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内经》不仅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框架,为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治提供理论指导,还蕴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其记载的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生长壮老已是生命的必然过程,《内经》系统而深入地诠释了这一生命规律,对生命及疾病的认识,体现了一种全方位的“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医学模式。因此在现今全民养生的热潮中,重新审视《内经》的生命观,对指导人们积极有效地养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书对《内经》中关于养生的内容进行原文翻译时,所选篇章涉及面就不仅仅局限于养生的内容,更多的原文包括《内经》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防治疾病的原则等。 目录 《黄帝内经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节选)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节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节选)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节选)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节选)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节选) 五脏生成篇第十(节选)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节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节选)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节选)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节选)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节选)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节选)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节选)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节选)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节选)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节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节选)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节选)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节选)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节选)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节选) 热论篇第三十一(节选)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节选) 咳论篇第三十八(节选)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节选) 腹中论篇第四十(节选) 风论篇第四十二(节选) 痹论篇第四十三(节选) 厥论篇第四十五(节选)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节选)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节选)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节选)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节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节选)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节选)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节选)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节选)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节选)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节选)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遗篇)(节选)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遗篇)(节选) 《黄帝内经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 寿天刚柔第六(节选) 本神第八(节选) 经脉第十(节选) 脉度第十七(节选) 营卫生会第十八(节选) 口问第二十八(节选) 师传第二十九(节选) 决气第三十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海论第三十三(节选) 五乱第三十四(节选)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节选)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节选)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节选) 五变第四十六(节选) 本脏第四十七 五色第四十九(节选) 论勇第五十 卫气第五十二(节选) 论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逆顺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节选) 贼风第五十八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节选) 五味论第六十三(节选)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节选)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节选)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节选)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节选) 邪客第七十一(节选) 通天第七十二(节选) 官能第七十三(节选)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节选)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节选) 九针论第七十八(节选) 岁露论第七十九(节选) 大惑论第八十(节选) 序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 的进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具体表 现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 生活节奏及心理情感,健康 意识与医疗行为等方面的变 化,因而对养生也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成书于2000多 年前的《黄帝内经》(以下 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 最早的医学典籍,包括《素 问》和《灵枢》两部分,各 81篇。《内经》不仅奠定了 中医基础理论的框架,为中 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治提供 理论指导,还蕴含了丰富的 养生思想,其记载的养生原 则和养生方法,具有鲜明的 中医特色,至今仍有实用价 值。 生长壮老已是生命的必 然过程,《内经》系统而深 入地诠释了这一生命规律, 对生命及疾病的认识,体现 了一种全方位的“自然—生 物—心理—社会”的综合医 学模式。因此在现今全民养 生的热潮中,重新审视《内 经》的生命观,对指导人们 积极有效地养生有一定的指 导意义。 一、《内经》的生命观 《内经》认为新生命的 形成,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人始生,先成精”。并在《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 男子以8岁、女子以7岁为一 个生理阶段的递变规律,论 述了人生命历程各阶段的生 理变化特点及外貌特征的变 化,在性别上的生理、病理 差异。这种女性以七、男性 以八为生长发育的基数的观 点,源于古代医家对人体生 长发育及生殖规律的实际观 察总结,基本符合各自的生 长发育及生殖规律。 衰老是各种内外因素综 合作用的结果。《内经》中 没有明确提出衰老的概念, 但已认识到衰老是随年龄增 长,到成熟期以后出现的生 理性退化,是不可避免的客 观过程。《素问·上古天真 论》中指出,有人“春秋皆 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而 另一些人“年半百而动作皆 衰”,就是养生不当所致。 该篇通过古今不同养生方法 和后果的对照,讨论了影响 健康长寿的各种因素,如情 志过激、饮食不节、劳逸失 常等均可加快人体的衰老。 可见,尽管衰老不可抗拒, 但由于养生方法不同,人类 衰老的过程有很大区别。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赖 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内经 》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强调天地合 气是自然界万物产生的基本 条件,也是生命形成的自然 因素,人依赖自然而生存。 因而《内经》认识生命规律 ,既关注人类自身,也重视 人类生存时空的大环境,这 一整体恒动的自然观贯穿中 医学的全部内容,指导着中 医养生和治病。 二、《内经》的疾病观 《内经》的疾病观建立 在对生命规律认识的基础上 ,认为“生病起于过用”。一 方面,生活环境及人类自身 行为的改变可以导致疾病产 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 四时》对这一观点有精辟的 论述“百病之所始生者,必 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 怒,饮食居处”。风寒暑湿 燥火六气和四时是在天地阴 阳作用下形成的气候变化, 孕育着天地间万物的生长收 藏规律,也是人类生存的物 质条件。精神情志是生命活 动的正常表现之一,饮食五 味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后 天之本,劳动是人类进化的 手段,可见六气、情志、饮 食等都是与人类生存、生活 相关的各个方面。四时六气 的太过与不及,则成为六淫 病因。情志、饮食、劳倦、 起居等超越人体正常范围, 可使脏腑发生损伤,生理功 能、心理活动遭受破坏,成 为内伤致病因素,导致疾病 的产生。 另一方面,“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强调人体正气 的强弱对发病的影响。《内 经》提出“勇者气行则已, 怯者则著而为病也”,说明 疾病的发生与个体体质与先 天禀赋密切相关。 因此《内经》认为预防 疾病必须顺应自然规律,调 节情志及生活起居等各个方 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 特的养生理论。 三、《内经》养生学说 的指导思想——顺应自然 养生理论是《内经》理 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经》不仅有专论养生 的篇章,如《上古天真论》 《四气调神大论》《天年》 等,其他各篇之中也散见有 诸多关于养生的内容。综观 《内经》关于养生的论述, 根本的指导思想在于“法于 阴阳”。因为“阴阳者,天地 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 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 之府也”。《素问·宝命全形 论》中有云:“天地合气, 命之曰人。”张景岳解释说 :“天,阳也;地,阴也; 阴精阳气,合而成人。”可 见《内经》认为人是由自然 界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滋生而 成,人的生命与自然界息息 相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生气通天”的观点,指出养 生的根本在于顺应自然。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 中,形成了与四时气候、昼 夜变化相应的生理节律。有 了四时阴阳之气的消长转化 ,才有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节 律及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 。如果不顺应四时变化,就 会使人的生理节律遭到破坏 ,削弱人体的正气,招致外 邪入侵。所以《素问·四气 调神大论》中说:“夫四时 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 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 苛疾不起。”强调要适应自 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 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