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法国的印度学》的作者皮埃尔-西尔万·佛辽若(Pierre-Sylvain Filiozat)教授,法兰西学院院士、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授、法兰西公学教授,在欧洲印度学研究领域负有盛名。作者在本书中主要谈两个问题:一是印度梵文诗与诗学,此为法国印度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从法国诗学和跨文化学的视角,将概念、阐释与文本诵读结合,论证印度梵文诗学与西方诗学的差异。二是法国印度学的学术史,展现法兰西学院智性、博学与交流的三大宗旨。本书的合著者是作者的夫人婆苏闼拉·卡瓦利-佛辽若(Vasundhara Kavali-Filliozat),法籍印裔,法国索邦大学印度学博士,长期从事欧洲与中国的印度学者以往较少涉及的印度南部寺庙文化研究。本书展现了这对法国教授夫妇在跨文化研究的视野下拓展法印学术交流的毕生努力。 作者简介 皮埃尔-西尔万·佛辽若(Pierre-Sylvain Filliozat),法国远东学院著名印度学家让·佛辽若(Jean Filliozat)之子,父子两代均为法兰西学院院土。他自幼在印度学的熏陶中长大,1959年在法国东方语言学院获得印地语学位,1962年在法国高等实验学院完成关于维迪亚那他(Vidyainatha)修辞学著作《波罗多波楼陀罗》(Praaparudiya)的研究,1963年进入法国远东学院,自1967年起在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任梵语研究部主任至今,并任法国亚洲学会副会长。他早年把主要把精力放在文法学巨著《大疏》(Mahabbasya)及其注疏的翻译与研究上,完成了十卷本《大疏灯注》的译注工作。他也对梵语文学艺术充满兴趣,与夫人婆苏闼拉合作完成了多部印度建筑史研究著作。曾获得法国军团荣誉勋章、法国金棕榈勋章等国家表彰。其夫人婆苏闼拉·卡瓦利-佛辽若(Vasundhara Kavali-Filliozat)是印度学者乾那巴萨伐帕·卡瓦利(Chennabasavappa Kavali)的次女。印度德里大学硕士,法国索邦大学博士。她自幼在梵语和坎纳达语古典文化的环境中长大,是著名的印度艺术史专家和金文学者,曾获印度政府的各种表彰。她使用坎纳达语、英语和法语写作,出版著作26种,致力于促进印度学术成果向西方世界传播。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梵语诗:神圣与世俗 导读 虔敬诗歌 迦梨陀娑 波那跋陀 第二章 18-19世纪梵语文学在法国的接受 导读 开端:耶稣会传教士 法兰西学院梵语教席 浪漫主义与梵语文学 自由诗与梵语文学 第三章 印度艺术与建筑的演变——以卡纳塔克地区为例l 导读 卡纳塔克地区简史 宗教:毗湿奴与湿婆信仰 毗湿奴教 湿婆教 卡纳塔克早期寺庙建筑 巴达米石窟寺(6世纪) 梅谷第耆那教神庙(7世纪) 帕塔达卡尔建筑群(8世纪) 西遮娄其王朝(975-1185-1189) 曷萨拉王朝(1187-1343) 卡纳塔克帝国(1336-1646) 附录 附录一 佛辽若教授学术简历与著作目录 附录二 译名表 一、史地 二、文学 三、宗教 四、建筑 译后记 “跨文化研究”丛书书目 序言 跨文化学导论,以多元 、多学科、多语种为架构, 以“多”组合的“跨”为研究平 台,将理论研究与扎实的个 案研究相结合,整体形成“ 跨文化学导论”丛书。 参与这一理论架构的每 一位学者,都是各自学科的 代表。他们在跨文化学的平 台上,参加学科建设,写各 自的“导论”,这符合跨文化 研究新学科的要求,此前并 无先例。 跨文化学的学科发生地 在中国,这是必然的。几十 年前,跨文化研究活动已在 中国大地兴起,在北京大学 和南京大学得到开拓,在北 京师范大学得到发展,经过 坚持不懈的努力,直至今天 ,已打下一定的基础。 跨文化学的学科建设有 三个维度: 一是研究维度。建立跨 文化研究的国际化网络,定 方向、定点、定期、定人、 定主题,铺设跨文化研究的 理论框架。 二是教学维度。建立跨 文化多点式的国际化教育基 地,举办跨文化学研究国际 暑期学校、创设高端博士生 研修课程,联合培养硕士和 博士,加强高级访问学者、 青年教师和博、硕研究生的 交流。 三是出版维度。已有五 条轴线: 中法合作学术期刊《跨 文化对话》 (乐黛云、[法]李比雄主 编) 中法合作“远近丛书” (乐黛云、[法]金丝燕、 董晓萍主编) 中法合作“跨文化研究平 台”丛书 (乐黛云、[法]金丝燕、 董晓萍主编)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 究基地“十三五”规划重大项 目研究成果 “跨文化研究”系列丛书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 究基地重大项目综合性研究 成果 “跨文化学导论”丛书 ([法]金丝燕、董晓萍主 编) 方法论是跨文化学的聚 焦点,也是一种思想原则, 包括“跨文化性”、“文化转 场”与“跨文化对话”。 专业研究的精微、思想 创新的引领,是跨文化学的 灵魂。老一代学者已经留下 经典。超越文本的单语化, 尽量多语化,至少双语化。 国际性是跨文化学产生影响 的方式。 跨文化学的工作目标, 既为今天和明天,也为长时 段的历史研究提供当时已经 书写而非追述的学术文献。 2021年1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