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体验派人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闫晓雨 |
出版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体验派人生》是一本聚焦于“青年人生活现状”的纪实类作品,作者通过与不同职业、不同兴趣爱好的都市青年线下吃饭采访,近距离揭秘那些真实的,鲜活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青春成长故事。 作者简介 闫晓雨,95后灵气作家,青年生活观察者,豆瓣、ONE·一个、简书高人气作者,“和100个陌生人吃饭”系列活动发起人。 一个陪你成长、陪你爱的故事树洞。如果你有故事,来讲给我听呀。 已出版作品:《你可以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你必须叫醒那个沉睡的自己》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青春新体验 她用作品拯救了2000万个妈妈 科幻是最初的元宇宙 当讲笑话成为流行新职业 一辈子很短,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的天才女友 一个“网红”的成长史 第二章 温暖的底色 幸运的主播 天堂收容所 植遇,治愈 命运抽查师 大人的玩具和不老的少女心 会讲故事的摄影师 第三章 情感失语症 新北京爱情故事 亲爱的小孩 冰山下的亲密关系 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想结婚了 第四章 白日梦想家 无意义旅行家 故事贩卖者 住在四合院的“胡同名媛” 我在泰国当老师 逃离北上广,然后呢 我没上过一天班,但开了公司 序言 写这本书,正值我人生 变动最大的时候。 过了25岁,青春的门帘 突然就被掀开了,门后接踵 而至的“鬼怪”客人,打得我 猝不及防:亲戚的催婚、望 尘莫及的房价、职业发展的 瓶颈,以及要考虑是否在北 京坚持下去这个现实问题。 前不久母亲身体出了一 些问题,去医院做了活检, 我们全家提心吊胆等待结果 。 她是在老家呼和浩特做 的检查,由于工作缘故,我 没能陪在她身边。听到电话 那头传来的虚弱声音,毫不 夸张地说,我第一次体会到 “心如刀绞”,痛苦过后陷入 巨大的空虚和无力感。人活 着,来世上走这一遭到底为 了什么呢? 生病以后,我妈还总是 反过来安慰我:你忙你的, 好好写书。 和天下所有朴素的母亲 一样,她对我的要求不过是 健康、快乐、去做自己喜欢 的事情。 但又和许多传统母亲略 有不同。 她允许我胡思乱想、放 纵我的离经叛道,在我选择 “裸辞”做自由职业后会说“ 你有你自己认识这个世界的 方式”。她的爱,是一种放 权和无条件信任—尽管去折 腾、去感受、去体验,是她 教会我的生存之道。 如果人生有道,那这条“ 道”也只能每个人自己摸索 。 于我而言,我从未想要 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但我想 或多或少要成为一个有价值 的人。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 发起“和100个陌生人吃饭” 这个活动。 最初,是因为我这个“吃 货”,带着强烈的好奇心, 想要通过美食这个纽带,将 人、食物、空间三者联接到 一起,和生活在大城市里的 有趣的年轻人进行对话。 作为体验型作者,我只 有一颗心、一个身体,没有 办法从真正意义上去体验不 同滋味的人生,而这种特殊 形式下的采访,总有一种“ 偷走”别人一段人生的奇妙 感。 后来随着报名的人越来 越多,我逐渐意识到,原来 我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寻自 己的答案。 这本书的定义很微妙, 它不是小说,也不是人物传 记,它更像是一本青春启示 录。 裸辞后回到家乡的独立 摄影师、神秘的占星师、脱 口秀演员、剧本杀老板、宠 物饲养员、自媒体博主、95 后插画师、在世界各地工作 的数字游民女博士、一个人 开着小破车自驾游的旅行家 ,还有30多岁开始正视自我 的“女网红”,这些人,都是 一些极爱折腾的年轻人。 这个时代,可能90%的 人都在过着同一种生活,而 我想要去探寻那剩下的10% 。 他们的故事或许不够“成 功”和“戏剧化”,但足够真 实。 他们和我们一样,面对 这个高压的世界,会迷茫、 会焦虑、会不知所措,想逃 离、想放弃,又无处可躲。 但他们与我们最大的区 别是,他们选择诚实面对自 己的不安与欲望,敏感地捕 捉到内心深处释放出的信号 ,且敢于做出改变,不断寻 找生命新的可能性。 人生就像螺蛳粉,品尝 过,才知道自己是会爱上, 还是厌恶。 体验派人生,就是只有 体验过了,才知道是不是自 己想要的人生。 愿意来参与这个活动的 人,某种程度上,都递给我 一把钥匙,允许我走进他们 的世界,所以,我会好好珍 惜这一次推开门的机会。 两年来,陆陆续续报名 参加的人超过500人,机缘 巧合之下真正吃饭的有40多 人,他们有着不同职业、不 同兴趣爱好、不同成长背景 ,可能是我们生活当中随处 可见的同事、同学,但在某 个角落,仅回归到“一个人” 的存在而言,他们都有着闪 闪发光的那面。 对于这本书我给四星, 对于我采访的这些人我给满 星。 原谅我稚嫩、粗浅的文 字无法还原他们鲜活的人生 ,只能竭尽所能地带来一些 片段。 书中聊了许多当下年轻 人都关心的话题:亲密关系 、原生家庭、搞副业、如何 成为一名“斜杠”青年、到底 要不要逃离北上广……那些 爱与困惑,都如出一辙。 看惯了互联网上五彩斑 斓、一夜暴富的神话,希望 这本书,能够还原90后、 95后真实的生活状态。 因为真实是有力量的。 其实在写作过程当中, 我想过要不要再深挖一些劲 爆的点,要不要再找一些标 新立异的人物来采访。 每每这时,我会回想到 记录这些故事的初心,就是 希望大家通过这本书可以“ 隔空与书中的人物交个朋友 ”,当你的生活有疑惑、有 难题时,他们的出现,恰好 可以给你一些什么参考,但 绝不是答案。 也没有任何一本书、一 个人可以提供答案。 米兰·昆德拉在《庆祝无 意中》写道:“无意义,我 的朋友,这是生存的本质。 它到处、永远跟我们形影不 离。甚至出现在无人可以看 见它的地方:在恐怖时,在 血腥斗争时,在大苦大难时 。这经常需要勇气在惨烈的 条件下把它认出来,直呼其 名。然而不但要把它认出来 ,还应该爱它——这个无意 义,应该学习去爱它。” 我深有同感。 为什么一定要追求深度 ,明明我们连生活的地平面 都还没摸到。 写序言的这天早上,我 来到银河SOHO楼下的一家 星巴克,点了杯热巧,打开 电脑继续修改稿件,完善我 的使命。 这是一个再 导语 22位泛“95”后毫无保留的分享,串联起Z世代对求学、择业、责任、情感、心理健康等问题的追问和回答。相信他们的故事,能给你的人生注入一丝新可能。 阅读他们,即体验一次鲜活青春。晓雨相信,用热爱打败内卷,每一朵后浪终将有自己滚烫的方向。 书评(媒体评论) 《世说新语·品藻》里写 道:“我与我周旋久,宁作 我。”晓雨笔下故事的主人 公,都有着Z时代独特的精 神风貌,忠于自己的内心, 勇敢追逐想要的人生。 ——十点读书App创始人 林少 每个人认识这世界的方 式不同,晓雨选择用采访、 记录、写故事的途径,抵达 她内心的理想花园。 ——百万畅销书作家、飞 驰成长创始人 李尚龙 这是一本记录90、95后 的青春白皮书,晓雨记录年 轻人生存实录的同时,又深 入到他们内心的幽微之处。 读来很有情感共鸣。 ——千万级大号 思想聚 焦 在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 里,唯一的确定,就是自己 的心。去爱,去经历,去体 验,这本书点破人生的意义 就在于此。 ——畅销书作家、女性个 人品牌顾问 李菁 晓雨用诚恳的文字,真 实地映射众生世相,让我们 在不同的生活棱镜里照见相 同的失落与希望,迷茫与笃 定。未来或许有无限可能, 但一切浪漫的开端,始于对 当下的接纳。去爱自己吧— —因为这样,你的世界也会 变得浑然可爱起来。 ——百万畅销书作家、出 版人 午歌 如何坚持自己的这一种 活法?最好的方法是看看别 人的一亿种活法。 ——知名作家、书评人 韩松落 精彩页 她用作品拯救了2000万个妈妈——对谈青年艺术家 1 去年,周雯静突然火了。 你可能没听过她的名字,但你一定在网上刷到过《女人系列·节育环》这个作品。 300个铜质节育环,被整整齐齐、装扮精美地悬挂在蓝色丝绒墙面上,在灯光下绚烂闪烁。如果你不知道“节育环”是什么,远远看去甚至以为是女性的某种首饰。 是的,它也可以是“首饰”,但不是华美的代表,而是残忍的真相,装点在女性隐秘的部位,可能曾经就在你妈妈的子宫里。 这些形态各异的节育环,参照历史真实形状,按照原比例大小制作而成。 你看到多少个节育环,背后就有多少个女性。 世界卫生组织有这样一个数据:全世界佩戴节育环的女性有2/3在中国。国家卫健委历年统计年鉴数据表明,近50年中,有5.4亿人次女性曾安装金属节育器。 很难想象,冰冷的金属,是如何被嵌在女性温暖柔软的子宫里的。 有网友形容,就像是在肚子里突然挂了一个鱼钩,令人不寒而栗。 我在第一次看到这个展览的时候大为震撼,在网上搜索过后,得知背后创作人是一位青年女性艺术家。彼时周雯静已被很多知名媒体采访过了,但今天,我想以一个女孩的身份来对话另一个女孩。 我们在北京的一个冬夜相遇,穿过窄窄的西四老胡同,抵达一家还亮着灯的咖啡馆。 她很瘦,穿一件呢子大衣,一双柳叶眼,在橙黄色台灯的映射下清亮又温柔。她形容自己“很宅”,不擅长社交,也不喜欢出门,大多数时间都窝在家里看书、看电影、睡觉。 日子简单,灵魂澎湃。 我对眼前这个女孩莫名有些好奇,也许是生活中接触到的“艺术家”不多,摘掉互联网名片和名校标签,我更想了解她的过去,想知道她为什么做《女人系列·节育环》这个作品,她成长在怎样的环境里,作为一个普通女性,她又是如何看待女性当下的处境的。 很多人并不清楚,作为社交媒体话题中心的“节育环作品”其实并不是周雯静近两年创作的,而是要追溯到更早。 2011年,周雯静刚从四川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升入同校的研究生院,她学的是舞台美术设计。 学校工作室常提供实践项目,需要外出到剧场工作,学校离市区很远,每天往返在剧场和宿舍的她并不知道,就在那个冬天,在老家湖南株洲的妈妈也时常奔波于医院和家之间。 彼时周妈妈刚绝经,想起佩戴了20多年的节育环还在子宫里,决定去医院拿掉。 没有想到的是,“取环”经历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轻松,由于佩戴时间过长,铜环已嵌到身体里了,医生说需切掉一小块肉才能取出。 手术过程很煎熬,虽然医生成功把节育环取出,却引发了周妈妈的大出血。 在此之前没有人告诉周妈妈节育环长期不取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这些都是节育环的并发症,主要是佩戴时间过久,且没做过定期检查。”周雯静皱眉道,“这些细节我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做取环手术,只有爸爸陪在她身边。” 周雯静的爸爸是军人,很典型的中国男人,正气凛然又规规矩矩。 周妈妈则是在青年时期就喜欢西方文化的民主女性,喜欢读《安娜·卡列尼娜》,对自己的生活有要求,是要在亮晶晶的日子里保持仪式感,在清汤寡水的日子里也能过得有滋有味的女性。 说实话,周雯静家已经算比较开明的家庭了,可即便如此,“性”这个词,在她家里依然讳莫如深。 在中国绝大部分家庭里,生育、避孕、男女器官都是不被允许摆到台面上来说的,不只是周妈妈一家,我们身边的家庭又何尝不是如此? 那些羞于表达的身体符号,最终的呈现方式只能变成体检报告。 周雯静说:“如果不是这场手术,我和妈妈可能永远都不会聊起节有环,我甚至都不会知道这个东西。做完手术赶上春节,医院的门诊紧张,病情又被耽误了一阵。从那开始,我妈妈的身体状况就不太稳定,现在虽然恢复了,但仍需要定期去医院做检查和一些小的治疗,可以说,节育环带给她的伤害永远无法彻底抚平。” 这时起,周雯静开始意识到,这不是她们一个家庭的故事,而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缩影。 于是周雯静着手研究节育环,直到2014年创作出《女人系列·节育环》,使用了与早期节育环相同材料的“铜”,按照原比例大小制作而成,这是周雯静研究生时期的毕业作品,也是她的第一件当代艺术作品。 她以一个年轻人的视角,将两代女性对节育与避孕问题的讨论公开透明化,她不仅从一个艺术的角度出发,更是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视角去回顾“母亲们的一生”,探讨她们作为女性的权利与牺牲。 从2014年的毕业展到现在,“节育环”这个话题被彻底扯下遮羞布,成为大众讨论的一个话题。 随着新媒体发展和女性意识崛起,这个话题在这两年达到空前热度,周雯静的作品再次成为“引爆点”,带着尘封的被压抑的女性故事杀回我们眼前。 P9-1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