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长征日记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萧锋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1934年10月,年仅18岁的萧锋与红军指战员离开苏区,踏上漫漫征途。没人知道要往哪里走,也没人知道要走多久,没人知道哪里是根据地,但“打倒蒋匪军,解救穷苦人”的革命信念始终激励着年轻的将士们,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勇往直前,一次次突破生死绝境,走向最终的胜利。萧锋将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用日记真实再现了那段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以及在长征将士们身上体现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向前。
作者简介
萧锋(1916-1991),江西省泰和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原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顾问。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从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开始,萧锋将军在64年的革命生涯中,坚持写日记。退休后,他根据日记整理出一千多万字的回忆材料,出版了《长征日记》《十年百战亲历记》《回顾金门登陆战》等著作。
目录
一、离别苏区上征途
二、突破敌人封锁线
三、周副主席到我团
四、进击全州渡湘江
五、袭占黎平到贵州
六、抢占乌江进遵义
七、八过赤水甩敌人
八、佯攻贵阳逼昆明
九、巧渡金沙江,通过彝民区
十、强渡大渡河,抢夺泸定桥
十一、翻过雪山到懋功
十二、毛儿盖见朱总司令
十三、六天六夜过草地
十四、批判张国焘,继续再北上
十五、哈达铺听毛主席报告
十六、过西兰公路,跨六盘山
十七、到达陕北吴起镇
十八、直罗镇打歼灭战
十九、参加东征抗日先锋军
二十、西征路上战“三马”
二十一、迎接二、四方面军会师
二十二、决战山城堡,再上新征途
附录
萧锋同志简历
后记
如铁纪实万千字 留与后人鉴丹心——开国将军萧锋的日记情怀
序言
为什么要读《长征日记

萧锋的《长征日记》最
早出版于一九七九年,一经
问世便风靡全国,迄今已出
版了多个版本。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
我有幸在大学的军事历史课
上,听老师专题讲解过这本
书。萧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
途中,在被敌人“围追堵截”
的艰苦岁月里,依然不间断
地写下十多万字的长征日记
,他的精神让我这个曾经参
加过战争的军人,甚为钦佩
,备受鼓舞。
萧锋出身贫苦,参军前
是个放牛郎,根本没有机会
上学。他学习识字、造句、
作文都是在参加红军之后。
战友告诉他,可以把火热的
战斗生活记录下来,这样不
仅可以巩固识字学文化的成
果,还可以提高思想水平和
工作能力。于是他边学习识
字,边用土草纸和五颜六色
的包装纸写日记。这个习惯
他坚持了六十多年,陪伴他
度过了战火纷飞、风雨兼程
的革命生涯。
参加长征的有红一、红
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
军四支部队,近二十万人,
但写日记的仅十余人,他们
的日记现已成为极宝贵的历
史文献资料。萧锋是十余人
中坚持写日记时间最长的人
,其日记也是迄今保存最完
好的一本。通过这本日记,
我们不仅能看到作者的思想
高度,还能看到红军英勇顽
强、坚信革命事业必胜的精
神信念。
毛泽东有句震撼全军的
名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
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
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他在
红军建立初期就十分重视战
士的文化教育,把“军事教
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
并列为三大教育。井冈山时
期,毛泽东组织成立了工农
革命军军官教导队,以提高
基层指挥员的军事素养和文
化素养。一九二九年十二月
,毛泽东在起草《古田会议
决议》时,对军队文化教育
又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
各纵队政治部负责编制青年
士兵识字课本”,“每个纵队
内设立青年士兵学校一所,
分为三班至四班”,“每班以
授足九十小时为一学期”,
坚持对士兵进行有组织、有
领导、有计划的文化教育。
长征出发的当月,萧锋
在日记中写道:“行军途中
遇见谭政主任……他还说:‘
连队要积极开展行军识字运
动,一人一天认一个字,一
年就可认三百六十多个字。
扫除文盲,才能更好地学习
革命的理论。’”
在突破敌人封锁线的紧
张时期,周恩来副主席对萧
锋说:“要认真执行党的政
策,要坚定地相信和依靠群
众,搞好宣传工作,使红军
走过的地方都播下革命的火
种。”周恩来又指着战士背
着的“站好岗”识字牌称赞说
:“既打仗行军,又识字,
战斗不忘学习,这个办法好
。我们工农现在打仗需要文
化,将来建设新中国更需要
文化。”
“四渡赤水”名扬红军长
征史,萧锋所在的红一师则
是“八渡赤水”。在紧张的行
军作战期间,红一师仍要求
:“各部队要立即动员自己
部队中能写字的人,用木炭
、毛笔,用大字、小字,在
墙壁和门板上写上瓦解白军
的标语。从连队到军团的军
政干部,都要以身作则,自
己动手,把瓦解白军的标语
写满整个宿营地”。
苟坝会议是继遵义会议
之后巩固毛泽东在党和红军
中领导地位的又一重要会议
。会议之后,毛泽东决定出
奇兵,由东向西三渡赤水。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萧锋所
在的部队依然坚持文化学习
,他在三月十二日的日记中
写道:“我们行军识字做得
好,七连班长刘新文一天行
军识字十二个,就是那个‘
打圈子’的‘圈’字难写,我看
先易后难总可学会。”
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
后,萧锋写道:“凌晨五时
由罗家沟出发,到贺家坪宿
营,行程七十里。团部对行
军识字工作抓得很紧,战士
们用硬纸和树皮做成牌子,
写上字,边行军,边认字,
效果很好。”
萧锋就是在这种浓厚的
文化学习氛围中,伴着炮火
硝烟,写下了长征日记。
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后
,萧锋有了相对稳定的休息
时间,他将污渍斑斑、字迹
模糊的原始日记誊抄在笔记
本上。此后又在养伤期间,
找有关领导和战友核实,对
日记进行补充和整理。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重走
长征路,对日记中的人名、
地名、事件一一核对和修订
,最终形成了这部《长征日
记》,字里行间闪耀着红军
指战员奋斗(红军不怕远征
难)、乐观(万水千山只等
闲)、进取(而今迈步从头
越)、坚韧(不到长城非好
汉)的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
历程中形成了辉煌的精神谱
系,长征精神就是其中之一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
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
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
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
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长征是红军历史上一次
满怀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萧锋在炮火硝烟中写下的日
记,则是精神层面上的远征
。学习长征精神,萧锋的《
长征日记》不可不读;研究
长征历史,《长征日记》更
应是案头常备的工具书;重
走长征路,《长征日记》不
仅是长征路上的道路地标,
也是遇到困难挫折时不屈不
挠的精神坐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人活着,本身就是一次长征
导语
纪念长征出发90周年,重温峥嵘岁月,弘扬长征精神,开国将军的战地日记,字字千钧的真情讲述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真实记录,研究长征史的第一手资料。
红军将士们的英勇悲歌,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赓续红色基因的经典读本,助力孩子成长的爱国主义教育读物。
特设“专家解读”,穿针引线带你看懂长征史,长征史专家研究者陈宇倾情作序,致敬英勇无畏的革命先烈。
后记
如铁纪实万千字 留与后
人鉴丹心
——开国将军萧锋的日记
情怀
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今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珍
藏着我父亲萧锋的部分日记
。这些日记记录了父亲参加
或指挥过的成百上千次战役
战斗,记录了党和人民军队
前进的步伐,反映了革命将
士不怕牺牲、无私无畏的精
神。它早已超越了个人日记
的范畴,成为中国革命史、
军事史的组成部分,是党和
人民的共同财富。
我的父亲作为一名信仰
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伟
大的;作为一位为新中国浴
血奋战的开国将军,是崇高
的。然而,在我心中,父亲
给予我的爱,他坚韧的性格
和宽广的胸怀,以及他在枪
林弹雨中为子孙后代留下的
珍贵日记,才是他一生中最
丰富、动人的篇章。因此,
在《长征日记》再版之际,
我想专门介绍下父亲坚守一
生的日记情怀。
爱妻萧曼玉:亦师亦友
的革命引路人
人们听到我父亲坚持记
了六十四年日记,常常会认
为他是受过正规教育甚至留
过洋的知识分子,其实在参
加革命以前,父亲只是江西
省泰和县南溪村的一个放牛
娃、泥腿子、小裁缝,没上
过一天学。
教父亲识字的,是他的
爱妻萧曼玉,也是他革命的
引路人。
当时萧曼玉是吉安白鹭
洲中学的一名中学生。白鹭
洲中学是所有着近八百年历
史的名校,那里二十世纪二
十年代就有了共产党的组织
。萧曼玉受到党的启蒙教育
,不再是一个不闻窗外事的
富家小姐。我父亲在裁缝铺
学成出徒,成了一个一天可
以做一身衣服的“自由”小裁
缝。由于他聪明伶俐,能够
写流水账,师傅便把他留在
了裁缝铺。这个裁缝铺就开
设在白鹭洲中学旁边。
一九二七年夏天,我父
亲和萧曼玉在赣东向赣西的
渡船上巧遇了,而后相识、
相知,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
友。九月份,他们一起参加
了万安“五抗三杀”的农民暴
动。一九二八年一月,他们
动员四十二个萧氏弟兄参加
了“泰和紫瑶山游击队”。我
父亲是一小队队长,萧曼玉
是游击队文书兼士兵委员会
主任。他们仗打得很好,四
打泰和、九打吉安,从二月
到八月,四次挑粮上井冈山
,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贡
献了十几万担稻谷,还配合
粟裕的二十八团二营打了新
老七溪岭战斗、新城战斗,
活捉敌伪县长张开阳。这时
,上级要父亲写战报,这可
难坏了他。萧曼玉替他完成
任务后,对他说:“光会打
仗冲锋不行,没有文化就不
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作战水
平,就做不好宣传工作。”
父亲非常爱学习,但是
在紧张的战斗中,要如何学
习?在这种情况下,萧曼玉
对他说:“别着急,我来当
你的识字老师。”她建议我
父亲用记日记的方法学习文
化,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就
这样,父亲开始用五颜六色
的包装纸、缴获的钢笔或铅
笔记日记。可以想象,他的
第一篇日记肯定是“鬼画符”
,可惜没有保存下来。
就这样,父亲在长期向
上级报告战况、做群众宣传
工作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
学习文化的重要性。经过萧
曼玉的指导和帮助,父亲开
始利用战斗间隙,以记日记
的形式学习文化。自此以后
,不管是在被敌人围追堵截
的长征路上,还是在激烈的
战斗中,或是在夜间行军的
月光下,父亲始终牢记萧曼
玉对自己的教导,坚持做到
“小休记地名,大休写事件”
。日记就这样伴随着父亲,
成了他形影不离的战友。
父亲与萧曼玉也在战火
的洗礼中渐渐萌生了爱情,
并最终结为革命伴侣。不幸
的是,一九三四年八月,时
任公略县少共书记的萧曼玉
,连同怀里吃奶的孩子,在
一次国民党飞机的狂轰滥炸
中,牺牲在县委机关转移的
路上。
……
我的父母亲就这样数十
年如一日地整理这些材料,
前后买了四台铅字打字机,
将三百多万字的日记打印成
册,并在此基础上打印出十
五部半成品回忆材料和专题
人物书稿等,计一千一百余
万字。
一九八八年,父亲大概
是觉得自己时日不多,晚上
经常加班,每天工作十五六
个小时。夏天蚊子很多,我
就给他买了一个大白尼龙蚊
帐,让他把小桌子搬到蚊帐
里写。当时,我对他整天忙
于整理回忆材料感到不理解

有个星期天,我一觉醒
来,已经是深夜一两点钟了
,发现楼下还亮着灯,我便
下楼,想劝老爷子早点休息
。看到父亲时,他似乎已经
哭了很久了,两腮全是泪痕
。我吓了一跳,忙问他出了
什么事,哪里不舒服。他含
着泪对我说:“孩子啊!我
成千上万的好战友、好兄弟
的事迹,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我越想越多。他们有的比
我能打仗,有的比我有文化
,有的比我有能力,但他们
都走了……我是从死人堆里
爬出来的幸存者,我只要还
有一口气,就一定要把他们
的英雄事迹写下来,你一定
要记住,要把他们的光辉事
迹整理出版,传下去啊!”
望着父亲满面的泪痕,
彼时彼刻,我真正读懂了父
母。父亲在军级位置上一干
就是三四十年,为装甲兵的
革命化、现代化做出了重要
的贡献,但他却从不在意个
人名利,他最大的心愿就是
把烈士的崇高革命精神传给
后人!
我父亲
书评(媒体评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阅读《长征日记》,让我们
与萧锋将军一起重走漫漫长
征路,重温红军经历的苦难
辉煌,用长征精神为思想“
补钙”,为精神“加油”,走
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长征史专家 陈宇
萧锋将军在极其艰苦的
环境中写下的《长征日记》
,满腔热情地歌颂了长征精
神。这是一部常读常新的优
秀著作,每一代人都可以从
中学到宝贵的知识,受到革
命精神的洗礼和熏陶。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
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降
边嘉措
精彩页
一、离别苏区上征途
一九三四年
十月十六日 晴
午前,我们红一军团一师三团政治处开会,一是欢迎林龙发政委伤愈回团工作;二是分析研究部队政治思想状况。
五次反“围剿”以来,我军数战失利。这次高兴圩战役也没打好,连队思想情况较乱,埋怨情绪较大。这几天我下营、连和干部、战士交谈,大家都反映我们吃了堡垒对堡垒、工事对工
事、死打硬拼的亏。
最近,师部找团以上干部接连开了几次会,李聚奎师长和赖传珠代政委说,部队可能要向南行动,冲破南线敌人的封锁。一星期来,部队补充了新兵,充实了武器弹药,每人还发了两套单
衣、两双鞋子。看来,情况十分紧急,准备随时行动。
突然接到命令,午后四时出发。我团为右路前卫,从兴国乱石圩出发,经银圩、社富,半夜到南塘宿营,行程七十里。沿途群众端茶送水,依依不舍。我们的心情都十分激动。
十月十七日 晴
午前,敌机来轰炸于都桥,炸弹落到街上,炸伤了八名赤卫队员和许多老百姓。记住,这又是一笔血债!
于都人民十分热爱红军,队伍刚住下,妇女表嫂就跑来洗衣服,烧开水。苏维埃政府的财政人员,忙着送粮备款。我们的宣传队也积极向群众宣传红军抗日反蒋、打土豪分田地的政治主张。
午后四时出发,经卦江、庙前、白交坡、大屋里、石坡到于都城南关宿营,行程七十里。路过卦江时,卦江赤卫队刘队长拉着我的手问:“你们往哪去?”他希望红军早日粉碎敌人的“围
剿”。战士们也不断问我:“总支书,队伍开到哪里去?”我也只听说向南行动,反正哪里便于消灭蒋介石,好打破敌人“围剿”,就打到哪里去。
十月十八日 晴
午后四时出发,经黎村、老屋里、河北、沙坝到上坪圩宿营,行程七十余里。已进入赤白交界区了,白军离这不远。三营把林木村地主土围子打开,捉住十多人,还杀了两个恶霸,没收
了四只猪,部队和群众大大改善了生活。
这几天队伍行动快,掉队的甚多。我负责收容队工作,经请示批准,将二十四名战士送回苏区安置。
专家解读
第四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一九三三年十月,对红军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兵力达百万人。这次“围剿”,敌人采取持久作战和“堡
垒主义”的新方针。在李德的错误指挥下,中央红军与武器、人数都占优势的敌人正面硬扛,伤亡惨重。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离开熟悉的苏区根据地,红军战士肯定是十万个不愿意,他们在苏区打土豪、分田地,已经与当地民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但红军又是一支具有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的军队,所以即便在前路未卜的情况下,他们仍然选择相信党,坚定地跟着党走。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3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