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距今约10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尝试烧制陶器开始,人类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制造器皿的历史帷幕就拉开了。此后,越来越多的器皿出现在古人的生活中:后母戊鼎、粉彩镂空花果纹六方套瓶、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同学们,你们通过本书可以了解这些器皿的故事,从中学习中国历史,去发掘和探究更多的文物瑰宝。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发现绝妙器皿/博物馆里的中国 |
分类 |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
作者 | |
出版社 | 新蕾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从距今约10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尝试烧制陶器开始,人类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制造器皿的历史帷幕就拉开了。此后,越来越多的器皿出现在古人的生活中:后母戊鼎、粉彩镂空花果纹六方套瓶、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同学们,你们通过本书可以了解这些器皿的故事,从中学习中国历史,去发掘和探究更多的文物瑰宝。 作者简介 朋朋哥哥,本名张鹏,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推广人、书香中国“金牌阅读推广人”、耳朵里的博物馆创始人,现任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执行馆长、十二届全国青联委员、北京文明旅游形象大使、北京青少年文博志愿服务总队队长。他从事博物馆讲解工作18年,曾多次获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一等奖,编著“奇趣博物馆”“朋朋哥哥讲故宫”《博物馆里的中国:发现绝妙器皿》《和朋朋哥哥一起逛北京》等图书,获得过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奖项。 目录 第一章 从仰韶彩陶到乾隆粉彩瓶 不凡身世 镇馆之宝 鸟和鱼的战争——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如冰似玉的美丽——秘色瓷盘 它究竟价值几许——“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 千金宝瓶漂泊史——粉彩镂空花果纹六方套瓶 你知道吗 珍宝档案 第二章 从后母戊鼎到彩绘雁鱼青铜釭灯 不凡身世 镇馆之宝 国之重器鼎盛华夏——后母戊鼎 坎坷的经历不凡的身世——大盂鼎 古代的冰箱——曾侯乙墓通鉴 两千年前的环保灯——彩绘雁鱼青铜釭灯 你知道吗 珍宝档案 第三章 从红山玉龙到大禹治水图玉山 不凡身世 镇馆之宝 中华第一玉龙——红山玉龙 精致的战国玉璧——玉螭凤云纹璧 奢华的文物——金缕玉衣 中国古代玉雕之最——大禹治水图玉山 你知道吗 珍宝档案 第四章 从曾侯乙墓漆棺到太和殿龙椅 不凡身世 镇馆之宝 漆器中的“巨人”——曾侯乙墓漆棺 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者——鸭型玻璃注 紫禁城中的珍宝——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帝王御座——太和殿龙椅 你知道吗 珍宝档案 博物馆参观礼仪小贴士 博乐乐带你游博物馆 难忘的旅程 序言 在这里,读懂中国 博物馆是人类知识的殿 堂,它珍藏着人类的珍贵记 忆。它不以营利为目的,面 向大众,为传播科学、艺术 、历史文化服务,是现代社 会的终身教育机构。 中国博物馆事业虽然起 步较晚,但发展百年有余, 博物馆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 类别上,都有了非常大的变 化。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 超过4000家各类博物馆。 一个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出 现在家长和孩子们的生活里 ,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 博物馆游览、参观、学习。 “博物馆里的中国”是由 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写给小朋 友们的一套书,它立足科学 性、知识性,介绍了博物馆 的丰富藏品,同时注重语言 文字的有趣与生动,文图兼 美,呈现出一个多样而又立 体化的“中国”。 这套书的宗旨就是记忆 、传承、激发与创新,让家 长和孩子通过阅读,爱上博 物馆,走进博物馆。 记忆和传承 博物馆珍藏着人类的珍 贵记忆。人类的文明在这里 保存,人类的文化从这里发 扬。一个国家的博物馆,是 整个国家的财富。目前我国 的博物馆包括历史博物馆、 艺术博物馆、科技博物馆、 自然博物馆、名人故居博物 馆、历史纪念馆、考古遗址 博物馆以及工业博物馆等等 ,种类繁多;数以亿计的藏 品囊括了历史文物、民俗器 物、艺术创作、化石、动植 物标本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成 果等诸多方面的代表性实物 ,几乎涉及所有的学科。 如果能让孩子们从小在 这样的宝库中徜徉,年复一 年,耳濡目染,吸收宝贵的 精神养分成长,自然有一天 ,他们不但会去珍视、爱护 、传承、捍卫这些宝藏,而 且还会创造出更多的宝藏来 。 激发和创新 博物馆是激发孩子好奇 心的地方。在欧美发达国家 ,父母在周末带孩子参观博 物馆已成为一种习惯。在博 物馆,孩子们既能学知识, 又能和父母进行难得的交流 。有研究表明,12岁之前经 常接触博物馆的孩子,他的 一生都将在博物馆这个巨大 的文化宝库中汲取知识。 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他们拥有最强烈的好奇心 和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现 代博物馆,既拥有千万年文 化传承的珍宝,又充分利用 声光电等高科技设备,让孩 子们通过参观游览,在潜移 默化中学习、了解中国五千 年文化,这对完善其人格、 丰厚其文化底蕴、提高其文 化素养、培养其人文精神有 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让孩子从小爱上博物馆 ,既是家长、老师们的心愿 ,也是整个社会特别是博物 馆人的责任。 基于此,我们在众多专 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下, 组织全国的博物馆专家编写 了“博物馆里的中国”丛书。 丛书打破了传统以馆分类的 模式,按照主题分类,将藏 品的特点、文化价值以生动 的故事讲述出来,让孩子们 认识到,原来博物馆里珍藏 的是历史文化,是科学知识 ,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 ,从而吸引更多的孩子亲近 博物馆,进而了解中国。 让我们穿越时空,去探 索博物馆的秘密吧! 潘守永 2014年2月于美国弗吉尼 亚州福尔斯彻奇市 导语 我国古代的器皿种类繁多,有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漆器等等,每件器皿的个性都不同——陶器古朴、瓷器清润、青铜厚重、玉器灵动……如今,这些器皿都静静地躺在博物馆中,等待着你去走近它们、了解它们,倾听它们为你讲述它们是如何诞生又是如何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了解它们所处的历史时代中华大地上发生的风起云涌的往事。 《发现绝妙器皿》是“博物馆里的中国”系列之一,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向全国青少年郑重推荐! 后记 《四海遗珍的中国梦》 《阅读最美的建筑》……一 本本图文并茂的“博物馆里 的中国”付梓,心里有喜悦 、激动,更有诸多的期待和 祝福,希望每个读到这套书 的读者,都能和我们一样, 发现博物馆的美好,爱上这 个珍藏着人类文明记忆的地 方。回首从确立选题到图书 出版的一千个日日夜夜,有 许许多多的记忆片段闪现在 脑海。 2012年,编辑有幸结识 了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学、 人类学教授潘守永先生,进 而走近了“四月公益”——一 个由众多年轻人参与组织的 博物馆志愿者协会,认识了 连续11年为孩子做义务讲解 的“朋朋哥哥”……在一次次 交谈中,我们被潘教授以及 他的专家团队、被孩子们口 中的朋朋哥哥和他的“草根 团队”对博物馆的热爱所感 动,对当下博物馆减免门票 、开始走进大众生活展开讨 论,从而萌生了编写和出版 一套专门给青少年读者阅读 的博物馆类图书的想法,告 诉他们博物馆里有知识,有 文化,有过去、现在和未来 ,博物馆里有一个丰富绚烂 、多姿多彩的中国。 中国已经有了超过4000 家各类博物馆和数以亿计的 藏品,如何从浩如烟海的藏 品中选择出最具历史文化价 值的藏品,同时用既能体现 藏品背后的文化底蕴、科学 知识,又能为孩子所喜欢的 形式展现出来?如何保证图 书的前沿性、专业性、权威 性、传承性和趣味性?由此 ,编辑踏上了一段虽辛苦却 乐在其中的旅程。 博物馆之旅有他们同行 。我们走得更坚实。 我们实地走访、电话拜 访了全国80多家重点博物馆 ,面见约谈了30位以上博物 馆专业的专家、学者和博物 馆爱好者,并召开10次以上 大中小型讨论会,确立了由 2位主编、8位编委、20位 作者组成的创作团队。其中 有省级重点博物馆相关部门 负责人,有博物馆学教授, 有博物馆相关研究领域专家 ,还有中国国家博物馆、首 都博物馆、中华世纪坛世界 艺术馆义务讲解员等,他们 的背后还有多位大学教授、 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科学院 院士的学术支持。 旅途中,时常会有惊喜 闪现。 走访博物馆时,年轻却 无比敬业、专门给孩子进行 讲解的讲解员给每一块矿石 找到“萌点”,将高深的知识 转化为生动的语言,这位可 爱的讲解员哥哥,最后被我 们吸收进了创作团队;召开 编委会时,主编为了启发作 者的思路,讲述无数藏品背 后的小故事:马王堆出土的 帛书是由博物馆的老师傅经 过3个月的悉心修复才得以 呈现它的本来面目,而三星 堆的权杖更是经过了长达半 年的处理才重现原貌…… 敬业的编辑团队,让博 物馆之旅充满了创意。 开始创作,旅行进入了 最精彩的阶段。编辑翻阅了 很多博物馆方面的图书,观 看和历史、文化有关的电视 纪录片,与作者反复沟通, 希望在藏品的海洋中选取最 具代表性的珍宝,为读者呈 现出精华中的精华;审读样 稿的过程中反复斟酌,找到 最适合孩子的表述方式,并 对书中的几千张精美图片、 几百幅卡通插图,一一写出 文字建议。细心的读者可以 发现,这部丛书每一页的版 式设计、文字、照片、插图 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巧妙构思 。我们力求让文字和插图“ 活起来”,让藏品如一个个 精灵般站在读者面前,把自 己的故事讲给读者听。 这套书摒弃了以馆划分 的传统,以更为灵活、富有 趣味性的“主题”分册;介绍 藏品时,完全以故事的形式 进行呈现,彰显了中国五千 年文明的奕奕神采;为全面 展示中华悠久文明,我们将 流落海外且数量巨大的中国 文物收入一册;此外,每册 图书后均加入了“博物馆参 观礼仪小贴士”“博乐乐带你 游博物馆”等互动环节,让 孩子们读过此书,在真正走 进博物馆时,随身所带的不 仅仅是一双发现的眼睛,更 怀有一颗对历史、文化、艺 术的尊重之心。 这一次“博物馆里的中国 ”之旅,我们遇见了600余件 藏品,分布于国内外近150 家博物馆。这些藏品或在中 国历史上具有震代的作用, 或在海内外具有极高的知名 度,或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精髓,或能展示中国从 古到今的科技成就……由于 图书篇幅所限,我们对博物 馆内的藏品必须有所取舍, 无法面面俱到,但窥一斑而 知全豹,中国古往今来的发 展历程,丰富灿烂的文化传 承,在这套书里还是得到了 非常真切的展现。那些更多 的图书之外的藏品和故事, 等待着读者们亲自走进博物 馆去发现! “博物馆里的中国”跨越 历史,把流金岁月里经时间 长河洗礼而愈加熠熠生辉、 异彩纷呈的文化呈现在读者 面前。如果亲爱的读者在放 下本书后,能够真切地感受 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美好, 萌生去探寻博物馆里的中国 的好奇之心,从而走进博物 馆、爱上博物馆,便是本丛 书编写队伍所有参与者最大 的快乐。 编者 2015年8月 精彩页 1979年刚刚过完春节,为能买到新鲜蔬菜,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纸坊公社文化站的干事李建安一大早就赶到了集市。偶然间,他从一位60多岁的老汉那里听到一个消息,最近纸北村的一片苹果地里发现了不少红色陶片。这引起了李建安的注意,他一下子兴奋起来。 原来,李建安虽然不是专业的考古人员,但因为工作需要,曾经被派到洛阳学习文物知识,还曾经参与过考古现场的发掘,凭借经验,他隐隐感觉到了这些红色陶片的重要性。急匆匆吃过早饭,他便准备好工具,来到那片苹果地,还没等开挖,就从一个苹果树坑中拣出来些陶片,经过拼凑,原来是个并不完整的尖底陶缸,这让李建安干劲十足。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天半时间里,他独自一人在长约6米、深约1米的土坑内开始了发掘,最终整理出大小不一的13件陶器,其中只有第12件上描绘着图案,它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就这样被李建安拿架子车拉回家中,后来又安放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再后来又被送到县城的文化馆保管,但是人们始终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直到1980年元宵节前的几天,在郑州市文联工作的张绍文返乡过节,去县文化馆看望朋友时,无意间在院子里的乒乓球桌上看到了这件陶器,并且当场给它起了“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名字。 回到郑州后,张绍文随即写下了一篇介绍这件珍贵文物的文章,并且给予了它特别高的评价。当年10月份,由很多专家和研究人员组成的调查组围绕着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展开了专项调查。调查报告认为,这件陶器表面的图案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幅原始社会时期彩陶画,是中国绘画史上难得一见的珍品,甚至被人们称赞为中国画的“老祖宗”。这时,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价值才真正被人们认识和关注。 今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正静静躺在展柜之中,向朋友们讲述着古人的智慧和回忆。 很久以前,我们的先民就已经在脚下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他们会把坚硬的石块制作成工具,更好地猎捕野兽和加工食物;他们还学会了使用火,火带来了光明、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安全,更能把生的食物加工成熟的食物,给人类带来更多的营养,人类进化的步伐加快了。 到了大约10000年前的时候,先民们学会了种植粮食,学会了饲养家畜,还学会了一样制作工具的新本领:往黏土里加水,和成泥之后用火焙烧,制作出了陶器。同学们想想看,这之前的工具,只是改变了石头、木头,甚至骨头的形状,但是并没有改变石头、木头和骨头本身,对吗?可是陶器就不一样了,它是我们人类第一次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创造的非天然物品。陶器出现后,人们就开始在它们的表面描绘出美丽的图案,还把它们捏制成不同的造型,各种各样的陶器不仅让生活更加便利,还成为绘画和雕塑艺术的重要载体。 我们首先来仔细欣赏一下这件珍贵的文物。彩陶缸有47厘米高,上面开口的部分略微粗些,底足的部分略微细些,最吸引我们目光的是几乎占满了整个高度的彩绘图画:画面的左边站着一只白鹳,它有着细细的脖子、长长的嘴巴、高高的双腿和短短的尾巴,一副昂首挺立的姿态:白鹤的嘴上还衔着一条鱼,鱼儿的身体也是白色的,没有画细细密密的鳞片,只是用比较粗的黑色线条描绘出它身体的轮廓;画面的最右边竖立着一把石斧,石斧上面还装饰着一些神秘的符号。 很多朋友第一眼看到这件彩陶缸时,都会猜测它可能是一件装水或装粮食的容器。但再仔细看,就会发现在陶缸的底部中央,竟然有一个圆形的小孔,这样看来,它应该不是一件普通的容器了。其实,这种在底部中央留有小孔的情形,在一同出土的其他陶缸的底部也都有,那这些陶缸里面会装什么呢?P2-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