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文化生态论纲/长江人文馆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冯天瑜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文化生态学是以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与天然环境及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对象的一门学科。本书从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制度等方面分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成机制。作者借用生态学的相关范畴,将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四个层面,意在以此范畴表达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将中华文化史置于文化生态学的视野之下,加以梳理、追溯。该书逻辑严谨、视野宏阔,前承文化之精神,后启生态之致思,实为文化生态学之纲要性著作。 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清文化散论》、《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辛亥武昌首义史》、《张之洞评传》、《“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新语探源》、《“封建”考论》、《中国文化生成史》等。 目录 引言 关键词 一、中华 二、文化 三、文化结构 四、生态 五、文化生态学 六、生态综述 第一章 究天人之际 第一节 探“人地”,究“天人” 一、蔚蓝色的地球 二、太阳系内高级生命体的唯一家园 三、天人合一·天人相分 第二节 人生天地间 一、东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同与异 二、“弱人类中心主义”·“绿色文明” 三、地理、经济、社会共构文化生态 第二章 地理环境 第一节 文化生成的自然基础 一、“地理环境”界说 二、地理唯物论辨析 三、“地理环境决定论”何处失足 四、重视地望考察 五、生产劳动是地理环境影响文化生成的中介 六、文化:地理环境提供可能,人类活动使之转变为现实 第二节 中国地理(一):疆域广大 一、文化发展的辽阔基地 二、气候、地形、地貌、流域繁富 三、地理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 四、“儒学普被”并非中国文化地理的完整概括 五、都城屡迁:依凭纵深腹地 六、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离与合 七、大运河开凿:以南济北 第三节 中国地理(二):负陆面海 一、陆向为主,海向为辅 二、东亚与西欧陆海条件的差异 三、中西海洋文化比较 四、中国古代海洋事业的成就与局限 五、城址的内陆性 第四节 东亚地理与文化传播 一、文化传播功能 二、中国的地理独立性与文化自生性 三、突破封闭(一):“海禁”及其近代开通 四、突破封闭(二):西北内陆障壁及其“凿空” 第三章 经济土壤 第一节 农耕与游牧 一、胡焕庸线 二、东亚农耕区 三、中亚游牧区 四、农耕与游牧对垒 五、长城:农耕区的防御屏障 六、农耕—游牧互补与融汇 第二节 农耕区经济形态 一、殷商西周:土地国有及公社所有、集体劳作的领主 经济 二、东周秦汉以降:土地私有、个体劳作的地主经济 三、编户齐民·豪族地主与庶族地主 四、城乡经济同一性,工商业官营民营之辩 五、生活资料生产与人口再生产比例周期性失调 六、前近代农业发展水平 七、前近代手工业发展水平 第三节 农业文明的生态理念 一、经验理性 二、循环论 三、恒久意识·变易观 四、中庸之道·天然节奏 五、尚农重本 六、安土乐天·耕读传家 七、和平主义与世界主义 第四节 农耕文明优势终结及循环经济遗产 一、小农业裹足不前,商品经济发展迂缓 二、十六世纪以降文明创发源地西移 三、近人对东亚农耕文明的评述 四、弘扬农耕生态智慧:顺应自然、节能生产、循环经济 第四章 社会制度 第一节 宗法封建的“周制” 一、宗法:氏族血缘纽带遗存 二、封建:宗法原则下的天子—贵族分权制 三、周制确立中国传统社会初基 四、“家国同构” 五、宗法范式下的社会心理 六、宗法伦常的双重功能 第二节 君主集权的“秦制” 一、中国—西欧前近代政体比较 二、秦制:君主集权、重本抑末、文化一统 三、宦官干政与外戚专权 四、君权与相权博弈 五、监控臣民:御史制·厂卫制·户籍地籍合一制 六、秦汉以下政制主体非“封建” 七、清末民初新封建论:地方自治、联省自治 第三节 周秦二制:博弈间共存 一、从中外比较透视中国政制生态大势 二、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三、后世对周制的承袭 四、王权郡县制对封建制的更革 五、封建—郡县优劣激辩·何以秦统一中国 六、综汇周秦二制的皇权政治:霸王道杂之·内圣外王 七、近代转型视野下的周制与秦制(一):二制与宪政的距离 八、近代转型视野下的周制与秦制(二):二制与民主的关系 第五章 文化生态的历史回顾与现实观照 第一节 生态学观照下的文化史分期 一、前文明:智人到大禹传子 二、文明奠基:夏商二代 三、殷周变革:巫觋文化转向人文文化 四、秦汉:君权大一统 五、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胡汉、中印文化融汇 六、唐宋变革 七、元明坎陷 八、明末迄今:中西文化交会·近代转型 九、当代:三大变革交叉互叠 第二节 世纪之交的文化生态 一、异彩纷呈的20世纪 二、“俱分进化”:善恶并举、苦乐同行 三、“盛世危言” 四、传统生态智慧的现代启示 结语 文化生态前瞻 一、中国生态实况鸟瞰 二、“中国世纪说”提出 三、“中国世纪说”反论 四、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 五、逾越“中等收入陷阱” 六、超克人口—资源失衡瓶颈 七、阿拉善的启示 八、旧邦新命 导语 人类创造文化依凭的生态条件,由地理环境、经济生活、社会结构诸要素综合而成。人类并非超越生态的万能宰制者,而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具有理性的成员,其对生态系统的干预,必须合理、有节。对生态作综合、动态的考察,认识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强劲势能,是善待生态、保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