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涵盖之内容上溯史前文化,下迄当代文明,以富有特色的编、讲、目形式,将纷繁复杂的文明史内容,贯穿在一个有机的框架中,既彰显了人类文明演进的韵律和节奏,又体现出历史的纵深和丰富内涵。 “编”从纵向的角度,展示时代变迁和文明更替的逻辑;“讲”和“目”则从横向的角度,提炼不同时期代表性的文明要素。精炼的描述配合活泼的史料,塑造出人类文明机体的立体形象。 本书作者赵立行积经年讲授“世界文明史”课程的体验,充分考虑课程讲授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将芜杂的头绪删繁就简,对重要的事件娓娓道来,既描绘了清晰的文明脉络,又呈现了丰富的历史细节。 本书适合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教材,亦可作为历史专业学生的阅读书籍。同时,对一般历史爱好者而言,也是很好的入门书籍。 作者简介 赵立行,河北景县人,1966年生,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文明史”的讲授和欧洲中世纪史的研究。代表性专著为《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西方史学通史·中世纪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代表性学术论文有《宗教与世俗的平衡及其相互制约: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宗教观》(《历史研究》)、《西方学者视野下的黑死病》(《历史研究》)、《限制还是促进:特许状与欧洲中世纪商业》(《历史研究》)等。 目录 前言 序篇 人类的起源 第一编 人类文明初登舞台 第一讲 纷乱的两河流域 1.王国的兴衰变迁 2.《吉尔伽美什史诗》 3.《汉谟拉比法典》解读 4.贝希斯敦铭文 第二讲 大一统的埃及王朝 1.历史的年轮 2.尼罗河的赠赐 3.太阳神和法老 4.来世崇拜文化 5.象形文字的解读 第三讲 印度:佛教的故乡 1.发掘出来的土著文明 2.《吠陀经》反映的雅利安文明 3.列国纷争与佛教创立 4.孔雀王朝与佛教传播 5.绝无仅有的长诗 第二编 西方古典文明的光荣 第四讲 希腊:欧洲文明的源头 1.考古学家与早期文明 2.《荷马史诗》 3.雅典和斯巴达 4.伯罗奔尼撒战争 5.亚历山大大帝 6.希腊人的智慧 第五讲 罗马:称霸世界的帝国 1.罗马共和国的扩张 2.恺撒和屋大维 3.基督教的兴起 4.罗马法 5.罗马文化名人 第三编 中世纪的“黑暗” 第六讲 诸文明的融合 1.蛮族的世界 2.东罗马的幸存 3.基督教融入蛮族王国 4.伊斯兰的崛起 5.加洛林文艺复兴 6.庄园经济模式 第七讲 信仰的时代 1.政教斗争 2.修道生活 3.经院哲学 4.异端与宗教裁判所 第八讲 盛期的社会 1.骑士的世界 2.十字军东征 3.商业和城市的复兴 4.黑死病 第四编 欧洲社会的转型 第九讲 人的重新发现 1.人文主义 2.巨人的时代 3.科学与宗教 4.《九十五条论纲》 5.加尔文教 第十讲 走出中世纪的步伐 1.新航路的开辟 2.英法百年战争 3.三十年战争 4.重商主义理论的出现 第五编 革命的年代 第十一讲 近代社会的创建 1.专制主义时代 2.英国“光荣革命” 3.科学革命 4.启蒙的先驱 第十二讲 启蒙与革命 1.启蒙时代 2.美国独立战争 3.法国大革命 4.工业革命 第六编 19世纪的思想与社会 第十三讲 思想的潮流 1.浪漫主义 2.社会达尔文主义 3.黑格尔哲学 4.19世纪的哲学转向 第十四讲 社会的发展 1.社会主义 2.科技的发展 3.垄断资本主义 4.殖民与反殖民 第七编 列强新格局的形成与冲突 第十五讲 新势力的崛起 1.美国南北战争 2.明治维新 3.德意志的统一 4.意大利统一运动 第十六讲 近代的终点 1.通向“一战”之路 2.大战的进程 3.军事变革 第八编 新秩序与新危机 第十七讲 战后新秩序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后各国革命 3.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4.德国问题与欧洲安全 第十八讲 不安的年代 1.繁荣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法西斯主义 4.绥靖政策 第九编 文明经受了考验 第十九讲 大战与冷战下的文明 1.“二战”中的欧洲战场 2.亚洲和太平洋战场 3.战后世界体制 4.“铁幕”与“遏制” 5.冲突与发展 第二十讲 科技进步与文化反思 1.第三次技术革命 2.20世纪哲学的新思考 3.文学艺术的新旨趣 4.大众生活的新面貌 终篇 走向多极的世界 序言 随着大学对通识教育的 注重,原来以专业分工为 特征的知识内容,开始突 破学科的限制,面向所有 专业的学生开放,历史也 不例外。大约在10年前, 著者所在学校的历史系开 始开设面向整个文科的基 础课,近几年此类课程更 加上升到一类平台课层面 。所谓一类平台课,就是 面向全校任何专业所有本 科生的课程。其中著者所 开设的《世界文明史通论 》就是此类课程之一。一 时间,选课者甚众,尽管 著者所开设的课程一学年 开设一次,但每次选课人 数都会达到规定人数的极 限。近两年为了满足学生 选课的需求,系里增加了 一名老师开设同名平行课 程,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 学生的选课要求。可见, 此类课程是非常受学生欢 迎的。 授课对象的变化和授课 时间的限制,给该课程的 讲授提出了新的挑战。一 方面,《世界文明史通论 》课程跨度很大,理论上 要从最初的文明一直讲到 当代文明,这样长的文明 发展进程要在一周只有两 节课的一个学期里完成, 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另一方面,由于针对的学 生很多都不是历史学专业 ,每个人的历史知识基础 差异很大,因此,如何找 到一个适应大多数学生的 知识平衡点,保持住大多 数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 一个不得不严肃对待的问 题。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一 定要在纷乱的文明中理出 清晰的线索,一定要在内 容的取舍中过滤出最精彩 、最具代表性的文明内容 。这一切都取决于是否能 够提供一本最适合的教材 。 著者在授课过程中,曾 经尝试开出过多种已经出 版的文明史作为参考教材 。尽管这些教材都非常精 彩,并有自己独到的结构 和很深的理论思考,但是 在使用过程中也遇到一些 问题。主要集中在要么内 容本身过于细碎和艰深, 只能适合已经具备相当历 史基础知识的专业学生使 用,要么就是篇幅巨大, 以多卷本形式出现,远远 超出一个学生一个学期所 能承受的能力。在无奈与 妥协之下,我开始动手按 照课程提纲编写详细的课 程讲义,以电子文本的形 式供学生使用。随着不断 备课和讲授,讲义的字数 也愈来愈多,已经达到了 上百页。电子讲义的编写 方便了学生,学生可以自 由下载,可以针对讲义提 出很多问题和建议。但是 每次下载打印到底也是麻 烦的事情。其间有学生问 ,既然老师有这样详细的 讲义,为什么不修改后正 式出版呢? 说实在的,自己在编写 教材方面一直比较懒惰, 也从内心觉得编教材很麻 烦,可能是一件吃力不讨 好的事情。所以尽管学生 有这方面的要求,也迟迟 没有付诸行动。2005年年 底,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邵 丹编辑找到我,希望我能 够为所开设的《世界文明 史通论》编写一本教材, 随后申报了2006年度上海 市重点图书并获得了批准 。这一来,教材的编写一 下子成了无法推脱的头等 大事。从那时候开始便全 身心地投入到教材的编写 工作中。尽管以前有多年 讲授的知识积累,尽管曾 经编写过比较详细的讲义 ,但真的将其化成有头有 尾的教材,真是一件不容 易的事情。从动笔开始到 最后结束,也花了一年多 的时间。 编定的教材篇幅共35万 字左右,编写的立意是既 要照顾到世界文明史结构 的完整,同时又紧紧围绕 所开设课程的需要,因此 该教材反映了编者如下的 思考。其一,该教材不想 也无法编写成一部反映整 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全式 作品,而是根据课程需要 撷取自认为最重要最不能 割舍的内容。因此,在该 教材中没有反映的文明并 不是不重要,而只是因为 实在无法在课程中照顾到 。其二,该教材的编写采 用纵横相互照应的结构, 纵的角度试图给学生展示 一幅人类文明从古到今的 清晰发展图示,并力求在 其中反映文明发展的逻辑 和节奏。横的角度则是在 每一重大文明的框架内, 撷取最能反映该文明特征 的内容进行详细描绘,试 图建立起支撑文明的骨架 ,在很多情况下有意避开 了繁杂的历史线索和事件 。其三,在叙述结构上, 教材的章节之间有着紧密 的联系,同时每一小节都 力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主 题,把同类的内容在一小 节里面交代清楚,避免将 其碎化在不同的章节和历 史发展阶段中。其四,尽 管在历史和文明史的研究 中针对不同的问题学术界 有诸多争论,而且这些争 论是非常关键的,但是, 著者认为对这些争论的理 解需要有非常深厚的历史 基础知识,而这也是所授 课的学生难以具备的,所 以也尽量不反映在教材之 中,而是根据需要反映在 课堂上。其五,除了文字 叙述之外,编者力求以插 图的形式更直观地反映文 明的内容,因此在出版所 容许的限度内,尽可能多 地插入一些有代表性的图 片。 这部教材尽管是以我个 人的名义编写的,但这只 能是从文责自负的角度而 言。其实,无论在讲授课 程过程中还是在编写教材 过程中,都吸收了诸多学 者的知识和成果,只是出 于教材简单明了的要求, 无法用注释一一详细列出 ,特此说明。这部教材的 编写同选课的学生也是密 不可分的,正是他们不断 提出各种问题和要求,为 该教材骨架和内容的形成 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