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学教育与知识的未来/三联精选
分类
作者 (美)安德鲁·阿伯特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安德鲁·阿伯特是美国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将自己绝大部分的生涯投入对知识体系的研究当中,本书收集的一系列文章正展现了其近年来对大学、学术生活以及知识所做的思考。在这些文章中,阿伯特探寻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各自的价值,追问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面对当下过剩的知识和令人存疑的知识的未来,辨析出版社、图书馆、学术界的应对策略;他还对三位闻名于世的中国社会学家陈达、瞿同祖、费孝通的作品进行评析,展现其对“教育”作为一种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关注。
作者简介
安德鲁·阿伯特(Andrew Abbott),出生于1948年。美国社会学家和社会理论家,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古斯塔夫和斯威夫特杰出贡献教授。研究领域广泛,从行业和职业研究到方法论,从历史学到知识社会学,不一而足。同时他也是《美国社会学杂志》编者、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曾任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社会学系主任。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大学教育的目的
第二章 教育的宗旨:师者的视角
第三章 出版与知识的未来
第四章 正典与简化
第五章 学术作为理念与学术作为日常工作
第六章 知识的未来
第七章 瞿同祖论法律的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 陈达与南洋
第九章 费孝通的两村
序言
1933年是罗伯特·帕克(
Robert Park)教授从芝加
哥大学退休前的一年,这年
他在燕京大学访问了一个学
期,教授社会学,费孝通是
其中一位学生。那时,费孝
通即将与王同惠结婚,并远
赴广西进行关于瑶族的田野
考察。调查结束时,妻子意
外身亡,费孝通险些丧命。
开弦弓村的研究成为他走出
伤痛的寄托,也成为他的博
士论文题目,并由此开启了
漫长而卓越的学术人生。十
年过后,费孝通在美国国务
院的资助下访问芝加哥大学
,置身于帕克教授曾经的办
公室。费孝通给当时已八十
岁高龄的帕克写了一封信:
当您在中国燕京大学任
教时,我是您的学生。那时
,我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
没有什么出众的地方使您注
意到我。然而,可以说,我
并不是唯一一个受到您启发
的人。我们得知您回美国时
,特意编辑了一本小书,名
为《帕克的社会学》。当中
,我负责翻译了您写的关于
中国和社会学的文章。这些
事都发生于1933年,整整
十年前……现在我正在您的
办公室[Social Science
502]里工作。一种人类的
命运感向我袭来,这感觉就
像梦境,但这梦有些许真实
……一个来自民俗社会的人
必然为这面墙壁后的历史着
迷。我一直感觉,我在您的
精神之下工作着。(信件,
1943年11月15日,Robert
Park Papers,芝加哥大学

跟芝加哥大学的前辈帕
克教授一样,我发现自己跟
中国的关系越来越亲近。我
有很多来自中国的博士生,
他们总是不断重燃我对中国
的热情。这一兴趣的源头,
便要从半个世纪前说起。那
时候,我对费正清的课特别
热衷。其中,中国社会的知
识演化和高等教育令我最感
兴趣,这些也是我现今课题
研究的重心。
这本书收录了我在这方
面的部分研究成果,分为三
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
章)讨论了本科教育的一些
问题;第二部分(第三至六
章)则是关于研究生层面的
知识;最后一部分(第七至
九章)探讨了三位闻名于世
的中国社会学家。
在第一部分,我特意选
取了两篇文章,一篇是为学
生讲的,另一篇的写作对象
则是教职人员。前者是
2002年我在芝加哥大学“教
育的目的”讲座的讲稿。这
是1961年以来一系列年度
演讲中的第42届,由本科生
学院院长挑选出来的教授在
秋季迎新周中为新入学的本
科生演讲。所有新生都必须
出席,并在这之后在宿舍里
对演讲内容进行小组讨论。
我受邀时得到的信息就只有
标题的几个字——“教育的
目的”,仅此而已。在演讲
中,我提出一个较为激进的
观点:被芝加哥大学这样的
精英大学录取已经能够保证
学生将来获得外在成功的人
生,因此,在大学里,学子
应当追求的是内在的充实和
智识的善。“教育”是不能用
其他符号定义的东西,教育
除了它自身没有其他的目的
,教育本身就是目的。
这篇演讲为学生定义了
教育的目的。相比较而言,
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获得
了教育,其任务便是将教育
传递给年轻人,因为教育并
不能直接教授,它不是一种
需要被记诵或掌握的材料体
系。相反,教育是一种立场
、态度、存在的方式。在第
二章,我遂展开对“旨在教
育”(aims for education)
而非“教育之旨”(aims of
education)的论述,追问
教职人员如何把教育这一不
可教授的“存在的方式”传递
给学生们。我思考了不同类
型的课程,专业教育和通识
教育各自的价值,以及实用
教育和博雅教育的问题。另
外,我亦考虑到知识过剩和
减少负荷的机制。我也反思
了“教育之旨”在教职人员的
立场上的意义,教职人员必
须教授学生的技能,以及这
些技能何以令学生最大程度
获得对教育本身的深刻感受

本书的第二部分涉及广
义上的知识。前两篇文章讨
论了学术知识世界本身直接
关注的问题,第一篇更聚焦
于学术出版,这篇文章的内
容原本来自一个为美国大学
出版社联会举办的讲座,当
中我先以美国学术生活的简
史作引子,然后转而讨论对
支撑学术生活而言必要的出
版模式。我留意到这种出版
模式已经持续了一整个世纪
,如学术出版的运作模式、
学者中的人均出版率(早在
我演讲的十年前已经开始上
升)和对此系统的怨言。但
是,这一系统中的某些方面
早已改变:现在学者的人数
比一百年前涨了十倍,大学
出版社规模逐渐壮大并更有
影响力,学者们不断尝试提
高文章的总体出产量。最后
,演讲在末日式未来的讨论
中完结。
此部分的第二篇文章则
以理论形式探讨了应对知识
过剩问题的两个基本学术策
略。一为正典,即谨慎地从
历史文海中提炼出最精华的
部分,要求学术圏(学者与
学生)对其反复雕琢,直至
书中的一字一句都能被完全
掌握。二为文摘,即保留对
庞大知识量的苛求,转而以
被消化过再重新修订的简化
经典作为主要的阅读文本。
文章先从两者的历史背景开
始,再辅以不同例子进行阐
述,强调两者在西方学术史
——尤其在中世纪,甚至古
代——中占据的位置。同样
地,中国在历史上也十分重
视此两大策略,千百年来,
各种各样的经典文本被设为
科举考试的
导语
当下,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代表的高等教育不断暴露出各种问题,教育成为中国各个阶层关心的社会问题。安德鲁·阿伯特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一直关注知识体系与大学教育问题。他的学术研究与演讲具有强烈、鲜明的个人风格,既平易近人又发人深省,并且丝毫不拘泥于学术的狭隘领域,而是密切关注当下知识界与大学校园中正在发生的变化与问题。因此,此书不仅能使中国读者从一个平易的角度进入他的学术体系,同时还能通过其对美国大学教育的反思来对观中国教育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7: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