入自己的独立思考,是一部分量厚重、具有鲜明风格的建党历史读物。
本书虽然篇幅浩繁、文献丰富,却格调轻松、文笔清新,做到了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的统一,是一部被广大党员喜爱的优秀党史纪实作品。穿插在正文中的相关链接,既是对正文的重要补充,又浓缩了这个领域的学术精华,增加了书稿的趣味性和信息量。
书评(媒体评论)
一百年前的历史回声
,怎样听得生动清晰?
开天辟地的建党故事
,如何讲得别具一格?
众声喧哗的精英选择
,能否呈现时代风流?
翻开《开端》,我看
到的是—在散落各处的文
献里“大海捞针”,在掩隐
各处的遗址中“田野考察”
,然后做图文并茂的翔实
表达。
——原中共中央文献
研究室副主任 陈晋
本书可以看出作者作
为电视人的特点,叙述视
角比较开阔,思维有逻辑
性但是也有跳跃,全书看
起来比较活。他对史料的
搜集和考证非常严谨,没
有任何虚构的细节;特别
是有人物有故事,通过人
物来写党史,找到了学术
著作与通俗性著作之间的
一个契合点;通过群体性
研究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物
之间各种思想的冲突与碰
撞,反映出历史的大趋势

——原中共中央党史
研究室副主任 章百家
本书不是纪实文学,
但有大量历史细节的描写
,这些细节大都是他亲手
搜集的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有点滴水见太阳的感觉
,主题是重大的,细节是
具体的。作者很注重社会
背景的研究,但不是钻到
细微末节里面出不来,而
是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
景之下来看人和事,在总
体把握上还是比较成功的
,做到了思想性、学术性
、可读性的统一。
——原中共中央党史
研究室副主任张树军
精彩页
第一章 南陈北李
1911年10月,当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长沙时,一位18岁的青年学生毅然投笔从戎,成为湖南新军的一名列兵,他就是正在湘乡驻省中学读书的毛泽东。就是这一段时间,毛泽东读到了一篇谈到社会主义的文章,这是他第一次知道“社会主义”这个名词。
38年后,毛泽东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在谈到自己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时,提到了两个人的名字——李大钊和陈独秀。他说他在李大钊身边工作时,思想迅速向马克思主义方向发展,而陈独秀对他的影响也许超过了任何人。
1953年,毛泽东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沿途考察。当轮船靠近安庆时,毛泽东向身边的工作人员问道:“是先有陈独秀,后有独秀山,还是先有独秀山,后有陈独秀?”
这一年,陈独秀已经去世11年。这说明毛泽东并没有忘记这位建党的元老。
一独秀山下的叛逆者
独秀山,距离安庆城西南方向60里,因平地突起,故名独秀山。在名山辈出的安徽,独秀山名不见经传,也的确没有太多秀丽的风景,但因为陈独秀的缘故,独秀山也名闻天下。
陈独秀的祖籍在距离独秀山不远的怀宁县。他于1879年出生于安庆北关后营的陈家老屋,两岁时父亲病死,由饱读诗书、精明强干的祖父陈章旭抚养成人。 陈独秀性格倔强、叛逆,性如烈火却又侠骨柔肠、宁折不弯;不屈服,不讨饶,不求情,但又很有温情,感情很丰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铁石心肠。陈独秀一生的遭遇和成就与他的个性很有关系,这种个性很适合开创新的事业。他有自己的见解,认准了的事情就勇往直前,奋不顾身。创办《新青年》是这样,创建中国共产党也是这样。但这种个性也为他与自己亲手开创的政党分道扬镳,以一个“终身的反对派”孤独去世埋下了伏笔。
陈独秀的叛逆性格的形成,可以从他成长的家庭环境找到原因。
1921年,陈独秀在广东担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时,有一次宴会席上,陈炯明正正经经地问他:“外间说你组织什么‘讨父团’,真有此事吗?”陈独秀也正正经经地回答道:“我的儿子有资格组织这一团,我连参加的资格也没有,因为我自幼便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当时在座的人们,有的听了他的话,呵呵大笑,有的睁大着眼睛看着他,仿佛不明白他说些什么。
长大后肤色黝黑、精力旺盛、双目炯炯有神的陈独秀,多次说他自幼便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幼时家住在安徽省怀宁县城里,我记得家中有一个严厉的祖父,一个能干而慈爱的母亲,一个阿弥陀佛的大哥。”
从小缺少父爱的陈独秀,偏偏遇上一个倔强而严厉的祖父,外号“白胡子爹爹”。因为陈独秀很聪明,盼望孙子能成大器的祖父恨不得他一年之中把“四书”“五经”都读完才称意。淘气顽劣的陈独秀背书背不出,祖父动不动生起气来动手打。让“白胡子爹爹”气得怒目切齿的是陈独秀无论挨了如何毒打,总一声不哭,祖父气得骂道:“这个小东西,将来必定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恶强盗,真是家门不幸!”
这样的话,可谓不幸言中。陈独秀长大后,果然给陈家带来接二连三的大祸。
先是与自己的妻妹高君曼私奔使陈家脸面丢尽,被逐出家门;后是辛亥革命失败后被通缉,陈家一度被抄家;然后陈家作为“匪首”之家长期受连累,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被国民党杀害。仅此三件事就可见给家族带来多么沉重的打击。
17岁时,陈独秀以院考第一名中秀才。18岁参加江南贡院的乡试,虽然没有考中,但这次经历进一步在年轻的陈独秀心中种下了叛逆的种子。多年后,狱中的陈独秀在自传中回忆起这次乡试时这样写道:
有一件事给我的印象最深。考头场时,看见一位徐州的大胖子,一条大辫子盘在头顶上,全身一丝不挂.脚踏一双破鞋,手里捧着试卷,在如火的长巷中走来走去,走着走着,上下大小脑袋左右摇晃着,拖长着怪声念他那得意的文章,念到最得意处,用力把大腿一拍.跷起大拇指叫道:“好!今科必中!”
这位“今科必中”的先生,使我看呆了一两个钟头。在这一两个钟头当中,我并非尽看他,乃是由他联想到所有考生的怪现状,由那些怪现状联想到这班动物得了志,国家和人民要如何遭殃,因此又联想到所谓抡才大典,简直是隔几年把这班猴子、狗熊搬出来开一次动物展览会,因此又联想到国家一切制度,恐怕都有如此这般的毛病,因此最后感觉到梁启超那班人们在《时务报》上说的话是有些道理呀!这便是我由选学妖孽,转变到康、梁派之最大动机。一两个钟头的冥想,决定了我个人往后十几年的行动。
陈独秀在1897年参加江南乡试落榜以后直到1901年10月之间的历史由于资料不多,情况不清。很多学者认为陈独秀在1898年曾入学杭州求是书院,在这里受到了最初的新式教育,学习了英文、法文、天文学、造船学等。但根据何在,并无考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4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