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人到中年、处在人生岔路口的裕芬,想尽办法挽回即将出国的前夫,却在见面的咖啡厅遭遇事故,导致重伤。前夫在陪伴她一段时间后决然离开,前往美国。灰心之余,裕芬展开了一场在外人看来匪夷所思的“拯救行动”,却因此走入不同人群的日常生活,逐渐找回了自我——有些人和事,心里无法忘却,但要在生活中告别。 多年后,裕芬前夫回到国内与法国姑娘苏菲相遇。对东方文化十分憧憬的苏菲,面临着东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情感考验。二人之间维持着的莫名情感关系,似乎也有着无法说破的秘密…… 陈家桥“时代三部曲”完结篇《春和景明》,把普通人的独特情感经历放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书写,以小见大,讲述隐没于日常的现代传奇故事,展现在时代变迁中女性的自我探索和成长。 作者简介 陈家桥,1972年生,安徽六安人。毕业于南京财经大学。199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至今已发表作品七百万字。出版长篇小说十余部,小说集四部。系当代七〇后代表作家之一。获安徽社科文艺出版奖、莽原文学奖、广州文艺奖等多种奖项。现任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目录 上部 从六城去 第一卷 告别(上) ——于1956的告别 第二卷 告别(下) ——在纽约回忆于1956的告别 第三卷 演说 ——在红番茄奖颁奖礼上的讲话 第四卷 来信 ——女大夫写给牛乐的信件 第五卷 日记 ——她的梦魇 第六卷 戏剧 ——由牛乐导演的一只黄山猴的独幕剧 下部 到六城来 导语 本书以一种传统的中国说书人讲故事的方法记录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发展和老百姓思想的变化,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以从容细腻的笔调、朴实的叙述文字浸润出令人难以释怀的情感和艺术感染力,讲述那个时代的寻常生活。 小说以群像剧模式双线叙事,以国人看世界和外国人看中国这两个角度为主线,讲述了主角们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相互关联却又截然不同的人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让在不同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不同年龄的读者都可以随情节的展开找到属于自己的回忆和共鸣。 小说以人间烟火故事传达正能量,主角们都有“复杂”的一面,却都有自己坚定的信念,由此——诘问、思辨、挖掘人性也体现在字里行间。作者用自己独到的叙述方式,体现人间情怀。 精彩页 我不可能跟每一个人都搞一场告别仪式,那不符合实际,没有时间不说,别人也未必就乐意参加你这样一个活动。我不过是要出国而已。其实这样的告别在出国前两三个月就已经在进行了,一点波澜都没有。我想,我临走前去告别的那些人,假如他们知道我已经告别了一大圈,直到最后才找到他们来告别,他们是否觉得我不过是在临行之前,把最后一点时光给打发掉呢?我甚至猜想他们一定早就知道我要走的消息,并且知道我已经在外边告别了一圈。而现在轮到我来跟他们告别,或许他们在想,假如不是还有那么一小点时间,也许我就不再跟他们告别了。但是,我想这些都是可能的,你不可能阻止别人怎么去想这个问题。 再说,如果见了面,你开诚布公地跟他们讲开来,为什么轮到最后才跟他们告别,他们应该不会不领情,因为你应该会告诉他们,只会把最重要的人放在最后边告别,前边的那些人都是必须打发的人,留到临走前才去告别的人,显然是重要的人,或者可以说就是最重要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又怎么可能临到快要走了,还要见一面,并且是这样急切?我想,把自己急切的状态调动起来并不困难,问题仅仅在于,你实在是自然要急切起来的,因为连你自己也十分明白,别人可能会做出这样的打算,以为你这么长时间都不来告别,也许你根本就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也许你根本就有可能不会去与别人告别,你就一走了之,可以看作是你根本就没有需要与他们告别的理由,因为你有你的考虑。假如这样,当然他们很有可能这样考虑,那么等到你去跟他们告别时,他们立刻就会沉人这样一种情境中,他们会发现他们终于还是盼到了你。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指望你绝对会跟他们见上一面,很有可能你不会见他们,因为出国的是你,而你总要见一大拨人,所以漏掉任何一个人都是可能的。我觉得不论怎样,也不论多晚,只要你铁定要跟这最后的几个人告别,那么只要一见上面,一切问题就都化解掉了。虽然他们有可能是急切的,他们完全有可能处在这样的情绪中,但是,见上面之后,又会很快从这种情绪中拔出来,因此,你跟他们的告别也就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因为现在是你在发生这样一件事情,是你在告别,而不是别人,他们不过是参与到你的告别中来。虽然,我前边说过,我这不是在搞什么仪式,但是不搞仪式也并不意味着乱来,告别的氛围一定是有的,并且是累加的,因为他们完全,甚至绝对是有可能从不同的人那里听到你要出去的消息,因而他们虽然未必能看到你摆出那种告别的并非仪式化的举止,但他们仍然相信不搞仪式也并不意味着仪式就死掉了,就不存在了,说白了,我们还是在告别,并且这最后的几个人,我是单独分别地去告别的。因而这种告别就有了严肃起来的私人性。 不过,也难保别人不会乘着这个告别的机会来谈一下他的人生,或者说他对任何事情的看法。他当然有这个自由,并且在这样的处境下,他很有可能会处于告别的那种情绪本身,而引发他许多感触,会从和你的认识、相处、相交以及爱恨开始,一直引发出他对世间万物的看法。如果他不深入一点,或许他还会觉得他对这个告别不够重视呢。我知道,我必然要把一切都包括进去的,不然我也不会在临行前,不仅要跟这几个人见面,而且还要做好准备,假如他们有那么一点失控呢,比如他们突然反对什么,或者突然就把一切和你过去的有关的问题都作为烂账翻出来呢,你怎么办?我想这个我也考虑过,我是必须出国的。我虽然可以淡化这点,但在临行前,还要见他们,这本身也已经说明了一些问题,那就是我没有把他们当外人。说到根子上,我还是重视他们的。 P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