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的上篇,首先以绘画、雕塑、音乐、文学、影视等领域的中外经典作品为例,详细分析了艺术的形象性。然后以莫扎特、贝多芬、柴科夫斯基、肖邦四位音乐家为例,说明了艺术作品中情感的表达。最后以古今中外的音乐、绘画、戏剧作品为例,介绍了艺术美的表现形式,即优美与崇高、悲剧和喜剧、朦胧之美和变化之美。 本书下篇的主要内容,是艺术的美育功能,即通过艺术审美实现的教育目标。 作者简介 沈致隆,物理化学教授,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系主任,教育部第四届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成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昌大学等校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访问学者。现任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人文讲坛客座教授、北京理工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兼职教授。专著和译著有《亲历哈佛》《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多元智能》《智能的结构》《重塑真善美》等。 目录 上篇 艺术的特征 第一章 艺术作品的形象性 第一节 绘画与雕塑的形象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形象 第三节 标题音乐的形象 第四节 非标题音乐的意境 第二章 艺术作品的情感性 第一节 莫扎特的“清澈” 第二节 贝多芬的“激情” 第三节 柴科夫斯基的“忧郁” 第四节 肖邦的“浪漫”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艺术作品的审美性 第一节 优美与崇高 第二节 悲剧和喜剧 第三节 朦胧之关 第四节 变化之美 下篇 艺术的美育功能 第四章 以美怡情艺术人生 第一节 中国科学家的音乐人生 第二节 外国科学家的音乐人生 第三节 外国政治家的音乐人生 第四节 中外文学家的音乐人生 第五节 中国普通人的音乐人生 第六节 泰坦尼克号上“仰望星空”的人 第五章 以美辅德陶冶情操 第一节 中法两国的“放牛班” 第二节 香港歌坛“四大天王”和贝多芬 第三节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第四节 张寒晖的《松花江上》 第五节 陆游和文天祥的诗篇 第六节 《我的祖国》与《黄河大合唱》 第六章 以美益智想象创造 第一节 莫扎特效应和爱因斯坦的空间智能 第二节 钱学森答“钱学森之问” 第三节 音乐人生孕育出的心理学理论 第四节 哈佛大学的美育理念和实践 第五节 受艺术设计启发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第六节 人工智能时代的呼唤 第七章 以美健体抚慰身心 第一节 脑瘫患儿也能成才 第二节 纽约林肯中心的交响大合唱 第三节 交响乐与留学生活 第四节 癌症病人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第五节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心音坊” 第六节 音乐治疗与生命教育 后记与致谢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