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智慧的传承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逻辑学
作者 吴为民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中国古人具有独特的智慧及其智慧思维模式,这些智慧都藏于历史事件、故事、传说和典籍当中。虽然大多智慧传承至今,但依然有很多没理清正确的对应脉络,即知其然,不知其源;对其智意思维模式的阐释也尚有欠缺,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书就是要从经典的历史文化材料中,分析解码古人智慧思想及其背后的思想逻辑,引导读者领略综合了全局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智慧思维模式,更好地古为今用。本书适合作智慧研究的参考读本,及政商精英阅读参考。
目录
道篇
第1章 道可道/寻道之道
第2章 天下皆知/相对之道
第3章 不尚贤/治国大道
第4章 道冲而用之/四大天道
第5章 天地不仁/清静无为
第6章 谷神不死/玄牝之门
第7章 天长地久/内圣外王
第8章 上善若水/上善若水
第9章 持而盈之/功遂身退
第10章 载营魄抱一/玄德之道
第11章 三十辐共一毂/有无相成
第12章 五色令人目盲/虚心实腹
第13章 宠辱若惊/无我之德
第14章 视之不见/道心惟微
第15章 古之善为士者/领导之道
第16章 致虚极/知常达道
第17章 太上下知有之/悠兮贵言
第18章 大道废/失道寡助
第19章 绝圣弃智/抱朴寡欲
第20章 绝学无忧/绝学无忧
第21章 孔德之容/孔德之道
第22章 曲则全/惟精惟一
第23章 希言自然/希言自然
第24章 企者不立/余食赘行
第25章 有物混成/得法达道
第26章 重为轻根/持重守静
第27章 善行无辙迹/教学相长
第28章 知其雄/大制不割
第29章 将欲取天下/人心惟危
第30章 以道佐人主者/兵果而已
第31章 夫佳兵者/文武之道
第32章 道常无名/各行其道
第33章 知人者智/人生大道
第34章 大道氾兮/大成之道
第35章 执大象/道妙味淡
第36章 将欲歙之/谋略之道
第37章 道恒无为/守道之道
德篇
第38章 上德不德/处实不华
第39章 昔之得一者/得一而生
第40章 反者道之动/天道之德
第41章 上士闻道/闻道勤行
第42章 道生一/强梁之危
第43章 天下之至柔/不言之教
第44章 名与身孰亲/淡泊名利
第45章 大成若缺/瑕不掩瑜
第46章 天下有道/祸起争霸
第47章 不出户知天下/成圣之路
第48章 为学日益/道学相长
第49章 圣人常无心/德行天下
第50章 出生入死/化解双劫
第51章 道生之/事业法门
第52章 天下有始/明心见性
第53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
第54章 善建者不拔/观物知人
第55章 含德之厚/含德之厚
第56章 知者不言/玄同之贵
第57章 以正治国/以正治国
第58章 其政闷闷/允执厥中
第59章 治人事天/啬乃早服
第60章 治大国/君临天下
第61章 大国者/谦下外交
第62章 道者万物之奥/万用至宝
第63章 为无为/战略管理
第64章 其安易持/执行管理
第65章 古之善为道者/治以玄德
第66章 江海所以能/不争之德
第67章 天下皆谓/笃持三宝
第68章 善为士者/知人善任
第69章 用兵有言/用兵之道
第70章 吾言甚易知/道之传承
第71章 知不知/知病不病
第72章 民不畏威/生民底线
第73章 勇于敢则杀/天网恢恢
第74章 民不畏死/法治天下
第75章 民之饥/节用贵生
第76章 人之生也柔弱/柔弱之德
第77章 天之道/道者之德
第78章 天下莫柔弱/正言若反
第79章 和大怨/报怨以德
第80章 小国寡民/和谐天下
第81章 信言不美/无私之德
后记
附录一 章主旨集合一览表
附录二 主题领域对应主要章目
附录三 道德经主旨串接文
附录四 本书解译特别之处一览表
附录五 章主旨精髓版
附录六 吴博章旨本《道德经》
附录七 老子其人
序言
前言
中国古人具有独特的智慧及智慧思维模式,这些智慧
都潜藏于历史事件、故事、传说和典籍当中。虽然很多智慧
传承至今,但依然有很多没理清正确的对应脉络,只知其然
,不知其源;对其智慧思维模式的阐释也尚有欠缺,只知其
然,不知其所以然。本书是以充满智慧的《道德经》为研究
蓝本,分析解码其中的智慧思想及其背后的思想逻辑,并领
略综合了全局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
思维的智慧思维模式,更好地古为今用、更好地传承。
《道德经》虽只有5000 余字,但其体系庞大而复杂,
经文版本众多,需要仔细分析处理才能正确解码。笔者在研
读老子《道德经》的过程中,集个人丰富的人生经历及全部
所学,同时不断汲取《道德经》本身的智慧,独创了“七维
参悟解码”方法来解析《道德经》,从而有独到的解译。核
心方法是从《道德经》的整体出发,结合辨证思维、逻辑思
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等,通过对多种相关信息的汇集处
理,解码出每一章的主旨,同时解译具体的疑难句并校订经
文,也就能更精准地分析解码出其中的智慧和背后的智慧思
维模式。这不是拿某一个版本的《道德经》对着文句就能分
析解码出来的。
本书以《道德经》各章主旨的解码,疑难句、歧义句
的解译及经文校订为核心工作,且三者相辅相成,从而贯通
全篇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章做了精译和导读,还编撰
了多个比较有价值的副产品放于本书附录,这将会在便于读
者真正读懂、读通《道德经》的同时,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
智慧和背后的智慧思维模式,也可以为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
文化和智慧做出一份贡献。
序言
笔者虽主修及从事机电、软件等理工科专业,但其他
爱好也不少,包括学习国学,并于2005 年左右开始全面深
入研读《道德经》,有所领悟后就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
学习和创业工作中。2015 年左右,受一档电视节目的启发
,熟练地背下了整部《道德经》。2021 年,开启自媒体,
开始对自己熟悉的《道德经》撰写解读。
后来写着写着就发现,解惑了不少存疑,并发现自己
解码计算机软件代码等能力、经验,可以在解读《道德经》
上大派用场,进而发现其越来越多的章目主旨明确,且论述
立体、生动、清晰,《道德经》作为修身治世宝典,其一套
完整的思想脉络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面前。于是,笔者暂停
了自媒体,开启了专心悟道解码之旅,经过几周,又解决了
不少重大疑问,故而有了整理成书的想法。
本书对《道德经》原文的选取,是以王弼注本为依托
,结合河上公本、傅奕本、范应元本、帛书本、郭店楚简本
、北大简本等。在以求得每章的真义主旨为核心目标的前提
下,尽量减少校订,保留经文原貌,以期更好适应广大爱好
者的习惯。如若校订,则有其他版本做参考依据。
本书主要特点在于:第一,明确解码出老子《道德经
》每章要论述的主旨,以四字句表达,应比较精准,《道德
经》整部经典的核心思想就由81 个章主旨构建;而大多其
他解译本没有章主旨解译,有少量解译主旨的,笔者发现其
不精准的章目较多。第二,精译各章经文,译文中必要的过
渡或解释语句放入括号中,同时于必要章目细致导读了整章
主旨思想和应用价值、方法。因有解码章主旨的目标,其中
有几十个疑难句或歧义句,应被正确解译;同时译文和导读
会更流畅,更易读、易懂。第三,校订了部分经文。悟得每
章主旨与校订具体经文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因而经文校订
比较可靠。第四,以章主旨为基础,编撰了章主旨一览表、
章主旨精髓版、章主旨串文、吴博章旨本《道德经》等放入
附录,便于读者学习参考。第五,优化排版。章号均采用阿
拉伯数字,便于阅读;突出经文和主旨,经文不编设注释号
,排行合理化,以便读者复读、记忆、理解。第六,考虑到
《道德经》读者偏好广泛,注解译导读均力求围绕经文核心
本义,并力求简洁。
笔者解码《道德经》,主要基于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大
量的形象思维,自创了七维参悟解码方法,从而顺利地悟到
了老子《道德经》各章主旨和总体思想并解译了很多疑难句
。这些内容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和准确地领悟中华传统智慧及
背后的智慧思维模式。
七维参悟解码方法简介:
七维:《道德经》经文多个版本、名家和民间解读资
料、中外文史哲科相关理论与笔者知识思维经验体系、逻辑
思维方法、形象感觉思维方法、文法句法、文字字义等七维
信息。
参悟:整合上述七维信息进行综合化的高强度的参悟
;解译难章难句时,结合深入查阅相关资料,循环聚焦某些
维度,每每都有收获。
解码:用此有技术意味的词汇,就是要兼具科学于文
史哲方法之中,以期尽可能正确、精准解译出经文的字、词
、句意义和章主旨,并校订有关经文,从而尽力做到兼具老
子本意与当代意
义的解译和导读。
本书以简洁的方式解码了《道德经》每章主旨以及较
多的疑难、歧义句,精译了每章经文并做了导读,还编撰了
几个以章主
导语
集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及所能,研究参悟中华智慧核心的倾心之作!
精彩页
第1 章 道可道/ 寻道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句释】
可道:可以被(思维/ 语言/ 文字)表达/ 说明。老子时代,“道”本身除了道路之义,已有思想之义,可解译为“表达”。“道”后有“说”的用法,渊源就应是在这里。
可名:可以被(思维/ 语言/ 文字)表达/ 说明/ 定义。
常道:恒道,恒在的道,实际的道。
常名:恒名,实际的定义/ 内涵。
天地:即万物,是万物的一种分类法表述而已。帛书本此处为万物。
其:有与无(组成的万物)。
徼(jiào):边界,应可解为表面。其字根敫,本义也有明显的样子,故“徼”可引申为“显在性状”,如形状、轻重、软硬、颜色、明暗、温度、用处、害处等,即主要指万物能被五官感知到的性状和简单经验。上一句之中的“妙”,即不显在的“奥妙”,与“徼”,即“表面”/“显在性状”,相互对应是合适的。
两者:有与无。
门:源头。
【主旨】寻道之道
探寻大道的道法。虽大道难明,但有方法去不断探寻。
【精译】
道,可以被表达,但并不能完全吻合于实际存在的道。一个名,可以被定义,但并不能完全吻合于那个名实际具有的定义。无,定义为天地万物的开端;有,定义为万物的生母。这样,常常在无欲无我的状态下,有利于观察到有与无组成万物的本末终始之奥妙;常常在有欲有我的状态下,有利于观察到有与无组成万物之表面(显在性状)。有与无两者同出于一个源头而名不同,有与无一同深远交织细小。深远交织细小、不断深远交织细小,那里就是宇宙万物及其所有奥妙的总源头。
【导读】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第1 章中提出了其世界观的三大奠基概念:道、有、无。本章明确定义了有与无,但没直接定义“道”,而是论述了“寻道之道”;点明了“有欲”“无欲”两种思想心理状态观察世界的方法的不同特点;再引出“有与无”深远交织细小的玄的状态,及玄之又玄的想象,来推衍世界的本源,模糊地给出了道是宇宙的本源的观点(第25 章才明确)。本章应理解如下四点:道与名的表达的困境;有与无的定义;有欲与无欲两种状态下的观察;有与无的进一步理解与玄之又玄。
第一,道与名的表达的困境。老子开篇就给出观点:道与名难以精确表达。但实质是说,客观事物本身难以精确表达,这是由客观事物本身的特性决定的,人们看世界犹如盲人摸象。物理世界的距离、大小、形状都测不准;万物的特点、特性既是无限性的,又是难以表述清楚的;同时还有语言的限制,以及一个人的体验也无法表达清楚;还有道作为一个复杂的概念,在其具象性的一面(详见第25 章导读)也是常常变化的,因而表达就有困难。
总之,前两句为全文论述中所用的一些文字的“客观不精准性”做了铺垫,如:无为,无事,柔弱胜刚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其知弥少,等等。这些“名”或词句,一方面文字本身并不能算是老子完全准确的表达,另一方面,读者对其的理解也可能有偏差。
第二,有与无的定义。先看哲学和宏观方面,有与无是老子思想体系里的一对最基本、最重要的对立面,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老子对“有”与“无”的分辨,应是基于人类的感官与思维的综合判断。宏观可见的“有”就是万物,人们都可以命名,如日月、山河、房屋、桌椅等,可以说是“实有”;宏观可见的空间,就叫“无”,也可以叫“空无”。一个杯子可以从一块玉石中雕刻出来,这是“实有”在做减法,“空无”在做加法;也可以用黏泥,在一个“空无”的空间中塑造出来,这是“实有”在做加法,“空无”在做减法。最后,成品杯子的杯体的“实有”(有)和有效空间的“空无”(无),就构成了杯子。这里面就有了“有与无”哲学方面的对立统一的思考,后面第2 章将总论对立统一。有与无不仅需要从哲学和宏观的角度理解,还要从微观物理方面理解,否则,不足以理解老子的世界观体系。按老子所定义的“有”,应指一种物质,极小,是构成万物的最基本单元,相当于现代科技所说“基本粒子”,而且是一种一模一样的物质。为什么说是一模一样的?大家观察一下世界,可以从感官上判断世界上的一切物质会归于土、归于“尘”(小土为尘),而一切物质看上去也是源于土、源于“尘”。俗语把人间比作万丈红尘,从另一个角度一语道破天机。老子也应该是如此看物质生灭的,后面第4 章提到了“同其尘”,意指万物化成“尘”,而后再聚同于一起再生万物。千姿百态的万物成土、成尘,会变得没什么区别了,老子自然可以推断更微观将是一模一样的东西。再看“有”到底多大呢?老子没有直接说,“尘”应是尺寸上很“小”了,但“有”应比“尘”更小,由此可以推测,老子认为“有”的大小应到“不可分割”或“不可观察”的程度。“无”可以理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9: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