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构建乡村生态伦理,从道德上明确对待乡土自然环境的善与恶问题,形成乡村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规范、道德品质与道德责任,既是保护中国乡村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生态伦理学走向中国乡土实践的需要。本书在阐述中国乡村生态伦理概念、内容、功能和建设目标的基础上,着重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思想、建国后四代领导人生态思想以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乡村生态伦理研究的理论指导作用,论述中国乡村生态伦理研究可供借鉴的理论资源。结合运用对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七个村庄的调研统计数据,对目前乡村所面临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张力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强调乡村生态伦理研究应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经济发展不足”与“经济发展不当”的困境,关注农民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农民与农民的经济社会关系,做到既能揭示保护自然环境的伦理内涵要求,又能满足经济社会关系中的幸福与平等要求,实现农民与乡村自然环境的共生共荣之善。为此,应树立中国乡村生态伦理的道德规约,即明确农民之于土地的责任,让农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做好家乡这片土地的“好家长”;重塑农民的生态道德规范,构建生产生态伦理、生活生态伦理和消费生态伦理;树立城乡生态正义观,破解城乡非正义,以促进城市与乡村共生共荣,实现城乡之间的生态正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在乡村生态伦理的指引下,农民能够借助乡村自然生态优势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更好的社会地位和更高的道德尊严。乡村生态伦理不仅是道德约束,它还对激发农民的生态主体意识具有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指引着让农民以成为农民而感到自豪,从而引导农民以积极的热情投身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乡村生态制度和乡村生态文化,能够分别为乡村生态伦理取得实效提供硬约束和软约束。构建乡村生态伦理,必须同时加强乡村生态伦理制度建设和乡村生态文化建设 导语 乡村生态伦理不仅是道德约束,它还对激发农民的生态主体意识具有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指引着让农民以成为农民而感到自豪,从而引导农民以积极的热情投身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