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自1990年出版以来,《性别麻烦》已成为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也是任何对性别、酷儿理论感兴趣的人的必备之作。它一经出版即引来赞誉和争议无数,巴特勒因此书而一举成为当代思想界最闪耀的学术明星之一。 《性别麻烦》融合了哲学、人类学、文学理论、精神分析等多学科话语,对波伏娃、福柯、拉康、弗洛伊德、克里斯特娃、露西·伊利格瑞等人的理论进行批判性地审视和分析,推翻了女性和男性的区别根植于身体本质的基本前提,为性别研究打开了新的方向。 巴特勒在1999年发行的十周年纪念版序言中写道,《性别麻烦》的“重点不在于提出一种新的性别化的生活方式”,而是“想为性别打开可能性的领域”。 作者简介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美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理论家,2012年度阿多诺奖获奖者。1956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1984年于耶鲁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辞学与比较文学系,在女性主义理论、酷儿理论、政治哲学、伦理学、犹太哲学等领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欲望主体》《性别麻烦》《身体之重》《权力的精神世界》《偏激话语》《安提戈涅的诉求》《消解性别》《说明自身》等。 目录 序(1999) 序(1990) 第一章 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欲望的主体 第一节 “妇女”作为女性主义的主体 第二节 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欲望的强制性秩序 第三节 社会性别:当代论辩的循环废墟 第四节 对二元论、一元论的理论梳理以及超越的可能 第五节 身份、性/性别与实在形而上学 第六节 语言、权力与置换策略 第二章 禁制、精神分析与异性恋矩阵的生产 第一节 结构主义的关键交换 第二节 拉康、里维埃尔与伪装策略 第三节 弗洛伊德与性别抑郁 第四节 性别的复杂性与认同的局限 第五节 禁制重新表述为权力 第三章 颠覆的身体行为 第一节 朱莉娅·克里斯特娃的身体政治 第二节 福柯、赫尔克林与性别不连贯的政治 第三节 莫尼克·维蒂格:身体的瓦解与虚构的性别 第四节 身体的铭刻,操演的颠覆 结论:从戏仿到政治 修订版译后记 初版译后记 序言 十年前我完成《性别麻 烦》的稿子,送到劳特利奇 出版社(Routledge)出版 。我不知道这本书会有这么 广大的读者,也不知道它会 对女性主义理论构成具有挑 衅意味的“介入”,以及被引 为开创酷儿理论的文本之一 。这本书的生命超出了我的 意图,这当然部分是因为对 它的接受的语境不断改变的 结果。如同我曾经写的,我 知道自己成为一些形式的女 性主义攻击批评的对象,与 之处于一种对立的关系,即 使我认为这文本是女性主义 的一部分。我是在一种内部 批判的传统下书写的,希望 能够激发对它所属的思潮运 动的基本词汇作批判性的检 视。过去和现在都有正当的 理由从事这样模式的批评, 而且我们要能够区别可以为 这个运动带来更民主、更具 有包容性的生命的愿景的自 我批评,以及企图从根底破 坏这个运动的批评。当然, 总是有可能把前者误读为后 者,但我希望《性别麻烦》 不会是这样的情形。 1989那一年我最关注的 是批判女性主义理论里普遍 存在的一种异性恋假设。我 试图对抗那些对性别的界限 和适当性做一些自以为是的 假定,并把性别限定于一般 所接受的男性与女性的概念 的观点。过去和现在我都认 为,任何以其实践先决条件 为由而限制性别意义的女性 主义理论,都在女性主义内 部设立了排除性的性别规范 ,而且往往带有恐同症的后 果。过去对我来说如此,现 在仍然如此:女性主义应该 小心不要理想化某些性别表 达,这将反过来产生新的等 级与排除的形式。特别是, 我反对那些真理体制 (regimes of truth),反 对它们规定某些形式的性别 表达是错误的或后天衍生的 ,而另一些则是正确的和原 初自然的。重点不在于提出 一种新的性别化的生活方式 ,以为本书的读者提供一个 可能的典范。相反,本书的 目的是为性别打开可能性的 领域,而不是强制规定什么 形式的可能性应该被实现。 也许有人会好奇“打开一些 可能性”最终有什么用处, 然而,没有一个了解在社会 世界里,以一种“不可能的” 、难以读懂的、无以实现的 、不真实的和不合法的状况 生活是什么滋味的人,会问 出这样的问题。 《性别麻烦》试图揭露 我们对性别化的生活有些什 么可能性的思考本身,如何 从一开始就被某些习以为常 的、暴力的假定给扼杀了。 本书也试图瓦解所有一切挥 舞着真理话语的大旗,剥夺 少数性别实践与性实践的合 法性的努力。这并不是说所 有少数实践都要被容许或给 予褒扬,但我认为在对它们 下任何性质的结论之前,我 们应该先要能够对它们作思 考。最让我忧心的是,面对 这些实践的恐慌是如何使它 们成为不可想的。打破比如 说性别的二元框架,难道真 的这么恐怖、这么吓人,因 此必须从定义上把它当作是 不可能的,而在意义的探索 上把它从思考性别的一切努 力中剔除? …… 如果要在现在的情况下 重写这本书,我将会加入对 跨性别(transgender)和 间性(intersexuality)的讨 论:理想的性别二元形态如 何在这两种话语里运作;这 些相关关注所支持的与手术 介入(surgical intervention )的各种不同的关系。我也 会加入对种族化的性欲的讨 论,特别是,有关异族通婚 的禁忌(以及对跨种族性交 换的浪漫化)对性别所呈现 的自然化以及去自然化的形 式来说是如何重要。我持续 期待性少数群体之间形成某 种联盟,以能够超越简单的 身份范畴,能够拒绝对双性 情欲的抹除,能够对抗、消 解限制性的身体规范所强加 的暴力。我希望这样的联盟 是建立在不可化约的性欲复 杂性上,观照到它与各种话 语和制度权力动能的牵涉; 也希望不会有人急躁地把权 力简化为等级,否定了它的 一些生产性的政治维度。即 使我认为在现今统治我们的 法律、政治和语言话语里, 寻求对性少数身份的承认是 很艰难的一项工作,但我仍 然认为它是求生存的一个必 要之举。为了政治化的目的 而调用身份范畴,总是面临 身份将来可能成为我们所对 抗的那个权力的一个工具的 危险。这不构成不去使用身 份以及被身份利用的理由。 没有一个政治立场是纯粹而 没有权力渗入的,也许就是 因为这样的不纯粹性,才能 产生具有打破、颠覆管控机 制潜能的能动性。那些被认 为“不真实”的人们仍然抓着 真实不放,同声一气地紧抓 ,而那操演上出乎意料的情 况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不稳定 性。此书的书写是一个集体 奋斗的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这个奋斗在为那些生活于或 者试图生活于性/性别边缘 的人们扩展具有生活价值的 生命的可能性上面已经有了 一些成果,而未来它也将持 续这个成果。15 朱迪斯·巴特勒 伯克利,加州 1999年6月 导语 此书英文版自1990年面世以来,激起了学界的无数赞誉和争议,被欧美媒体誉为“过去五十年来最受关注的学术著作之一”。 作者朱迪斯·巴特勒被认为是“在现代政治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声音之一”和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主义理论家之一”,其在女性主义批评、性别研究、当代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等学术领域成就卓著。 颠覆你的性别认知的一本书!“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生理性别”“女性主义主体这个身份不应该成为女性主义政治的基础”。 豆瓣2.5万人“想读”的高分图书,“热门两性关系图书”榜第2名作品,仅次于李银河的《女性主义》,高于《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全新译文修订版,新增译者再版后记。 新锐设计师凌瑛打造精美双封,与内容完美呼应。 后记 2021年秋,上海浦睿文 化出版公司来信,意欲再版 《性别麻烦》。谢谢浦睿文 化给了充裕的时间,我得以 从容利用闲暇,重新就英文 文本进行校对,历时一年有 余。修订版预计2024年左 右出版,与初版相隔十五个 年头。 十五年间变化不可谓不 大。大社会的变迁超乎我们 的想象,有的带来希望,令 人振奋;有的令人不免感到 挫折,但也给了人们继续努 力的动因。而我个人在 2014年9月离开中山大学教 职,告别自2003年起,互 相支持、一起推动多元性别 平等倡议行动的同事和伙伴 。回到台湾以后,离开讲台 ,转而沉浸于舞、鼓、戏剧 等表演艺术,2017年起陆 续参与不同艺术团体制作的 演出,这也可以算是从某个 方面“颠覆”个己身份的想象 和框架。 说起来这转向的因缘, 其种子在2003年我赴大陆 工作之初就埋下了。2003 年12月7日中山大学“性别教 育论坛”师生在艾晓明教授 的带领下,于广东美术馆推 出中国大陆中文版《阴道独 白》首演,这出戏开启了中 国大陆艺术参与性别平等倡 议行动新的一页。而通过 2004年问世的《阴道独白 ,幕后故事》纪录片的传播 ,更多的校园加人这个行动 中。2013年,为纪念《阴 道独白》中文版首演十周年 ,我带着学生制作本土的“ 阴道独白”(将阴道独白到 底》,着眼中国妇女的处境 ,呈现在我们近旁发生的中 国女性和性少数群体的故事 。此剧还获邀到香港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演出。此外, 我们也带着这剧的部分段子 到周边乡村展演。不论是在 广东美术馆、校园,还是村 里的聚会堂,演后座谈总是 如此热烈、真诚。艺术行动 者和观众一起,或检视自我 的处境,或与他人的命运共 感,共同叩问当下的现实, 寻求改变的可能。我深深感 受到艺术感动人、凝聚勇气 的能量。不想,这种子在我 人生下半场另外开花结果。 2003年到2014年,以高 校为基地,可以说是大陆两 性平等与多元性别平等行动 如火如荼开展的一个黄金十 年,我有幸身在那个历史当 中。 在广州,我们的行动和 策略从一开始就是兼容并蓄 ,杂糅了不同女性主义流派 的思考。性别教育论坛在 2002译介了《女性主义思 潮导论》(Rosemarie P.Tong),2004年出版《 语言与性别导论》(Mary Talbot),2007又相继完成 《女权主义理论读本》 (PeggyMcCracken)、《 激情的疏离:女性主义电影 理论导论》(MaryTalbot) 二书的翻译。不同世代女性 主义思潮的核心议题和论述 几乎同时进入我们的视野, 对教学、研究、行动实践都 有长足的影响。此外,性别 教育论坛积极推动与海外学 者的交流,也拓展了我们理 论的光谱、关注的议题。 2003年,性别教育论坛邀 请台湾性权派代表何春蕤教 授及其同事来中大密集讲学 ,这可以说是广州本土女性 主义学者与酷儿理论的首度 相遇。 2005年,性别教育论坛 成立两年即设立“酷儿读书 小组”2006年成立中国高校 第一个关注LGBTQ等性少数 群体的社团“彩虹社”。虽然 一年后因多家媒体的报道, 引起校方关注,彩虹社没能 维持其注册社团身份,但它 一直存在,转以“彩虹小组” 之名持续联结高校与LGBTQ 社群,推动多元性别平等, 活力不减。 《性别麻烦》就在这样 的背景下于2009年进入中 国语境,开展它在本土的生 命。我们也许尚无法对它的 影响理出清晰的脉络,但它 在那儿,与中国大陆的思考 者、行动者相遇交锋,成为 改变这个语境的主体/性别1 身份/情欲认知地貌的竞逐 元素之一。 2012年,我在中大开设“ 社会文化与多元性别”公选 课,助教大半来自彩虹小组 成员。不少其他高校的学生 和LGBTQ社群人士前来旁听 ,除了多元性别教育的普及 、相关议题的探讨,这门课 也发挥了某种理论与行动基 地的功能。巴特勒对本质主 义的质疑,对主体、身份/ 认同、性/性别、权力/政治 、语言/话语的思考,提醒 我们在身份政治的行动中保 持清醒和自省;而“性别操 演”“戏仿政治”等开创性概 念也对我们的行动策略有所 启发,激励新的可能性。 逝者如斯!《性别麻烦 》中文版迎来它的再版之际 ,我离开中大已近十年。这 十年,对中国大陆的妇女与 酷儿行动来说,我不“在场” 。十年,世界的性/性别认 识论和制度面貌也在悄然改 变。海峡这边的我,在 2019年5月17日这天见证了 台湾同性婚姻的合法化,此 举开亚洲先例。而海峡那头 ,我原来工作的地方,艾晓 明老师和我相继离开后,妇 女与性别研究专业点不再托 收研究生。所幸,从我们教 研室毕业出山来的学生,优 秀、敏锐富社会责任感,开 枝散叶,在各地大学任教, 或参与非政府组织,投身社 会服务,运用不同契机、不 同策略传递薪火,继续披荆 前行。 而我指导的两个学生团 体彩虹小组和性别教育剧场 (从《将阴道独白到底》剧 组衍生出来的一个戏剧行动 小组),在我离开中大后也 不负期待,甚至远远超乎预 期,完全由年轻人撑起担子 ,做到自主筹款、营运、行 动;而且因应大环境的改变 ,采取更加灵活的策略。为 这些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重塑了我们经验 和操演自己生活和身体的范 畴。以这种方式被“麻烦”是 一种智力上的乐趣。 ——唐娜·哈拉维(美国 哲学家) 《性别麻烦》对性别的“ 本质性”提出了迄今为止最 有说服力的质疑。这是一部 富有创见的精彩论著。 ——桑德拉·巴特奇(伊 利诺伊大学哲学与性别研究 教授) 女性主义理论的必读书 。 ——《希帕蒂亚》(女性 主义哲学杂志) 精彩页 第一节 “妇女”作为女性主义的主体 大体来说,女性主义理论假设存在有某种身份,它要从妇女(译者按:涉及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政治范畴的“women”译为“妇女”,而在第二章、第三章精神分析话语及其他语境中则译为“女人”)这个范畴来理解,它不仅在话语里倡议女性主义的利益和目标,也构成了一个主体,为了这个主体追求政治上的再现。然而,政治(politics)和再现(representation)是争议性的词语。一方面,在追求拓展妇女作为政治主体的能见度与合法性的政治过程中,再现作为一个运作的框架;另一方面,再现是语言的规范性功能,被认为不是揭露就是扭曲了那些关于妇女范畴我们所认定的真实。对女性主义理论来说,发展一种全面或是足以再现妇女的语言,对促进妇女的政治能见度似乎是必要的。有鉴于在广泛的文化情境里,妇女的生活不是受到错误的再现,就是完全没有得到再现,这点显然很重要。 近来,这种普遍存在的认为女性主义理论与政治之间具有关联的观念,从女性主义话语内部遭到了挑战。对妇女主体本身的理解方式,不再限于稳定或持久的框架。有大量文章对“主体”作为再现——更确切地说是解放——的终极代表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但是,对于什么建构了或者应该建构妇女范畴,这些文章极少有一致的意见。政治和语言再现的领域先设定了一套主体形成的标准,结果只有被认可是主体者才能得到再现。换句话说,必须先符合作为主体的资格才能得到再现。 福柯指出权力的司法(juridical)体系生产主体,然后又再现这些主体。1司法性的权力概念似乎以完全负面的方式来管控政治生活,也就是说,通过一些具有历史偶然性并可以撤回的选择的运作,对与那个政治结构相关的个人进行限制、禁止、管制、控制,甚至“保护”。然而,受到这些结构管控的主体,由于它们服从于这些结构,因此是根据这些结构的要求而形成、定义以及再生产的。如果这样的分析是正确的话,那么把妇女再现为女性主义“主体”的语言与政治的司法建构,它本身就是话语建构的,是某种特定形式的再现政治的结果。结果女性主义主体成了那个原本应该是推动其解放的政治体系的一个话语建构。如果这个体系证实了是根据一种统治的分化轴线来生产性别化的主体的,或是生产那些被认定为男性的主体的话,那么从政治上来说这就大有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下,不加批判地诉诸这样的一个体系来“解放”妇女,显然是自砸阵脚。 “主体”的问题对政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女性主义政治,因为司法主体一律是通过某些排除性的实践生产的;这些排除实践在政治的司法结构建立完成之际就不再“彰显”。换句话说,主体的政治建构是朝向某些合法化以及排除的目的发展,这些政治运作被某种把司法结构当作基础的政治分析给有效地遮掩以及自然化(naturalization)了。司法权力无可避免地“生产”了一些东西,而宣称它只不过是再现它们而已;因此,政治必须关注权力的这个双重作用:司法的与生产的。事实上,律法生产“律法之前的主体”2这样的概念,而后又将之隐藏,为的是把这个话语结构当作一个自然化的基本前提调用,然后用它合法化律法本身的管控霸权。只探讨如何使妇女在语言和政治上得到更充分的再现是不够的;女性主义批判也应当了解“妇女”这个范畴——女性主义的主体——是如何被生产,又如何被它赖以寻求解放的权力结构本身所限制的。 P38-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