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锻造地头力(用32个关键词激活思考)/地头力书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逻辑学 |
作者 | (日)细谷功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掌握基本思维方法”“二元对立思维”“顾问的工具箱”“AI与地头力”“一切始于‘自知无知’”五个章节,用32个关键词作为全书的整体框架和脉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阐释了人类自主性思维方式(“地头力”)的“激活”和培养方法;在对每个关键词的具体解释中,作者采用文字、示意图、表格相结合的方式,结合现实案例,十分生动地诠释了“地头力”的各方面特征。 作者简介 细谷功,商业顾问,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曾就职于东芝公司,后来进入商业咨询领域,供职于安永(Ernst & Young)、凯捷(Capgemini)等咨询公司,之后成为世界500强NTT电信集团旗下高端咨询公司QUNIE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和高级顾问,除了为全球众多合作伙伴提供高品质咨询服务,近些年来还在日本及国外多家企业、团体及大学进行演讲和讲座,提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高维度思考法。著有《锻造地头力》《锻造地头力(漫画版)》等。 目录 前言 Chapter 1 掌握基本思维方法 关键词01 战略思维 关键词02 逻辑思维 关键词03 假设思维 关键词04 框架思维 关键词05 具体与抽象 关键词06 为什么 关键词07 类推思维 Chapter 2 二元对立思维 关键词08 二元对立 关键词09 因果与关联 关键词10 演绎与归纳 关键词11 发散与聚合 关键词12 逻辑与直观 关键词13 逻辑与感情 关键词14 上游与下游 Chapter 3 顾问的工具箱 关键词15 基于事实 关键词16 MECE 关键词17 逻辑树 关键词18 2×2矩阵 关键词19 费米推定 Chapter 4 AI(人工智能)vs地头力 关键词20 地头力 关键词21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关键词22 AI(人工智能) 关键词23 商业模式 关键词24 多样性 关键词25 预测未来 Chapter 5 一切始于“自知无知” 关键词26 自知无知 关键词27 求知欲 关键词28 能动性 关键词29 打破常识 关键词30 要抱有怀疑精神 关键词31 认知偏差 关键词32 高维认知 后记 序言 AI(人工智能)的飞跃 发展,不断大幅影响着我们 的生活。在商业活动中,通 过将大数据、IoT(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等数 字技术与AI相结合,为人们 开创了广阔的机遇。与此同 时,以“固定化作业”为核心 的传统工作内容,将来应该 也会逐渐由AI来代劳。 在这种不得不重新审视 人类知性能力的时代,关键 要不拘于既有概念,自主能 动地发现问题,思考解决对 策,并付诸行动。然而日本 的学校和公司一直以来所重 视的能力,却恰恰与之背道 而驰。 ·被动记忆既定知识 ·遵守既定时间和规则 ·与发挥个性相比,更重 视团队协作,强调与他人合 拍 上述能力可谓日本在20 世纪创造经济增长奇迹的要 因。诸如汽车和电机产品等 硬件,要保证完美的品质, 上述能力是最为对口的优势 。可一旦要求不拘于既有概 念,发挥具有创造性和能动 性的想象力,那么上述能力 反而成了彻头彻尾的“负资 产”。 最为典型的现象是,以 泡沫破灭期为转折点,日本 从“世界优等生”沦落为发达 国家中最为扎眼的“经济停 滞国”。 学校和企业一直以来所 追求的传统意义上的“优等 生”的资质和能力其实是AI 最为擅长的领域,因此只要 拜托AI即可。作为人,则应 转型至“上游”,即致力于发 现应该解决的问题和达成的 目的。而本书,便是助各位 读者习得这种能力的“敲门 砖”。 所谓思维能力,即用自 己的脑子思考,因此相关的 指南和手册本身其实已经与 该主旨相悖(看书学习如何 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等于没 在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话 虽如此,掌握与“如何用自 己的脑子思考”相关的最基 本知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 的。 针对初学者,本书以与 思维方法相关的一众基本关 键词为核心,旨在让各位读 者通过学习它们,为培养真 正的思维能力打下入门的基 础。 本书囊括的关键词共有 32个,它们皆与思维有关, 且本书对它们采用【WHAT 】【WHY】【HOW】的解 说方式。 ·【WHAT】该关键词的 基本定义及含义 ·【WHY】该关键词之所 以重要的理由 ·【HOW】该关键词的具 体运用方法 对于每个关键词,本书 都会以这样的顺序予以解说 。 此外,为了确认读者对 各关键词的理解程度,在每 个关键词的解说内容末尾, 都会有【理解程度确认问题 】和【应用问题】。只要看 过解说内容,要正确作答并 不难。如果一下子答不上来 ,再看一遍解说内容即可。 审视人的知性能力,这 是我涉足了10多年的课题。 围绕它,我既著书,亦开展 研修活动。 其中,《锻炼你的地头 力:费米推定应用法》是我 的代表作。通过这些著作, 针对何为人类知性能力的理 想形态这一问题,我阐述了 自己的见解。 而本书可谓在看我这些 著作之前(或同时),我希 望各位读者能够垂阅的“思 维方法入门手册”。对于我 在之前著作中频频提及的各 个关键词,本书都进行了简 洁易懂的说明。 “思考”和“习得”原本是两 种截然不同的用脑方式。而 本书旨在让读者习得足以“ 独立思考”的基本知识。从 该意义层面上看,其与我之 前那些旨在“启发读者思考” 的著作(虽然本书引用了一 些相关内容)有所不同。 既是思维方法入门,若 各位读者能通过它习得相关 基本知识,并激起锻炼“自 主思维能力”的兴趣,则本 书的目的便算是达到了。 2019年6月 细谷功 导语 一场简单的纯粹的思考盛宴。 你以为的事实是真的吗?认识自己的思维盲区。 就一个思维实验不断将条件具体化,使读者不带推翻之前的认识,引导读者多角度的深入思考,突破思维定势。 有趣又不可思议的话题。 全书的结构和行文“骨架分明、内容丰满、富有新意、观点多元”,在生活、工作等诸多方面对现代读者具有较好的启发意义。 后记 本书作为一众“思维关键 词”的集合体,是否对各位 读者有所帮助呢? 从另一方面讲,本书也 可谓我迄今为止所著10多册 与思考力相关的书籍的“摘 要集”。 纵观本书内容,除拥有 与我既有著作相关的前后一 致性外,其主旨是——比起 单纯介绍知识,更着重于提 供激发读者思考的启示。这 与我之前的风格立场似乎大 相径庭。换言之,本书的中 心思想可谓“让读者习得以 思考为目的的基础知识”。 从某种意义层面看,该中心 思想可谓“自相矛盾”,因此 本书也是我基于新方向的初 次尝试。 鉴于此,我觉得本书既 能对我的老读者起到“整理 归纳之前所学”的作用,也 能为我的新读者开辟一条学 习思考力的新道路。 正如我在本书前言中所 述,本书至多只是进入“思 维世界”的“敲门砖”。若想 一窥该世界,请您立刻迈入 该世界的大门。 要想迈入思维世界,其 实无须教材,无须学校,亦 无须老师。只要常怀好奇心 ,敢于怀疑世间的所谓“常 识”和“规则”,并思考:“如 果是自己会怎么做?”唯有 每日如此反复实践,方能进 入广阔的思维世界。 例如,“此时读到的网络 报道”“昨天上司或客户的要 求(委托)”“眼下承受的人 际关系压力”……这些都是 自己的思维素材。 我真切期望有更多的读 者能够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保 持思维的活跃状态,从而体 会到思维世界的“乐与苦”。 在本书的结尾,我要感 谢从选题策划、编辑到成书 过程中一直对我提供帮助的 东洋经济新报社的藤安美奈 子女士。从我2007年出版 的处女作《锻炼地头力:费 米推定应用法》,到后来的 《类推思维:识破“结构”与 “关联性”》《解决问题的悖 论:无知管理》,我们可谓 一路合作过来,且着手的都 是如此充满挑战性的选题。 而对作为“思考力关键词 合集”的本书,编辑发挥了 重要影响;在我为之撰文期 间,只要“笔耕一辍”(我总 是如此),她就会给予支持 ,且支持程度更超从前。对 此,我要再次表示深深的谢 意! 精彩页 一旦掌握基本思维方法,便能广泛应用 首先要掌握基本思维方法。第1章会介绍思维方法基础,因此相关内容的应用范围极广。 第一个介绍的是“战略思维”,它是人们日常中经常提及的词,但其实博大精深。仅仅讲战略思维,就能轻松写出一本书。不过只要理解其基本含义,便能在各方面实现思维的“战略性应用”。 其次,在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是“逻辑思维”。概括来说,它可谓人类交流的“共通语言”。 换言之,逻辑思维具有世界范围的普遍性和通用性,可谓强于英语的共通交流工具。 英语虽说是世界通用语言,至多也只是被一部分国家或一些国家的精英阶层使用。与之相对,逻辑思维可谓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中认同的“世界共通规则”,不仅如此,它还经得起时间考验。既有恒久性,又有通用性,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不管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若上述逻辑思维属于“防守型”,之后介绍的若干种思维方法则属于“进攻型”。在通用性方面,它们或许不及逻辑思维,但与针对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相比,它们依然具备极高的通用性,能应用于诸多场景。 它们具体包括假设思维、框架思维、具体和抽象思维以及Why型思维,可谓思维中的基本动作。通过应用它们,各种思维方式的实践活动成为可能。 接下来讲的是类推思维,它能在思考新事业、新业务等创造类思维活动中发挥威力。其与具体和抽象思维相结合,通过似乎与创新大相径庭的“从远处借鉴”的方式,孕育出新的点子和创意。 如上所述,通过阅读本章,各位读者能够对基本思维方法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关键词01 战略思维 如何不排队就吃到人气拉面? WHAT 战略与战术的区别 与“思考”“思维”经常搭配的形容词是“战略性的”。 至于其具体含义,每个人的解释或许皆有不同,其亦不存在明确的定义,但其在人们脑中所激发的形象应该是有共通之处的。以“那家公司的规划是具备战略性”这句话为例。 ·不着眼于短期,而是着眼于长期 ·不着眼于局部,而是着眼于整体 ·不着眼于个体,而是着眼于统一 若把基于上述着眼点来思考公司发展的行为评价为“战略性的”,几乎没人会有异议吧。 经常被拿来与“战略”一词作比较的是“战术”。将它们进行对比,便能发现战略的特征(图表1-1)。 如图所示,除了前述的“短期台长期”“局部台整体”,还包括其他着眼点。 与战术(比如力求取得3战中的1战的胜利)这种个别的小目标不同,战略旨在达成综合性的“整体胜利”之类的大目标。 因此,“舍小保大”便属于战略性构想。比如在三局两胜、五局三胜的规则中,故意输掉特定的比赛,便是一种战略。 WHY 究竟有必要战斗吗? 那么,为什么有必要区分战术思维和战略思维呢? 因为前者是将一定的资源作为前提条件,并在该条件下着眼效率最大化的思维;而后者则关注本源,思考资源的分配问题。 上面提到了“本源”一词,而这正是战略思维的象征。换言之,通过质疑前提条件,关注计划的上游内容。 与之相对,重视已然具备一定前提条件的下游,则是战术思维。至于追溯本源的极端设问,则是“究竟有必要战斗吗”。 战术自然以战斗为前提,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作战。而战略思维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使自身处于有利位置。 鉴于此,最为理想的战略是让对手丧失斗志,或者把对手拖到无法战斗的领域,从而实现不战而胜。 P2-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