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增订本)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梁漱溟//(美)艾恺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在写作《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一书后,为印证事实,于1980年8月来华专访梁漱溟先生的访谈记录。谈话中,梁漱溟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也谈及与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的交往经历,并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等。书中内容丰富,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对读者修身处世亦不乏启迪。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中国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后一位儒家”之称。
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
目录
新版序言:本书是如何完成的?
初版序言
一 我的思想的根本
儒家跟佛家
什么是佛
二 从中国文化的精神说起
为何我还乐观
人与人相处的问题
情理与物理
什么是戒、定、慧
我做记者的时候
陈独秀、李大钊和我
当代儒家代表人物还有谁
熊十力和唯识
三 中国的道路
美国人和台湾问题
毛主席这个人
四 我是怎样一个人
凡夫
素食
说说自己的身体
独立思考,表里如一
与毛泽东的分歧
我不是一个学者
我想做的事情都做了
五 我受到的影响
东西文化的调和
我一生最重要的事情
我最佩服的中国人
得力于佛学
希望跟着王阳明走
生活中对我有影响的人
六 生活之学
自主自如的生活
看戏和看书
“文革”中的故事
七 发展总是好的
我的期望
人类怎样才能减少斗争
我是一个乐天派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八 我的社会交往(上)
与晏阳初等人的交往
我的部分社会活动
对蒋介石的印象
蒋介石最大的贡献
韩复榘
与李宗仁的相识
九 我的社会交往(下)
跟冯玉祥的接触
乡村自治的时候
张东荪和张君劢
关于辜鸿铭
十 从忙碌到清闲
前定与算命
亲戚
对我的公开批评
中国农村的变化
十一 与圣人相比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王阳明的彻悟
说说康有为
再谈孔学与佛学
中周还是以农村为根本的
十二 天下事
中西方的分别
世间出世间
对灵性的认识
没有永久不变的真理
人类的和平相处
十三 现代化的危机
教育的力量
回顾此生的感想
初版后记
后记补遗
序言
当《这个世界会好吗?
》于2006年首次问世时,
蒙读者厚爱,该书曾占据畅
销书排行榜榜首达两周时间
,并获选当年十大好书之一
。该书虽然只是一位中国现
代史人物与他的西方传记作
者之间的对话,但它确是一
份独特的历史文献。回首检
视该书由形成到最终出版之
间的一系列事件,我不由慨
叹这一系列事件真是充满了
不可思议的巧合。
祖父的影响
严格地说,促使我迈出
研究梁漱溟第一步的动力源
自我的祖父。我觉得我自祖
父那儿承袭了儿时对过去的
幻想,尽管乍看之下,任何
带有学术性的兴趣应该不可
能被一位终其一生以劳力维
生的人所激发。
我的祖父来自意大利卡
拉布里亚(Calahria)地区
的一个贫困家庭,他仅在村
中的学校受过一年的正规教
育,即被他的家庭租给另一
个家庭当牧童。因此,他童
年时期是在锡拉(La Sila)
山的山坡上度过,锡拉山是
意大利境内高度仅次于阿尔
卑斯山的山脉。一个人长年
在山区独处,反而有助于培
养他成为一位深思沉毅之士
。的确,我的祖父具有和大
自然和谐相处的恬静性格,
颇见容于孔子在《论语》中
所说的“仁者乐山,智者乐
水”。当祖父13岁时,他和
兄弟两人一起在美国宾夕法
尼亚州的煤矿做工,该地距
离我后来就读的天主教学院
不远。在经过青年期的磨炼
后,他回到意大利服了四年
兵役。这段经历似乎让他在
教育上受益匪浅,在此期间
他学会了意大利语,并开始
了他终生的阅读和自修教育
。退伍以后,祖父和我的祖
母结婚,并迁回宾州,在当
地一家铁厂工作。尽管一路
走来尝尽艰辛,但他部分靠
阅读《纽约时报》,部分靠
勤于阅读历史书籍,力求能
精通英语的口语及写作。
进入中国史的契机
我大学时期就读的小型
学院根本没有任何非西方的
课程,授课内容也仅限于法
国、德国和西班牙史等内容
。那么中国是如何进入我视
野里的呢?在我大学三年级
时,我即决定毕业后就读于
历史研究所,但并未决定具
体攻读哪个专业领域。凑巧
,我当时的美国史教授建议
我“向东看”。因此,我就在
申请研究所之前的那个夏天
,把我所能找到的关于中国
、日本、印度以及东南亚等
的所有历史读物,全部读了
一遍。
虽然这些著作我读来都
饶有兴味,但我发觉中国史
及中国文明在许多方面极为
独特(也是其中最引人入胜
的)。我惊讶于中国文化的
延续性及历史的悠久,而这
两项特质是除了中国以外,
人类其他文明所无的。世上
其他的古老文明在历史文化
的传承上均经历过剧烈的断
裂,直接导致文化传承的消
失。当然,我的意思并非指
中国文明在历史上未曾出现
类似其他文明所发生的文化
断裂的现象,重点是历史上
只有中国能持续地从这些重
大考验中重新组织、调整自
己,并恢复元气,我由此领
会一个文化体系历经数千年
仍能维持其格局与自尊的精
髓所在。
同样让我感触极深的是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这
个在世界史意义上的独特制
度培养并制造了秀异阶级,
该阶级在世界史上也是独一
无二的。世界上其他任何一
个社会,直至美国独立和法
国革命为止,都是由一个世
袭的武士阶层所统治,并常
由教士/神职阶层辅助,但
该神职阶层臣属于武士阶层
。中国则大异其趣,这群非
世袭的、依靠学识而非军事
或武力获致权力的群体,早
早引起我内心的疑问与好奇
,并至少在我早期的阅读经
验中无法求解。
一旦确立了以中国史作
为我毕生的学术追求以后,
下一个难题便是找到一所适
合的学校来开展我的研究生
生涯。当时我决定接受哪一
类奖学金、选择哪一所学校
的理由非常简单——就看哪
里的金额最高。所以我当时
选择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我的下一个难关便是汉
语学习。当我于秋季入学之
后,我便发现,我的老师们
都是著名的学者——顾立雅
(Herrlee Glessner Creel)
、何炳棣、孔飞力(Philip
Kuhn)和邹谠,但校内并
未开设现代汉语课程。孔飞
力教授似乎立刻对我产生了
兴趣,并建议我做两件事:
修读哥伦比亚大学的夏季现
代汉语的课程,以及转学人
哈佛大学。当时我已修读完
一年的汉语课程,具备了申
请最丰厚的第六类奖学金的
资格。而孔飞力本人之前即
从哈佛来芝加哥教书,他本
人是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美国的中国
研究的“奠基人”——的高足

我的确在第二年夏天修
读哥伦比亚大学的现代汉语
课程,可是我并未选择立刻
转学至哈佛大学,而是留在
芝加哥完成两年的硕士学位
后再行转学。芝加哥大学的
硕士学位要求极高,学生需
要先花两年的时间修课,通
过四位教授主持的口试和中
文考试,最后提交一篇长篇
论文。我的论文题目是研究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周谷城(
指导老师是邹谠先生),在
研究1964-1965年针对周氏
展开的批判运动时,我第一
次接触到了梁漱溟的名字。
……
我最后一次和梁漱溟见
面是在1986年。该年我应
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分属
美国国家科学院)的要求,
赴邹平考察该县作为美国学
者在华研究
导语
本书中艾恺以专业研究者的身份提出精当的问题,梁漱溟悉心作答,内容涉及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也包括梁漱溟与诸多政治文化名人的交往经历,以及他与20世纪中国历史紧密关联的一生。本书初版于2006年出版,曾入围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荣获“2006年十大好书”,二版于2011年出版,两版均加印多次。2015年8月,艾恺教授荣获第九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后记
2006年本书首次问世时
,曾写了“后记”,现在又写
“后记补遗”,附于其后,自
是有感于前者有所疏漏,应
做些弥补。
且从此书成书经过人手
来说。
由谈话录音开始,至末
后成书,大约经历了两个阶
段:初加工与精加工。
初加工由一耽学堂组织
了逄飞、徐君、蔡陆、张来
周、张佳五位义工负责将录
音转换为文字,其中过半工
作由徐君承担。末后据录音
对全文、对断句标点等,又
作一次全面校核,由逄飞(
学堂总干事)完成。这是下
一步进行精加工的基础性工
程。
精加工包括:将全文划
分为章节(段落),并拟出
大小标题;同时选取与谈话
内容相应的论述(取自《梁
漱溟全集》中的“思索领悟
辑录”)配置在书眉,又将
谈话中要点标出于书口,等
等。这些工作由黄明雨同志
完成。还应指出,选用具有
悬念意味的《这个世界会好
吗?》为书题,而不用“某
人晚年口述实录”这类直白
平淡的文字,使此书增色不
少。显然,要进行精加工的
工作,必须反复阅读全文,
使全部内容熟烂于心,否则
难以完成。黄明雨同志为此
书付出之多可想而知。
本书2006年由上海东方
出版中心首次印行。2011
年又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再版
。如今2015年又由三联书
店接力,出第三版。前两版
均各加印多次以满足读者的
需要,由此亦可见此书受到
社会的关注与推重。现在三
联书店的同志又以精益求精
的态度作出努力,再次勘误
订正、增补若干注释与人物
简介等,质量又有提高。可
以预期,第三版以新的面貌
与人们相见,将获得读者的
好评。
最后,应说到令人尊敬
的田慕周老人,正是这位年
高德劭的老人,多方奔走努
力(笔者自愧不曾如此关心
此事,仅做了有限的努力)
,终于自美国艾恺教授处索
得这30盒谈话录音带,有了
此后成书所不可或缺的基石
;若无此基石,《这个世界
会好吗?》又从何而来?田
老是长寿之人,2009年逝
世,享年101岁。当他98岁
时(2006年),曾躬逢此
书首次问世。此后第二版(
2011年)和将由三联出的
第三版(2015年),田老
均无缘见到了。可田老为成
书提供录音带所献出的那份
心血,仍显现着关键作用。
田老追随老师梁漱溟先生一
生,二人谊兼师友,老而弥
笃。此书正可作为尊师重道
与师友之谊的一种纪念。
梁培宽 写于北大宿舍
2015年5月10日 时年九
书评(媒体评论)
我正是从梁先生的做学
问和他的为人中,看到了一
个思想家之所以成为思想家
的缘由。他的思想永远是活
的,从不僵化;他可以包容
各种学科,各科学说,从前
人用心思得到的结果中提出
新问题,进行新思考,产生
新的学问。……我对梁先生
的治学、为人,是一直抱着
爱慕心情的。我认识到他是
一个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认
真求知的人,一个无顾虑、
无畏惧、坚持说真话的人。
——费孝通
精彩页
儒家跟佛家
艾:您是怎么知道这本书(指艾著《最后的儒家》。一整理者)出版的,就是说,您的一位老朋友,是这个……
梁:有一个姓朱的,是吧?
艾:对,有一位姓朱的,他当过我的学生,他给我打电话,说您知道有这件事情,那是怎么知道的,是国内有这本书呢,还是国外……
梁:朋友给寄来的。
艾:从美国寄来的?
梁:是,有一位姓胡的,叫胡石如。
艾:因为他给我写信了,您记得,他是当年20年代北大的学生,还是……
梁:我记不清楚,他对我很熟,我对他不那么熟。
艾:三个月以前,我在什么报纸看到您的照片,刚刚要搬进来的时候,是香港《大公报》的记者来采访您,还是……
梁:记者来,有一个中国新闻社的记者,来三个人看我。
艾:那我自己不是记者,假如我将来再写什么文章,我是先把稿子寄给您过目……
梁:好,这样好。
艾:我还不知道是在哪一种报纸、杂志,还是要看报纸、杂志的主笔的兴趣。
梁:对。
艾:我是在研究您生平的时候,旁边好几位当过您的学生,或者在山东邹平的时候工作过,不知道最近有没有与您联络。香港有一位也是姓胡……
梁:对,胡时三①。胡应汉,号时三。
艾:哦,是。我差不多十年前去香港的时候,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去拜访了他,他也给我很多宝贵的资料。这个还有一位姓王,王绍商(音),是在广州第一中学时候的学生。
梁:对。
艾:还有唐君毅②先生、牟宗三③先生,也是与您有关系的。
梁:有关系。
艾:美国还有一位姓张,也是参加当年乡村建设运动的,不过是在定县那边工作。他是在美国一个大学,最近几年我不知道,我没有跟他联络了。台湾也有一位周绍贤④,他还是非常非常佩服您,出版了一些文章。最近台湾一家报纸把我的一篇关于您的文章,翻译成中文出版,因为他们只把几部分翻译成中文,看起来不够系统,周先生也是写了一篇文章,批评我的文章。
梁:他们发表在什么刊物上?
艾:报纸,是《中国时报》。最近在香港,好像也有两三次,我看到您的消息。
梁:他们来访问我,同我来谈话。
艾:最近几十年呢,我知道,您是在政协那边……
梁:一直都在政协。
艾:那您还是在写东西,或者……
梁:前些年嘛,写东西,近来就很少写了。前些年嘛,主要就是写一篇长的文章,叫《人心与人生》。
艾:您是好久以前就开始写?
梁:对,这篇文章相当长,写下来就用了三本,另外有一个短的,讲中国的老子、孔子跟印度的佛教,讲三家的。这个讲三家的,没有《人心与人生》那么长,比较扼要。 艾:都还没出版吧?
梁:都没有。在过去——现在好一点——过去政府有一种统治思想,不能够随便发表。
艾:这是不是因为“四人帮”的……
梁:不完全是他们的关系。过去很多年是这个样子的,现在比较好,比较放宽些了。我为了取得领导上的同意,能够让我的著作出版,我把自己一篇不是太长的文章送去给领导,送去给政协。这篇不太长的文章大概有一万多字,一万一二千字,这篇文章是这样一个题目:《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拿这篇文章请他们看,我意思就是说这篇文章可以代表我的思想了,为了领导上看的时候方便,那个大部头的、一共有三本的太费时间,所以我拿这篇文章去请他们看,我的意思是请他们审查的意思。他们在政协,政协的主席是邓小平,邓本人太忙了,送给政协本来是给他看的,但是他太忙了,没有时间看。他交给一个副秘书长看,这个副秘书长看过了,副秘书长对我说,领导交给他看,他看过了,他签注了一点意见,又交回去,领导上还没有发下来。
艾:仍在等这个……
梁:是,官场办事效率不高。
艾:是,我们美国也是这样子。
梁:所以呀,我是催,把那个东西还给我,看过这篇文章的那个副秘书长告诉我,“你不要急,这篇文章也是好多页的,放在哪儿,找不着”。好像文件很多,转来转去,找不着。
艾:那有没有存底呀?
梁:当然我有。 艾:中国现在有没有复印的机器?
梁:有。
艾:不太普遍吧?
梁:不太普遍。
艾:这个样子比较糟,如果有复印机……
梁:就好了。
艾:我起码代表美国的学术界,很渴望有机会看看您最近的著作,希望不久的将来会有机会。我以前的一个同事,伯克利大学的一位中国人,杜维明,在美国也算是研究孑L教的。
梁:他来看我了。
艾:他来过了?他来中国以前,他已经跟我讲会看您的。他有没有提到我?因为正好他离开时,就是接待单位的问题,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他说也许北师大会担任我的接待单位,结果没有与我联络,所以我以为没有办法,结果才麻烦您,跟政协联络……
梁:还是通过政协好,那个杜维明嘛,他来看过我,他来后把他写的东西、著作留给我看,给我留下的是中文的,关于王阳明的。他现在去敦煌了吧?
艾: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9:2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