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学茶入门(精)
分类 生活休闲-烹饪美食-家常菜谱
作者 刘勤晋//周才琼//叶国盛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从自然科学和人类学民俗学多个维度用通俗语言文字向大家普及茶的知识,宣传茶的科学,介绍识茶及品饮之技巧,本书内容多取材于作者数十年茶学教育及科学研究实践,为促进中华茶科学与茶文化普及与提高,为宏扬国粹尽绵薄之力。本书图文并茂,并配作者茶学传授的视频资料是送给所有年轻人的茶学入门读物。
作者简介
刘勤晋,1939年7月出生于四川成都,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原西南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重庆市首届茶学学科带头人。成长于书香世家,从小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少年立志学农,志在改变中国农村落后面貌。西南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高校茶学教育50年,为中国现代茶业发展培养多层次茶学人才逾千人。为了振兴华茶,已届八旬,仍奋战在巴渝古茶区茶树资源保护与科学利用的战斗岗位上,现任重庆市古树茶研究院院长。曾主编《茶文化学》《制茶学》《茶叶加工学》《茶学概论》等高等茶学教材,著有《茶经导读》《普洱茶的科学》《中国普洱茶之科学读本》《名优茶加工》等十余种茶书,参与编写《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世界茶文化大全》等。荣获“中华优秀茶教师终身成就奖”和以当代茶圣吴觉农命名的“觉农勋章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代序 格物致知 一叶入魂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植物形态
第一节 茶树起源与茶名变迁
第二节 茶树形态与植物学
第三节 茶树生态与生长习性
第四节 茶叶采摘与科学管理
第二章 茶的分类与茶叶加工
第一节 茶的命名与分类
第二节 绿茶“清汤绿叶”之谜
第三节 乌龙茶“岩骨花香”之源
第四节 红茶“自体发酵”之解
第五节 普洱茶“切油化脂”之理
第六节 花茶“沁人心脾”之道
第三章 茶叶审评与品质管理
第一节 茶叶审评原理与意义
第二节 茶叶审评环境与装备
第三节 茶叶审评标准
第四节 茶叶审评方法与技巧
第四章 茶叶贮存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第二节 常规茶叶贮存保鲜方法
第三节 城市普洱茶仓贮放试验
第四节 质疑“越陈越香”
第五章 茶的品饮与鉴赏
第一节 从“吃茶”到“品茗”
第二节 煮茶辨水论山泉
第三节 饮茶器具的种类及鉴赏
第四节 近代各类品茗法
第六章 茶的保健作用
第一节 茶的功能成分
第二节 茶的保健作用
第三节 茶叶功能成分的代谢和安全性
第四节 茶叶功能成分的应用
第五节 合理饮茶与健康
第七章 茶史与民族茶俗
第一节 三千年流传有序
第二节 五十六个民族皆饮茶
第三节 “客来敬茶”讲礼仪
第四节 “三茶六礼”内涵深
第五节 “年节祭祀”念亲恩
第八章 解码神秘“茶马古道”
第一节 为“茶马古道”正名
第二节 川藏茶路崎岖艰险
第三节 青衣江畔砖茶香
第四节 川藏茶路“背二哥”
第五节 茶马贸易的经纪人与商帮
第六节 茶马古道茶俗
第九章 神州一叶香寰宇
第一节 茶入东邻传礼道
第二节 葡荷输茶入欧记
第三节 中国茶与美国独立战争
第四节 大盗福钧偷茶入印
第十章 温故知新创造未来
第一节 古代茶学陆羽称圣
第二节 陆羽《茶经》传为经典
第三节 百种茶书承先启后
第四节 风味德馨为世所贵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格物致知 一叶入魂
2007年春天,我六十八
岁,即将从教学岗位上退下
来。这时,两位台湾知名茶
友蔡荣章、阮逸明先生代表
天福茶业集团邀我参与创办
福建天福茶学院。据说学校
要想得到核准,必须有熟悉
茶学专业的内地专家做校长
。当时台湾海峡两岸关系进
入和平发展期,“天福茗茶”
已在大陆开设了10余家直营
连锁店,反响不错。地处漳
浦的天福茶学院得到福建省
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经过现
场考察及与集团领导交流,
得知主办方有把这所职业院
校办成“茶业界的黄埔军校”
之意。彼时,我国茶区高校
约十几所设立有茶学学科,
但招生规模不大,且多为教
学科研型,应用技术型职业
高校刚刚起步。我征求了多
位同行专家意见,经过缜密
思考以后,同意退休后赴任
。随后,便紧锣密鼓展开了
规划制订、师资选聘、团队
组织、招生准备等工作。此
间,我对办学宗旨进行梳理
时,想起《礼记·大学》中
的一段话: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
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
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
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
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
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鉴于在农业高校从教五
十余年的经验,培养学生热
爱专业、勤于钻研是我的执
念。学茶亦如此。于是我提
出“格物致知,一叶入魂”,
作为学茶之人应遵循的理念
与精神,也成为天福茶学院
的首部“校训”。
记得还是1978年冬天,
农林部科技教育司和农业出
版社在湖南长沙召开了恢复
高考招生后首次“高等农林
院校教材编写会议”,茶学
学科的大咖王泽农、陈椽、
庄晚芳、张堂恒、吕允福、
陈兴琰、阮宇成等出席了会
议。会议决定成立“高校茶
学专业教材编写组”,重新
编写一套适应新时期需要的
茶学教材。初出茅庐、不谙
世事的我,随恩师吕允福教
授前往参会,并被编入陈椽
教授领导的“制茶学教材小
组”,协助陈老先生工作。
这是我从教生涯的一个新起
点,因为此次会议内容丰富
,会后还有大量参观考察,
让我受益匪浅。从此奠定了
我近半个世纪忠诚茶学教育
事业的思想基础和理论联系
实际的治学态度。
我所受教的茶学先辈们
,都是在吴觉农先生指导下
,经历了从苦难的中国到社
会主义中国的第一批现代茶
叶科学家,他们挚爱国家,
热心茶学教育事业,经验丰
富,治学严谨,关心青年一
辈,热切关注我国茶学教育
之振兴。他们之间亦有学术
观点争议,例如在那次会议
上,关于“茶树起源”“茶叶
发酵实质”“红茶与乌龙茶孰
先孰后”的问题就争得热火
朝天。回忆起来,这些争议
虽然今天大多已经得到实验
验证和学界共识,但茶学界
学术的争鸣之风应永留人间

随着我国高等茶学专业
蓬勃发展,其办学规模、师
资装备、人才培养方式及社
会实践条件都大大改善。几
十年来,大批现代茶学人才
活跃在茶叶生产、加工、贸
易及科教战线上,为我国茶
产业现代化作出贡献。我亦
从青年到白头,见证了我国
茶叶科教现代化的全过程。
在近年多次茶叙中,许
多基层茶友建议我把自己从
事的茶史研究、制茶科研和
品饮文化的经验与体会,以
更通俗的文字介绍给全国更
多的爱茶新人,从而温故知
新,沿着以吴觉农先生所开
创的现代茶学道路砥砺奋进
!恭敬不如从命,我决心把
茶树种质资源利用、制茶关
键技术、茶之鉴评与品饮艺
术以及茶马古道文化等较有
特色的茶学研究成果奉献给
广大读者。
编写开始时,考虑使本
书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通
俗好读,我特邀具有深厚茶
学背景的西南大学食品科学
学院周才琼教授,武夷学院
茶与食品学院讲师、南京师
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叶国
盛老师共同完成此书的编写
。本书出版还得到中国农业
出版社穆祥桐编审和孙鸣凤
编辑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本书内容多取材于本人
数十年茶学教育及科学研究
实践:从巴蜀茶区到江南大
地,从滇川藏“茶马古道”到
八闽诸茶山,加之五十年课
堂教学和培养研究生实践,
四十余载不眠的制茶及茶化
学科研,我深感茶叶这片小
小树叶之内涵丰厚,涉及学
术层面宽阔无边。如何用精
辟之图文使广大爱茶人易于
理解,确非易事。但作为引
玉之砖,我们还是大胆地抛
出,将此书奉献给广大读者
,希予批评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4: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