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自19世纪末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以来,精神分析经过了其后继者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发展到今天的新精神分析阶段。那么,新精神分析和传统的精神分析有什么区别?各精神分析流派对于精神分析的继承和发展状况是怎样? 本书从精神分析概念的演化和发展入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术语与概念进行详细的解析。 结合当下时代背景,对互联网时代下精神分析各个概念的特点及其呈现方式进行了重点说明,使得理论更加贴合现实,且与时俱进。 对任何一个概念的解释,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流派,而是用不同流派的观点对一个概念进行横向对比。 在解释过程中尽量让一个概念与其他概念进行平行比较以及平行联系,甚至使用概念的组合,使用“1+1>2”的模式,让两个概念通过组合的方式产生新的含义。 在对概念和术语进行解释时尽量与临床实操相结合,帮助读者缩小理论与临床实操之间的距离。 作为一本精神分析概念与术语工具书,本书提出了属于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概念,比如元婴,这在全国临床心理咨询界尚属首次。 可以说,这本书是当代心理工作者必备的一本工作手册和学习用书,也是更多心理学爱好者精神分析入门的最佳读物,可以帮助心理学工作者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时更加得心应手,同时可以帮助精神分析入门者更快速地了解精神分析。 作者简介 赵小明,心理学、管理学双硕士,11年临床精神分析受训经历,央视财经频道特邀心理专家,今日头条签约心理作家,国内首位儿童逻辑学导师,心理游戏设计师,心理战、态度劝服、谈判专家,本土化音乐治疗创始人,梅兰竹菊主题音乐团体治疗系列创始人,互联网心理学创始人,出版《聚英国》《本土化音乐治疗与技术实操》《互联网心理学》《文化艺术符号治疗技术》、心理学小说《寻宝图之南红教父》等书。 目录 核心概念 1:精神病理学模型 核心概念 2:生物学模型 核心概念 3:精神分析流派的模型 核心概念 4:行为主义流派的模型 核心概念 5:认知流派的模型 核心概念 6:大脑索引文件编程 核心概念 7:人本主义罗杰斯的模型 核心概念 8:社会 – 文化视角的模型 核心概念 9:精神分析 核心概念 10:新精神分析 核心概念 11:梦 核心概念 12:抱持 核心概念 13:容器 核心概念 14:防御机制 核心概念 15:认同 核心概念 16:投射性认同 核心概念 17:α 功能 核心概念 18:β毒素 核心概念 19:地形学 核心概念 20:潜意识 核心概念 21:潜意识的驱动力 核心概念 22:潜意识的意识化 核心概念 23:建构 核心概念 24:解释 核心概念 25:恋母情结 核心概念 26:力比多 核心概念 27:阉割 核心概念 28:父亲 核心概念 29:阴jing崇拜 核心概念 30:菲勒斯 核心概念 31:客体关系 核心概念 32:自体客体 核心概念 33:理想化移情 核心概念 34:镜像移情 核心概念 35:孪生镜像移情 核心概念 36:镜像我 核心概念 37:凝视 核心概念 38:大他 核心概念 39:小 α 核心概念 40:偏执狂 核心概念 41:偏执位 核心概念 42:实在界 核心概念 43:与实在界相遇 核心概念 44:原发压抑 核心概念 45:继发压抑 核心概念 46:时空联系 核心概念 47:实在界的反复 核心概念 48:想象界 核心概念 49:秩序 核心概念 50:符号界 核心概念 51:能指 核心概念 52:能指链 核心概念 53:微精神分析 核心概念 54:原型 核心概念 55:语言 核心概念 56:言语 核心概念 57:自我 核心概念 58:人格图 核心概念 59:分离与分裂 核心概念 60:焦虑 核心概念 61:内化 核心概念 62:内摄 核心概念 63:症状 核心概念 64:移情 核心概念 65:共情 核心概念 66:反移情 核心概念 67:人格关系 核心概念 68:督导 核心概念 69:阻抗 核心概念 70:治疗关系 核心概念 71:分析情境 核心概念 72:情结 核心概念 73:神入 核心概念 74:治疗性工具 核心概念75:断句、阻断、破除、拆分 核心概念 76:精神病 核心概念 77:癔症和强迫症 核心概念 78:儿童精神分析 核心概念 79:儿童主体 核心概念 80:儿童与祖先相遇 核心概念 81:见诸行动 核心概念 82:精神病性 核心概念 83:身体意象 核心概念 84:分析师的位置 核心概念 85:符号性存在的缺失 核心概念 86:潜意识编码 核心概念 87:波罗米结 核心概念 88:圣状 核心概念 89:主体间 核心概念 90:语言主体间性 核心概念 91:治愈的标志 核心概念 92:自体 核心概念93:中国人的文化人格与自体 核心概念 94:元婴 核心概念 95:蒙太奇 核心概念 96:拉康的精神分析 核心概念 97:喂养自我 核心概念 98:缺失与想象 核心概念 99:文明缺失的过度补偿 核心概念 100:缺失与阉割焦虑 序言 精神分析学 (psychoanalysis),又被 称为动力心理学 (dynamicpsych010gy) ,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 要流派之一,形成于19世 纪末,创立者为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 之后,他的学生和弟子 们又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 。从内部发展逻辑来划分 ,主要分为古典精神分析 、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 学派、自体心理学、拉康 学派等。 人们通常将以弗洛伊德 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 论称为古典精神分析,而 该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后的 发展,被称为新精神分析 理论。 新精神分析,主要是指 从比昂开始,历经拉康, 到现在后续的很多精神分 析流派。 可以说,新精神分析和 传统精神分析,其各概念 之间的名称貌似差不多, 但实际上,无论是从理论 还是案例实操上,区别都 极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点。 第一,传统精神分析最 大的特点是企图用一个驱 力来代替人类所有的精神 现象,认为早年决定一切 ,且不强调社会学对人的 影响。而新精神分析认为 ,人的驱力是多重的,人 格也是终生成长的,所以 并不赞成使用所谓的“原生 家庭”概念,而是使用更科 学的“早年教养环境”这一概 念来替代“原生家庭”。在童 年成长环境中,更注重家 庭外的影响因素,强调机 缘这个说法,强调某些偶 然的家庭外的影响因素的 重要价值。对成年人的问 题更强调社会对人的影响 ,认为社会身份与社会角 色对人的人格具有修补作 用。在实操中,新精神分 析会兼容并蓄,吸收其他 多种心理咨询流派中的有 益因子,同时更多使用比 昂与拉康的实操模式,强 调来访者站在自己主体资 格的角度去解析自己的症 状,重视来访者自身拥有 解释自己的权力,不赞成 治疗师对来访者进行解释 和分析。 第二,传统精神分析大 多主张人格早年决定论一 般不晚于六岁,而新精神 分析认为人格可以终生成 长。 第三,传统精神分析的 视角主要局限于家庭内部 父亲、母亲与孩子的互动 与关系,而新精神分析不 仅关心孩子在家庭内部成 长的因素,并且增加了社 会因素对一个人人格的影 响。这一改变更符合现代 科学,特别是符合行为遗 传学相关的科研成果。行 为遗传学认为,基因对人 的影响占所有影响因素的 50%~60%。一个人在12 岁之前,家庭内和家庭外 的影响因素大约各占25% ,在其12岁之后家庭内的 影响因素逐渐消失不见, 而家庭外的影响因素上升 到35%。 第四,传统精神分析主 要关注人与重要他人之间 的关系。传统精神分析认 为,人始终是活在家庭关 系中的。而新精神分析, 特别是拉康流派认为,人 只存在与自己的欲望的关 系,并不存在与他人的关 系。同时我也引入马克思 关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观点,对传统精神分 析的狭隘观点进行解构和 升级。 第五,传统精神分析在 临床实操技术中会更多地 使用分析、解释与干预。 而新精神分析,特别是比 昂与拉康流派,反而主张 不分析不解释,并且减少 对来访者的干预。 第六,传统精神分析在 治疗逻辑上主要使用潜意 识的意识化作为主要的治 愈因子。而新精神分析特 别是某些荣格流派的治疗 逻辑则恰好相反,他们不 是把潜意识的内容向上引 入意识,而是把潜意识的 内容向下引入集体潜意识 ,然后使用集体潜意识的 治愈因子来疗愈潜意识的 内容。 第七,由于传统精神分 析的视角局限于考察人与 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对人 格的影响,所以在治疗实 操上大多都使用移情法作 为主要的治疗技术和必要 的治疗条件。而新精神分 析并不局限于人与重要他 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拉康 和部分荣格流派,以及白 体心理学的新精神分析的 一些观点,都已经不再把 移情作为治疗的必要条件 ,这一改变也与互联网时 代每个人生活的精神状态 ,特别是新兴的网络心理 治疗实践相符合。 第八,传统精神分析流 派更多地只考察家庭内孩 子的成长要素,对于社会 组织以及一个人的社会角 色身份对人的影响缺乏了 解。而新精神分析的理论 和实践更重视社会组织形 态和一个人的社会身份对 人格的重大影响。这也更 符合社会学视角的精神病 理学模型。同时新精神分 析更注重观察互联网时代 人类新的社群组织方式, 对传统家庭影响的解构, 以及互联网对每个个体的 重大影响作用。同时也对 拉康的“他我”和“镜像我”这 两个概念进行了互联网时 代的延伸。我认为互联网 发挥了新的“他我”和“镜像 我”的功能。 第九,传统精神分析, 特别是弗洛伊德流派,注 意到了文明对人性的阉割 。而新精神分析更多地考 察人的自然属性被机器异 化之后所产生的各种新的 神经症的特点。比如,存 在感缺失、拖延症、失眠 症,等等。并且我还注意 到了互联网时代对人性新 的异化,主要是将人的自 然属性进一步异化为一个 神经元细胞,从而导致人 类在互联网时代呈现出新 的精神特点和新的神经症 。比如宅男剩女、游戏成 瘾、厌学、拒绝社会化等 更多的社会退缩与社会回 避现象。 由于比昂和拉康的理论 晦涩难懂,能将其理论运 导语 现代精神分析早已经发展到了新精神分析阶段。然而,国内的大多数精神分析实践者仍然在使用传统的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技术进行实操。为此,拥有心理学、管理学双硕士以及十多年临床精神分析受训经历的赵小明著成此书,试图用新精神分析的观点,对所有精神分析的概念进行一次升级的讲解,尝试让大家更好地去理解概念,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后记 精神分析学 (psychoanalysis),又被 称为动力心理学 (dynamicpsych010gy) ,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 要流派之一,形成于19世 纪末,创立者为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 之后,他的学生和弟子 们又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 。从内部发展逻辑来划分 ,主要分为古典精神分析 、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 学派、自体心理学、拉康 学派等。 人们通常将以弗洛伊德 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 论称为古典精神分析,而 该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后的 发展,被称为新精神分析 理论。 新精神分析,主要是指 从比昂开始,历经拉康, 到现在后续的很多精神分 析流派。 可以说,新精神分析和 传统精神分析,其各概念 之间的名称貌似差不多, 但实际上,无论是从理论 还是案例实操上,区别都 极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点。 第一,传统精神分析最 大的特点是企图用一个驱 力来代替人类所有的精神 现象,认为早年决定一切 ,且不强调社会学对人的 影响。而新精神分析认为 ,人的驱力是多重的,人 格也是终生成长的,所以 并不赞成使用所谓的“原生 家庭”概念,而是使用更科 学的“早年教养环境”这一概 念来替代“原生家庭”。在童 年成长环境中,更注重家 庭外的影响因素,强调机 缘这个说法,强调某些偶 然的家庭外的影响因素的 重要价值。对成年人的问 题更强调社会对人的影响 ,认为社会身份与社会角 色对人的人格具有修补作 用。在实操中,新精神分 析会兼容并蓄,吸收其他 多种心理咨询流派中的有 益因子,同时更多使用比 昂与拉康的实操模式,强 调来访者站在自己主体资 格的角度去解析自己的症 状,重视来访者自身拥有 解释自己的权力,不赞成 治疗师对来访者进行解释 和分析。 第二,传统精神分析大 多主张人格早年决定论一 般不晚于六岁,而新精神 分析认为人格可以终生成 长。 第三,传统精神分析的 视角主要局限于家庭内部 父亲、母亲与孩子的互动 与关系,而新精神分析不 仅关心孩子在家庭内部成 长的因素,并且增加了社 会因素对一个人人格的影 响。这一改变更符合现代 科学,特别是符合行为遗 传学相关的科研成果。行 为遗传学认为,基因对人 的影响占所有影响因素的 50%~60%。一个人在12 岁之前,家庭内和家庭外 的影响因素大约各占25% ,在其12岁之后家庭内的 影响因素逐渐消失不见, 而家庭外的影响因素上升 到35%。 第四,传统精神分析主 要关注人与重要他人之间 的关系。传统精神分析认 为,人始终是活在家庭关 系中的。而新精神分析, 特别是拉康流派认为,人 只存在与自己的欲望的关 系,并不存在与他人的关 系。同时我也引入马克思 关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观点,对传统精神分 析的狭隘观点进行解构和 升级。 第五,传统精神分析在 临床实操技术中会更多地 使用分析、解释与干预。 而新精神分析,特别是比 昂与拉康流派,反而主张 不分析不解释,并且减少 对来访者的干预。 第六,传统精神分析在 治疗逻辑上主要使用潜意 识的意识化作为主要的治 愈因子。而新精神分析特 别是某些荣格流派的治疗 逻辑则恰好相反,他们不 是把潜意识的内容向上引 入意识,而是把潜意识的 内容向下引入集体潜意识 ,然后使用集体潜意识的 治愈因子来疗愈潜意识的 内容。 第七,由于传统精神分 析的视角局限于考察人与 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对人 格的影响,所以在治疗实 操上大多都使用移情法作 为主要的治疗技术和必要 的治疗条件。而新精神分 析并不局限于人与重要他 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拉康 和部分荣格流派,以及白 体心理学的新精神分析的 一些观点,都已经不再把 移情作为治疗的必要条件 ,这一改变也与互联网时 代每个人生活的精神状态 ,特别是新兴的网络心理 治疗实践相符合。 第八,传统精神分析流 派更多地只考察家庭内孩 子的成长要素,对于社会 组织以及一个人的社会角 色身份对人的影响缺乏了 解。而新精神分析的理论 和实践更重视社会组织形 态和一个人的社会身份对 人格的重大影响。这也更 符合社会学视角的精神病 理学模型。同时新精神分 析更注重观察互联网时代 人类新的社群组织方式, 对传统家庭影响的解构, 以及互联网对每个个体的 重大影响作用。同时也对 拉康的“他我”和“镜像我”这 两个概念进行了互联网时 代的延伸。我认为互联网 发挥了新的“他我”和“镜像 我”的功能。 第九,传统精神分析, 特别是弗洛伊德流派,注 意到了文明对人性的阉割 。而新精神分析更多地考 察人的自然属性被机器异 化之后所产生的各种新的 神经症的特点。比如,存 在感缺失、拖延症、失眠 症,等等。并且我还注意 到了互联网时代对人性新 的异化,主要是将人的自 然属性进一步异化为一个 神经元细胞,从而导致人 类在互联网时代呈现出新 的精神特点和新的神经症 。比如宅男剩女、游戏成 瘾、厌学、拒绝社会化等 更多的社会退缩与社会回 避现象。 由于比昂和拉康的理论 晦涩难懂,能将 书评(媒体评论) 概念是理解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理论以及进入实 务的重要基础。《新精神 分析:心理咨询师必知的 。100个核心概念》一书的 作者以特有的视角和通俗 的语言将精神分析的一些 重要概念进行了阐释和解 读,想必读者会从中获益 良多! ——贾晓明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 学注册工作委员会主任委 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 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 主任委员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 会科学学院教授 精神分析是最为博大精 深的心理学体系,它的理 论自弗洛伊德创立以来不 断地被后继者丰富和发展 ,一些核心概念的内涵也 会随着理论的发展而扩展 ,甚至修订。这本《新精 神分析:心理咨询师必知 的100个核心概念》像词典 一样罗列和厘清了概念的 定义、内涵和沿革,非常 及时地为正在蓬勃发展的 中国心理咨询专业队伍提 供了一个工具书。它既能 帮助专业咨询师尽快地提 升理论功力,又能为心理 学爱好者学习精神分析开 辟了入门的通道。 ——张天布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 分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身医学 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 学注册心理督导师 清晰掌握核心概念,才 能准确懂得精神分析。《 新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师 必知的。100个核,[湘l念 》是—部很有价值的工具 书。 ——朱建军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 教授 作者把繁杂的精神分析 理论精简为1 00个核心概 念,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 讲述出来。我欣赏这样的 写作策略与智慧。 ——丛中 精神医学博士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 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主任 医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 分析专委会常务理事 世界文化精神医学会会 员 精彩页 要想真正了解心理学,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概念——精神病理学模型。如果不搞清楚它,就会影响我们对心理学真正的深刻理解。它是一个学习精神分析、心理咨询甚至是心理学必须要了解的最重要、最初级、最深刻的,并且又是少有人知道的概念。 众所周知,在心理学领域,争论特别常见,而且每次只要有争论,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其实,这也是心理学最糟糕的地方。换句话说,心理学糟糕的地方就是:不学心理学的人不知道心理学是什么,而学了心理学的人,很多也不知道心理学到底是什么。那么,心理学到底是什么呢?现在公布这个十分重要的、也是前面我们已讨论过的问题的答案——这也是绝大多数学心理学的人都会忽略的问题——心理学是一个多范式的学科。 心理学的范式太多了,这就是为什么要讲精神病理学模型这个概念的原因。 大家知道心理学有多少种范式吗?现以精神病这一现象来举例。 首先,有生物学的病理学模型和精神分析的模型。而精神分析的模型内部又分为若干个模型,有弗洛伊德的性驱力模型,有客体关系的母婴驱力模型,有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模型。而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模型又分成三种不同的模型,比如婴儿自恋的需要、反应性的需要、镜像的需要。所以,那些只描绘出一个自恋的婴儿的理论仅是科胡特理论的三分之一,而科胡特又是精神分析各流派的几分之一,科胡特的模型后面还有拉康的模型,还有其他的精神病理学模型。 其次,除了精神分析的模型,还有行为主义的模型、认知流派的模型、人本主义流派的模型、社会学的模型、文化心理学的模型、大脑神经认知科学的模型,等等。 这么多种精神病理学的模型,哪一种模型是对的呢?其实,他们每个人说得都对。 但是,每种范式都只是分别研究了人类精神病的某一种成因,而每一种精神病理学模型都有发生作用的具体条件和范围,一旦超出了它的范围,这种理论模型就会从科学变成谬误。所以,心理学最糟糕的地方就在于此,因为它的理论与范式太多了。而且,你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哪个理论与范式,这也是心理学最难学的部分。心理学的难学又容易使很多人走向一个误区,认为心理学这么多的理论与范式,是不是哪个说法都有道理?其实,不是这样的。心理学本质上是一种用科学、客观的方法来研究每个人不同的主观感受的科学,所以,它既是客观的,又有主观性的成分。举个例子,今天有人对你说:“哇,今天太阳出来了,好热啊,应该有25℃了,穿背心都感觉有点热。”另外一个人说:“今天好冷啊,我穿了外套,温度最多只有15℃。”结果用温度计测量的结果是气温为18℃。这就是心理学最难学、最糟糕的部分。每个人的主观感受是真实的,但是温度计测出的温度是客观的。所以,心理学研究就要同时兼顾一个客观的标准和每个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一个真正懂得心理学本质的人,就不会单凭自己的主观感受来说出一个观点,从而避免重犯上面的错误。 只认为“人们都是自恋的”或者“人们都是恋母的”的观点都代表着抛出此观点的人没有真正懂得心理学的本质。心理学工作者是不能够凭借自己的主观感受去评估别人和其他更多人各自不同的主观感受的。正因为如此,心理学界也是最容易诞生谬误的地方。迷信、欺骗人的东西之所以最愿意混迹于心理学圈层,是因为在心理学圈层、心理学领域,每个人都可以自说白话,只要有人愿意听就行。 P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